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养家国情怀: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
作者: 郭海艳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性愈加显著。历史教学是高中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够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人生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本文从八个方面详细阐述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策略,以供相关人士交流参考。
关键词:高中历史 家国情怀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19.047
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其中包含的内容包括家国情怀、文化自信和历史认同等,是高中生在学习和了解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个人情感和态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分析,挖掘其中蕴含的家国情怀教育资源,并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一、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在开展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有效情境,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并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历史知识的学习中。一方面,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在课堂上创设相关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进行探究,并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思考和探究去解决相关问题。例如,在讲授《明朝末年的政治格局》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与明朝末年政治格局相关的资料。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并搜集与明朝末年政治格局相关的资料,然后进行分析和总结。通过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和小组讨论,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明朝末年政治格局。
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例如,在讲授《中华民族精神》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视频短片、图片资料和多媒体课件等创设相应教学情境。例如,在讲授《五四运动》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五四运动的相关视频和图片资料。通过观看视频和图片资料,学生会进一步产生对五四运动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历史知识的探究中去。例如,在教学《抗日战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有关抗战内容的视频和图片资料。综上所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家国情怀教育时,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历史知识的学习中来。
二、巧妙运用史料,深入挖掘家国情怀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史料的有效运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从教材中挖掘与家国情怀有关的教育资源,还应善于将教材中的史料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比如,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使学生对当时的社会环境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当时的中国面临哪些困难?通过史料引导学生分析当前中国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例如,在讲解《新中国成立》一课时,教师可设置如下问题:当时中国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然后,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近代历史上最著名的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图片,并向学生介绍当时美国、英国、法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在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上的发展情况。在了解了当时世界上各发达国家的发展状况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中国与当时的先进国家相比有哪些差距?为什么当时中国会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史料分析和思考,学生可以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的困难主要是基础薄弱、物资匮乏和西方列强的封锁。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人民在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通过对这些史料进行分析、讨论、归纳、总结,教师不仅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借助信息技术,丰富家国情怀内涵
历史教学是一门集人文性与科学性于一体的学科,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不仅要从历史知识中挖掘出其中蕴含的家国情怀教育资源,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水平,有针对性地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家国情怀内涵。
例如,在学习《文艺复兴》时,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播放相关视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在观看视频后,学生可对文艺复兴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会主动参与到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体会到历史知识的魅力和乐趣,还能对家国情怀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历史教师在开展家国情怀教育时,应注重以点带面,实现学科教育。首先,教师应找准学科教育的切入点,以点带面,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获得成就感,并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还可结合学科特点和教材内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家国情怀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最后,教师应多组织有意义的活动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家国情怀教育的重要性。通过观看视频资源,学生不仅能对抗日战争产生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还能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四、利用教材资源,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无任何特色的教师,他教育的学生不会有任何特色。”教师的教学手段需要不断改革。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相关资源,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家国情怀教育。教材作为高中历史教学的主要资料,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在开展高中历史教学时,要合理利用教材资源,并对教材中蕴含的家国情怀教育资源进行挖掘,帮助学生构建起良好的家国情怀。
例如,在学习《人民的胜利》一课时,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开展主题班会活动。在班会课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讲述革命英雄事迹,并号召学生们向他们学习。此外,教师还可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班会活动。通过开展主题班会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革命先烈们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还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开展主题班会活动,学生对家国情怀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再如,在教学《开国大典》时,教师给学生播放电影《开国大典》中的一段视频: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致辞。这样,学生的家国情怀油然而生。在教学《抗美援朝》时,教师播放电影《长津湖》中“冰雕连”的视频片段,让学生感受志愿军战士保家卫国的情怀。
五、利用媒体展示,加深对家国情怀的理解
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不仅具有丰富的内容呈现形式,而且还能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精神。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知识通过视频、音频和图片等方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从而加深学生对家国情怀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明治维新》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纪录片《日本明治维新》中的片段,让学生了解明治维新的时代背景,以及日本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实现国家近代化所采取的措施。再如,在学习“二战”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将相关资料通过 PPT展示出来,让学生感受二战时期我国为维护世界和平所做出的努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我国古代、近代和现代的相关历史事迹和照片。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我国各个时代的历史风貌和风土人情。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了解,还能使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到家国情怀的内涵。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历史,对我国历史发展中的事件进行了解和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在历史教学中开展爱国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国的历史,还能在实践活动中深化学生的爱国意识,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比如,在讲解《抗日战争》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一些抗战视频,让学生对抗日战争有一个更加直观、清晰的认识,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的近代史。
六、以课本为载体,进行家国情怀的渗透
课本是历史教学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渠道。高中历史课本中包含着大量关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历史知识,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资本主义萌芽》时,教师可以借助课本上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向学生介绍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等情况,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中国古代历史形成全面认识。
再如,在讲授必修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教师可以结合课本中“邓小平南巡”“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等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改革开放前后社会面貌的变化。
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课本上的图表和地图等资源,引导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历程进行学习。比如,在讲授必修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再如,教学《鸦片战争》时,教师可以从正反两方面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首先,从鸦片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其次,从鸦片战争的历史教训中让学生体会到我国必须进行改革开放,进而更快速地融入世界。就这两个论题进行交流讨论,能够培养学生的历史发展观,从而渗透家国情怀教育。
七、培养爱国情怀,提升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通过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能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并对民族文化产生认同感。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民族认同感的过程。同时,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认同感,让其具备民族自豪感。历史是一门充满魅力的学科,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在进行高中历史教学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对其进行充分了解。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并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教师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历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例如,在教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发展以及最终走向灭亡的过程。通过这样做,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和变化规律,从而培养其对祖国、人民和民族的感情。同时,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讲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不同朝代所呈现出来的特点,让学生对不同朝代所实行的政治制度有一个更加直观和深刻的认识。在教学《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对我国政治体制进行了哪些改革。在讲解这些内容时,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所取得的成就。通过对历史知识进行深入学习和了解,学生能够认识到我国在各个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以此来培养学生对祖国、人民和民族的感情。
八、学习历史人物,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认识了很多人物,并从人物的故事中感受到家国情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历史人物故事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历史人物的爱国精神和奋斗精神,让学生感受到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师在讲历史人物的故事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教师要对人物事迹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将故事讲得生动、有趣。例如,在教学《马关条约》时,就可以给学生讲一段关于《马关条约》的故事。当时日本政府和清朝政府都希望得到更多的利益,于是双方在谈判时各不让步。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提出“东三省割去”,而清朝政府却表示不接受日本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清朝政府决定割让辽东半岛给日本。当时清朝政府的目的是想通过割让辽东半岛来换取日本停止侵华战争。在讲到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一个故事: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军占领了旅顺和威海两个重要港口。但是清朝政府却没有将这些港口作为自己的防御阵地。而是将这些港口租给了日本人,让他们在此建设军事基地。日军攻占了旅顺和威海后,并没有对这两个港口进行开发,而是选择将其据为己有。第二,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在讲到甲午战争中日两国所签订的《马关条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日本之所以会签订这个条约主要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通过讨论,学生能够明白:甲午战争是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同时也让学生明白:日本之所以会签订这个条约主要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通过讲历史人物故事的方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还能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综上所述,家国情怀就是个人对于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以及对自己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高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正是学生形成良好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重要时期。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家国情怀,才能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参考文献:
[1] 刘云龙《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策略》,《考试周刊》2021年第91期。
[2] 杨月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养探讨》,《考试周刊》2021年第30期。
[3] 李勤《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策略》,《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1年第23期。
[4] 任伟超《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路径》,《环球慈善》2021年第4期。
[5] 张慧力《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策略探究》,《成长》202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