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在八年级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作者: 李慧

摘 要:初中历史教学是帮助学生了解历史,特别是中国历史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培养初中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方式。初中历史教师肩负着两项重要任务,一是教授历史知识,二是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当今素质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我国初中历史教学目前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方面存在不足,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提高自己的历史文化素养,改进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策略,促进初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论述了提高初二学生历史素养和道德素质,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的方法。此举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关键词:中学历史 家国情怀 培养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14.055

中学历史教学应当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以符合时代特点,并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此外,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历史课堂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最主要、最直接的方式,因为这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中学八年级的历史课程主要内容为中国的近现代史,非常适合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并培养他们对祖国的深厚情感。笔者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研究如何培养八年级学生的家国情怀,并提出了教学方法。

一、八年级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现状

当前,初中历史教学进入了新阶段,实施了课程改革,开始使用新版教材。在此过程中,历史科目的卷面分值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最初的五分上升到七十分。为了使课程改革与学生的课堂学习能够充分融合在一起,并更好地了解我校目前历史教学中培养家国情怀的实际情况,笔者特别为本校初二年级的部分学生制作了一份问卷调查表。本次调查通过实际测评来分析庄河市第三十五初级中学学生的家国情怀。通过对八年级学生历史学科家国情怀素养调查问卷的分析,笔者发现大部分中学生对家国情怀的了解还不够深入,甚至有一些学生不知道家国情怀是什么,缺少爱国意识。当今时代,国家对中学生的要求有所提高,他们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和扎实的学术能力,更需要在内心深处培养一份强烈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感,以此为基石,积极追求自身发展,为国家繁荣贡献力量。

二、八年级历史课堂中影响学生家国情怀培养的因素

笔者对我校八年级学生历史教学中培养家国情怀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分别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考察了影响我校八年级历史课堂培养家国情怀的原因。

1.学生方面

一些学生对历史不够重视。尽管2021年开始进行改革,但历史科目分数从之前的满分五分变为了七十分,但是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学生们仍然认为历史是次要科目,对它的重视程度不高。学生不预习课前学习内容,上课时很难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是常见的情况。有些人甚至在历史课上学习其他的科目,他们不携带历史教科书,忽视历史教师的存在。有的教师发现,当教师在讲台上讲解的时候,很少有几个学生能够完全理解知识内容。尤其是在进行复习时,只有极少数学生真正掌握了上节课的相关知识。学生们对历史学科的学习态度非常敷衍,这种学习态度不仅影响了他们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让他们很难实现历史核心素养的提升。

2.教师方面

在初二年级的教学中,尤其是在中国近代史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我们的历史教师只关注教材内容,只注重灌输课堂知识,没有运用丰富的历史事实来扩展课堂内容,而教材中的历史知识有时分散在各个单元之中,部分学生基础较差,因此可能只了解一部分而不了解其他部分。学校的历史教师偏老龄化,他们习惯了照本宣科,教学方式比较枯燥。此外,教学手段和方法也比较传统、单一。部分教师没有充分利用各种多媒体资料,也没有实现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只是应付任务的形式,没有深入探讨,导致教师的整体素养没有提高,缺乏历史学术研究的能力。课堂教学未能给学生提供充分了解英雄人物事迹、发挥英雄人物引领作用的机会。学生对所在地、国家乃至民族的认同感和历史责任感,并没有形成。教师在教学中也没有充分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对初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产生了严重负面影响。

三、渗透家国情怀教育,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1.巧用影像资料和歌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以庄河市第三十五初级中学的学生为研究对象,笔者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研究了我校八年级历史课堂中家国情怀培养的原因,并且总结出了一些贴近学生生活、贴近中学历史教学实际的家国情怀教育策略。通过巧妙地运用影像资料和歌曲,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仅仅使用文字来讲解历史事件的话,无法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可以适当地引入影像资料作为教学辅助素材,开展情感教学。这样可以使学生对历史事件产生更加直观的理解和感受。多媒体教学可以更好地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亲身感受到与家国有关的具体表现,从而有助于培养他们对家国的深厚感情。

讲巴黎和会时,笔者引入了《我的1919》中顾维钧在和会上发言的片段:“山东对于中国,就像耶路撒冷对于西方,中国的孔子就如同西方的耶稣,它们都是不可或缺的。”每个人都会被这段视频深深打动,激发出深厚的民族感情和对祖国的热爱,仅仅几分钟的视频就足以让学生感到震撼。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还能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通过介绍一部纪录片《我们一起走过》,可以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取得的巨大成就,让学生明白我们无比接近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同时,教师通过教学将学生的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提高学生的民族凝聚力。

2.从文化遗产中感受历史并唤起学生对国家的爱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由于学生历史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欠缺,很难理解过去发生的事情,因此历史教学面临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迹是一个好方法,它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历史,而且能够帮助他们形成客观看待历史问题的意识,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教师可以利用假期时间组织学生前往庄河市黑岛,瞻仰那尊爱国将领林永生的雕像。学生们可以进行祭拜,同时教师也可以讲解,以增加他们对林永生的了解。林永生是经远舰的管带,在甲午海战中壮烈牺牲,展现出反侵略和英勇战斗的爱国精神。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们会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林永生所体现爱国精神。学校可以组织学生集体参观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通过展览中的物品让学生感受到抗战年代战士们为保家卫国不惜献出生命的精神,让学生真切体会到他们是最伟大的人,让学生认识到现在的幸福生活是革命烈士们用鲜血换来的,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并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从而在学习中勇于面对困难并克服挫折。

