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讨

作者: 许丽

摘 要:对心理健康的关注一直是初中政治教学的重要内容。初中生受年龄、阅历、升学、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承受着难以言尽的烦恼,这也给初中政治课的教学提出了挑战。在教学中,需要以提升教师素养为前提,通过课上课下两手抓、书本案例齐上阵等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积极性,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初中政治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渗透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14.056

教育部2012年12月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原则、任务及组织实施,符合新时代中小学心理健康的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和改革规划纲要(2010—2022)》中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应有之义和必要环节,为其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政策支持。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和平、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为促进更高质量的课上教学与更高效率的课后互动,2020年7月国家的“双减”政策落地,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正是对“双减”政策的充分落实。而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承担着“立德树人”的任务与使命,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进程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不管是从课程要求,还是教学目标定位来看,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它就是一门融合德育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它要求教师通过正确的教育与适当的引导,让学生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品质,从而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初中生的年龄普遍在12—15岁,属于青春期前期,其思维由“经验型”开始向“逻辑型”过渡,对周遭评价反应敏感,且性格尚未定型,情窦初开,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学生面临着青春期到来后生理与心理的巨大转变。而数字传媒时代各种负面信息的冲击,尤其是来自中考的压力,让一颗颗年少的心承载着太多的压力,心理极易出现波动,因此,初中政治教师应当充分结合课上与课下,全方位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于政治教学之中。

素质教育理论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撑,而初中思想政治教材为其提供了学习依据。初中思想政治课是提升青少年综合素质的必修课,理论性较强。学生受限于年龄阅历等因素,往往很难对所学内容感同身受,这时候教师如果还只是一味地输出专业知识,要求学生去强记“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很大程度上会背离初中政治教育的初衷,且易导致学生对课程产生逆反心理,妨碍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元素的渗透。

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所谓“渗透”本指水分子经半透膜扩散的物理现象,多引申为某种事物或势力逐渐进入其他方面;所谓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主要是指授课教师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挖掘教材中有关心理健康的内容,在立德树人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融合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给予学生以心理抚慰、引导,开发其心理潜能,最终促进初中生的健康成长。其过程如春风化雨,浑然一体,是心理学、教育学应用于学校教学和管理的内在的过程。

(一)提升师德素养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就是师生的互动,是教与学的有机统一。由教学中“渗透”的特点可以看出,学生对教师是否认可、信赖是教学活动成败的重要因素。教师要以身作则,对学生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初中政治课教学而言,尤其是对情感教育、价值观教育这类教育而言,教师的示范尤为重要。教育具有“道德”的属性,杰克森在《什么是教育》中便有“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评价。

教师要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师德修养,“腹有诗书气自华”,周身洋溢着知性之美和人格之美。这样的教师哪一个学生不愿意接近、不愿意信赖呢?正如《学记》所言“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这是进行思想政治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情感认可前提。初中政治教师要成为学生们仰慕的教师,倾诉的对象,有益的朋友,帮助初中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拨正自己心灵的航向。

(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古人处理人际关系时,有“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情怀,而期望达到“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效果。初中生处理情绪以及人际关系的能力较弱,因此不管是在课上还是课下,是作业情况还是考试成绩的反馈,教师只要稍稍细心,多多留意,就能察觉到学生的情绪波动以及心理状态的变化,此时便需要教师去进行劝说、鼓励与引导。对于有的学生来说,教师的小小关心与鼓励就有可能成为他们前进道路上莫大的动力,让学生明白“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幸福始于身心健康”“不完美是人生的常态”等道理。这样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可以使课堂气氛更加融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还可以让学生以最饱满的状态投入到政治学科及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中去,教师的教学热情也会随之得到提高,教学相长,通过正相反馈达到双赢的效果。

(三)构建高效奖励机制

“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希望、愿望、动力都构成了对人的奖励。——它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教师要想收获和谐的师生关系,就要善于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有效利用奖励机制获得良好的课堂管理效果。教师要做到细致观察了解,让渴望上进的学生拥有表达自己的机会与舞台,给缺乏自信的孩子多一点时间与鼓励。政治课上的点头赞许,作业上认真批改的痕迹以及考试后对进步的赞扬,对学习成绩退步的分析等,诸多细节都会在不经意间加深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信任。若察觉到部分同学十分反常的举动,也要及时与班主任或者家长进行联系,多方出力,积极沟通,化解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面对的各种困惑。对于充满好奇与疑虑的学生的主动询问,教师要耐心安抚与解答,即使只是提出些许建议,也会让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四)做学生们的“心灵树洞”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刚进入初中的孩子们稚气未脱,独立处理问题,消化情绪的能力较差,如若得不到及时疏导,很容易产生负面情绪。然而并不是每一位家长都有足够的耐心与时间去与孩子们沟通,此时政治教师便可发挥其独特的专业知识的亲和力,以一颗包容心和较强的理解力去做孩子们的“心灵树洞”,在不消磨他们的天真烂漫的同时,循循善诱,提高他们解决问题、跨越障碍的能力,学会正视自己存在的不足及改进的手段和时间节点。如此,师生关系会更加和谐美好,教师也能及时得到学生们的反馈,从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和进程。用耐心与细心打开心结,携关爱与热爱之情跨越隔阂,努力用有效的方式轻轻敲开学生的心扉。

二、找寻教育痛点,做到点面结合

(一)树立“点面结合”的理念

一朵花,不论是芳香四溢的盛开状态,还是在充满生机与希望的打苞过程中,都会引人留恋。每个学生也是一样,都是独一无二存在的存在,都处在自己人生的特定阶段,有属于自身的闪光点和可塑之处,也有着自己的小缺陷与不足之处。不论是他们的优点还是不足,都可以成为教师找寻的教育痛点。

