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史料实证,为初中历史课堂添彩

作者: 焦静

摘 要:史料是研究或讨论历史的根据,是历史教学中的重要素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采用史料教学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有效丰富教学内容,从而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历史现象与历史规律。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利用史料进行实证,能够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本文围绕怎样在课堂教学运用史料进行实证进行阐述,旨在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历史 史料 情境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19.046

从近年来中考历史试题的命题方向中不难看出,材料题逐渐注重考查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与归纳概括能力。材料题已经成为历史学科升学考试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利用史料。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与表达能力。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探究历史规律,从而学会客观地看待历史,并逐步提升自己的历史素养。利用史料教学,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本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目的。

一、恰当运用史料,优化课堂教学方法

我们知道,传统的历史教学注重学生的背诵与记忆。然而,仅凭学生的单纯记忆并不能真正让学生掌握知识,更感受不到历史知识中蕴含的历史性与人文性。教师恰当地运用史料进行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优化课堂教学手段。教师把史料融入课堂教学中,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也优化了课堂教学手段,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最终达到优化传统教学模式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青铜器与甲骨文》时,这一内容离今天中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很难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然而,青铜器与甲骨文是古代先民长期劳动与生产生活的见证,与现代人类的生产活动以及文字的演变与发展关系密切,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教师可以上网查阅相关资料,获取与青铜器和甲骨文有关的史料,然后在课堂中将这些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信息技术凭借强大的视听效果,能够展现出真实的青铜器和甲骨文,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视听震撼,再通过教师的讲解,能够让书中的历史知识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上,从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这样,学生就会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过程。在这样的教学手段下,学生对青铜器与甲骨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取得了优化传统教学模式的效果。

二、巧用史料引思,培养探究学习习惯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是在探索未知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并且随着思维的形成又会让认知过程变得有意义。历史知识具有过去性的特征,随着历史现象与规律变得越来越复杂,学生理解知识的难度在不断增加。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学生的思维。所以,教师要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通过开展探究式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有效运用史料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并且创设出探究问题的情境,让学生自主经历分析、归纳、概括等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教师将相关的史料生动形象地引入课堂,清晰地还原历史事件的本来面貌,有利于学生增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同时,这也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例如,在教学《冷战中的对峙》这一内容时,教师运用“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斯大林的答记者问”“杜鲁门的国会演说图”与《北大西洋公约》等史料,把真实的历史场景展示给学生,让他们在历史环境中去感受当时的氛围。这样,不仅刺激了学生的视觉与听觉,更活跃了学生的大脑。学生们饶有兴趣地探究“冷战中的对峙”,在一定程度上延伸了思维的深度,从而对这一内容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由此可见,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提供丰富的史料来引导学生分析,探究历史事件的原委,并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来分析问题,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三、创设史料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法是历史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模式,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久远的历史人物,特定背景下的历史事件很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开展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传统的情境教学法与信息技术的结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借助史料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通过丰富多彩的史料,营造饶有兴趣的学习氛围,最终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教师就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立刻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歌曲《送花江上》导入新课。教室中响起了悲壮而哀转的歌声,画面中展示了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下的悲惨命运,从而引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样就增进了学生对抗日战争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有关中国军民抗日战争的历史资料很多,教师可以在网络中进行搜集,丰富课堂教学资源。例如,在教学《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时,教师就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黄河大合唱》这首歌曲,营造全民抗战的氛围。同时,从电影中截取视频片段作为史料,让学生领略国共两党统一战线,奋力抗战,进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并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解析历史材料,帮助学生解答试题

科学给人知识,历史给人智慧。解答历史问题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中考中有许多历史材料题,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这样的题型,能够帮助学生利用史料来提高探究学习能力。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与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而达到提高解题效率的目的。因此,我们应该遵循史论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史料题让学生一边学一边练,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中选取真实的史料,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并掌握材料题的解析方法,能够让学生学会根据史料梳理解题思路,从而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例如,在教学《隋唐时期》时,首先,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课本中讲述的情况最有可能发生在哪个朝代?”此问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题。学生学习了雕版印刷术这一知识点后,以此为解题的突破口,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挖掘教材内容来发挥史料的实证作用,再引导学生正确解析这个题目。教师在解释材料时要引发学生的联想,充分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来解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所以,教师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展示体现出盛唐气象的史料,甚至可以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史料作为参考,让学生对文明的发展进行深入思考,从而提高对盛唐气象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学生提高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最终达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

五、利用史料拓展,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印象

利用史料教学可以让学生获得分析能力,从而加深对历史事件的印象。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掌握一定的史料分析能力能够在解题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分析一些材料题。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适当地利用史料进行课堂拓展,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性的认知。对于新的知识点,学生需要通过已经掌握的知识来进行学习。这样,学生才能对整个历史事件有更好的把握。教学中,除了教师对课本中的新知识进行讲解外,还可以借助相关的史料来帮助学生分析新的内容,从而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印象。

