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增效提质”的策略探究

作者: 李永霞

摘 要:自国内推行素质教育改革工作以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成为学校及教师关注的焦点问题。部分学校为确保学生成绩不受影响,加大了学生们校内外的学习负担。这种负担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还体现在学生的家庭中,很多学生家长为了最大化地推动学生的成长,把大量金钱投资在教育培训上,给学生报考各种补习班。由此可见,过重的学习负担从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初中语文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面对“双减”政策,如何“增效提质”成为未来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内容,故本文以此作为研究的主要方向,分析初中语文教学在“增效提质”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并结合具体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双减”政策 初中语文 增效提质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07.042

最近几年,我国非常重视基础教育体制改革,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力主“教书育人”的理念,既要关注课堂教学,又要积极引入实践课程内容,并取得突出成绩。究竟何为“增效提质”?即为强化语文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而国家出台“双减”政策的目的在于从根本上为初中生们减负,有效消除课业负担过重给学生成长带来的不利影响。这种课业负担不仅体现在校园教学中,还体现在校外辅导方面。这种超负荷的课业负担不仅阻碍了学生健康身心的养成,还阻碍了初中语文教学水平的提升,既不符合国家教育教学方针,也不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在国家积极推行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教师既要关注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也要使文化教育与素质教育并重,以核心素养为基础,重视“增效提质”的应用,由此体现“增效提质”的应用价值。围绕“双减”政策的具体工作目标,初中语文教师应以“增效提质”为出发点,重点分析“增效提质”思想的贯彻现状、课后反响、效应评价等,从学生的身心培养角度出发,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一、“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教育实现“增效提质”的意义

(一)“双减”政策的实施有助于初中生语文学习减压

不论是学校还是家长,均需加大对“双减”政策的认识,合理地调整课程学习的强度。很多教师在不知不觉间增加了很多作业内容,让学生学习负担明显加重,导致学生很少有时间来锻炼自身在其他方面的能力。这样的方法无疑在创设学习环境方面是不成功的,不仅教师感觉不舒服,还让学生们倍感压抑,学习兴趣差。而在“增效提质”的过程中,家长在此方面的投资也增加很多,尤其是艺术方面的培养给家长带来了不小的经济压力。而“增效提质”不仅可以从根本上减轻学生的课业学习负担,还可以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来培养各项能力,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不仅有利于缓解紧张的学习压力,还从某种程度上激发了其学习兴趣,在实现初中语文优质教学方面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在“双减”政策积极推行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将这些错误的认识及急功冒进的现象消除,也成为语文高效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故在此背景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积极落实“增效提质”具有重要意义。

(二)“双减”政策促进了“增效提质”工作的落实

“双减”政策文件的印发及出台,表明了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对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决心。确切来讲,“双减”政策的出台是为了解决各种教育、教学乱象而生。此项政策不仅为保护初中生身心健康成长提供了依据,也为纠正家庭及学校相关人员的错误认识提供了相应的支持。在此政策的积极推动下,初中语文教学环境也将得到净化,国家人才培养的目标也将得到更好地执行。“双减”政策的出台,不仅为新《课标》的实施提供了条件,也为“增效提质”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另外,此项政策还从为学生减负的角度出发,以“增效提质”为基础,提高学习效率,为学生节省大量时间,有助于帮助初中生们实现自主学习。总之,“双减”政策出台的重要意义在于为学生减轻课堂及课外学习负担,为素质教育工作的贯彻落实提供了可能。

二、“双减”背景下影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一)教师层面的因素

1.教学理念

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课堂教学受多重因素影响,而教学理念是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如若教师对新的教学理念认识不足,思想相对落后,语文教学水平的提升就会非常困难。倘若教师没有对新《课标》内容认真解读,就很难从素质教育角度出发,所涉及的教学内容也不会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由此可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是否有效,主要看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程度。假如教师始终沿用灌输式教学法,那么学生就很难在课堂教学中占据主动。故“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应认真解读新《课标》内容,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合理设计课程内容,以情景教学方式为学生们提供自主思考与学习空间。通过此种形式的教学,不仅可以实现“增效提质”的总目标,还能让学生们对语文知识有正确认识,观念清晰,养成良好的身心。