3.通过角色扮演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

教师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改变带来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学生们开始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发现学习和合作学习,这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学习体验。角色扮演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学生通过演讲这种活动方式,能够活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并且能够更好地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为了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笔者常常在历史课上组织学生参与演讲活动,使用教材中有关爱国主义的素材。例如,2019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笔者组织学生展开了一个以“高举五四火炬,做出杰出的青年”为主题的演讲活动。学生们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根据自身的体会,自己提出题目,然后创作演讲稿。学生们在那次演讲活动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们不仅学到了与五四运动相关的历史知识,而且受到了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去年是建党100周年,笔者组织学生学习党史,通过不断学习,让他们理解党领导人民建立新中国的历史,认识到今天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培养他们的爱国热情,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祖国的发展努力奋斗。

4.分析历史人物,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师应注重分析历史事件中的革命人士,他们为国家奉献出了生命,为革命的胜利做出巨大贡献。他们在艰难岁月中保家卫国,与侵略者勇敢抗争,展现了无畏的精神。林则徐通过禁烟政策,体现了他保护人民和国家的决心,让人民免遭鸦片的毒害。教师在详细讲解这一历史事件的同时,能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生在听讲过程中能够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有所认识,并从客观的角度分析和思考鸦片对社会发展和人们身体的危害,更加深刻地意识到虎门销烟的重要性,以及林则徐表现出的爱国情怀。这能够进一步激励学生,积极向林则徐学习,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还能培养其对家国的热爱。

5.通过讨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中学历史教师常常使用讨论的方式,来探究一些问题。新课程的理念在这个项目中有所体现,这有利于对学生交流意识和交流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形成,还有利于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并且这也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一种有效方式。

学完《洋务运动》一课后,笔者组织学生对李鸿章进行评价。有的同学认为李鸿章是卖国贼,因为他代表清朝政府签订了《中法新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导致中国经济更加困难,人民生活极度贫困,最终使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部分学生认为李鸿章是有功之臣,他们以他领导洋务运动来证明这一点,指出他成功引进了外国先进技术,并创建了中国的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创立了中国的近代海军,还创办了新式学堂并派遣了留学生,这些举措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展现了他的爱国精神。有些学生补充指出:不平等条约是由李鸿章代表清朝皇帝签订的,这并不是他个人的行为,所以这一责任应该由清政府,而不是李鸿章个人承担。讨论使学生增加了对问题的认识,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了评估人物的标准和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同时也升华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6.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外知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由于教材篇幅所限,一部分历史知识呈现形式较为简略,而且并没有对一些历史事件进行详细的描述和分析。因此,教师可以把课堂知识和课外资料结合起来,让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问题产生更全面的了解。教师可以通过额外的学习材料详细讲解历史教材中的一些基础知识,让学生深入了解相关内容。教材的重点在于介绍几次重要战役的具体时间和发生地点,以及我国军队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和付出的巨大牺牲。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民众所付出的努力,教师可以收集相关的文字资料和视频素材,让学生认识到在国家面临危机时,许多普通人为了国家的大局选择舍弃个人利益,甚至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促使学生们对知识产生更全面的了解,并有助于唤起他们对家国的热爱。

7.激发学生对国家的爱,组织学生进行家国情怀的拓展活动

历史课程安排较为宽松,教师和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来深入探索和分析具体的知识。为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教师可以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个性特点,挤出一些时间来安排学生开展与家国有关的延伸活动。如果教师长时间使用同一种教学方法教授枯燥的历史知识,学生可能会失去兴趣,从而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手抄报制作和历史短剧表演等活动,这些活动与学生的家国情怀密切相关。教师可以选择某一历史主题,要求学生围绕该主题收集资料,并以此制作历史知识手抄报。手抄报的制作有助于学生的历史学习,因为它符合学生喜欢动手操作的特点。学生在制作手抄报的过程中不仅对历史知识进行了复习,还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笔者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根据八国联军侵华的历史事实创作了一部短剧,并在课堂上进行了情景再现。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八国联军侵华是中国近代重大的国耻,同时进一步了解帝国主义侵略者凶恶而贪婪的本质,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使他们不会忘记国耻,将振兴中华作为自己的责任。学生们可以通过这个方式来认识到如果国家综合实力不足,在面对侵略时就会毫无反抗能力。从而深刻理解了落后就会挨打的道理,增强了要积极努力、使中国强大的决心,培养了学生面向全球、与时俱进、学习先进、敢于创新的思维意识。通过利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活动,能够使学生对课外历史知识产生广泛的认知,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艾青是一位诗人,他曾经说过一句名言:“为何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家国情怀是一种来自内心的朴实的情感,也可以说是每个人立足之本。只有当代青年时刻保持感恩的心,坚定理想信念,才能主动将个人的未来与国家、民族和社会紧密相连。只有当国家实现复兴,每个人的幸福生活才能得到保障,而家国情怀素养代表了对国家的责任和义务。历史教学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最佳渠道,年轻一代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关乎国家的前程和命运。每个教师都有责任在历史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顾新里《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民族意识培养策略》,《教授和教育人们》2018年第13期。

[2] 林凡青《初中历史课教学中室内人情感教育分析》,《中学教学》2018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