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教学法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王国亮

摘 要: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不仅需要掌握所学知识,还需逐渐形成完善的人格并提高综合能力。故事教学法采用故事导入的方式,对学生的认知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可以利用真实的故事情境帮助学生顺利接受新知。基于教育改革诉求,本文在总结故事教学法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的同时,从巧妙引入故事、拓展故事背景、尝试创编故事、演绎文本故事等方面出发,总结故事课堂的构建策略,旨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故事教学法 小学低年级语文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21.023

故事教学法是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所讲授的内容穿插一些相关的简明、短小的故事,以说明注解强调所讲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受外部环境的影响,部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严重不足,究其原因多半是语文知识晦涩难懂,导致学生无法及时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从而产生抵触心理。想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巧妙地应用故事教学法,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趣味故事,渗透到教学之中,借助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帮助学生从故事中感悟道理,掌握知识,提高教学质量。

一、故事教学法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通过语文学习,学生可以接受审美、伦理、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熏陶和教育。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通常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并未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诉求,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得到提高。为了帮助学生学好语文课程,教师需要以培养学生语文兴趣为主安排教学活动,故事教学法的应用价值便充分展现出来:

第一,采用故事教学法组织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借助故事背景、故事内容以及故事插图等多元化的教学资源,以真实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其引入文本之中,借助故事体味语言的精妙之处,这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也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第二,借助故事教学法,教师可以根据主题内容引导学生模仿故事中的人物角色,尝试自主创新演绎文本,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在得到发展的同时,深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进而实现理想化的教育目标。第三,故事内容丰富多彩且部分具有留白的故事给学生留下了充足的想象空间,借助此部分内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主参与写话训练,结合故事主线以及具体情节将内容补充完整,这样能使学生在参与写话的过程中,使想象能力得到提高,为后续参与中高年级写作训练奠定基础。第四,在教学策略设计阶段,广大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思维能力及教学主题,合理设计故事内容,选择具有教育意义且能吸引学生的故事,这对教师的教研能力具有一定要求,在长期实践与探索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也将得到发展。

通过以上总结可以看出,故事教学法对推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广大教师需要及时更新自身教育理念,基于实际学情,合理设计故事,帮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构架高质量的语文课堂。

二、故事教学法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故事教学法并非直接由教师补充故事,在具体实践中,教师需要让故事在课堂上“开口说话”,增强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才能发挥此种教学方法的优势。为达成理想化的教育目标,笔者运用案例分析法对具体应用策略进行总结,期望推动语文教育的蓬勃发展。

1.巧妙导入故事,激活学生探究思维

为发挥故事教学法的实用价值,教师首先需要帮助学生了解故事,激发学生对故事情节其内容的好奇心及求知欲,这样才能顺利借助故事引入教学内容,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在实践环节,教师可以借助情境创设的方式,在班级中构建真实情境,以真实的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顺利导入故事,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在寓教于乐的课堂中获得知识。

以部编版教材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一课为例,结合本篇文章内容,在教学初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视频影像,请学生观察画面中小蝌蚪游动的特点,请大家结合生活经验猜测此种生物的名称,在得到正确回答后,教师顺势引出故事“小蝌蚪的尾巴不见了”。在导入故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课程开始前的影像资料,总结小蝌蚪的外形特征,如:长尾巴、黑色的短短的身子等。接下来,教师出示故事标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质疑与思考:小蝌蚪的尾巴为什么会不见呢?小蝌蚪尾巴不见了会不会对它产生影响?在问题的辅助下,教师为大家讲解故事。故事中,小蝌蚪的尾巴一甩一甩的,在小池塘中绘制美丽的图案,用小尾巴当作铅笔写下一行行生动的小诗,许多动物都羡慕蝌蚪的小尾巴。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小蝌蚪的尾巴越来越短,其他小动物都猜小蝌蚪是干了坏事,它着急地在池塘中寻找自己的尾巴,后来妈妈对小蝌蚪说:“傻孩子,你的尾巴没有丢,而是长大了!”在故事中,小蝌蚪经历了从有尾巴到没有尾巴的过程,学生从故事中了解到与生物相关的科学知识。借助这一富有趣味性的故事,教师便可以巧妙联系本篇文章《小蝌蚪找妈妈》,引导学生尝试自主阅读文本内容,总结小蝌蚪是如何长成青蛙的,并结合文本中的内容,帮助学生掌握小蝌蚪的变化历程,合理分析小蝌蚪尾巴“丢失”的真相,为后续的深度学习做铺垫。

