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效策略探究

作者: 马远强

摘 要:初中生正处在“叛逆期”,渴望表达自己、展示自己,经常与教师、家长产生矛盾。甚至部分同学为了显示自己的特别,在不知不觉中出现了德育方面的问题,这显然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这就需要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德育意识,针对容易出现的问题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指导。本文就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效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初中 德育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18.054

初中阶段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时期。可以说,学生在初中阶段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将来在社会中就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为了更好地响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实现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在初中阶段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可以借此对学生进行德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学生平稳地度过青春期。所以,教师要不断研究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围绕核心素养理念展开创新与探索,从而不断提升德育效果,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一、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目的

德育是学生成长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育活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行为品质和思想道德水平,从而保证学生的健康发展。对于正处在青春期的初中生来说,难免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德育可以帮助学生加强对未知事物的辨识能力,增强学生的认知,使学生能够正确看待生活中的现象和社会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渗透德育,能够加深学生对思想道德的理解,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对德育形成一个正确的认知,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参与,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预期目标。

二、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

学生一旦沾染上社会中的不良风气,其人生观、价值观都会发生变化,很容易会走错路;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学生更容易受到拜金主义的影响,很多同学在潜意识中产生了“学习好没有用,有钱才是比较实在”的想法;个别同学不善于团结同学,经常以自己为中心,从不顾及其他人的感受;还有一些同学心理素质比较差,遇到一点困难和挫折就会直接退缩。这直接关系到学生的道德水准。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见“树木”容易,“树人”难,这一事实间接表明了道德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很多教育家都提出过德育相关的主张,这说明只有道德水平高的青少年才是国家未来的希望;而空有一身知识,思想水平低的人,反而可能为社会带来危害。所以说,只有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准,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德育的开展,以及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上进行德育的渗透对于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至关重要。良好的价值观不仅可以让中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行为规范,对于学生将来人格的培养、世界观的形成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将德育融入课堂教学中,在学生学习课堂知识的同时,教师在恰当的时刻进行德育,让德育知识与课堂目标有机结合,能够实现提高课堂效率和丰富课堂教学形式的目的。

三、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德育面临的困难

1.德育教学形式单一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校和教师往往更为关注学生对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课程的学习。在德育过程中,教师只是单纯地进行教学,没有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进行德育的研究和课程设置。教学形式的单一,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德育枯燥无味。学生具有普遍的好奇心,形式单一的课堂内容对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非常不利,在与道德和法治相融合的过程中,由于缺少丰富的课堂形式和教学引导,并不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2.德育教学形式缺乏创新性

大部分教师在进行德育时,采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没有改革德育的形式。学生对德育的内容缺乏兴趣,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德育千篇一律的教学形式,在课堂设置和授课形式上没有创新,更没有结合道德与法治中的具体事例进行相关渗透,以至于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缺少主动性。甚至有的学生由于理解能力较差,根本无法明白德育的具体内涵和要求,更没有办法从课堂的学习中纠正自己的错误。

3.德育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脱离

道德与法治学科不像语文、数学一样拥有大量的课程时间,教师只能在每周有限的几节课内完成既定的教学,因此,教师过于重视课堂上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面对日趋紧张的教学任务,教师只知道一味地要求学生考高分,使学生出现重视分数、轻视道德品质的现象。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德育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当发挥的作用,让学生沦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德育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分离,导致学生们对德育缺乏关注和重视。

4.德育缺乏评价体系

学校对教师的德育工作缺少足够的关注,更没有相应的评价体系,甚至有些教师在进行德育时,经常是一带而过,没有充分地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教学。评价体系的缺乏,势必会影响德育的实效性。

四、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效策略

1.深入挖掘课程内容,引入德育

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相对复杂,涵盖范围广,教师应对教学内容了如指掌,熟悉教材内容,并有效与德育相融合,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教师可以结合自己所教的道德与法治内容,采用科普动画的形式,通过一定的剪辑,将德育知识与课本中的知识和内容相结合,让同学们在观看、学习的过程中,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科普动画的形式,同学们能够感受到模范和榜样的力量,进而在现实生活中纠正自己的言行,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将德育进行有效的传承和发扬。通过德育,学生能够进一步形成良好的世界观,认识到自己的人生价值,进而形成良好的品质。

在学习《珍视生命》这一内容的时候,由于学生不是很理解生命的深刻含义,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周末的时间,来到当地的妇产科医院,让学生去看望刚出生的婴儿。当学生看到婴儿可爱的样子,看到父母露出高兴的笑容,看到医院的医护人员为了一个婴儿不停地奔波,学生就会明白生命的含义,明白在婴儿出生以后,就意味着一个新生命的开始。

在学习《我们享有广泛的权利》这一内容时,学生对公民所拥有的权利不是很了解,对如何行使权利的概念也比较模糊,尤其是对怎样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更是缺少了解,也不懂得尊重他人所拥有的权利,这是造成青少年出现违法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当自己的合法权益被别人侵犯以后,学生普遍不知道该如何应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了解每一位公民所拥有的基本权利,还要深刻认识到如何行使自己的权利,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知道怎样去维护自己的权利。学生要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权利意识,同时学会尊重他人的权利。在教学中,为学生普及法律知识也很重要,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懂法、知法的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要具有法律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这些内容都是德育的主要内容。教师要以课本为基础,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还能让德育巧妙地融入教学中。

