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宏观统整·有序推进:小学语文“单元导读课”教学策略
作者: 许欧摘 要:语文新《课标》强调大单元整体教学,在单元教学开始之前,语文教师要有宏观的视野和整体的规划,以循序渐进地推进单元教学的开展。文章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为例,分别从梳理线索,宏观建构;对标整体,分层设计;科学组织,有序推进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小学语文“单元导读课”教学策略。
关键词:单元导读 宏观建构 分层设计 有序推进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14.029
“单元导读课”也被称为“单元预备课”,是指在单元教学开始前,通过教师的课堂引导,引发学生对单元所学内容进行提前感知,以形成单元整体印象,理解单元教学重点,为接下来正式单元学习做好准备。“单元导读课”通常从“单元导语”部分开始教学切入,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逐步对单元主题形成初始感知,对文本情感形成初始关联,有时需要学生通过课前资料搜集、课前阅读拓展等行为来增强对单元学习准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正向的学习期待。小学阶段既是语文学科兴趣的培育期,是语文学科习惯的养成阶段,“单元导读课”有助培养学生学科思维,形成良好学科体验,对单元教学效率提升及核心素养形成等具有重要实践价值。如何科学规划与实施“单元导读课”,已成为当前阶段摆在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以部编版教材为例,就此话题谈几点个人拙见。
一、梳理线索,宏观建构
“单元导读课”有效施行的前提在于对“单元导语课”进行深入理解,以科学理念架构教学路径,这是“单元导读课”的开始,也是其中重要一步,教师在中间承担着重要作用。不能把“单元导读课”当成课文预习课,这中间有着本质区别。“单元导读课”是单元模块教学的重要组成,是单元整体教学的重要步骤。“单元导读课”需融合单元导语、要素、选文、交际、习作、练习等教学内容,在宏观层面去梳理单元各部分之间教学关系,在单元要点、难点中理出教学思路,为“单元导读课”教学落实提供重要依据。
以部编版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为例。本单元的单元导读内容是“舐犊情深,流淌在血液里的爱和温暖”。其中,“舐犊”本意是大牛舔小牛,借此来比喻父母对子女的爱,“流淌在血液的爱和温暖”,强调父母与子女的血脉关系,父母对子女之爱是本能的,更是温暖和让人难忘的。同时,教材辅以“老牛舔小牛”的图像,将单元“父母之爱”主题诠释得淋漓尽致。围绕主题,教材选编了梁晓声的《慈母情深》、吴冠中的《父爱之舟》、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等选文,从“母爱”“父爱”“父母之爱”等方面全面切合单元“父母之爱”情感主题,体现了单元教学整体性。在人文主题下,单元从“体会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与“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我看法和感受”两个方面来设计单元阅读与写作教学任务,体现单元教学“双线组元”设计,等等。可见,加强对单元整体要素解读,统领单元教学目标任务,对“单元导读”课程设计实施具有重要作用。
二、对标整体,分层设计
在单元整体教学的宏观指引下,教师通过对单元要素、单元目标、教学内容等整体把握,梳理了单元教学重点,明晰了课堂教学方向。接下来,需要综合单元任务要点,结合单元教学中训练点、教学点、重难要点等,对教学内容进行组合规划,分步设计,以促成对“单元导读课”课堂教学实施的全面引领。
(一)依据单元任务,确定导学路径
“学什么”是“单元导读课”学生普遍关心的话题。单元目标明确了“单元导读课”的教学内容,圈定了“单元导读课”的教学范围,也为“单元导读课”教学实施指明了方向。探究科学教学途径,促进导读课堂高效施行成为“单元导读课”教学设计至关重要一步。为此,教师应以“单元导语”为入口,带领学生领悟单元教学主题,以奠定单元情感基础;引导学生浏览教材目录、课文选篇、组织架构等,引导学生建立单元初始印象,以奠定单元认知基础;引导学生预览课本内容、预做课后习题、预备课外知识等,引导学生粗略了解单元重点,以奠定单元能力基础等,均是“课前导读课”教学路径设计参照,可有效形成“单元导读课”整体架构,促进课堂有序进行。
以部编版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为例。结合单元要素、教学目标及训练内容,教师可针对“课前导读课”进行如下导学路径设计:1.情感领悟。通过“舐犊”导入“父母之爱”主题,引发学生共鸣,推出单元主题;2.品读感悟。引导学生快速浏览单元选篇,并畅谈读后感悟,形成文本初步认知;3.抒发感悟。引导学生分享或写下一段父母之爱回忆,烘托主题,突出语用,对单元阅读和习作奠定基础。
(二)结合单元重点,渗透学习方法
