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素材到题材
作者: 吴淑敬摘 要:素材匮乏,题材雷同是初中生写作中的常见问题。面对如此困境,笔者从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着手,进而指导学生围绕常见的写作主题,对积累的素材进行分类,然后优化写作素材,从而实现从积累素材到打造自己写作题材宝库的写作目标。
关键词:初中生 作文 素材 题材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21.01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7—9年级学段“表达交流”部分明确要求:“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提高独立写作的能力。”然而,从写作现状看,素材匮乏,题材雷同仍然是初中生写作时的一大难题。对此困境如何突围?首先,我们要厘清素材与题材的关系。
材料是文章要素之一。《写作大辞典》对“材料”的解释是:作者为了某种写作目的所搜集、积累以及写在文章中表现主题的一系列事实现象和理论根据。其内容包括人、事、景、物、情、理、数据诸方面。在文学创作中,通常又把材料分为素材和题材。素材是作者从生活中搜集和积累起来的原始材料,他们往往是感性的、零碎的、分散的、不系统的,题材是从素材中经过选择、加工、提炼,写进文章,用来表现主题的材料。
从写作的角度看,学生首先需要拥有素材,但素材包含诸多方面,种类庞杂。指导学生从感性的、零碎的、分散的、不系统的素材中进行梳理分类,优化提升,使之成为能够更好表现主题的题材,是教师需要努力的方向。如何指导学生从搜集素材走向打造写作题材,笔者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一、观察生活,注重积累
在写作中,学生常常感到从家到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单调枯燥,没有可写的素材。但学生如果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就会发现有很多值得记录的东西:同学上课偷偷吃零食的狡黠,教师上课扶着腰的小动作,学校体育器材室那个认真负责的校工,小区门卫喜欢看书的保安,妈妈认真准备职称考试的身影,等等。为帮助学生养成观察生活,记录生活的习惯,教师不妨布置学生写日记的作业,记录自己每天生活中值得记录的一件事、一幅画面、一个生活片段,甚至一个难忘瞬间。教师要定期分享学生记录的优秀日记,同时还可以给学生分享来自名家优秀作品中富有生活气息的记录,如汪曾祺《人间草木》中对家乡风物美食的记录,张晓风散文中对一杯咖啡、一件衣服的感悟。同伴间的分享,名家的引领可以激发学生观察生活、记录生活的热情,也让他们找到更多可以记录生活的角度。此时的记录,属于“我手写我生活”,教师不要限制学生,应鼓励他们用心观察和记录,自由抒写,自由表达。当然,教师也可以安排学生做有目的的观察。如部编版语文教材七下第一单元的作文训练是《写出人物的精神》,在学习这个单元的同时,教师可以布置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人写系列观察日记,观察人物的外貌,记录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事件,这些有目的观察记录就可以成为学生写人作文的第一手写作素材。
二、围绕主题,进行分类
通过生活记录,学生积累了很多宝贵的写作素材,但如果只是单纯积累,缺乏系统分类的意识,往往导致素材之间缺少逻辑联系而成为僵化材料无法在写作中发挥作用。倪文锦教师指出:“长期记忆的信息以组织的形式存在,这对语文学习提供一个启示,即如何把信息加工处理,使得独立的东西产生关联性,并赋予这个关联性意义。透过意义组织与脉络的结构形式,便呈现出系统的整体、有序和开放的特性。”诚如斯言,作文素材积累的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写作时只有当这些积累的材料之间形成逻辑关系网,才有利于素材的提取和运用。从题材上梳理初中生写作中常见的记叙文,大体有这样几类:“挚爱亲情”“校园点滴”“社会生活”“自然万物”“人在旅途”“美食民俗”“艺术人生”“故事新编”“乡村田野”“文化读书”。“挚爱亲情”写亲情,“校园点滴”写学校,“社会生活”写社会中的人事景,这三类是学生习作中最常见的素材。“自然万物”可以是花草树木、鸟兽虫鱼,也可以是一块石头、一弯月亮、一个物件,等等,这样的写作素材在学生的作文中也不少见。“人在旅途”写我们在旅行途中的见闻,类似于游记。“美食民俗”则主要写当地的美食和风俗。“艺术人生”写琴棋书画,“故事新编”则用现代的视角写古人的故事。“乡村田野”写乡村,“文化读书”类似于文化散文,写读书所得,写对某一项文化的接触和理解。通过这样的分类指导,学生从以上方面,把不同素材归入到某一具体主题的目录下,才能把这些感性的、零碎的、分散的、不系统的写作素材系统化,为下一步优化写作素材做准备。
