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实践性作业设计研究
作者: 祁明磊摘 要:在当前的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模式正处于持续改革的关键阶段。尤其是在“双减”政策的指引下,教学任务逐渐回归课堂,学生的课后作业压力被释放。教师要合理优化语文实践性作业的设计理念,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学习能力,设计出具有开放性、探究性、趣味性特点的教学活动,使得学生的创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生活感悟能力获得同步提高。为此,本篇文章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有针对性地列举了几点实践性语文作业的设计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 实践性作业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07.032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小学生所要承担的语文作业压力较大,教师所设计的作业形式与作业内容大多千篇一律,如书写、背诵、朗读等,试图通过此种机械式的作业方法,加深所学知识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单一化的作业形式不仅会阻碍学生学习兴趣的强化,同时也会占据学生大量的课后时间,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直接影响。在当前的核心素养视域下,如何能够合理调整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形式,进一步突出语文作业的趣味性与实践性,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由于受到应试理念的制约,小学语文教师在安排作业内容、设计作业形式时,会为学生布置大量的记忆、背诵或抄写训练,同时还会根据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来穿插一些配套练习,导致语文作业形式缺乏应有的趣味性、实践性与创新性特点。如果不能尽快加以调整,不仅难以维持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学习惰性会随之提升,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会进行主动思考,而是用敷衍了事的态度应付作业,甚至会出现漏写、抄袭等不良现象。从教师的角度分析,此种机械式的作业设计方式不仅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而且也无法准确掌握班级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
其次,还有部分教师在安排作业时并没有考虑到班级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安排相同的作业内容。其中,绝大多数的作业都为巩固类型,导致学生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做出很多无用功,重复性内容较多。虽然从表面上看来,学生可以将课文内容背诵下来,或给出阅读理解的正确答案,但却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消化,很快便会忘记。这对于提升语文知识学习质量没有帮助,学生在完成作业任务时均处于无效或低效状态。
二、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实践性作业设计策略
1.深挖教材内容,激发潜在创造力
现行的部编版语文教材中包含各种类型的课文内容,教师在为学生设计实践性作业时,应当以现有的教材课文为切入点,深挖教材资源,根据小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群体特点,着重激发其创造力与想象力。从学生的角度加以分析,课文是他们所熟悉的内容,教师如果能够基于课文来设计实践性作业,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消化课堂中所学习到的新知识,另一方面则能够消除学生的陌生感,更加高效地完成课后作业任务。
教师在设计语文实践性作业时,需要提前对现有的课文内容作出整理分类,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课文挑选出来。并以此为中心,为学生总结一些与课文主题有关的课外读物,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顺利达成主题阅读任务。
首先,教师可以将相同主题的课文列举出来,或根据某一类别挑选出一些主题相近且内涵丰富的文章。例如,针对低年级学生,可以向他们推荐一些童话主题课文,文本内容要尽量简短;针对高年级学生,则可以向他们推荐一些适合的短篇小说,并要求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将小说的主题以及各段落的主要内容列举出来。此外,教师还可以将经典读物引入实践性作业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着手,对阅读材料的主题作出总结,如事件的发生脉络、文章主人公的特点以及文章所描写的特殊环境等。当学生的课外阅读经验愈发丰富后,教师则可以适当提高作业难度,选取一些古诗词或国外的经典文学作品等,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语言积累。
其次,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某一个主题来自行搜索相关资料,借此机会感悟文字的多元化特点。选择不同的文体完成自主阅读活动,将阅读材料中的语言风格、描写方法逐一列举出来。
例如,以“不同形式的父爱”为主题,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比较阅读,如《地震中的父与子》《有太阳味的童年》《考零分也很难》等。学生在完成自主阅读后,将自己对于文章内容的感悟标注出来,体会到了不同形式的父爱表达。
最后,为学生布置仿写或续写作业。将教材中的课文设为范文,要求学生基于范文内容来自主完成仿写或续写训练。在进行仿写训练时,学生需要将范文中的明显特征、主要情节以及人物形象列举出来;在进行续写训练时,学生则要根据原文的叙述思路,大胆预测故事的发展趋势,在其中加入自己的生活经验。
可供教师选择的实践性课后作业形式还有很多,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设置开放的学习环境,引导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趋于纵深、趋于完整。
2.利用思维导图,强化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认知能力尚未成熟,导致他们在完成自主学习任务时,无法建立起活跃、清楚的语文思维。在传统模式下的语文课堂中,学生对于教师的依赖度过高,一旦脱离教材,学生将很难独立完成自主学习任务。这一问题同样存在于课后作业环节。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教师要巧妙利用思维导图,带领学生理清学习思路,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多元化的学习技巧。简单来说,思维导图是指以视觉符号为主要的知识载体,将平面化、抽象化的语文知识更为直观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以此来有效刺激学习者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思维导图的辅助下,小学生将逐步建立更为清晰、明确的知识结构;随着他们思维能力的逐步提高,可以更加顺利地完成实践性作业任务,充分体现出核心素养背景下创新式教学方法的实践价值。为此,教师在日后的实践性作业设计模式中,应当积极运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中的知识,并促进学生语文思维的顺利形成与合理发散,为日后更高难度的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例如,在完成《只有一个地球》的课堂教学任务后,教师在为学生布置实践性课后作业时,应当预留出十分钟左右的课堂时间,将此篇课文的内容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加以呈现,要求学生根据思维导图的框架来展开课后阅读。在思维导图中,可以将地球作为中心主体,在此基础之上划分出多个细节分支,例如地球的外貌、地球中所拥有的资源等。在完成基础的大框架设计之后,要求学生利用课后时间,根据框架结构进行自主填写,依次列举出每个框架中所包含的细节内容。在填写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通过查阅书籍、搜索互联网的方式来扩充资料,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加入一些创新式的元素。通过此种方式,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实现思维发散,另一方面则可以持续深化课文内容,进一步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当学生初步掌握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后,教师则要适当增加实践作业难度,要求学生根据另外一篇课文来自行绘制思维导图,并将自己的绘制思路以及绘制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与其他同学一同讨论,并分享解决方法。