2.专业基础

对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来讲,教学有效性还与教师专业基础有直接关系。第一,从教师角度讲,不仅专业知识水平要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自身的文化内涵也要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在汉语知识掌握方面,初中语文教师不仅要对其熟练掌握还要精通,同时还要具备足够的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对其有一种亲切感,促进自身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第二,从语言表达能力角度看,口语表达方面不仅要求学生要发音标准,还要吐字清晰,言语表达言简意赅,符合一定的逻辑性,最后还要重视语速的控制。为此,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就要有过硬的书面表达能力。第三,从书写能力的角度看,教师要保持字迹清晰、工整,为学生们做好典范。

3.教学风格

如果初中语文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与严谨的教学风格,那么教师的执教能力就是毋庸置疑的,可以在第一时间处理好课堂中所遇到的各种突发事件。概括来讲,教师如果教学经验丰富,就可应对自如,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高质量完成相关作业。而教学风格同个人气质关系紧密,倘若可以唤起学生们对语文教学的关注和兴趣,语文教学也将取得显著成效,课堂教学有效性也将大大增强。

(二)学生层面的因素

1.学习兴趣

对于初中生来讲,学习兴趣是学好各个科目的基础。如果学生们对语文课堂教学有兴趣,那么教学定会取得显著成效。因而,教师就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兴趣特点,寻找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及相关知识点。且对于语文教学而言,学生如何准备,准备程度如何也会对语文教学质量产生一定影响。尤其是学生自身状态对教学的影响更加明显,学生准备充分,学习状态也会相对良好。

2.学习方法

论及初中语文课堂,其有效性还受到学生的学习方法的影响。如果学生不具备合适的学习方法,那么就会出现事倍功半的现象,影响学习兴趣及教学质量。即便学习方法相同,可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仍是各异的。故而,教师在学生学习方法培养的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特征及学习特点。

三、“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增效提质”课堂案例

(一)教学准备

本文以“双减”为背景,并以初中语文课程中的《最后一课》为案例,探究初中语文“增效提质”教学中的问题。在学生已经预习并阅读后,自身就会对课程故事内容有一定认识与了解。然后,结合课程内容提出相关问题:

思考题:通过对全文的阅读,想象一下韩麦尔现实的人物性格特点如何?

教学要求:认真阅读全部文章内容,结合思考题将自身的观点表达出来,准备时间为10分钟,同时将发言要点拟定(学生活动时间)

(二)讨论朗读环节(时间为25分钟)

1.学生回答上述思考题。

2.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总结,并对三种不同见解展开讨论。第一种观点认为韩麦尔先生与常人无异;第二种观点指出韩麦尔先生值得同情与怜悯,属于“可怜人”;第三种观点提到韩麦尔先生热爱自己的祖国,具有爱国思想。

第一种观点:韩麦尔先生具有普通人的显著特征。书中讲到韩麦尔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平常人,只是一名镇里的教师,工作年限足有40年,教学管理水平一,还存在玩忽职守的情况。

第二种观点:韩麦尔先生属于可怜人。完成最后一课后,他就将彻底告别讲台;他目不转睛地环顾四周看了看,露出一副惨白的脸,始终不愿走下讲台,连续讲了很多课程……

第三种观点:韩麦尔先生属于爱国人士。他称赞法语,并将法语比作监狱的钥匙,怨恨自己不能将所有知识传授给内心最大的悲痛中,最后用全部力量在黑板上书写上几个大字,即“法兰西万岁!”(全文共有七个地方描写了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之情)。

以第三种观点作为讨论重点,以讨论结果为基础,有感情地朗读韩麦尔先生的独白段落,并认真诵读文章的末尾部分;对这部分的精彩描述进行合理想象,认真体会其中人物的真情实感,将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三)讨论与点拨环节(5分钟)

提出问题:作者为何在描写韩麦尔的过程中,不把其刻画为“高大”的英雄形象,依然要以普通人来展现呢?

