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文言文趣教趣学策略探究
作者: 徐春凤摘 要:语文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初中文言文趣教趣学从四个维度入手:趣读文言文,重视语言运用;趣解文字,提升审美品位;趣设问题,培养思维能力;趣品文化,传承文化自信。教师趣教,学生趣学。师生沉浸于课堂中,学习文言文、品读文章、亲近文学、感受文化的魅力。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接受审美教育,提升思辨能力,提高学科素养,从而有效提高学生阅读和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 文言文 趣教趣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11.04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初中部编版教材中的文言文就是培养初中生核心素养的载体之一,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这些文言文是中国文化、民族精神的瑰宝,更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宝库。那典雅传神的语言,雄视万代的人物,生动活泼的故事情节,丰盈隽永的情味给学生带来了文化滋养,提升了学生的文学品位。“活则生趣,趣则生爱”,学生学得有味,教师教得有趣,师生沉浸于课堂中,真切地学习文言文、品读文章、亲近文学、感受文化的魅力。这样的课才是有趣味、有味道的课。那么,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初中文言文该如何趣学趣教呢?
一、趣读文言文,重视语言运用
文言文是中国文学的根,是语文学习的渊源,是提高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源泉。朱熹曾有言“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对于初中生来说文言文的语言晦涩难懂,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只有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进而至诵读,才能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情感内蕴,读出文言境界。在朗读中积累字词,掌握句式,读出语感,锻造想象,从而扫除文字阅读的障碍,把握文章的内涵,运用语言,体会汉语言的魅力。
如教《唐雎不辱使命》(部编版九下)一课时,笔者以读带讲,一读观其巨变,读出秦王狡猾奸诈、盛气凌人、色厉内荏的语气;二读味其已言,读出唐雎有勇有谋、临危不惧、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的坚定;三读得其未言,读出人物语言的潜台词,学习唐雎的语言技巧,化解冲突,做到不卑不亢,有理有据开展外交。不同层次的朗读让学生时刻保持学习兴趣,整堂课充盈着文言文的趣味。
朱自清曾有言:“写在纸上的语言变成活的语气。”朗读可以将无声的语言变成有感情的可以触摸的语言,它是一种最生动、最鲜活的教学方式。“啊呀(不要说)相公痴,(湖心亭)还有痴似相公者”的方言创意朗读指导,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读中,读出了抑扬,读出了轻重,读出了舒缓,读出了文味,读出了情感,读出了境界。不由想到鲁迅笔下的寿镜吾老先生读书时“拗过去,拗过去”忘乎所以的情景,令人神往。
又如教《卖油翁》(部编版七下)一文时,在朗读解析的基础上,笔者让学生用文言句式试着写生活中的小人物,体会文章简约与空白的语言艺术。学生写道:吾有一师,姓徐,名某某。吾辈称其老徐,惹事顽童则窃呼其为“老凤凰”。“老凤凰”颇有诗书气华,为吾辈讲《世说新语》,为之暗暗叫好。她有一破自行车,骑着横走天下。凭张能说会道的嘴闯荡吾校语文界。若有顽皮子弟激怒于她,她就将之唤到身边,循循善诱教导之。话语时而严厉,时而春风化雨。常常言,语文学不好,如何是好?话语感情真挚,乃肺腑之言。是以被教导过的顽劣子弟无不牢记教训,不再犯之。老徐上课幽默风趣。时而激昂澎湃,时而令人捧腹大笑。老徐非圣人,但在吾侪眼中,她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可谓博古通今。吾辈陶醉其中。老徐,乃吾之敬师也。
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借助朗读,“因声求气” “因气得意”,能够读出文言文的特点,读出文言文的气韵和魅力。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语言,咀嚼文言文中有趣有味的“点”,以之作为整课研读学习的“线”,成为文言文学习的“魂”,内化于心,由思维“会意”到情感“得味”,学生才会对文言文学习产生兴趣。
二、趣解文字,提升审美品位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不管是对文言文内容的分析、人物的品评还是写作手法的领悟,都离不开对文言文“言”的品味和涵泳,2022版新《课标》也强调“语言文字及作品是重要的审美对象”。为此,教师可以借助文言文中简洁典雅的语言,培养学生体会高雅情趣的能力,挖掘语言文字的张力与表现力,领会作品的雅趣、情趣、理趣,获得审美体验,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与创造能力。