“怎么学”则是“单元导读课”中教师更为关注的话题。导学过程实则是学法的引导过程,“单元导读课”除了要关注教学内容,更要关注学生学法,以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设定。通过课堂引导、有效训练等方式来体现对单元内容学习的方法渗透,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形成正确学习思路。传统语文课堂也重视学习方法训练,但通常是零散无序的,“单元导读课”具有整体结构,是基于同一主题下的方法引领,有助于语文学习方法的系统建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
在部编版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提到对阅读方法中“默读”的教学训练要求,在“单元导读课”中可将该方法融入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采取“默读”方式进行教材选文阅读,通过文本品鉴,体会文章情感。在引导学生感悟“父母之爱”单元主题时,可引入朱自清《背影》、古诗《游子吟》等阅读内容,在同文比较中发展学生“比较”“归纳”能力,丰富学生语言学习方法。
(三)融合单元要素,创造导学情境
“单元导读课”是对单元整体学习的一次预热,也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单元文本情感哲思的初次接触。因此,在课程设计中要体现趣味性,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要引导学生在文本接触过程中做到“眼前一亮”,触发他们接下来对单元内容“一探究竟”的学习动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单元导读课”教学设计中,要重视学习情境的营造,通过鲜活多元的教学活动,诱发学生课堂参与,对单元内容产生学习期待,并将这种学习期待从导读课堂开始顺延至后继教学全程,从而全面提升单元学习效率。
以部编版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单元主题是“父母之爱”,阅读要素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教材在选文《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编排中采用图文混排方式,用插图插画辅助文本表达,以加深学生对文章“场景”“细节”理解。在“单元导读课”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予以借用,通过“随图阅文”“看图猜文”等活动方式,让学生把单元文本的情感内涵以画面形式在头脑中定格,增强学生对文本描述场景细节的深入洞察,以图助文,帮助学生更好理解。
(四)结合单元主题,拓展知识视野
“单元导读课”不只是对单元文本知识的领读导学,更应着眼“大语文”教学理念,以单元主题为统领,拓展学生知识视野。教师可通过单元主题关联相关语文知识,引导学生在对单元内容、方法等大致把握后,由课内求知向课外阅读拓展,鼓励学生围绕单元主题进行资料搜集整理活动,展开课外阅读链接等,将导读教学由课内伸向课外,由课外反哺课堂,在这“一出一进”过程中学生语文知识得到极大丰富,学习能力得到很好的提升。
以部编版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为例。单元选文《慈母情深》出自梁晓声的小说《母亲》,讲述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状况下,省吃俭用却全力支持“我”阅读课外书的往事,表达慈母对子女的无比深情以及子女对母爱的敬重。课文围绕“要钱”展开,尤其是母亲掏钱、数钱的情节让人动容。现在的学生生活条件普遍较为优越,很难体会“我”在拿到钱后“鼻子一酸”时的真切感受。
(五)融合语言实践,触发读写融合
“单元导读课”并非正式的单元教学,而是在教师指引下对单元整体知识内容的提前了解与把握。在这过程中,更多依赖阅读与理解,体现对学生阅读能力培养。但这并非意味着“单元导读课”要无视对“写”的教学关注,放弃对写作能力培养。“单元导读课”应构建读写交融的课堂环境,在阅读过程中促发学生写作冲动,为“准备写”做好充分准备。
部编版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习作主题是“我想对您说”,要求学生以书信方式,袒露心情,将内心真实情感“对父母或好朋友说”,“对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说”,以贯彻单元习作要素“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教学要求。在本单元的导读课阅读教学中,可引导学生结合《慈母情深》《父爱之舟》阅读感受,回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往事,饱含丰富情感,课下给父母写一封信。虽是一次课外练习,但为单元习作教学的展开做好了准备与铺垫。
三、科学组织,有序推进
有了单元宏观整体架构,结合课前教学全面设计与规划,“单元导读课”正式进入课堂实施阶段。所谓“教有千法”,“单元导读课”的课堂组织可因单元主题而异、因班级学情而异,结合教师的擅长喜好,融合学生特点有序推进,合理展开。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单元导读课”教学中应着重体现以下方面:
