

小学语文教育中学生个性的培养路径探究
作者: 唐丽莹摘 要:小学是培养学生个性的重要阶段。所谓个性就是学生的独特之处,集中体现在学生的思维模式、情感认知等方面。小学语文教学能够丰富学生的认知,拓展学生的知识边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感性认知与理性认识,最终成长为一个具有独特个性、人格健全的人。小学语文教师应重视学生个性与思维的培养,为学生打造个性展示的平台,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批判性思维,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让学生体会到语文的魅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个性培养 路径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07.022
一、小学语文教育中学生个性的培养意义
(一)个性的内涵
个性是人们在特定社会条件以及教育影响下逐渐形成的独特的性格,从理论上可以将人的个性分为心理特征与倾向性两方面内容。其中,心理特征包括学生的个人能力、内在气质以及性格特征等,具体表现为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过程的行为特异性;而个性倾向性则主要指学生的兴趣、志向、信仰、动机等,同样也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个性将会影响其看待事物的思维方式以及处理问题的行为模式,影响学生的心理特征与情绪,最终影响学生个体的行为。因此,学生个性的培养是小学阶段非常重要的内容,应当得到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视,充分发挥语文教学对学生个性培养的积极作用,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认知以及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其学习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小学语文教育对学生个性培养的意义
1.提升感性认知水平
语文学科教学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于文字、语法、文学等专业知识的理解,同时还能够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提升学生的感性认知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与价值观。
尤其是在小学教学阶段,学生的年龄较小,生活阅历有限,很多情感认知都处于空白阶段,所以语文教师应该对学生展开引导,让学生在情感丰富的同时形成完善的人格,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很多具有价值导向以及思想教育意义的素材,比如《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导学生保持感恩的心,以真诚的心对待每个帮助过自己的人,并将这样美好的情感传递下去;《一分钟》则强调了时间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时间的意义并学会珍惜时间,成为一个守时的人。以上语文教学素材都从感性认知方面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使其具备宽容、感恩、真诚、诚实、友好等良好品质,并且能够将这些品质体现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美好的个性,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2.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不仅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学生个性表达的一种方式,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围绕口语交际相关模块开展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在课堂中参与各种学习交流活动,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另外,语文教师还应尊重学生的奇思妙想,鼓励学生在课堂中提出质疑,给予学生个性表达的机会与空间,让学生在这样表达的训练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创新思维水平以及个性发展水平。如果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那么其在个性表达方面就会出现问题,久而久之,学生的个性就无法得到正确的表达,进而影响学生个性的形成与发展。
3.促进人格的健全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小学语文教师应更加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转变传统的语文教育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就与学生个性的发展息息相关。小学生的个性正处于发展和塑型的阶段,教师的引导将会直接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以及差异性,落实因材施教,开展创新性语文教学活动,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与适应能力。
二、当前小学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个性教育不受重视
尽管素质教育理念已经推行很长时间,但依旧有很多小学语文教师不够重视语文教育中的个性培养,对于语文教育与个性培养之间的关系认知不足,无法发挥语文教学对学生个性培养的作用。当前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依旧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设计课堂,结合教材知识点来区分重点与难点,根据应试的要求开展课堂教学。虽然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较快地完成教学目标,但却忽略了学生个性培养与发展的环节,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思考与表达的机会,这将影响学生独特个性的发展。
此外,对于存在差异性的学生个体,教师并未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开展个性化指导和教育,导致出现教学不均衡的问题,使得部分学生失去学习与思考的信心。从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方面来看,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基本以学生期末的书面成绩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这样会影响对学生正确学习态度的培养,出现唯成绩论的情况,即在今后的学习中一味追求高分,而不愿意参与实践性、思维性的学习活动,阻碍学生个性的发展。
(二)课堂教学模式陈旧
目前很多教师的教育思想受到传统育人理念的影响,并未真正落实情景化、个性化教育,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制约了小学语文的教学发展。除个性化教育模式之外,当前的师生间也并未形成良性的互动交流关系,很多学生对教师存在畏惧的心理,日常与教师的交流并不多,即使在自己遇到问题的时候也不愿意主动求助于教师。这样的师生关系已经不能够满足当下学生的教育发展需求。根据陶行知教育思想,教师应主动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构建双主体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形成相互尊重、共同发展的关系。目前,很多教师仍未意识到学生主体性在课堂中的价值,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与管理能力信任度较低,因此在课堂以及课下对于学生的引导与管教更加严格,并未给学生留出自由思考与探究的空间。
(三)创新思维培养不足
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更注重课堂上的理论讲解,给予学生自主探究与实践体验的机会非常少,学生缺乏小组合作的契机,最终沦为课堂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而缺乏主动性与实践性的语文学习课堂是很难达到教学目标的。小学生作为语文课堂的主体之一,教师应发挥其主体性,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等形式领会语文知识,获得问题的答案。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很多语文教师并不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认为将课堂时间与空间分配给学生并不能促进教学进展,甚至会耽误教学进度,因此教师更喜欢由自己完全掌握课程内容与课堂节奏。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自己的想法很难得到表达的机会,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与沟通十分有限,久而久之,学生的提问意识就会减弱,对教师的教学产生强烈的依赖,进而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严重影响学生的发展。
三、小学语文教育中学生个性培养的路径与策略