三、优化写作素材
学生养成积累写作素材的习惯并学会对自己已有的素材进行分类保存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自己的写作素材。
(一)常见素材——从写作角度新颖和立意深刻方面进行提升
“挚爱亲情”“校园点滴”“社会生活”“自然万物”“人在旅途”属于比较常见的选材,要想出彩,重在角度新颖或者立意深刻。
写亲情。学生常想到的是写自己生病时妈妈对自己的照顾,写作业时妈妈送牛奶等事件。这些确实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事情,但因为大家都写,所以让读者失去了新鲜感。而笔者的一位学生,选择了周末下午妈妈让她拔白发的素材,她从妈妈亮丽黑发中隐藏的根根白发,感受到岁月的流逝,妈妈的操劳。这篇素材因为小作者独特的生活经历,在一众写亲情的文章中脱颖而出,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写校园生活。学生常选的是与同学玩耍,请教教师问题,考试没考好后发奋图强等素材。在2019年江苏省“中学生与社会”作文大赛中的一等奖获奖作文《铃声响起前十五秒》中,作者却蹊径独辟,写初三的自己因为厌烦学校单调枯燥的学习生活,想利用下课十分钟策划一次“越狱”溜回家的思想斗争过程。这篇写校园生活的文章因为角度新颖别致,极大地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社会生活这一类的素材中,学生常见的是写身边的小人物,如小吃店的店主,清扫街道的工人,送快递的小哥等。笔者班上的一位同学却以“口罩”为第一人称视角,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通过写疫情期间戴口罩的医生一天的工作和生活,表现中国社会上医生们的无私奉献精神,视角独特,立意深刻。
(二)文化类素材——挖掘素材背后的文化意蕴
“艺术人生”“美食民俗”“故事新编”这三类素材想要出彩,重在写出素材背后的文化意蕴。也就是说,学生对写作内容要有一定的研究和比较深入的了解。如写“美食民俗”,作为苏州的学生,可以写苏州阳澄湖的大闸蟹、水八仙等美食,也可以写苏州冬至夜吃卤菜,清明节包青团等民俗。但要写好,需要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深度研究。如写苏州的评弹,需要阅读书籍,搜寻网络,对评弹产生更多专业的认识。最好再去现场听几次评弹,感受评弹艺人的表演技巧和现场氛围,这样的素材更有专业性,能够令读者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
艺术人生类素材也是学生经常选择的写作素材。对于现在的中学生来说,从小学起,基本上都有专业学习过的艺术项目,如绘画、舞蹈,钢琴等,这些学习艺术的经历,其实是非常宝贵的个性化的写作素材。学生常写的是自己参加舞蹈、绘画、钢琴比赛,经历失败,在妈妈或教师的鼓励下重整旗鼓,终于在下一次比赛中获得好名次这样的平庸素材。学生如果对自己的兴趣爱好再多一些更专业的了解,如钢琴的指法,曲子的节奏,不同艺术家独特的艺术风格等,再去写自己的“艺术人生”,一定会找到更别致的写作角度,让读者有更丰富的体验。如苏州市2011年中考阅读篇目《莫扎特的造访》就是一篇写音乐家的佳作。作者赵丽宏先生对莫扎特的音乐特点和人物生平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所以对莫扎特的音乐进行了描述和诠释,文章内容非常专业,很是吸引读者。
经常会有学生出现这样的疑问:古人的故事可不可以写?答案是当然可以,但要看怎么写。中国台湾作家张晓风的散文《伟大的失眠》,写的就是张继应考失败在姑苏城外寒山寺旁写《枫桥夜泊》这首诗的故事。作者写的是古人古事,却赋予了这篇文章以现代视角和现代启示,很是新颖别致。学生想要把古人古事改写为现代散文,需要对其人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专门阅读此人的传记、相关资料,再去写这样的文章,才能真正触及人物在此情此境中的人生际遇,精神境界,才能真正写好“故事新编”这一类文章。
(三)拓展写作素材
1.让素材与素材之间发生聚合反应
我们平时习惯于单一地使用某一个素材,如果把几个素材放在一起,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就像著名作家王开岭教师所说:“仿佛你有了一大堆玩具,在亲密接触后,你一一熟悉了它们,了解了它们,之后呢?你还要把目光投向它们,你要学会摆放,尝试组合,你要知道谁喜欢和谁在一起,把谁和谁放一起能生出新的游戏,你要试着发展它们之间的关系,至此,玩具在你手里才升级了,其能量才达到峰值。”
那么,该怎样摆放组合素材才能让素材与素材之间发生聚合反应呢?
