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议题式教学的实施策略探究

作者: 邓兴慧

摘 要:在近几年的初中思政教学中,议题式教学法是教师使用频率较高、教学效果较好的教学手段之一。该教学方法主要是以学科知识为主线、以探究性话题为抓手而开展的一种实践性的课堂教学。该方法的运用,有助于提高教学解读的深刻性、探究活动的合理性、学生课堂的参与性、课堂教学的创新性。在下文中,笔者将从乐议、善议、深议、博议四个方面入手,探究议题式教学在初中思政课程中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 议题式教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20.052

在以往的思政课程中,许多教师受应试主义思想的驱动,对思政教学采取背诵、硬记的手段,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直接套用,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对思政知识的理解存在一知半解的情况,进而使得思政教学效率不高。在新课改政策实施后,议题式教学法作为新型教学手段出现思政课堂上。与传统教学手段不同的是,该方法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可以对思政知识做到“知其所以然”,从而实现有效运用。

一、议题式教学的含义

议题式教学是指教师在开展思政教学时,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思政应用能力而使用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它以生活实际内容为议题抓手、以结构性的学科知识为支撑、以学生素养提升为核心、以情境探究、任务驱动等为方法。根据议题式教学法的含义与运用实践可知,对该方法的使用应遵循思想性原则、生活性原则、思辨性原则。从笔者的教学实践来看,议题式教学法与思政教学是完美“搭档”,许多思政知识本身就具备一定的思想性,需要学生在学习中进行深度思考,且思政知识来源于生活,将其放在生活环境中才可以做到有效理解。因此,教师应注重对议题式教学方法的生活化运用,让学生在对思政知识的思考中实现能力的提升。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议题式教学的实施意义

1.提高教材解读深刻性

在以往的思政课堂上,部分教师对思政知识的解读,存在不深刻、应付教学任务的情况,虽然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当时存在的应试教育思想息息相关,但是也反映出部分教师思想的懒惰性。在议题式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教材知识提炼议题,并由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完成对教材知识的串联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解读,带领学生完成对教材知识的解读,以此使学生可以实现对思政知识的深度学习。因此,在未来的思政教学中,思政教师应借助对议题式教学法的运用,有效提高对教材的深刻解读。

2.提高探究活动合理性

根据笔者对以往思政课堂的观察,许多教师对探究类教学法的运用存在只重形式、不重内容的情况。具体而言,是指教师在使用探究类教学手段时,只是将方法冠之以探究的名头,但在内容的呈现与分析中,学生参与较少,多数是教师在进行阐述。故而,这不是真正的探究。在议题式教学手段的应用中,教学手段的落实是以教师提供探究议题、学生进行探究实践为主。在此过程中,学生全程参与到探究活动中,这就让探究活动的开展具备了合理性,能够让学生在探究中收获知识、获得成长。

3.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在思政课堂中,学生是否可以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是判断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指标之一。从教学的角度讲,没有学生参与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在过往的思政课堂中,学生对课堂较少参与,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还会降低课堂教学效率。基于此,教师需要对上述情况做出改变。在议题式教学法引入后,由于该方法本身具备的议题性质,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借助对议题的探究,让学生实现对思政知识的有效掌握。同时,在探究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能力、对资料的分析能力、对知识的理解能力都会得到提升。这样,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在得到提升的同时,其综合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与增强。

4.提高课堂教学创新性

在传统的思政教学中,教师主要采用以教材讲解、学生背诵、课后练习为主的授课模式。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实施上述教学过程时,学生不仅需要在较少参与课堂教学的情况下,完成对知识的理解,还需要在课后花费大量时间完成作业,这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上述这些情况,在议题式教学法引入后,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且让思政课堂获得了一定的创新。具体来讲,议题式教学法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颠覆,转变了传统以教师为教学中心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且教学内容的选择、设计都是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主,这就为思政课堂的教学创新提供了条件,有助于思政课堂实现教学质量的进步。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议题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1.促乐议——注重议题生成过程