(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促进个性发展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明显,教师占据课堂主动权,将学生放在被动的位置,一味地输出知识却并未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会削弱学生学习与思考的积极性与自主性,影响学生的学习发展。培养学生个性的第一步就是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做”结合起来,及时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将自身放在引导的位置上,通过设计不同的方法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欲,给予学生自由探究与思考的空间,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比如,在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开放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考,同时鼓励学生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促进其核心素养的提升。另外,教师还可以从审美情趣方面入手,让学生从现实美景中跳脱出来,培养其保护文物、爱护大自然的意识,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化观与价值观。同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现实经历出发,针对学生身边的文化古迹与自然景点进行提问,请学生用语言描绘其特征,并谈一谈自己对文化古迹的印象。
(二)鼓励角色扮演,展示学生个性
角色演绎是非常适合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种体验化学习方式。小学语文教材中具有很多故事文本,而大多数故事文本都存在不同的角色和情节。角色演绎活动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深化学生对自己演绎角色经历、情感的认知,培养和展示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塑造不同的角色,展示出学生的创造能力。在实践演绎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自身角色的需求设计语言与动作,感知人物情感,创造人物形象,这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不小的挑战。但小学生对于这样的实践模式会非常感兴趣,能够主动参与并利用自己的力量克服演绎活动中的困难,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作为教师则应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不能过分干涉学生的创作体验,但也应当保障学生的演绎不会脱离故事主题。
比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析故事中的角色,并鼓励其参与不同角色的演绎。在演绎活动设计中,教师应将重点放在不同角色之间的交流表达上,让学生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感受不同角色的心理特征,体会两位“阿姨”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以及小蝌蚪急切的心理。在实践表演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在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表达能力,深入感知故事的思想情感,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三)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落实分层教学
受家庭因素、环境因素、教育因素以及个人因素的影响,小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也正是这样的差异性造就了学生不同的个性,使其在不同的方面体现出各自的优势与潜能,最终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小学语文教师应尊重和了解班级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并将其以科学的方式分为不同的小组或者层级,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调整和优化语文教学策略,充分发挥不同学生的潜能与优势,实现组内学生的相互补充与共同发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教师的教学负担能够有所减轻,同时还能够进一步落实分层教学,鼓励学生在组内发挥自己的个性,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创建高效语文课堂。
比如,在教学《古诗三首》时,教师就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定不同层级的教学目标:首要的教学目标则是对古诗的朗读与背诵;进一步则是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以及意境,经过自主思考与小组讨论之后明确古诗的思想情感;再进一步的教学目标则是通过古诗的对比鉴赏提升学生的诗词鉴赏水平。而针对以上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在实际教学中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通过小组讨论与组内合作的方式达到教学目标,同时鼓励学生个性的发挥。在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采取不同标准对学生进行评价。对于语文基础较好且对古诗词有较高学习兴趣的学生,教师可以在完成教材内容的教学之后为其补充更多相同难度、相同类型的课外古诗词,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针对语文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则应以基本的教学目标为主设计教学内容,加强学生对古诗词的记忆,鼓励学生深入体会诗词内涵,培养学生的个性。
(四)优化课堂提问,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小学语文教材中具有很多丰富的故事文本,其中的故事情节体现出曲折波动的特征,能够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沉浸于故事情节中,并跟着故事的发展进行思考。要想深化学生对不同情感思想的认知,教师应采取多种故事文本开展教学,并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对故事文本进行赏析和思考,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的能力,全面理解、深入分析故事情节的内涵,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打造全面性的语文教学课堂。
比如,在教学《精卫填海》时,考虑到该文章主要以古文形式展现,且属于我国经典的古代神话故事,所以教师可以从注释入手,引导学生养成基本的古文学习与阅读的习惯,通过注释了解文章的情节与内涵。当学生完成整体性阅读之后,教师可以通过优化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故事情节进行深入思考,并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多维度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根据学生个体的学习需求制定相应的故事文本教学计划,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鼓励逆向思维,支持求异思想
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同想法和理解,小学语文教师应给予支持鼓励以及正向引导,尤其应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与逆向思维,这样才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灵活的思维环境,释放学生的个性,促使学生形成不同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模式,实现自我的发展与超越。语文阅读教学本身就是一个理解再创造的过程,不同生活经历与思维模式的学生将会产生不同的理解与认知,这是非常正常的。作为教师应当包容学生不同的想法,允许学生发扬自己的个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与勇敢表达。不同的学生能够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就能够形成创新性、批判性的思维,促进学生与教师的共同进步。
综上所述,小学是培养学生个性的重要阶段,而小学语文教学则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是非观,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及其差异性,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与勇敢表达,为学生创造展示个性的机会,培养学生独特的个性,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刘玉兰《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教育中对学生个性的培养研究》,《当代家庭教育》2020年第27期。
[2] 闫晓翠《小学语文教育中对学生个性培养的探讨》,《明日》2020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