3.引入生活元素,提升生活感悟能力
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来自生活且应用于生活。在核心素养的视域下,教师应为学生设计观察性的实践作业,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与作业内容中引入生活化元素,以此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与生活感悟能力。通过以往的教学经验可知,很多小学生之所以认为语文课程的学习难度较高,主要是由于他们的生活经验匮乏,尤其是在完成阅读或写作任务时,经常会出现言之无物、笔下无神的情况。对此,教师在设计实践性作业时,应当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不断发现、善于积累的良好学习习惯。
例如,在学习完《观潮》这一课后,为了能够强化学生的修辞能力,开阔他们的视野,教师可以让学生效仿文章作者,细心观察来自日常生活中的各类事物,并将自己的观察过程与真实感悟详细地记录下来。此项实践作业的完成具有非常高的开放性,所观察的对象可以来自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学生所观察的对象是大自然中的美丽景色,教师则可以指导他们效仿课文中的写作模式与修辞方法,将自己所要描写的事物特点提前列举出来,借此机会来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自主观察能力。通过此种方式,不仅能够同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他们边看、边想、边分析,而且还可以让学生透过问题的表象抓住事物本质,从而产生更为丰富的人生感悟。除去基本的静态观察之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进行动态观察。例如,在初春时节,观察大地如何复苏、小草如何生长等。如果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教师还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来搜索相关的视频片段,以此来积累丰富的阅读和写作素材,逐步养成良好的观察与思考习惯。
4.组织实践活动,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在人类文化的发展进程中,语文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相比较来看,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虽然难度较低,但却是强化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渠道。语文作业是对语文课程的进一步延伸,教师在设计实践性语文作业时不必拘泥于某一种形式,而是要重点突出语文课程所具有的工具性。从不同角度出发,彰显出作业形式与作业内容的趣味性、人文性与知识性。此外,教师在选择实践性作业元素时,需要将语文作业同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行高度融合,争取将实践性作业打造成通往现实生活的桥梁,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高效拓展。
例如,在执教《迷人的秋色》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来到大自然中亲身体验和欣赏秋日的美丽景色,并要求学生以“迷人的秋色”为主题,即兴创作短文,通过此种方法激发学生对于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并实现情感的升华,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顺利完成课堂中的教学活动之后,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布置同等类型的课后实践作业。例如,可以在家长的带领下,让学生到公园或田野间观察植物的生长状态,并拍摄下来与其他同学进行分享。由此可见,教师应当将课后实践作业作为连通语文课堂、家庭生活、大自然场景的通道,让学生将语文课堂中所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并借此机会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让他们在校完成课后实践作业任务的同时,提升思维能力。
三、设计实践性作业应注意的问题
1.重视个体差异
在核心素养视域下,教师在为学生设计实践性作业时,需要重视班级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例如,部分小学生的性格十分内向,他们在完成教师安排的课后实践作业时,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针对这部分学生,教师则要提前与他们展开沟通,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课后作业的类型,并与学生家长提前打好招呼,邀请家长配合孩子完成实践类作业,并多利用鼓励式语言,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学习习惯,在完成作业任务的过程中展示独特个性。
2.把握设计角度
教师在设计实践性作业时,还要根据语文课程的教学主题来把握设计角度,确保实践性作业内容与作业形式在理论上的高度统一。达到预期训练目标的同时,更增强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其核心素养。截至目前,小学阶段语文课程的作业形式相对单一,教师虽然能够顺应新课改的教育目标来主动创新作业形式,但在设计实践类作业时经常会受到传统应试理念的制约,使得作业形式过于单调,难以将学生的参与兴趣调动起来。日后,教师要从多方面入手,进一步提高实践性作业的趣味性,让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长时间地保持在较高水平。另外,教师还要与学生展开平等交流,根据他们的喜好来灵活调整作业主题。
3.控制作业难度
教师要注意实践性作业的设计方法,让学生可以在能力范围之内顺利完成。在设计实践性作业之前,教师需要对班级学情进行全面了解,将学生进行合理分层之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相对应的作业难度。例如,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采用主题阅读法来开展课外阅读,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帮助他们巩固课堂中所学的知识。此外,教师还要考虑到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接受能力,避免实践作业的内容过于复杂。
综上所述,在核心素养视域下,通过为学生设计实践性作业活动,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欲望。让他们在完成作业任务的过程中体会到语文所带来的诸多乐趣,进一步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语言运用能力。实践性作业相当于是对语文常规课堂的拓展和延伸,可以为学生带来焕然一新的学习体验。
参考文献:
[1] 王智慧《小作业里的大学问——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作业设计的思考》,《中小学教材教学》2021年第7期。
[2] 张英兰《追求“教—学—评”的相融共生——关于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践性创新研究》,《课程教育研究》2020年第41期。
[3] 张生红《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日常教学融合课外实践性作业的探索》,《新课程》2021年第13期。
[4] 李磊《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实践性作业设计初探》,《中小学教学研究》2021年第1期。
[5] 陈爱民《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个性化作业设计策略》,《天津教育》2020年第33期。
[6] 陈慧丽《信息技术融合创新背景下小学语文“幸福作业”的设计与实践》,《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2021年第9期。
(祁明磊,一级教师,从事小学语文教学)
(本文系赣榆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h202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