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作者: 林发茂

浅谈语文教学中“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0

摘 要:新《课标》首次提出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性要求,那就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法理念的更新,必然导致教法的改进和转变。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如何分组取名,如何制定方案,如何展开过程,如何评议实施的效果,都成了值得探讨的新课题。在深入学习、深刻领会新《课标》理念的基础上,笔者就“常规作业互查、作文互批互改、研(探)究性学习合作”三方面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在日常教学中进行了实践,现把做法及感受汇总如下,与广大同仁分享,期待和同仁们一道在摸索总结中共同进步。

关键词:高中语文 合作探究 小组活动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21.033

新《课标》首次提出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性要求,那就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相长,学法理念的更新,必然导致教法的改进和转变。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合作探究学习?我校实施新课程教学两年来,本人进行了一些尝试,现汇总如下。

一、新《课标》中关于合作探究学习的表述

新《课标》有多处关于“合作探究学习”的表述。在新《课标》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有这样的表述: ……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在必修课程目标一——阅读与鉴赏11中有这样的表述:注重合作探究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在必修课程目标二——表达交流6中有这样的表述:……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

在第三部分“实施建议”的教学建议(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有这样的表述:合作探究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

二、指导成立合作探究学习小组(准备阶段)

为了便于开展课堂合作探究学习小组活动,使活动能快速有序地展开,合作探究学习小组的组成,由每组纵向七排按“前三中二后二”的原则构建。由组员推选出小组长,再由小组长组织组员一起拟好组名、报学科代表备案,教师负责审查。组名应有新意、文意和深意,不能随意和怪异,不能含有负能量。允许个性化,并应简洁易懂,尽量不超过5个字。教师规定小组组长的职责:在教师指导下牵头组织开展相关活动,负责评价本组成员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

三、课堂(课内)学习小组活动程序(实施阶段)

(一)教师根据课题内容设置活动内容,明确问题,分配给各学习小组。

(二)各小组长组织成员开展研习活动。小组长应指定每次活动的主持人、记录人、发言代表等角色,这些角色原则上由组员轮流担当。

(三)各小组发言代表交流研习成果,发言前应先自报小组名称。

四、课外合作探究学习小组活动(实施阶段)

(一)阶段性定时检查评价常规作业,开展以下活动

互背互默指定文段、检查每天的练字、课堂笔记或阅读摘录、语文课外书面作业的互查,等等。

(二)开展作文的互批互改活动

1.活动开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在作文教学中,学生互批互改,既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还能减轻教师的劳动负担,充分体现“因势利导”的原则。

我们平时论理时常讲要换位思考。合作探究学习中的作文互批互改,就是让学生互当“教师”,以“教师”的身份角色去评改组员的作文,真正践行换位思考。实践证明,作文互批互改好处多多。我们让学生参与作文批改,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教师,让教师有更多时间花在备课上,但绝对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教师偷懒。

2.互批互改作文的指导方案

【初看形式方面】

(1)有无标题。标题是否太大(文字越少,外延越大,越空泛而不具体),标题以具体、生动形象(有修辞、套用仿用名言广告语等)为好。标题要求包含题目关键词,要能体现文章中心,让评阅者一目了然,且文题必须一致。

(2)字数是否达到要求。不少于800字是高考要求。少50字扣1分,字数不足会影响中心表达。优秀作文字数在850—950字。作文字数也不宜过多(超过1000字)。

(3)书写是否规范。卷面整洁、笔迹规范清楚为好,靓丽美观为佳。

(4)分段妥当否。单个段落不能太长。段落数以5—7段为宜。

【细读内容方面】

1.圈出错别字并更正。

2.圈出涂改之处,并标上序号。

3.划出病句(用波浪线),指出语病类型。

4.品味语言:优美精彩处用直线划出,标注表扬性语句,如“比喻用得妙”。a.修辞用得好的句子,b.议论精辟的句子,c.细节描写精彩的句子,d.巧妙引用的名人诗文,e.文章语言的特点:或通顺流畅,或生动形象,或平实朴素,或优美生情。

5.标点方面:用得正确,书写规范。

6.结构方面:

a.标题与开头呼应,开头与结尾呼应,段落之间过渡自然。

b.结构样式美观,合于规范,或题记式,或小标题式,或书信体式,或日记体式,或常规体式等。

c.结尾能呼应开头,升华深化文章中心为好。

7.中心立意方面:

a.明确集中,选材精当

b.详略处理得当

c.立意应健康,催人向上,发人深思为好

8.构思方面:

a.文体明确:记叙文(散文)有适当的描写抒情议论,议论文则以议论为主要的表达方式,且论据需要典型有力丰富充实。

b.恰当的表现手法:悬念迭出,情景交融,点面结合,侧面供托,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前后对比等。