比如在教学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部编版九上)时,笔者设置了“咬文嚼字”这个板块,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思考:“你最想推敲哪个字词?能否和大家分享一下。”学生兴趣甚浓,答案令人耳目一新。如:“环滁皆山也”一句中的“皆山”一词,言简意丰,意味深长。一人独坐幽峻险地,四壁皆冷山硬水。欧阳修此时的人生命运就是周遭“皆山”,被人诽谤、陷害,贬职到与世隔绝的穷困之地,但他从“环滁皆山”的生活困境和政治深渊里出发,登上琅琊山,与滁州百姓游赏“林壑尤美”,发现有酿泉水“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此时,天地山川“得之于心”。又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醉”字,由“酉”和“卒”组合而成,是会意兼形声字。从字形上看像喝醉酒的人在手舞足蹈,“醉”字可以本义为“饮酒过量”,引申为“沉迷于某一事物”。欧阳修的醉,酣然而醺醺然者。没有太多的旁白,也不需要过多的解释,而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不因酒而醉,只是借酒享受山水之乐。山水之乐,非有大智慧者不可得也。最后还和学生一起解读了“醒”字。“醒,醉解也。”醉之后,人还要恢复清醒。文中欧阳修“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他的醒独具特色,是一种“眼看人尽醉,何忍我独醒”的人生方式。
叶澜教授曾经讲过,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文言文教学以品味语言为核心,架起由“言”品“文”由“言”悟“文”的桥梁,这样的文言文课才有味道,才有可能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换言之,精解文字,打通文脉,学生才能在疏朗的古文字中与古人共情,与作品共振,感受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三、趣设问题,培养思维能力
文言文是“言”与“文”的结合。课堂教学中如何既能实现“言”中解“文”、“文”中解“言”、“言”“文”合一,又能起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主问题设计就是个好抓手。正像钱梦龙教师所言:我们要努力在每一篇课文中找出一个合适的问题、一个情节、一个句子,甚至是一个词来作为分析的口子,由此入手,带动全篇。
教《北冥有鱼》(部编版八下)这一课时,笔者设计了主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这只非凡的大鹏为何不远万里,从北冥迁徙到南冥呢?他最终得到了什么?”一问激起千层浪,学生趣味盎然,进行合作探究,大有一吐为快的气势:我认为是大鹏理想远大,他目标意识强烈,他迁徙到南冥,冲上九万里高空,他生命的终极理想就是看到浩渺的天空,如今,他经过自我突破,努力奋斗,终于实现梦想。笔者继续设问:文章选自《逍遥游》,那么“逍遥”与“游”这两个词是什么关系呢?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激发,有一学生说:要想实现逍遥,就得勇敢的“游”,“游”体现的是一种精神追求。大鹏突破束缚它的大海,化鲲为鹏,勇敢向自己的目标南冥遨游。学生在成功理解了庄子“思维逻辑”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文本解读和审美鉴赏的能力,学生的推理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
还要依体而教。比如在教学《马说》(部编版八下)一课时,笔者引导学生涵泳体会“说”的文体特点,围绕“说”字来发散学生的形象思维:说马,说己,说时代,说理,说方法,说“说”;说作业。教学《富贵不能淫》(部编版八上)时,我围绕“大丈夫”设计主问题,引导学生围绕这两句话“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设计了两个教学板块:非大丈夫也?真大丈夫哉!进行思辨性的讨论。教师在课堂上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问题,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和调动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逐渐帮助学生养成多角度、多层次认识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习惯,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特级教师肖培东教师有言:“好课一定是推动学生思维的课,好课一定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课。”文言文教学也要给学生提供自我发展的空间,教师需要在思维训练的地方慢下来,设计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活动,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读读直接描写西湖夜雪的句子,你觉得其中写得最妙的一个字是什么?”在学生读过张岱的文章后,肖教师改用这个问题引领学生径自走进文中写景的语句。“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学生读,一遍,两遍,读到了这个“与”字,教师引导学生读出“天与云与山与水”的音韵和情感。“天与云与山与水,如果再连上一个‘与’字,你觉得会是什么?”以问激趣,以问促思,驱动学生走近这“上下一白”的雪夜和这遗世独立的张岱。
生:与人,天与云与山与水与人,这样越来越小,越来越近。
生:与我,与作者,天与云与山与水与我,作者孤独,要“与我”才是。
师:张岱是多想要把自己融进苍茫天地啊,天地间安放的孤独只有在天地间才得以自由。这个“与”,是一种渴望,一种憧憬,天人合一的心念就在其中。“那为什么张岱不加上‘与我’呢?”
