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策略探究

作者: 赵学彦

摘 要:信息技术为初中语文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丰富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扩充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巧借信息技术实现课堂激趣,使学生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对此,本文从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价值出发,针对如何推进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的融合提出了相关建议,希望通过文章的分析,可以帮助教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价值,助力语文教学高效开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融合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17.033

在教育信息化的推动下,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提升语文课堂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够帮助学生降低学习难度、排除学习障碍。同时,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也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应用技巧,并使其能够借助信息技术实现自主学习。基于此,教师应当强化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并通过教学优化推进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的融合。

一、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丰富语文教学模式与教学资源

教学模式、教学资源是影响初中语文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开展情境教学,或者制作课件,进行微课教学,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打造趣味语文课堂,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应用,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得到极大丰富,许多先进的教学模式得以成为现实。同时,教师借助信息技术搜集网络上的教学资源,能够充实语文教学的内容,帮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文学知识。此外,丰富有趣的教学资源也可以提升语文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更为积极主动地投入语文教学活动中。

(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语文素养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展开教学能够促进学生信息素养发展,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搜集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提升收集、分析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提供保障。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能够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发展,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教师可以将大量优质的教学资源引入语文课堂,这些优质的教学资源可以对学生知识、思维、情感价值等方面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进而帮助学生形成语文素养。

(三)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助力教师职业发展

教师成长是新课程改革的三大基本理念之一,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既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也给教师带来了职业发展机遇。在信息技术应用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如何提升教学效率,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讲解课本内容,以及如何在信息化语文课堂上保持良好的教学秩序,这是教师提升自身教学能力、实现自身职业发展的重要契机。因此,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融合成为教师的“磨刀石”,对教师的成长和职业发展有重要作用。

二、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相融合的策略分析

(一)运用信息技术,做好课堂导入与授课

在语文教学中,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应当抓住课堂导入环节,运用信息技术提升课堂导入质量,使学生从课下嬉戏状态转为课堂学习状态,并使其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集中注意力。教师应当按照课本内容进行导入,例如,在学习九年级下册《出师表》时,教师可以在教学开始之前播放《三国演义》电视剧的视频片段,在视频里,诸葛亮须发斑白,伏案撰写《出师表》,以表忠心并劝诫蜀汉后主应当举贤任能、善用贤臣。通过课堂导入视频,教师成功塑造出一个忠心耿耿、鞠躬尽瘁的诸葛亮形象,使诸葛亮千古名相的形象深入学生内心。

在完成课堂导入以后,教师可以给出以下教学目标:1.朗读《出师表》全文,结合课本注释疏通文义,标注重点字词;2.了解“表”这一写作文体,分析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的主张;3.尝试通过合作探究、互动讨论等方式分析《出师表》的主旨大意;4.分析诸葛亮身上的优秀品质,并谈一谈这些精神品质对你有什么启发。

不难发现,目标1和目标2将重点放在知识层面,让学生了解《出师表》的生字生词,并了解“表”这种文体的概念,而目标3侧重于过程与方法,让学生掌握探究和互动交流的方法,增强其探究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目标4则侧重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重点在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关注诸葛亮身上的优秀品质。教师在课堂导入结束以后直接给出教学目标,趁着学生注意力较为集中,发挥教学目标的指引作用,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主动探索课本知识。

在对《出师表》的授课期间,教师也可以根据课文段落播放相关的视频和音频。例如,在讲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遂许先帝以驱驰”一段时,教师可以播放三顾茅庐和隆中对的视频片段,并搭配诸葛亮的《梁父吟》,在视频中,青年诸葛亮躬耕陇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且由于正值青年,此时的诸葛亮丰神俊朗、容貌甚伟,而在课堂导入环节的视频中,诸葛亮却是须发斑白、垂垂老矣的形象。教师利用两段视频形成对比,更加突出诸葛亮为国为民、劳心劳德的忠诚和奉献品质。

总的来说,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教师通过教学视频展示不同时期的诸葛亮形象,能够帮助学生察觉诸葛亮的变化,感受诸葛亮身上的高贵品质。同时,由于教师塑造了丰满、立体的诸葛亮形象,学生也能更为顺利地理解《出师表》一文所蕴含的感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堂知识,使学生在教学期间进入高效的学习状态。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情境教学是初中阶段常用的教学模式之一,尤其是在语文这种语言类学科中,更是有其独特的应用优势。在学习现代诗词时,由于诗词相对简短,描述更为简洁,而学生阅历尚浅,无法对简洁的诗词描述形成正确认知,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在学习诗词的过程中可能无法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真情实感。对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作者情况,加深学生的理解,也能帮助学生提升其学习体验。

例如,在学习《沁园春·雪》时,仅凭课文中的描述,学生很难对雪景形成真切的感受,尤其是对于南方学生而言,由于地理位置原因,他们更是难以想象诗词描述的场景。对于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结合“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以及“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等词句展示相关图片、视频。在教学图片和视频的帮助下,学生看见覆满雪花的山脉就像一条条银蛇,高原上的丘陵就像一头头白象,在大雪纷飞、天地皆白的景色中感受诗词魅力,更加直观地理解诗词所描述的景色。

在教学情境的帮助下,教师给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尝试分析诗词所用的手法,以及利用这些手法的好处;2.通过合作探究体会诗词的语言特点;3.感受毛主席在诗词中想要表达的情感,并把握这种情感的本质。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分析发现,毛主席的《沁园春·雪》运用了景色描写、抒情以及议论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在诗词中,毛主席既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也赞扬无产阶级革命先辈的英雄气概,这本质上是对祖国河山与无产阶级人民群众的热爱之情。

