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论德育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实施路径
作者: 张利军摘 要:2019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了《关于中学生品德评价的几点意见》,《意见》指出:品德培养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目标,品德评价应作为中学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科学的评定方式鼓励学生发扬优点,并引导优秀学生带动身边的伙伴共同成长。本文主要论述三项内容:讨论德育教学的必要性,分析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现状,研究德育融入高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德育 高中历史 有效路径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21.041
陶行知特别推崇道德品德的培养,他曾提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若根本已经全部坏了,纵然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良好的道德品质不仅能帮助个体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也能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道德乃做人的根本所在。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应从学校教育开始,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影响学生的思想及行为方式,努力将高中生培养为道德品质高尚的优秀少年。
一、德育工作的必要性
德育工作为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也给学校工作提供了导向、动力。中学德育工作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为培养新时代的优质人才,学校要切实做好德育工作。受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家庭、学校较为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德育,长此以往,学生在个人修养、道德方面呈现出诸多问题。高中生的思维方式虽已接近于成年人,但毕竟未能真正走上社会,涉世未深的他们容易受各种不良思想、负面消息的影响。不良思想长时间未能得到纠正,学生的品德容易出现偏差:过于自私自利、多次逃避责任、撒谎成性。败坏的品德、腐朽的思想严重影响到个体的健康成长,也让教师的班级管理工作更加困难。为了加强班管理,也为了促进高中生在积极的充满正能量的环境中成长,必须要在各个学科中穿插德育知识,引导学生靠近真理、让他们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坚守住自己的底线。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现状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古人认为在丰衣足食、民生无忧的年代里,更要看重荣辱观念的培养,让个体成为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在全面推崇素质教育的当下,教师要在课程中渗透德育,培养学生的品德,但在实际教学中不难发现,德育渗透的现状并不理想:
1.流于形式,尚未落实课时目标
学习压力大、课内作业多是高中的普遍现象,为提升学业成绩、提高课程的排名,教师往往将教学重点放在知识点讲解的层面上。虽然教育部门下达了相关文件,明确要求教师利用课堂教学开展德育工作,但一部分教师执行力度不足,并未及时开展德育相关内容的教学,学生的品德培养流于形式。
2.方法单一,学习兴趣相对低下
“教无定法”,教学活动需结合教材内容、具体的学情,研究多样化的方法以点燃学生的热情,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的欲望。但是在常规课堂中,“灌输式”的教学成为教师们常用的方法,产生此类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德育经验不足,没有找到恰当的切入方式,反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枯燥、单一的德育教学,让学生难以做到主动接受德育,更谈不上在教师的影响下主动做出改变。
3.评价落后,缺乏基本评价准则
全面性、发展性的评价体系,在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的同时,也能影响他们的行为方式,从而让其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成为思想上进、精神面貌良好的个体。在高中历史教学工作中很容易发现:历史教师在进行德育渗透时,他们使用的评价体系不符合时代要求,例如,教师片面地关注事件的结果,并将结果作为评价学生道德水准的参考系数,忽略了学生的品德养成教育。
4.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教育部颁布了最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重申了培养学生树立“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继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初步形成对民族、国家的认同感,强化历史责任感”等家国情怀意识。所以,初中历史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教师可以利用丰富的时政素材,探究和学习其中的历史知识,树立家国情怀。教师在引导学生情感升华的过程中,可以引入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的阅兵场景。教师向学生展示广大受阅部队作为我国武装力量的杰出代表,以雄壮威武的阵容、奋进昂扬的风貌、一往无前的斗争气势,光荣地接受党中央和人民的盛大检阅的视频。通过引入上述时政素材,学生能够强化爱国热情,坚定理想信念,有效培养家国情怀。