生:这样更写出张岱的孤独,不为人知,也不需要人知的寂寞。作者敢于直面天地的广阔,生命的卑微,淡淡的忧伤……
2022版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注意引导学生客观、全面、冷静地思考问题,识别文本隐含的情感、观点、立场,体会作者运用的思维方法,如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尝试对文本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基于阅读和生活实际,开展研讨等活动,表达要观点鲜明、证据充分、合乎逻辑。”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如能以主问题为抓手,带动课堂,推进“言”“文”合一,引导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那么这样的文言文教学才会有料,有趣,有味。
四、趣品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文言文历经过了数千年的时光,凝聚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髓,也承载了极其璀璨的人文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载体。正像朱自清所说:“中学以上的教学里,经典训练应当是一项必不可少的项目。经典训练的真正价值并不在实用,而在于文化。”学习文言文,对文化的继承和反思是最终的落脚点。
《孟子》中“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一种浩然之气,在学生心中回荡,生与义的抉择,流露出一种积极的人生观。吴均《与朱元思书》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流露出作者对政治官场的厌倦、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和归隐林泉、享受美景的愿望,这也是“入世”与“出世”的处世态度在作者身上的矛盾体现,是中国文人的出世文化。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托物言志,借描写“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述说心志,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以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传诵至今。《岳阳楼记》中,范仲淹把孟子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思想演绎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补救时弊、积极进取的政治情怀令后人景仰。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文化中的源头活水。趣谈文化,让学生感受文言文学习有阳光的温度,触摸到文字的精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诫子书》(部编版七年级上)是一篇富含道德劝喻的家书。文短意长,言辞恳切。是诸葛亮临死前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文中诸葛亮劝诫儿子:“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这样的家教文化呢?语文核心素养强调文化的理解与传承。笔者在课堂上把诸葛亮的生平资料及他对儿子的关怀,都适时地呈现在教学环节中,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使课堂充满了古典文化的韵味。更重要的是,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什么是君子?怎样才能成为君子?”进行小组讨论,而后教师可以补充古代文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自我修行路径和人生理想,笔者以为这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对传统优秀文化中对君子这一理想人格的认识,联系生活体验,理解先人智慧,在当下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虽然学生的认知还很肤浅,但在学生心中埋下了理想人格的种子。
总之,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和文化自信四个方面来看,文言文教学具有很好的立德树人功能,其中包含的文化、思想、言语信息和生活智慧是中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言和思想宝藏。教师趣教,教得活,教得实,才能开辟出卓有成效的文言文教学之路;学生趣学,学得快乐,才能真切感受文言、文章、文学、文化的魅力。有了这些基础之后,学生才愿意主动深入思考问题,接受审美教育,进而发掘知识的瑰宝,提升思辨能力,提高学科素养,从而有效提高学生阅读和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童志斌《文化取向的文言文课程内容重构》,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年。
[2] 王荣生《文言文教学教什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