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的策略研究

作者: 陈翠翠 周志兵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对全面培养社会主义人才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渐提高,教师要加强立德树人,将德育作为一切教育的开始。在小学教育工作中,教师需要将德育融入小学生的日常课堂教学以及社会现实教育中,同时贯穿在整个小学教育的各个阶段。通过这些内容可以了解到,德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在不断提升。对此,小学教师在开展日常的学科教育工作时,需要将德育融入其中,在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材中选取的文章普遍具有较强的思想性,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将艰苦奋斗等革命传统传递给学生,实现振兴中华的理想。对此,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工作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德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中,通过这种形式来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本文根据笔者自身的工作经验,对小学语文教育工作中的德育渗透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 德育 渗透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20.034

我国的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在整个教育目标中,德育被放在首位,表明了德育的重要程度。小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这一学科既包含了基础文化知识,同时还具有社会性和情感性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教师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价值观。对于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来说,大部分的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工作时,过分重视这一学科本身的语文性,对于其综合性的要求较低。导致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文综合性受到严重影响。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日常的教学工作时,需要从立德树人的角度来展开教学,不断调整优化自身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从而充分挖掘语文教学中的育人功能。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

1.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在当今社会中,人才的标准不再是单纯的专业能力,同时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品德,这样才能够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若一个人的道德素养不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即使这个人的能力再强也无法为社会所服务,甚至有一些能力较强的人员,因道德素养问题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这些人的学识越高,对社会造成的危害也会越大。因此,在小学阶段就对学生开展德育,能够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帮助小学生更好的成长。

2.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需求

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千百年来不断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使得我国的传统文化日益丰富。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每篇文章的选取都体现了各个时代的思想特征。因此,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时,将德育与教学内容相融合,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有具备了正确的思想和健康的人格,才能够真正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进行继承和发扬,从而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展示在世界的舞台上。在德育中,传统文化是非常重要的教育资源,两者之间相互辅佐,相互成就。

3.满足小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发展需求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相对较低。他们更多地通过模仿来认识社会。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会不断地模仿和吸收外界的事物和知识。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融入德育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做可以在学生学习成长的过程中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优秀的学习习惯,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存在的问题

1.对德育内容的挖掘不足

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选择的文章在内容上具有很高的水平。这些文章不仅包含了优美的词汇,而且内容丰富多样,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和德育思想。教师可以通过教材内容在日常教学中充分实现德育工作的目标。然而,从大部分小学语文德育效果来看,许多教师在开展日常教学时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是因为教师在挖掘教材内容方面存在不足,同时对教材中的内容理解不够深入,无法将文章的内涵深刻地讲给学生。一些教师对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工作重视程度不够,过度追求文化知识的传递,这使得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失去了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长和发展。

2.德育渗透的方法过于单一

在我国的新《课标》中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工作进行了明确介绍,要求教师重视语文学科本身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加强两者的统一性。但一些小学语文教师由于自身能力和专业素养的限制,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只会关注其中的一部分内容,一些教师重视学科本身的工具性,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灌输给学生大量的生词和修辞等知识,而对于语文教学本身的人文性重视不足。

另外,一些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因为教学手段的单一,导致德育渗透程度不足。单一的德育形式使学生在长时间的学习中出现了抵触情绪。

多元化的德育模式包含了情景教学和网络教学等多种形式,且随着教学工具和教学设备的逐渐丰富,新的教学模式也逐渐产生。教学方法的科学性不足,导致小学语文德育的灵活性不足,学生的情感无法同教师的教学内容相一致,同时还影响了德育的融合效果。

3.德育融合的路径过于单一

在以往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很多教师仅仅将德育同阅读教学相关联,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从阅读素材中对作者的情感进行分析,通过这种教学方法来实现学生和文章情感的共鸣。

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德育工作体现在方方面面,在写作和口语交际教学中,都可以将德育融入其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德育融合方法,不断创新德育融入模式。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方式的单一性,会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造成非常大的影响,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持续提高。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的措施

1.深入挖掘教学素材中的德育潜能

首先,教师在开展德育的过程中,需要将德育和阅读活动紧密结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章不仅生动,同时又蕴含了非常多的道德养料。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引导,同时对文章中所蕴含的各种德育素材进行挖掘和解读。通过这种模式,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同时,阅读和德育的结合,能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学习《七律·长征》时,教师可以对文章中涵盖的各种历史事件进行解读,特别是其中的“五岭”和“金沙”等关键性的意象,这些内容包含了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德育精神,教师通过和学生进行深入探讨,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长征中所出现的各种磨难,从而培养学生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种教学模式也对学生今后的成长有着重要意义。