在应用议题式教学法时,明确清晰的议题是整堂思政课程能否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条件。因此,在运用议题式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需要注重议题的生成过程,即议题的选择。在选择议题时,教师既要结合教材中的思政知识,也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学生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等,让学生能够真正做到“乐议”,从而确保学生可以实现对思政的完全理解。

以人教版初中思政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节《深深浅浅话友谊》为例。在本课程的学习中,学生需要掌握的主要知识是友谊的特质。基于此,在设置思考议题时,教师需要在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之后,设置符合学生的议题内容。本课程需要掌握的内容较为简单,教师可以教材中的知识点为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学习。具体来讲,教师需要为学生设置两个议题,即什么是友谊的特质?首先,在引导学生探究“什么是友谊的特质”时,教师可以将教学过程分为两部分,其一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交友经历思考友谊应具备哪些特质,其二为引导学生根据教材中提供的三个友谊特质进行分析。在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进行分析时,其认为友谊应该是互相信任的、忠诚的、能够相互陪伴的。还有学生认为,友谊应该是在朋友有难时伸出援助之手、给予朋友支持的。其实,学生所表达的内容都是友谊的特质。但是,在众多的友谊特质中,哪些是我们公认较为重要的呢?这就需要引导学生进行第二部分的内容探究。在探究中,学生需要对三种特质进行理解。如友谊是一种亲密关系。在理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自己与朋友的关系入手,如自己不开心时,很需要好朋友的安慰;或者自己发生信任危机时,也需要得到好朋友的信任与关心。这样,学生便可以在不开心或不受信任时,得到朋友的鼓励并获得精神上的安慰。

因此,在开展议题教学时,教师需要注重对议题的选择以及议题的呈现,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实现对知识的掌握,理解如何进行有效的议题式学习,从而让自己积极配合教师完成议题式教学,做到对知识的“乐议”。

2.促善议——注重情境探究引导

在进行议题呈现与议题分析的过程中,为了让议题获得更好的呈现,教师需要为议题设置具体的情境,以情境为载体,让议题内容具备生动性与形象性的特点,以帮助学生实现对议题的深入理解。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借助情境探究的过程,对学生作出有效引导,让学生实现由“乐议”向“善议”的转变,做到由兴趣驱动向内容驱动调整,进而实现对思政知识的深入探究。

以人教版初中思政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一节《走进教师》为例。在本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应掌握的重点知识内容是承认、接纳、尊重不同风格的教师,做到对教师的理解、体谅、尊敬。基于此,在开展议题式教学时,教师需要借助情境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对议题进行探究,以实现对重点知识的掌握。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师为学生设置了两个探究性议题,即了解教师的职业、了解风格不同的教师。首先,在探究第一个议题“了解教师的职业”时,教师可以借助问题情境的设置引导学生了解教师的职业。如关于教师,你能想到哪些内容呢?学生根据自己对教师的了解给出答案。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第二个问题,即教师的工作有什么作用?教师可以给学生一定的提示,如教师可以传承文明、教书育人。在理解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表达,让学生阐述对教师工作作用的理解。在回答时,学生需要认识到传承文明是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理应做到的事情,这是因为教材作为传承文明的载体,需要教师将教材中的知识信息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以较为便捷的方式掌握知识。在理解教书育人时,学生可以结合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如何完成对该知识点的分析进行探究。其次,在探究第二个议题“了解风格不同的教师”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不同学科教师的授课情境探究对象,分析不同学科教师的授课风格。在此过程中,学生应认识到每一学科的教师,都会因为年龄、经验、性格、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呈现出风格迥异的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在学习中,也应尊重教师的授课风格,做到从不同风格的课堂中扎实掌握学科知识。

因此,在借助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思政议题时,学生可以根据教师提出的一个个问题,完成自己的思考,实现对知识的有效掌握与运用。

