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减”政策下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策略研究
作者: 徐志英摘 要: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实施,小学教师既要考虑如何为学生减负,还要积极探索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策略。因此,相关教育者应当对该政策进行深入的研究与理解,清醒认识到这一政策的实行对促进语文教育回归本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影响。与此同时,能够明确教学目标不清晰、重“说”轻“听”、忽视语文素养以及缺乏激励机制等因素对语文教学造成的消极影响。最后,通过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丰富语文实践活动与创新教学评价体系等措施予以应对,如此才能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双减”政策 小学语文 教学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14.030
落实“双减”的根本在于提高教学质量,而什么才是高质量的教学呢?简单地说,就是用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然而,小学语文以往的教学中,很多时候都没有充分利用教学时间,更别说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此情况下,相关教育者需要树立正确理念,基于“双减”政策的要求提出有效提升策略,使小学语文教学能够真正回归本质,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双减”政策的实行对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影响
“双减”政策指的是减轻中小学生课外培训负担与作业负担,从这一角度来讲,该政策的实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其可以用更好的状态投入到语文学习之中。传统教育形势下,很多学生除了要完成课堂学习任务,在课外还要完成大量作业和参加课外培训,这就导致不少学生出现了疲惫的状态,从而造成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积极性不高等问题。而该政策的实行,使得学生拥有了更多的休息时间,让学生的身心得到了一定的放松,这样才能使他们在学习的时候更加专注,继而实现高质量的学习。
除此以外,在“双减”政策的实行下,学生有了许多的自由支配时间,他们可以利用这些时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如阅读、参加体育锻炼、去旅游等,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得到了放松,还可以逐渐形成独立人格与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与学习中实现更快、更大的进步。当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这一政策的实行对语文教学提出的高要求,积极探索有效应对策略,这样才能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二、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根据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情况可知,实际教学的质量与效率还无法有效适应“双减”政策的实行,这样就会影响到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所以,为妥善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需要对导致小学语文教学低质、低效的原因进行分析,这样才能提出更具针对性、操作性的应对措施。具体原因如下:
第一,教学目标不明确。在语文教学中,不少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都是以知识与技能为主,这显然是不合理的,不仅不符合新《课标》提出的要求,还会影响学生的综合发展。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目标应是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价值观,但是教师对三维目标的掌握不够准确,使得语文教学目标不明确,从而影响了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
第二,重“说”轻“听”。“说”指的是让学生能够有机会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观点与见解,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深度思考,还可以锻炼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所以,目前很多教师都非常注重让学生“说”,这样也确实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语言运用能力,但同时也导致许多学生不会“听”,这样就会影响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比如,在其他学生发言的时候,部分学生并不会仔细倾听,甚至会刻意捣乱,从而影响教学的效果。另外,在缺少“听”的能力下,学生的发展同样是会受到影响的,比如,如果他们不会倾听,就无法真正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无法与同伴进行深层次的交流,这样的学习必然会越来越低效。
第三,忽视语文素养。在新课改下,核心素养培育变成了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但部分教师受传统观念及教育机制的影响,目前仍旧只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未能关注学生的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品德修养等的培育,这就会让语文教学远离教育的本质,从而存在低效、低质的现象。
第四,教学评价不合理。在语文教学中,有的教师在评价学生时没有注重评价的艺术性,比如评价都是由教师完成,没有让学生参与其中;评语过于简单,无法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重视与关心;评价标准单一,使学生过分关注语文成绩,忽视其他能力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语文教学就很难实现高质量、高效率地开展。
三、小学语文教学效果提升策略
1.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所以提升语文教学效果的基本前提是保证课堂教学的效率。对此,教师需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否合理、可行,对课堂教学能否成功有着很大的影响。一般而言,教学目标既是课堂教学有序实施的重要依据,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主要标准,倘若教学目标不合理,必然会给教学质量与效率造成影响。为了保证教学目标制定的合理性与可行性,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接受水平,然后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教材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如此才能为后续教学活动的有序实施打下基础。
以《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为例,最基础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掌握本课的6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重点背诵第五自然段,然后保证学生能分清文章主次,基于对作者游览顺序的了解,学习作者是如何进行观察与表达的。在确定基础能力目标的同时,教师还要制定相应的情感目标,即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积极情感。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共性目标的设计,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设定个性化的教学目标,这对促进学生有效学习语文知识具有积极作用。
第二,创新教学的方法。传统语文教学之所以低效、低质,与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有着很大的关系,所以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应当重视对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即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具体到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中,就是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兴趣爱好及学习习惯等,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优化与改进。
举例来讲,在《猴王出世》这一课的教授中,就可以引入游戏化教学方法,具体可以通过让学生编演课本剧、设置字词听写比赛、故事大会等,通过多元化的游戏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从而强化整体学习效果。与此同时,在有趣、轻松的游戏过程中,学生还能获得较好的学习体验,增强语文学习兴趣,这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来说奠定了重要基础。