心理健康的教育重在“渗透”,即一定要做到循序渐进,直达病灶,只有针对具体学生展现出的具体问题去具体解决,才能够做到教育上的“点面结合”,使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的政治教学中渗透得更加完全、自然、高效。

如学习八年级上册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时,让学生认识到:我们每个人不是孤立生活在这个星球之上,因为有着“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的存在,我们处于一个动态的社会关系之中,我们要善于接纳自己,理解他人,包容他人。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孤芳自赏,脱离家庭、班集体,甚至游离于社会之外,是完全不可取的。

(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初中阶段,有的学生惧怕考试,他们可能会在考试前过度紧张焦虑,茶饭不思,或在考场上大脑一片空白,甚至直接躲在家中不愿参加考试。面对这些同学,教师就应当从心理层面去劝说和安慰,而不是简单的指责批评。有的同学缺乏自信,在课堂上不敢举手发言,在小组活动中也是最沉默的那一个。对于他们,教师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性格互补,让他们与热心活跃的孩子们多接触和相处,尽量给他们更多的机会与鼓励;还有的学生却过于活跃,在课堂上小动作频频,也许他们只是希望获得教师的关注与重视,那么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之后,教师可以适当为他们安排一些已完成的任务或是展现自己的舞台。课堂气氛的活跃需要每一位同学的参与,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得到关心和重视,教师应当在孩子的个性发展与课堂的有效管理之间寻找平衡,如此才能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融心理健康教育于思想政治教学的方法

(一)课本内容巧借力,融知识入日常

1.课本知识的高贴合

教材是各种政治知识的载体,也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基点。教师对学生各类品质与道德的渗透培养切入点也应当先从教材的知识点开始,初中的政治教学大纲中就有很多直接或间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例如七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做情绪情感的主人”,就是对学生们从情绪处理角度直接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此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从专业的角度去带领学生们探秘情绪的多样性,青春期情绪的特点以及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让同学们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情绪问题或是内心突然产生的困惑都是正常的,是大多数青春期的孩子都会有的,不需要去自责或者隐瞒,而是要学会正确地去面对它并化解它;其次是一些关于生命的思考,青春的畅想等课程,属于间接地丰富学生们的精神世界,最终达到滋养心灵的目的。

2.融知识入日常的方式

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也要能够将枯燥的知识点巧妙地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引导他们去处理自己遇到的心理问题。这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灵活地掌握书中所涉及的知识,还能够让他们学以致用,真正实现用所学去改变自己的心态,改变自己的生活。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反观一下自己,有哪些心结是没有打开的,哪些困惑没有解决的?或者去观察身边的同学,他们都有怎么样的情绪变化,自己又如何去宽慰或是激励?这样每位同学都能够对所学的知识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二)活动游戏齐上阵,实事案例要分析

在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深度感知的同时,教师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安排系列活动与游戏,或是分析身边所发生的实事案例,让学生体会感受到学习的实际意义及学习的价值,激发学习积极性。教师要以“渗透”为主,减少“说教”。

活动与游戏本身即是趣味性与挑战性并存的项目,一方面,设计契合教学内容的各类活动与游戏,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另一方面,无论是游戏还是活动安排,都是对学生心理素质、情绪处理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的综合考查。比如如何去面对游戏环节里的输与赢,如何在紧张的环境中完成挑战,等等。教师在这个过程当中可以给予学生适时的引导与鼓励,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在潜移默化中化解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为他们拨正方向。如开设心理小剧场,让同学们自行组队完成角色扮演并让其他学生评论打分;或是进行心理知识竞猜,由一部分学生出题,另一部分学生答题,教师可以担任评委并设置适合的奖惩制度。

(三)实事案例分析教学

实事案例的分析教学也是一种十分常用且有效的教学方法,这一类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上出现过的故事与寓言,还应当更多以我们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真实事件为主体去拓展教学。如心理学关注的“知、情、意”的人类心理活动,其中的“意”指的是“意志力”,要求我们直面挫折,抵制诱惑。这需要教师在平时大量积累相关的经典案例与事件,如新闻报道中的一个学生,因为学业压力过大和家庭矛盾难以化解,造成心理负担过重,得了抑郁症而不幸轻生。教师看到这则新闻,在痛心疾首的同时,应当看出它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想办法让自己的学生规避这样的心理问题。引导学生们站在不同的角度、更换不同的身份思考问题,加强他们的责任意识与抗挫折能力,或让他们通过角色代入去设身处地劝说该同学,以达到感同身受的目的。这样的类似案例可以激发学生深度思考的欲望,更加有利于他们“三观”的正确形成。

总之,初中思想政治的教学需要教师与学生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而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其中,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方式多样,课上课下统一,始终依据“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培养要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育人为本。从单纯地教授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到引导学生活用知识,并化解学生的实际心理问题,是教育理念的革新,也是一段通往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

心理健康教育有其存在的独特价值,它可以反哺或提升初中思想政治教学的效果,强化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和持久性,增强对世界的理解、判断和参与的能力,有利于初中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素质教育任务指标有三: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而初中政治课堂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便参与其二,由此体现出其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李锐《中学政治教师人格修养研究》,辽宁师范大学2021年硕士论文。

[2] 刘颖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路径优化探析》,《新课程研究》2018年第11期。

[3] 马田田《初中历史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情感读本》2022年第33期。

[3] 朱莎《巧用案例教学提高初中政治课堂有效性》,《中学教学参考》2017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