3.促深议——注重学习任务驱动

在议题式学习中,要想学生实现由“善议”向“深议”的转变,教师应注重对学习任务的布置,帮助学生由内容驱动学习转变为由任务驱动学习。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所掌握的思政知识,实现对任务的有效解决,完成对知识的输出。对学生来讲,在“深议”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对思政知识进行调动与运用,更重要的是对自身的深度思考能力进行锻炼。因此,学生需要重视“深议”的发展过程,重视对任务的解决。

以人教版初中思政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九课第一节《守护生命》为例。在本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应完成对爱护身体与养护精神两个方面知识的认知与掌握。基于此,为了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入理解,教师将通过布置学习任务的方式,引导学生完成议题探究。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师为学生设置了两个探究议题,即怎样爱护身体?如何养护精神?在探究第一个议题时,首先,教师在教学伊始为学生布置了一个学习任务:结合自己的经历,分享守护生命应注重哪些方面?此问题的设置旨在激活学生的探究意识,对任务问题进行有效思考。其次,为了让学生对议题的理解更深入,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许多生活案例,让学生以真实的生活案例为抓手,分析议题。如某学生为了看世界杯足球比赛,经常半夜起床;某学生喜欢暴饮暴食,认为这样可以让他的味蕾得到满足;某学生经常在关灯后,躺在床上看手机等。通过分析可知,这些都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长期如此,会让自己的健康受到伤害。由此引发学生思考如何爱护身体。在分析议题时,学生可以从关注自己的身体,逐渐深入到内心的满足、意志的控制层面,再深入到思想意识的增强层面。这样,学生对怎样爱护身体的议题便实现了由浅至深的理解。

因此,在促进学生深层探究议题时,采用学习任务驱动的方法是有效的,可以让学生借助对任务的解决,实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

4.促博议——注重讨论活动开展

对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通过议题式教学法不仅可以做到对思政知识的深度理解与深层掌握,同时也应借助该方法实现对思政知识的多元认知,即“博议”。在引导学生进行“博议”时,教师可以借助讨论活动的开展,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锻炼。具体来讲,在议题式教学中,需要学生进行讨论的活动主要包括信息收集整理、课堂探究研讨、成果表达展示三个方面的内容。在探究中,教师需要对学习小组进行合理安排,让学生借助小组讨论实现对知识的“博议”,从而让自身思维得到拓展。

以人教版初中思政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课第二节《活出生命的精彩》为例。在本课程的学习中,学生需要对生命完成三个方面的认知,即贫乏与充盈、冷漠与关切、平凡与伟大。在基于上述三组不同词汇对生命进行认识时,学生需要结合现阶段自身的真实情况进行有效理解。对此,教师需要为学生设置三组不同的讨论议题,让学生以开放式讨论的形式进行了解与学习。在认知关于生命的贫乏与充盈时,可以“如何理解生命的贫乏与充盈”为议题,在该议题下,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讨论,如生命贫乏的表现是什么?我们生活中的哪些行为预示着生命的贫乏?怎样让自己的生命从贫乏走向充盈?如何过好充盈的人生?上述问题都是学生可以围绕议题进行讨论的内容。具体来讲,在讨论“生命贫乏的表现是什么”时,学生可以从虚度光阴、沉迷手机游戏、抵抗运动等方面阐述生命贫乏的表现。在这样的讨论中,学生会打开自己的思维,做到对生命贫乏的广泛认知。

因此,借助讨论活动的开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议题进行拓展思考,让学生对议题的认知不再局限于教材中,这对学生思维的拓展、思考能力的锻炼都有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在初中阶段的思政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议题式教学法,不仅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化,更是对传统教学手段的创新,且该方法的合理运用,能够让思政课堂的教学效率得到切实提升。因此,在课堂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议题生成过程、注重情境探究引导、注重学习任务驱动、注重讨论活动开展,让议题式教学实现与思政课堂的有效融合,促进学生思政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李慧《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运用议题式教学的价值及实践策略》,《教育界》2022年第28期。

[2] 李文《议题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应用探索》,《中学教学参考》2022年第22期。

[3] 罗蓉华《议题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策略研究》,《亚太教育》2022年第13期。

[4] 李梅《议题式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运用》,《中学课程资源》202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