【具体操作要求】

1.作文完成后,学生先自查自评,自评写在文末空一行的位置。每一个同学的文章都应请同组三名以上的同学批改。

2.使用红色笔批改,批改态度要严肃认真,边批边学习。

3.评语写在右侧空白处“意见栏”,可直接书写。先写优点,后写建议。注意评语应规范用语,避免出现别字和病句。

4.评语后应签上名字和日期。

5.各学习小组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互批互改活动,学科代表收齐后交由教师评定作文成绩。(注:作文互批互改活动也可以在课堂上完成,见表1)

(三)开展课外研(探)究性学习活动

1.由组长牵头,组织小组成员讨论决定本学期的研究性学习课题,也可从学校教研室或指导教师推荐的课题中选择,确定课题后要经指导教师向教研室申报备案。

2.课题申报批准后,组长应组织成员拟定活动计划,并按计划进行分工活动。

3.活动开展过程中,组长应随时与指导教师沟通,汇报活动的进展情况,反映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等等。

4.可以设计用表格来记录开展活动的过程。包括《课题总览表》《活动过程记录表》《小组成员表现评价表》。

五、合作探究学习活动的小组评价

根据新《课标》“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促进反思”的评价指导精神,在各活动结束后,小组长要组织成员进行自评互评活动,根据各种活动开展过程中组员的表现为其评定相应等级,分优(A)、良(B)、及(C)三等。

六、几点体会

(一)合作探究学习应以自主学习为前提。自主学习是基础,合作探究学习是其延伸拓展。自主意识的强弱、自主学习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合作探究学习能否顺利开展,关系到合作成果的质量。只有自主与合作两相结合,才能相得益彰。

(二)合作探究学习应以教师的指导为前提。课堂合作探究学习时问题的设计,作文互评互改细则的制定,研究性学习的课题选择等等,都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和指导。

(三)学习小组组长是合作探究活动开展的关键人物。学习小组组长应具备组织号召力和亲和力,能团结小组的成员;还要具备驾驭能力,确保小组活动顺利展开。因此,组长要谨慎选择。

(四)作文互评互改活动的好处: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可以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而且互评互改活动的开展,实质是在进行比较阅读,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写作和鉴赏水平也能得到提高,从而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这项活动能把教师从繁重的作文批改中解脱出来,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用来备课和学习,做更有意义的工作。因此,作文互批互改可以取得“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

(五)在开展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大家必然会遇到一个实际问题。大多数班主任为了班级管理需要,会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成绩变化情况而经常性调换座位,这就使得学习小组确定成员后,常常会被打乱。这样就很不利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开展。经过不断摸索,笔者发现了一个比较好的处理办法,在开展小组活动的语文课之前,提前通知位置有调整的学生,按小组成员确定时的座位上课,上完再归位。

(六)课堂上的合作探究学习尽管好处多多,但也不可能成为常态。一旦变为常态课,也会产生形式大于内容的弊端。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一定能够经得起检验。教师要因课题内容来确定是否适宜开展合作探究学习,有所为有所不为,常态课与合作探究学习课相结合,可以根据效果来评定及调整。探究学习则因花时更多,准备充足,不适合在课堂上展开。

(七)作为活动的指导者,教师这个角色特别重要。教师首先要对合作探究学习形成正确的认识,准确定位自己在活动中的角色,既不能完全撒手,又不能包办替代。特别是要选择适合的课题来组织开展相关的学习活动,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吃透新课标有关开展合作探究学习的精神,准确领会其要义,才能更好地开展此活动。

(八)《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没有就语文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进行直接表述,而是把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具体化。如:“基本理念2——以核心素养为本,推进语文课程改革深层次的改革”中,有“通过改革让学生多经历、体验、各类启示性、陶冶性的语文学习活动”的表述。在“课程结构”(一)设计依据3中,有“学习任务群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凸显学生学习语文的根本性途径”。在“课程内容的学习任务群”2教学提示(1)中,有“指定阅读的作品,选择相同作品的学生可以自由组合,进行交流讲讨论”,(3)中有“阅读整本书,应以学生交流讨论为主,不以教师的讲解代替或限制学生的阅读与思考。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提出专题学习目标,组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讲座与交流”。在“学习任务群5——文学阅读与写作”2教学提示(3)中,有“教师应向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持。如做好问题设计,提供阅读策略指导,适时组织经验分享和成果交流活动”,等等。诸如此类的表述,无不指向语文学习中的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合作探究学习”既不是今天才出现的学习形式,也不仅仅是只在语文学科中适合开展。只是因为传统教学中的客观条件、人们的主观认识等因素制约了它的施行。如今,素质教育不断推进,全球一体化理念深入人心,使得“合作、共赢”成为流行的关键词,人们思想认识也随之有了大的进步,资源共享又为合作探究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合作探究学习的客观条件日臻成熟,如此种种,使得这种旨在培养“合作共赢”素养的学习方式变得必要和可能。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该紧跟形势,加强对《课标》的学习,在日常教学中践行此理念,不断推动语文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子妍《分组合作共同提高——高中语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探索》,《知识-力量》2019年第3期。

[2] 陈春芍《浅议高中语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有效性》,《中学语文》201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