教师采用巧妙的导入法能激发学生对故事内容的兴趣,与文本主题相贴切的故事情节也能更好地辅助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与生物相关的科学知识,切实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2.拓展故事背景,丰富学生文化视野

教材中提供的内容较为有限,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诉求,不利于学生全面掌握文本主题。基于这一情况,在原有教学基础上,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平台或教材资源,搜集与文本故事相关的背景信息,并利用讲故事的方式将相关资料进行整合,为学生分享与作者、创作背景及主题意境相关的资源,使得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在故事背景的支持下深入理解文本的精髓,提高其学习收益。

以部编版二年级下册《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课为例,本首诗歌简述了雷锋叔叔的事迹,意在使学生通过学习感受雷锋精神,学习其舍己为人、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对低年级学生而言,诗歌学习难度较大,且大部分学生并未了解雷锋叔叔的生平事迹,因此,在学习中会遇到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从雷锋叔叔助人为乐的事件、人物简介、精神品质等角度出发,搜集资料,为学生拓展诗歌的相关背景。根据教材中“昨天,他曾路过这里。背着年迈的大娘,踏着路上的荆棘。瞧,那花瓣上晶莹的露珠,就是他洒下的汗滴”这一段内容,教师可以为学生拓展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故事,为学生讲解雷锋叔叔在前往安东参加沈阳部队工程兵军事体育训练的路上,下火车后在路上遇到了一位背着包袱的老大娘,雷锋二话不说帮助大娘背起了沉重的包袱,并将其送至前往抚顺的火车上,并为其购买食物,下车后又背着老大娘的包袱挨家挨户地为其寻找儿子的住址的故事。在教师的讲授下,大家无一不被雷锋叔叔乐于助人的美好品德所打动,深化了对诗歌中荆棘、露珠、汗滴等词的理解,使得学生在故事的感染下纷纷表示要学习雷锋叔叔乐于助人的精神,至此,教师在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同时,借助故事助力其健全人格的形成。

如上,在应用故事教学法期间,教师可以联系文本内容为学生拓展与主题相关的背景故事,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文化视野,同时也能帮助其在吸收、了解故事的过程中深化对文本情节、情感内涵的理解,进而发挥故事教学法的实用价值。

3.尝试创编故事,增强学生的想象能力

部编版教材中选取了众多童话故事,为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能使其在学习中掌握拟人化的语言特点,贴合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心理。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在应用故事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熟读文本后,结合文章的任务、时间、地点以及事件等主要情节,尝试自主创编新故事,由此为学生开启想象之门,帮助学生借助创编活动增强想象力,锻炼自己的表达与写话能力。

以部编版一年级上册《文具的家》一课为例,课文讲述了贝贝经常弄丢文具,在妈妈的帮助下逐渐克服粗心大意的毛病,养成良好的归纳整理习惯,并为每一个文具都找到“家”的故事。作者采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方式,将文具盒视为“文具的家”,将物品整理称为“帮助文具回家”,使得学生在文本的影响下逐渐形成良好的整理习惯,避免粗心随意地摆放物品的问题发生。为发挥故事教学法的优势,结合文本主题“文具的家”,教师为大家带来自己在业余时间的创作作品,在故事中,教师利用拟人化的手法,为铅笔、橡皮、转笔刀等物品赋予了生命,并写出其在“回家”后所发生的对话,贴合文本主题的故事充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接下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尝试仿效教师的方式,根据自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尝试进行创编,写出文具们在没有“回家前”以及“回家后”的变化。与此同时,考虑到小学生识字有限,教师可以为大家提供帮助,或引导学生利用绘画的方式呈现自己所设计的故事,在班级中进行交流与讨论。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大家都能根据自己对故事的理解提出自己的创编内容,使得学生的想象能力与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与发展。最后,教师将学生的绘画作品或故事整理并粘贴到文化展板中,以此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其感受语文学习的魅力。