(一)找准切入点,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单元导读课”常用教学切入点是“单元导语”。“单元导语”虽然字数不多,寥寥几笔,但其字字珠玑,高度涵括。
以部编版版教材为例,每个单元“导读页”均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位于页面左上角的一段文字,如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为“舐犊情深,流淌在血液里的爱和温暖”,这是人文要素,是对单元人文主题“父母之爱”的高度概括。第二部分位于导读页右下角,通常由两到三个句子组成,如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内容为“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前面一句强调阅读技巧训练,被称为阅读要素,第二句话则针对习作教学,被称为写作要素,是单元语文要素的整体体现。单元导读将单元主题、单元任务囊括其中,融合对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单元目标训练,在“单元导读课”教学中具有重要价值,可作为课堂教学切入点,灵活运用。伴随语文学习深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逐渐增强,学习目标更加清晰,以导语架设的“单元导读课”课堂可充分吸引学生注意,辅以相关新颖、有趣的教学活动,可极大提升学习兴趣,营造学风浓厚的导读课堂。
(二)瞄准教学点,整体感知串联内容
课文是单元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感知单元主题、贴近单元要素的知识载体。在“单元导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单元课文进行独立探究,通过自读课文等方式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与教材形成初始情感链接,为接下来正式单元学习奠定基础。在单元导读过程中,教师无须在字词句段等语言学习方面过于强调,而是要带领学生在单元文本中“走一遭”,引导学生清晰单元课文构成,课文主旨概要,让学生在文本探究中找到单元学习兴趣点、发现点、疑惑点等,为单元正式学习夯实情感基础。在阅读中,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行跨文本联系,形成清晰的线索,串联单元主题。
(三)做好交流点,分享收获明确任务
“课前导读课”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分享交流,通过集体学习形式来争取课堂最大收获。常用的教学方式有:同桌交流、分组研讨、大组汇报等,既可在“单元导语”提示下,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学习方法复制迁移训练,也可在教师引领下让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行为,促发学生的课堂发现,积极交流,在相互支持下逐渐明确单元学习任务,形成对单元主题的更深感悟,有利于与单元正式教学进行顺利承接。
(四)搭设生长点,拓展知识增长体验
“单元导读课”是单元整体教学的先导,是单元正式教学的提前准备。在小学语文教材编排中,单元教学包含语言基础知识、阅读、习作、交际等多方面内容,体现对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贯彻。“单元导读课”教学中,教师要瞄准单元任务,引导学生围绕单元内容展开资料搜集整理相关工作,在知识拓展中形成对单元主题深入理解,为后续正式教学做好知识储备。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同文阅读、选文扩读、课外阅读等形式,丰富学生认知,为单元阅读教学夯实理解基础;还可将“单元导读课”由课堂开到课外,通过课外实践、课外观察、课外练笔等形式来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在真实情境中促发新知、生成感悟,为单元教学培养学习生长点。
总之,“单元导读课”是单元整体教学的重要组成,在单元模块整体教学中承担着准备学习任务。单元教学模块不仅限于教材选文,还包括习作、交际、综合实践活动等多方面内容。因此,“单元导读课”教学不应囿于对单元课文的熟悉了解,而应立足全局、宏观把控,从“整体”“整合”角度创新设计,从而真正为单元教学服务。本文以部编版教材为例,结合实践,从课程架构、课程设计、课程实施等三个方面对小学语文“单元导读课”教学策略进行了粗略梳理与分析,以期对广大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教学研究实践能有所启示。
参考文献:
[1] 赵萍萍《统编教材单元导读教学的立足点》,《语文世界(小学生之窗)》2022年第9期。
[2] 陈明明《统编版小学语文单元导读教学策略》,《华夏教师》2022年第20期。
[3] 刘春文《单元问题 情境建构 深度导读——基于项目化学习的单元统整深度学习暨单元问题情境研讨》,《语文教学通讯》2022年第17期。
[4] 吴民益《读懂单元导读页“五法”》,《小学教学(语文版)》202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