教师要在共性中寻求写作切入点。苏州阳澄湖的大闸蟹,冬至夜陆稿荐的卤菜,清明节的青团,夏至的三虾面都是苏州的民俗美食,可以组合形成《探寻苏州“味道”》的文章,比起单篇写某一种民俗,这样整合素材而成的文章内容更加丰富,从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代表美食组合成文,使读者对苏州的民俗美食产生更加全面的了解。
在反差中寻求写作切入点。有学生在日记中记载了这样两则写作素材:考试没有考好,心中烦躁。面对放学后开车来接自己回家的母亲,口出恶言,让母亲很不开心。第二则写作素材则记录了这样一件事:小区最近新来了一位保安,看着很年轻,每天在认真站岗之余,总能看到他在门岗内看书的身影。在聊天中才知道他家在农村,生活拮据,无法供他继续读书,所以他来到城市做保安。一方面养活自己,另一方面也为家庭分担一些经济负担。但他不甘心一直做保安,所以报考了自学考试,希望通过自学考试将来有从事更好工作的机会。两则材料放在一起一对比,材料要表达的意思就凸显出来了:有些人身处逆境也要奋斗不息,何况我们这些都市之中生活学习条件如此优越的孩子呢?
无论是寻求共性还是尝试对比,这些都是“联系”的方法。联系会带来新发现,会唤起作者写作的冲动,把一些有一定内在联系的素材放在一起碰撞组合,往往能够产生新意。借助联系,学生对单个材料的理解也会变得更加丰富、独特和深刻。
2.从模仿到创新
除了通过联系把素材进行组合,从而碰撞出有思想有深度的文章外,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阅读与自己所写素材相似的名家优作进行模仿学习,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酿造出属于自己的香甜美酒。
写自然万物类素材,学生常见的是写自己考试没考好,看到寒冬绽放的梅花就有了力量。此时,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季羡林的《幽径悲剧》和陆蠡的《囚绿记》等写自然万物的名家名作。《紫藤萝瀑布》主要写了宗璞的弟弟身患绝症,她非常悲痛,徘徊于庭院中,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转悲为喜,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幽径悲剧》是季羡林先生的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作者通过对曾经生长在幽径旁的一棵紫藤不幸命运的描述,痛惜美好的东西被毁灭,慨叹人生之艰难,提醒人们学会欣赏美好事物和尊重大自然生命万象。《囚绿记》是现代作家陆蠡于1938年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同样写自然万物,这三篇名家名作突破了学生日常写作的藩篱,角度别致,构思精巧,立意深刻,很值得学生学习。
写人在旅途这样的素材,学生常见的是写爬山、旅游等。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梁衡的《壶口瀑布》、阿来的《一滴水经过丽江》等游记。《壶口瀑布》大气磅礴立意高远。作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在黄河的“挟而不服”“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中,赋予了黄河一种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精神。《一滴水经过丽江》的作者阿来采用“借物叙事”的方式,以“一滴水”的视角行文,突破了时间、空间对人的限制,“水”所见内容亦是作者主观想要表达的内容,蕴含着作者对自然、生命的热爱,角度别致。
同学们通过揣摩名家名作,学习这些名家在角度选择,谋篇布局,立意升格等方面的独到之处,然后尝试选择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模仿写作,长此以往,“胸中有丘壑”的学生在自己写文章时定会有更好的表现力。
写作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工具。写作的过程也是学生思想情感和心灵成长的过程。素材积累帮助学生解决了“有米下锅”的问题,指导学生把感性的、零碎的、分散的、不系统的写作素材进行梳理分类,优化提升,使之成为表现写作主题的题材,是初中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需要努力的方向。如此,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录自己独特的生活,写出有味、生动、深刻的好文章。
参考文献:
[1] 庄涛《写作大辞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2年。
[2] 倪文锦《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3] 王开岭《素材的个性占有与拓展》,《语文学习》201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