教师借助故事教学法可以通过指导学生联系文本内容自主创编故事的方式参与实践,在设计中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依靠文本走向以及故事情节续编出全新作品,为其后续参与中高年级写作训练奠定基础。

4.演绎文本故事,提高学生创新意识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为有限,为保障故事教学的质量,在组织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在传统语言讲授的基础上,增设实践活动,请学生根据故事内容,尝试亲身演绎并设计舞台剧,以表演的方式呈现故事。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同时也能使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将抽象化的文字在脑海中转化成为形象生动的情节,有利于增加学生对故事内容的理解。与此同时,在学生演绎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为其提供动作指导,帮助学生梳理演绎内容,获得更加生动的阅读体验。

以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狐假虎威》一课为例,本文讲述狐狸借助老虎的威风在森林中横行霸道的故事,意在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故事的内在含义,理解装腔作势、仗势欺人等词语的意思。借助文本内容,教师可以为学生拓展与之相关的故事“驴蒙虎皮”:驴子在森林中捡到一张虎皮,它洋洋得意地将虎皮披在身上,并煞有介事地学习老虎的吼叫,吓坏了森林中的其他小动物。这时一只真正的大老虎从草丛中跳了出来,将披着虎皮的驴子当作自己的同伴,驴子见此情景慌乱地丢下虎皮逃命去了。这则故事与《狐假虎威》有异曲同工之妙,均描述了借助他人的威风作威作福的现象。在故事讲解完毕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建立学习小组,并尝试设计“驴蒙虎皮”的舞台剧,组内成员分别扮演森林中的其他小动物、老虎以及驴子,并为其设计台词,在班级中进行演绎。在演绎的过程中,扮演驴子的学生需要深刻体会驴子在披上虎皮后的心理活动,在表演的过程中要展示出威风凛凛、不可一世的姿态,而在真老虎出现后,学生还要展示出自己慌乱丢弃虎皮的过程,凸显角色的心理活动,使得故事情节更加丰满。在演绎过程中,各组成员都能积极参与其中,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表演的方式呈现自己对故事的理解,使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精彩,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演绎故事的方式可以帮助其深化理解文本所传达的内涵,开启身临其境的阅读之旅,感受语文学习的魅力。

三、故事教学法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反思

教师在利用故事教学法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期间,仍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就此进行梳理,为广大教师提供借鉴参考:

1.故事教学法的核心内涵是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依据核心主题为学生分享故事,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文化视野的目的。部分教师习惯直接向学生分享故事,忽视了故事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联系,导致课堂时间被浪费,且学生也未能领悟故事的真正内涵。针对这一问题,教师需要及时转变思想理念,关注故事教学法的核心,将故事视为辅助语文教学的素材,进而有效保障故事教学法的渗透质量。

2.以生为本是新时代背景下广大教师工作者关注的焦点,在故事教学法实践阶段,教师还要时刻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表现,及时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为学生提供更富吸引力的故事内容,避免单一、机械化的故事形式影响学生的参与状态,要确保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同时,教师还要关注评价的重要作用,确保教学评的一体化发展,使故事教学法充分发挥作用。

综上所述,采用故事教学法组织小学语文低年级学习活动,能使故事更好地服务于课堂,借助富有趣味性且教育意义极强的故事,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广大教师应结合学生学习能力以及教学主题内容,合理设计搜集故事,遵循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要求,构建高品质的语文课堂,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在故事教学法的大力推广下,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将得到显著提升,为学生后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周欣桐《故事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新智慧》2021年第32期。

[2] 田广礼《巧用故事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学园》2021年第32期。

[3] 蔡焱《以故事构建高效小学语文课堂》,《智力》2021年第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