2.课堂模式多元化,加强德育建设

所谓多元化课堂模式,并不是我们所说的教学内容多样化,而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多种形式表现教学内容。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合应用在现代教学中,所以,在当前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好奇心以及性格特点,开展具有创新形式的德育,通过多维度、多感官创新德育形式,让同学们感受到德育的魅力。教师基于对自己班级学生的了解,结合自己课堂上所传授的道德与法治科目的主要知识点,通过改革和创新德育形式,能够增强德育的实效性。作为优秀的教师,一定要成为学生德育的引导者和施教者,这是推动初中德育工作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提升的关键。

例如,教师可以在班级中带领学生围绕“遇到老人在过马路时摔倒要不要扶起来”这个话题进行讨论。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成两个小组,让大家利用一周的时间做准备。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把两个小组分成正方和反方,正方就是支持扶,反方就是不扶,最终得出把摔倒的老人扶起来是一种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这一结论。教师可以做总结发言:在老人摔倒以后,我们当然要把老人扶起来,但是我们还要有充分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清白,我们可以拿出自己的手机记录这一幕,或找路人帮忙,当这些因素全部具备的情况下,才能“扶得起”。这种既不违背社会道德又能证明自己是清白的方式会得到学生的认可。

3.正确引导班级活动,丰富德育模式

教师结合中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课堂上的关注点,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德育活动,充分利用课上和课下的时间,将德育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普及和灌输。例如,教师可以利用休息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课外活动,带领学生到养老院探望老人,在进行德育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手抄报的形式,对自己和班集体中的好人好事进行宣传。将道德与法治中的主要的知识点与德育相结合,以画报的形式进行展现,并通过评比等激励措施,让学生们加深对于“德育”的认识和兴趣。

教师还可以设计合理的话题供学生讨论,并借此机会渗透德育。例如,以“善意的谎言与诚实守信的原则是否冲突”为题,引导学生从人性、道德的层面出发进行分析,更为清晰地界定“谎言”与“诚信”的区别,并结合对应的事例深入思考,树立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意识。班主任对于自己班级的学生情况比较了解,对于自己班级孩子的行为特点,以及在德育方面的欠缺把握得比较准确。教师通过正确的引导方式,将德育融入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中,融入中学的学科建设中,能够有效提高中学生德育的实效性。

4.落实课后延伸,提升道德素质

对于德育,不能只做表面功夫。为了适应新时代对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要求,教师要采用科学有效的方式,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培养,才能让学生取得发展和进步,德育与理论知识的有机融合,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人格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质量的提高不能只从课堂教育的角度进行。课堂教育的效果体现在课后,是课堂教育的补充和延伸。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具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的过程中,使学生深刻地意识到德育知识的重要性,进而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例如,为了培养学生关爱弱势群体的意识,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福利院、敬老院做义工,使之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体验幸福感;也可以与交警队取得联系,让学生去体验交警叔叔的工作,意识到维护规则、遵守规则的重要性;还可以组织学生去参观革命圣地、历史博物馆、烈士陵园等,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以及对先辈们的感激和崇敬之情。通过这些实践性的德育活动,学生有机会丰富自己的德育体验,可以将所学内容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感知,进而全面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

5.多角度评价,升华德育价值观

评价作为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合理的教学评价不仅能够体现出教师的教学能力,而且能够在无形之中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教师对于在德育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学校对于德育表现优秀的班集体和教师应该及时进行赞扬。在正确的评价体系和监督体系下,教师和学生才能有动力,德育的教学效果才能更明显。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德育模式,改变教师在课堂上的授课方式,从本质上将德育的内涵进行剖析,再转换成学生可以理解的内容进行传授,变成学生可以接受的知识,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展开评价,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为德育工作的落实提供坚实的后盾。

例如,在上政治课时,为了进一步落实德育,教师应在评价上下功夫。一方面,教师应切实把握教学过程,遵循教育规律,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展开综合评价,让学生将好的方面发扬光大。同时,学生还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教师应从实践出发,开展丰富的德育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之中践行不同的价值观,并对学生的品德素养展开有效评价,从而让正确的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只有充分认识到德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和监督体系,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式,逐渐地在课堂上以及课堂外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渗透,德育才能取得明显的效果。

自从我国开展素质教育以来,重视德育,培养学生的德育意识和德育观念就成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不仅如此,德育对学生的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可以让学生从小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同时,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观念,让学生学会正确的行为方式,最终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张静《初中政治教学中德育的渗透策略》,《学周刊》2019年第12期。

[2] 陆维忠《法治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求知导刊》2019年第11期。

[3] 耿学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融入德育浅谈》,《孩子天地》2020年第6期。

(马远强,1987年生,男,汉族,山东济南人,大学本科,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道德与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