三、德育融入高中历史课堂的有效路径
立德树人是高中德育教学的根本任务。教师要积极开展德育工作,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美德,引导其遵守规章制度,提高思想认识,这不仅能帮助班主任教师更好地管理班级,也能有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意见》对中小学德育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德育教学应主动与学科课程相结合,将品德培养融入高中历史课堂中,这对提升文化素养、加强班级管理具有奇效。
1.研究历史教材,寻找德育融入方法
教师单刀直入地传授德育知识,往往难以被学生接受。教师应转变思想,积极备课,在备课中寻找灵感与方法。贝尔纳说: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德育需讲究正确的方式方法,才能取得预期的成效。教师要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穿插德育知识,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需要积极钻研教材。教材中的每一个安排都具有目的性,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历史片段,让他们从中接受教育、转变思想,教师需要以教材为基础寻找德育的切入口。
为了更好地进行德育渗透,在教学《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之前,教师不仅要重视教材内容,还要通过专业的资料书以及在网络渠道进行资源下载,积极寻找德育教学的切入点。经过研究之后教师发现:可以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他们说一说在社会主义环境下的生活有哪些好处,再相机带领他们感受社会主义的伟大之处。自己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员,有必要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主动投身于国家事业中。
历史教材是开展德育与历史教学的基础素材,教师需挖掘它的最大价值才能彰显德育的力量。例如,教师可以根据插图以及具有深刻含义的文字,带领学生了解古代和现代的历史,让他们从中学习一些经验教训。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并挖掘它的价值,巧妙借助教材引导学生了解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带领他们深入学习教材中的知识。
2.营造学习情景,触动学生情感
在良好的情景下,师生之间能够进行心灵沟通,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走入一个神奇的世界之中。融洽、温馨的情景能让学习者产生愉悦的情绪,触动他们的情感,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后,便可在课堂上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在深度剖析历史事件的过程中,形成特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促使其成为有道德的人。因此,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教师需借助各种现代化的设备、教具,致力于情景的营造与创设。
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殖民时代民众的悲苦,教师放弃了传统的“重点知识梳理”的模式,教学《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变化》之前,教师先播放了精心剪辑的视频:晚清时期,外国殖民主义者欺压中国百姓,在外国人面前中国人毫无人权,政府放任殖民者的暴行,甚至对其极度谄媚,人民整日生活在水深火热的环境之中,日子更是苦不堪言。观看视频时,学生的情感深受触动,有人发出:“弱国无人权”的感慨。那段屈辱的历史能够激发学生的斗志,此时此刻他们颇受触动,与此同时,也明白了只有富国强兵,悲惨的历史才不会再度上演。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知者。情感触动、兴趣激发应当是教学的重要目标,学习热情的点燃需要依靠特殊的学习情景。缺失情景创设时,学生常表现出学习兴趣低下,课堂参与热情不高等诸多问题,因此,教师难以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索与求知欲望,长此以往,他们的学习热情逐渐消退,历史成绩始终难以令人满意。
3.宣讲历史故事,靠近榜样人物
传统的历史课堂中,一般由教师扮演“主要角色”,教师着重为学生梳理重难点,将全部精力花在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上,容易忽略在历史教学中穿插德育内容,学生亦在课堂中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在全面推崇素质教育的当下,教师应积极改变师生的位置,将主动权交予学生,例如,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来讲解著名的历史故事,在讲故事比赛中引导他们找到心目中的榜样,让其勇敢追随榜样的脚步,形成吃苦、奉献、勇敢等品质。
为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榜样,并带动他们向自己的榜样学习,历史教师专门安排了一次故事宣讲大会。宣讲的主题为历史人物的励志故事,让学生们了解该人物在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宣讲开始前,学生应响应教师的号召,积极通过各种渠道搜索资料,并将得来的资料进行整理,整合成一篇具有深刻教育意义、能启迪智慧的故事。由于前期准备工作充足,学生的表现都异常精彩,在宣讲现场,大家听到了孙中山、谭嗣同、瞿秋白等人的事迹,不少学生甚至用笔将其认真记录下来,作为此次学习活动的重要素材。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过:人生的最大价值在于进取、蜕变。在追随榜样的足迹前进的道路上,学生的思想得以升华,个人修养得以提升,榜样是一面特殊的旗帜,学生受榜样人物的影响,可懂得更多做人做事的道理。高中历史教学应解决片面灌输知识的弊端,以宣讲趣味故事的方式吸引学生融入课堂,从生动形象的故事中找到道德模范。