通过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学生能够真切感受到毛主席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人民群众的热爱,尤其是利用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历史人物形成对比,褒扬人民群众的革命乐观精神和集体英雄主义精神。不难发现,在《沁园春·雪》的教学案例中,教师通过多媒体视频和图片能够帮助学生领略祖国河山的宏伟壮阔,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地的热爱之情,而后由诗词的上阕过渡至下阕,在调动学生情感的前提下带领他们分析毛主席所表达的情感。

总体而言,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情境,首先利用自然景色帮助学生领略祖国大地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地的热爱之情,而后在此基础上结合下阕开展教学,学生能够感受到毛主席对无产阶级人民群众的热爱和赞扬。在教师创设的情节中,学生顺利理解了诗词含义,把握诗词情感,实现高效学习,这是信息技术发挥其教学价值的重要体现。

(三)运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思维导图是重要的信息技术工具,在各科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绘制思维导图,将语文知识融入其中,而后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实现系统化学习。

例如,在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孔乙己》《变色龙》等课文都是描写人物的短篇小说,而《溜索》则描写了一群马帮汉子,刘绍棠的《蒲柳人家》中也有大量的人物描写,教师可以将人物描写作为单元主题,开展群文阅读教学,并让学生总结人物描写的类型,分析人物描写的好处,利用思维导图将这些知识融合起来,帮助学生实现高效记忆。

人物描写具体包括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四种常用手法,在群文阅读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分别寻找四篇课文中的外貌描写例子,然后让学生分析外貌描写的好处,有的学生在《孔乙己》这篇课文中找到如下片段:“他身材很高大……似乎十多年没有补”,随后分析这段文字在塑造孔乙己这一形象中的作用。同时,其他学生在《变色龙》《溜索》及《蒲柳人家》等课文中分别找到了外貌描写的段落,随后分析外貌描写的作用并做好笔记。教师采取同样的方法,让学生寻找四篇课文中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段落,让学生进行逐步分析,做好笔记。

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分析了四种常用的人物描写手法,并找出了对应的案例。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教学活动到这一环节便已经结束,而在信息化语文课堂上,教师以人物描写为一级主题,以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和心理描写为二级主题,将四种描写手法对应的段落及分析过程融合起来,构建“人物描写”思维导图。如此一来,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本单元的人物描写知识,并通过思维导图和知识体系进行复盘巩固,提升学习效果,在课后的自主学习环节加深印象。

在这一单元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转变阅读教学模式,由传统的单篇阅读转为群文阅读,帮助学生从单元的视角把握本单元的人物描写知识,并借助思维导图构建知识体系,以此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期间,教师可以教会学生绘制思维导图,使学生能够利用思维导图实现高效学习、自主学习,并学会自主构建知识体系,以此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此外,教师应当主动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能够利用X-Mind、Mindmaster等软件绘制出清晰的思维导图,实现信息技术和初中语文教学的融合。

(四)合理设计语文作业,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语文作业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帮助学生巩固语文知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与学习素养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将语文作业和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形成信息素养,能够运用信息技术主动搜索、学习语文知识。

例如,在《苏州园林》这一课的教学期间,教师通过信息技术和多媒体设备展示了狮子林、拙政园、沧浪亭三座园林建筑,并总结苏州园林的景观特色。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出以下作业:“课堂上我们通过多媒体视频和图片参观了三座园林,同学们可以在课后搜集苏州地区的其他园林景观,附上这些园林景观的简介,并简单概括其特征。此外,在我国其他城市也有许多非常著名的园林景观,同学们也可以搜集全国各地的园林景观,附上简介并概括特征。”

在《苏州园林》的课后作业中,教师没有布置抄写式作业,而是让学生通过网络搜集其他园林的资料,并对搜集到的园林进行简单介绍。这一作业形式不仅提升了作业的趣味性,使学生更乐于完成语文作业,而且能够锻炼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

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能够体验到信息技术对语文学习的重要作用,而且在通过信息技术和网络获取学习资源、完成语文作业以后,学生会产生较为强烈的学习效能感,这种效能感会激励学生合理利用网络帮助自己提高学习效率。

此外,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教师可以丰富语文作业的类型。例如,教师布置阅读类作业,鼓励学生借助网络阅读电子书,并坚持每天阅读15—20分钟,有效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帮助学生积累文学知识和写作素材。在阅读电子书的过程中,学生不断提升其阅读能力,而且积累作文素材有助于学生提升其写作水平。再如,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指导学生作业活动,帮助学生明确作业思路,使其能够快速、准确地完成作业,有效降低学生的作业压力,当学生遇到作业难题的时候,可以通过网络向教师寻求帮助,在课后时间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实现语文作业和信息技术的充分融合。

总之,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丰富语文课堂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模式,助力教师打造高效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信息素养,引导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同时,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融合也是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促进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契机。对此,教师应当运用信息技术做好课堂导入和授课活动,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善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促进信息技术和语文作业的结合,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使其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获取语文学习资源,实现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 李克诚《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融合策略探究》,《基础教育论坛》2022年第10期。

[2] 钱冬梅《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融合研究》,《新课程》2022年第11期。

[3] 吴金兰《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融合的价值及策略》,《新智慧》2021年第25期。

(赵学彦,1990年生,男,汉族,甘肃宕昌人,大学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