例如,在教学《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时,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教师就可以利用史料进行拓展。从学过的知识中了解武昌起义胜利后,袁世凯得到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大力支持。袁世凯是如何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的呢?因为课本中没有阐述袁世凯窃取胜利果实的原因,此时就需要教师就利用史料来介绍这一知识。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这一过程,首先让学生通过史料了解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其次,在辛亥革命中,孙中山为了拉拢袁世凯,许诺推翻封建帝制后,自己将立即放弃总统之位。袁世凯做总统后的倒行逆施,甚至复辟帝制。这样,学生们进一步认识到北洋政府的真实情况。

再如,在教学《新文化运动》时,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一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适当拓展相关的史料来强化学生的理解。实践证明,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分析,能够让他们抓住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从而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六、集体研究史料,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在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在史料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集体研究史料,既能够深入理解历史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史料具有阐释史实的作用,教师利用史料教学,既能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现象与规律,还可以利用史料促进学生合作学习。例如,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研讨史料,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所以,教师要恰当地选择史料让学生们分组研讨,从而扩大教学的信息量,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判断历史现象与规律的能力。利用史料这一媒介,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种教学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历史的快乐。同时,学生们深入研讨史料,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进而理解历史知识的本质。

例如,在教学《鸦片战争》时,就可以展示史料让学生研讨: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学生可以先分析史料,再总结出正确的答案。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鸦片战争,了解其产生的深刻影响。接着,教师要对小组合作研讨的成果进行评价,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让史料的实证作用更加明显。教师展示的史料是《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学生从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的相关视频中了解了当时的历史知识。这样,学生就了解到苏联解体以后老百姓的生活情况。接着,教师再让学生对国家的政治形势进行总结,从而让学生对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对中国产生的影响进行深入思考。这样,学生就能认识到苏联解体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七、利用史料延伸,拓宽学生知识视野

历史知识具有系统性的特点,犹如一根红线串起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课本中的历史知识是有限的,难以让学生真正了解历史。为了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妨适当对知识点进行延伸,引导学生对课本中的知识产生更为深刻的认识。这既能丰富教学内容,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这样的拓展有利于学生在解决其他相同问题时,思维变得更加开阔,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自信心。

例如,在教学《鸦片战争》时,因为鸦片战争涉及的知识点很多,既有课本中的知识,又有课本之外不为常人所知的知识。此时,教师需要在备课过程中准备好与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史料。于是,教师就可以通过对相关的史料进行拓展,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对鸦片战争这一史实的认识。首先,学生可以了解鸦片战争前的国内和国际情况。然后,了解鸦片战争的起因与经过。最后分析鸦片战争带来的影响。尤其是要让学生弄清楚相关的背景知识。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英国侵占孟加拉与扩大在印度的殖民势力等史实。这样,才能强化学生对鸦片战争的认知。

再如,在教学《抗日战争》时,教师可以展示其他国家的抗战资料,讲述中国的抗日战争,从而让学生了解到当时的国际形势。实践证明,在课堂上,教师利用真实的史料来辅助教学,既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也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而达到提高学生历史素养的效果。

八、发挥史料作用,提升学生历史素养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首先,教师要转变对学科功能的认识,学习历史不是为了考试。其次,要不断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最后,教师要切实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要实现这样的转变,就要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史料教学法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让历史现象与历史事件变成学生能够亲眼观察到、亲身体会到的事情,从而实现培养学生历史素养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宋代的经济发展》时,因为学生对经济发展的认识并不深刻。于是,教师巧妙地结合史料开展教学。为了说明宋代商业经济的繁荣,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中的情形最能够说明当时商业经济的发达,以及东京汴梁市民的生活面貌。因为课本中有《清明上河图》的插图,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求学生认真观察这幅图。然后让学生们根据课文中的描述来总结宋代的商品经济有何特点,并通过交流讨论的方式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宋代经济的深刻认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综上所述,利用史料教学优化初中历史课堂,能够为课堂教学增添色彩。同时,利用史料教学也能够帮助学生深入掌握历史知识。随着课程改革理念在历史教学中的深入,历史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所以,教师应该科学地运用史料来辅助教学,尽量让学生通过对史料的研究进一步认识历史现象与历史事件。这样才能让历史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 程明《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史料教学策略》,《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年第13期。

[2] 刘燕《基于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学科素养的教学》,《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7年第28期。

[3] 蔡权《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的素养》,《中学历史教学》2017年第34期。

[4] 孙玲《初中历史教学中利用史料教学法培养历史思维的实践分析》,《时代教育》2016年第14期。

[5] 程俊平《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法的合理运用研究》,《学周刊》2016年第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