另外,通过将文本中的人物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关联,可以有效地进行道德教育工作。通过将文本中的人物与学生的生活进行对比,可以为学生树立一个榜样,激发他们的道德意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深入挖掘文章中的人物和事件,并适当引导学生。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应该从一个角度进行剖析,以便深入解析人物的形象和精神品质,同时使学生更容易接受。例如,在教授《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重点分析文章中的父亲李大钊。通过对父亲各种表现的描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内心刻画出一个英勇的革命者形象。

最后一种德育工作的方式是从作者的角度出发。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思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关注点从单一的文章扩展到作者本身。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作者的生活经历,帮助学生从中寻找作者所展现的高尚行为和道德品质。

2.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融入德育

将德育与游戏相结合,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都尚未完全成熟,他们对游戏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在游戏的过程中,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因此,大部分小学教育倾向于采用“玩中学”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在游戏中,小学生能够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同时也能够表达自己的需求。

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时,可以借助游戏来引导学生学习德育内容。例如,在教学口语表达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名为“快速绕口令”的游戏。在游戏开始前,教师先念一段有难度的绕口令,然后让学生按照接龙的方式进行重复。绕口令的内容可以根据教材中的内容进行编辑,并融入文章中所蕴含的德育内容。通过这种方式,小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加强对这一内容的记忆,小学生的精神品质也会得到增强。

此外,将德育融入小学生的小组合作教学中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小组合作教学方法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合作能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广泛采用这一教学方法,以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能够提升资源分享和团队交流等能力。

以讲解《泊船瓜洲》为例,文章中有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其中的“绿”字是整首诗的核心。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4人一组,让他们讨论这个“绿”字在整首诗中的作用,并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最后,每组成员分享小组内的讨论结果,在不同小组之间进行沟通探讨。

最后则是将德育活动同角色互换相结合。小学生由于家庭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对教师存在着普遍服从的情况,而这种情况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和人格培养会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适当进行角色互换,将一些难度较低的教学内容交由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仅仅进行引导,提升学生的交流能力。

另外,在角色互换的情况下,学生对学习的认知以及对教师都会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从而将德育工作的意义传递给学生。像在复习“修辞”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让一些成绩优异的学生担任小教师来带领其他同学学习。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学生们能够真实感受到教师的辛苦,同时还能够增强课堂教学氛围,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也能够真实了解学生的需求。

3.借助课外资源进行德育

小学语文的综合性非常强,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不能够将精力全部放在教材内容中,这样会限制学生的发展。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开发和引入新的课外教学资源,通过这些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教学资源中,德育部分的设计与实施必须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同时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提升和完善,以期将德育工作更加完美地融入其中。

鉴于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可以采用口头讲述的方式将内容传递给学生。此外,随着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不断更新,教师能够将教学内容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实现对教学内容的展示和解读。

在讲解《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提前收集相关的视频和图片等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生动展示出来,通过前后对比,帮助学生深刻感受祖国的文化,同时能够对列强侵略中国时所造成的破坏形成更清楚的认知,一方面增强学生的文化认知,同时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保家卫国的道德品质。

4.强化课后活动,增强小学德育的延伸性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传递正确的价值观。然而,德育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教师还需要丰富教学活动,将德育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布置合理的课外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的体验感。这样一来,学生能够更加热情地参与到德育中,从而更好地理解德育的理念和价值。

教师可以组织演讲比赛或者表演节目等类型的课外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可以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既能够增强教学活动的多元性,同时也能够加强德育的效果。在周末或者节假日时,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到当地的敬老院帮助医务工作人员,为孤寡老人送温暖,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地的烈士陵园进行扫墓,这些活动的开展能够帮助学生逐渐养成乐于助人的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在传统文化的德育工作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近距离接触传统文化,学习正确的价值观念。通过与相关专业人士的对话,学生能够了解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过程。这些课外活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地认识传统文化,还能够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新《课标》的推行,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也在逐渐发生转变,教师不能再将精力全部放在文化知识的传授上,而应该逐渐承担德育的责任。在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的融合过程中,通过课堂教学内容和课后实践活动等形式,教师可以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

参考文献:

[1] 杨进寿《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策略》,《才智》2020年第5期。

[2] 陈红《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中国校外教育》2018年第25期。

[3] 陈璐璐《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研究》,《名师在线》2018年第22期。

[4] 张文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有效策略》,《教育观察》2018年第10期。

[5] 张春艳、方春霞《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研究》,《中国校外教育》2016年第35期。

(陈翠翠,一级教师,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周志兵,中小学高级教师,从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