教师点拨:理由很简单,韩麦尔先生是数以千计的法国人的典型代表,他在讲授《最后一课》的过程中,其内心的爱国情怀也是千万法国人的共同情感,这部小说也让所有法国人民的心声得以展现……

(四)总结环节

教师总结: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案例,它告诉我们,教学环节要合理设置,不可过于复杂,让学生们一头雾水。本案例具体好在何处?

首先是切入角度合理。全文紧紧围绕“一点两线”,“一点”指的是激情点,“两线”指的是两个人物的思想变化。此种艺术构思巧妙,在文章开头便以主要人物引出相应的故事情节。

其次是讲析角度合适。教师对每一个段落的分析就如同一个个突破点,可对韩麦尔先生这一人物形象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透视效果。此种透视效果具有三种不同体现,一是人物塑造方面,二是结构艺术方面,三是艺术表达方面。

最后是控制角度科学。教师设计思路清晰,可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并引导其从三个不同角度来对人物形象有充分了解。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师素养、备课过程、教学特点及审美教育均是要重视并且提升的内容。

四、“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增效提质”的策略

(一)提高教师的语文素养

对于教师自身而言,在提高自身语文素养的过程时应做好三方面内容。

首先,教师要认真分析现有教材,并从中获得相应的知识。语文知识更新速度快,这就要求教师与时俱进,不断从新的教材中提取知识,扩大自身知识储备。其次,教师应具备自主思考的精神。自主思考问题是教师学习精神的展现,并非是短期内可以实现的。故教师要重视自身知识结构层次,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们对语文课程感兴趣。最后,教师要善于书写。书写是教师的必备技能,也是教师基本功的一种体现。良好的书写可以为学生们树立榜样,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

(二)确保教师的备课过程有效

备课代表的是一种设计艺术,而有效教学的基础则是扎实的备课。在备课期间,教师会接触很多新知识,自身的知识水平也将显著提高。其次,备课要高效。只有备课过程足够高效,教师才可有充足时间关注学生不同的个性,合理设计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对新《课标》内容有详细了解,可结合现有的教学材料联系生活,实现生活化教学,为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做铺垫,由此实现高效教学。另外,在备课期间,教师既要从学生自身的特点出发,也要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情况,制定更为合理的教学计划。就教学目标而言,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课堂教学目标,另一种则是学期教学目标,两者均为教师高效教学提供了依据。同时,教师可丰富创新教学方法,唤起学生的关注与重视,以此实现丰富教学形式的目的,让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感兴趣。

(三)体现教学特色,加强审美教育

从初中语文教学自身来看,它在教学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是引导学生从语言及情感两个角度来感受文章中主人公的真情实感,由此增强自身的审美能力。首先,优化课堂导入环节。只有确保课堂导入精彩,才能让学生对语文教学过程感兴趣。为此,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中就要综合考虑几种特性,即启发学生、让学生感兴趣、具有针对性、新奇等。其次,科学设计课堂情景。教师可向学生们展示不同类型的情景来推动语文知识教学,吸引学生参与其中。最后,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借助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将广大师生联系在一起,让彼此之间增进认识与了解,让学生主体位置得以凸显,教师引导作用得以体现,并以此发挥自身引导优势。语文学科带有一定的人文色彩,教师可充分把握此种特性,边开展语文教学,边进行审美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形成良好的审美观。

总而言之,本文以“双减”作为切入点,以实现“增效提质”为目的,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展开分析,同时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来提出语文教学“增效提质”的策略。希望本文能够为“双减”政策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水平的提升提供借鉴经验与相应的理论支持,并为实现高效的语文教学指明方向。

参考文献:

[1] 包乐欣《双减背景下的初中语文"增效提质"教学策略分析》,《读好书》2022年第3期。

[2] 江华《“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减负增效”初探》,《名师在线》2021年第35期。

[3] 张海霞《基于双减政策下初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内涵探究与培养策略》,《世纪之星·交流版》2021年第11期。

[4] 吴荣玲《论“双减”背景下中学语文课堂优化策略》,《学语文》2022年第2期。

[5] 赵友恒《“双减”之下的减负提质增效策略探究》,《进展(教学与科研)》2021年第12期。

[6] 徐乐《“双减”政策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改进策略》,《世纪之星—交流版》2021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