4.回归现实生活,拓展德育教学内容
高中生的思想观念虽已接近成年人,但是他们依旧具有可塑性,利用高中历史开展品德教育,对学生的人生走向具有重要的影响。教师应积极转变教育方式,带领学生回归现实生活,例如,通过参观革命主题的博物馆、收看历史相关的视频等方式,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历史教学要摆脱教材的束缚,主动关联生活,引导学生参与到实际行动中,用心感受历史变化,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道德熏陶。
生活是一本更为生动的教材,因此,为了让历史教学更为生动、具体,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回归生活。为升华学生的思想境界,提升其道德水准,教师应鼓励学生回归生活,与同学们一道参观当地的历史博物馆,通过观看展品回顾历史,让其穿越时空,重新回到特殊的时代背景之下。在教师的指点之下,学生积极参观“中国革命”主题博物馆,在这里他们发现了革命战争年代的军装、配枪,以及普通百姓的一些生活用品。在参观过程中学生会深刻感受到:在艰苦卓绝的革命年代里,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百姓共同应对眼前的困难,是革命先烈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缔造了如今的盛世。
在中国长达几千年的教育史上,“培育学生的美好品德”一直都是永恒的话题。个人的德行关系到家庭、社会的发展,在全面推崇素质教育的当下,行业内更是极力认可“德育为先”的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穿插德育内容,不应局限于教材,而应放眼生活,教师要引导、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感悟,在不知不觉中转变思想。
5.总结学习心得,提高思想境界
善于总结才能深化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全新的角度客观看待历史事件,从而提升教育教学的整体质量,让“教”与“学”都能更加轻松。纸上谈兵学不到真本事,闭门造车结不出好果实。知识的掌握与巩固需要依靠分析与总结,学生要在反思中回顾学习经历、在品味中发现历史的发展规律。反复揣摩可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促使他们成为眼光长远、能科学看待问题,并能遵循历史发展规律办事的人。
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教师要结合教材与本班级的学情认真备课,经过细致分析最终决定对“中国的革命史”与“欧洲国家的发展、蜕变”的相关内容进行拆卸,把各个知识点拆卸成零碎的板块,再要求学生以时间为线将知识点重新串联,利用串联环节引导学生梳理完整的知识脉络,最终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出来。在反思与回顾中,学生深刻感悟到美好的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这一代人还需要承担责任,继续前行。教师在总结中既梳理了教材内容,也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水平。
陶行知说:有效的“学”需善于总结,这能帮助我们少走弯路,尽快到达目的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穿插德育内容,不仅要给予学生回归生活的机会,更要引导他们进行品味与反思,总结自己掌握的德育知识,分享自己的学习经历与感悟,借助科学的教育方式,继续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让学生成为有思想、有修养高、有品德的“三有”好少年。
在学科中引入德育内容,是教育发展的整体趋势。巴尔扎克说:道德具有约束个体行为方式的作用,阳光照耀的角度不同,于是产生了我们赞叹不止的四季和不同的品德。道德使社会更加和谐,使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更加愉快。具有优秀德道德品质的个体,才能成为大写的“人”,才能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在全面推崇素质教育的当下,将德育融入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足以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甚至改变学生,借助德育教学工作,学校能为社会的各个行业输送更多有品行、有修养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罗晓聪《德育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渗透途径》,《广西教育》2021年第26期。
[2] 冯月琴《德育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有效渗透》,《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9年第7期。
[3] 欧承芳《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优势及路径》,《新智慧》2023年第18期。
[4] 陈连弟《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历史家国情怀教育》,《高考》2023年第17期。
[5] 梁榕清《立德树人视角下德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高考》2023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