除了游戏化教学方法以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科学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语文教学活动,这一教学方法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拓宽他们的视野,还能降低学习难度,加快学生理解速度,最终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比如,在讲解《田忌赛马》这一寓言故事的时候,考虑到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教师可以利用动画或视频的形式为学生呈现田忌与齐威王的两次赛马,其中重点展现第二次赛马中,孙膑提出的计谋,即对马出场顺序的调整,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该寓言故事所阐述的深刻道理,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与认真观察分析的习惯。
有效的教学方法有很多,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可以根据学情、教学要求进行科学应用,其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真正喜欢上语文课堂,愿意主动地学习、参与课堂互动和敢于质疑,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具效率。
2.减轻学生作业负担
作业具有检验学生学习成果、预习新课知识、提高知识运用水平等多重功能,如今,在“双减”政策的实行下,对作业的布置与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如何有效发挥作业的多重功能是语文教师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作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广大教师也需要正确认识传统作业模式的不足与弊端,如未能关注不同学生的需求、作业类型过于单一等,在此基础上,才可以更好地做出改变与创新。
一方面,教师在布置与设计语文作业的过程中,要对不同学生的需求及知识掌握水平有一定的了解,然后做好作业的分层。比如,在《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的学生进行字词抄写、朗读课文;对接受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些课外阅读资料,使其在拓展阅读中进一步懂得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这样才能让每个学生有效完成作业,获得相应的进步与发展。当然,作业的分层除了要体现在作业难易程度方面,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兴趣设计分层作业。比如,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可以安排活泼好动的学生进行走访调查,让喜欢安静的学生负责收集资料,这样既能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展现,还可以提高活动质量。
另一方面,丰富作业的类型。传统语文作业基本都是以书面型作业为主,这样不仅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还不利于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因此,在布置和设计语文作业的过程中,教师务必引入更多类型的作业,首先是动手作画类作业,这种类型的作业主要是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本的理解与认识,在充分发挥想象力的情况下进行简笔画创作。例如,在《咏柳》这首诗学完之后,就可以为学生安排动手作画类作业,这既能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还能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其次,收集类,即要求学生进行实物收集、资料收集等。例如,在《北京的春节》教学前,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收集关于春节的一些文字视频资料、可以体现春节氛围的实物等,这样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完成预习活动,还能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再次,外出实践类,该类作业主要是由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在假期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如“保护碧水青山”“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从语文实践中实现综合素质的良好发展。最后,常规作业类,主要是一些字词抄写、写作等常规的作业类型,但在该类作业的布置中,教师一定要控制好作业量。总而言之,通过这样的作业设计不仅可以大大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还可以提升作业质量,为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效果打下良好基础。
3.丰富语文实践活动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教师不能只关注课堂上的教学,还需要注重对课堂教学的拓展,有效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如此才能帮助学生将习得的知识更好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之中。从大量实践中不难看出,学生对参加语文实践活动具有浓厚的兴趣和高涨的热情,学习成效也好过课堂。鉴于此,教师应提高语文实践活动在日常教学中的比重,同时能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对语文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等进行积极创新,使学生能真正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魅力及乐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注重语文实践活动方式的选择,常见的方式有郊游、走访、实验、野营、竞赛、公益服务等,在具体选择中教师要结合教学的需要与学生的发展需求进行合理选择。比如,为培养学生对优秀古诗文的兴趣,增强文化底蕴,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优秀古诗文积累对抗赛,让学生自行组队,然后准备好课件、抢答器、记分牌等基本用具,教师只需要设置好比赛规则即可,其他的交给学生,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相应的启迪。通过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积累更多的优秀古诗文,还可以深刻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个人文化修养,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良好发展。
4.革新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既能帮助教师及时发现与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也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双减”政策下,为更好地发挥教学评价的作用与价值,教师需要对传统教学评价体系进行革新。首先,在评价中不仅要由教师进行评价,还要让学生进行自评、小组互评,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反思,更加客观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与长处,从而提高评价质量。其次,评价标准要合理,不能只是按照学生的学习成绩或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还要从他们的合作意识、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展开评价,这样才可以为学生实现综合发展提供帮助。最后,评价方式要多样化,除了要以考试的形式进行评价,还可以通过设置比赛、语文实践活动等,这才能实现对学生的全面评价。必须指出的是,由于小学生比较单纯,自尊心很强,教师在评价中应注意评价语言的艺术性,并多给学生一些鼓励,这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学习积极性可以起到重要作用。
总之,实行“双减”政策对教育回归本位具有深刻的影响,但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妥善处理“增效”与“减负”的矛盾。针对这一基本要求,笔者认为应通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丰富语文实践活动和创新教学评价体系等措施予以应对,如此才能使小学语文教学更好地适应政策,从而真正发挥语文教育的本质。
参考文献:
[1] 胡欢欢、刘英《“双减”教育环境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科教文汇》2022年第13期。
[2] 曹丽《“双减”政策下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方法》,《天津教育》2022年第10期。
[3] 洪小洁《“双减”政策下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的探索》,《求知导刊》2021年第52期。
[4] 宋晨溪《“双减”背景下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辽宁教育》2022年第1期。
[5] 许蕊《“双减”政策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思考》,《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1年第22期。
[6] 陶梅菊《“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1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