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提高学生法治意识的策略探究
作者: 李少云摘 要:近年来,我国正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的融合是时代发展的需求。小学属于启蒙教育阶段,学生的心智并没有完全发育成熟,对世界的认识还是一种模糊的状态,任何因素都可能改变他们的道德观念,改变他们的人生。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教师将创设情境、研讨案例、应用学习资源包等多样化手段融入教学中,使学生学法、懂法、守法,会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切实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 法治意识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21.048
道德与法治作为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一直被人们所提倡。小学阶段作为学校教育的基础阶段,对小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尤其重要。在小学阶段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能够将法治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对于小学生的法治思维与意识的养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创设情境,提高法治意识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故事情境法”“游戏情境法”“模拟情境法”等教学方法,引领学生产生法治意识。让学生在故事、游戏、模拟中学习抽象的法治知识,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法治意识。
1.创设故事情境
教师创设故事情境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习者原有认知水平和学习者无意识的心理特征,采用适当的媒体创设能够引起学习者积极情绪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在备课时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选取能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吸引小学生注意力的故事情节,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故事中得到启发,并将故事与生活联系起来,帮助他们提高法治素养。
例如,在学习《小水滴的诉说》一课时,教师在课堂上设计了“遨游水滴王国”的故事情境,用故事情节串联整节课的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程开始阶段,教师用猜谜语的方式导入新课,引出主人公小水滴。然后请出一位学生戴上小水滴头饰,扮成小水滴进行自我介绍,揭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紧接着,教师设计“找朋友”的活动,学生只要说出生活中出现水的地方,便可以成为小水滴的朋友,并获得小水滴头饰。再让他们为本组其他的小朋友戴上头饰,这样全班小朋友就都会变成小水滴王国的公民。接着,教师可以开展“比本领”的活动,让每个小组的学生选择“果园、公园、山里、草原、稻田、人体、家中”等不同区域创编故事,通过故事讲述、表演的形式介绍水在这些地方的作用。各个小组的学生都热情高涨地通过讲述加表演的方式,惟妙惟肖地把水在不同的领域中的作用演绎出来。最后,教师设计以下情节:地球上再也没有水了。教师让学生取下头饰,走出故事角色,再闭上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没有水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学生在感受到水的珍贵之后,纷纷想出各种保护、节约水资源的妙招。此时,教师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关于保护水资源的法律法规就顺理成章,学生意识到保护水资源不但是道德上的义务,也是法律要求的责任。
由此看来,教师用“遨游水滴王国”这个故事情节贯穿课堂教学,学生在有趣的课堂学习中,不知不觉地提高了法治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意识到法律不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保护我们每一个人生存的基本条件。
2.创设游戏情境
由于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一定的场合下产生的,当人们进入某一种特定的情境时,便会自然产生与之相伴随的情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生动直观、富有感染力的法治法规游戏活动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在具体的情境中接受不同信息的刺激,形成一定的心理反应,并以原有经验为基础,进行自主判断、自主选择,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提升学生的道德境界,为学生的法治意识的提高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在一次研讨课中,笔者执教了《校园生活有规则》一课。在课程开始阶段,笔者以学生感兴趣的游戏作为切入点,组织学生做一个“运物品”的游戏。笔者有意在人数和物品上分配不公,为学生创设一个“无规则”的特殊情境,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中体验“规则”的重要性。第一次游戏结束时,有同学就直呼不公平。我便追问:“为什么这个游戏不公平?”这个同学不满地说:“人数的分配不公平!”然后我分别请出小评委、参赛胜方和败方代表发表看法。他们纷纷指出,这个游戏人数与物品的分配不合理,而胜方代表也表示同意他们的说法,觉得自己的胜利并不光彩。笔者紧接着问:“怎样做才能让游戏公平地进行呢?”于是学生七嘴八舌地为游戏制定规则,并再次进行游戏。在活动中,学生都能遵守游戏规则的要求,愉快地完成比赛,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感知规则的重要性。由此可见,通过两次游戏的体验以及两个截然不同的结果,孩子们遵守游戏规则的道德情感已得到了激发。
3.创设模拟情境
情境模拟法是指通过对事件发生的环境过程的模拟或虚拟再现,这是让学生在所设情境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在短时间内提高能力的一种认知方法。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借助情境模拟的手段,创建法治内容情境,使学生领悟法治教育的价值,形成法治意识,提高法治素养。
在教学《公民的基本义务》一课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弄清楚我们为什么要履行义务这个问题时,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营造交流氛围:一天,孙园一家三口去饭店吃饭。准备结账时,服务员拿着精美的小水杯走过来对爸爸说:“先生,消费268元,如果不要发票,我们就可以送你们一个精美实用的小水杯。您看可以吗?”这时教师也拿着精美的小水杯扮演服务员把麦克风递给了同学:“你会接受服务员的建议吗?”学生说:“我不要小水杯,请给我开发票。”教师接着追问“为什么?你看你的女儿这么喜欢这个水杯,只要你不开发票,她就可以高高兴兴地把水杯带回家了。”学生坚定地说:“因为依法纳税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教师接着追问其他学生:“如果我不仅送水杯,还送代金券,下次使用可以直接减免费用,非常划算。你还会开发票吗?”学生坚持说:“我是一名公民,就要履行公民的义务,不能因为个人的利益损害国家的利益,请给我开发票。”教师马上给予了肯定:“是的,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冲突时,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请把掌声送给这个同学。接着教师说:“你们都坚持要开发票,我们看看服务员这次会不会开发票。”继续播放微课,服务员:“先生,我们饭店规定,消费不满300元不能开发票。”教师接着问:“当服务员百般推脱不开发票时,你又会怎么做?”学生纷纷表示打12366投诉。紧接着,教师问:“同学们,我们现在坐在这里读书学习需要交任何费用吗?那这些费用来自哪里呢?那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又是什么呢?如果人人都不开发票,不依法纳税,那我们的国家会怎样?”如果人人不纳税,就会危害祖国的利益,国家财政就会空虚,就不能保证国防、教育和民生,那我们也没有办法享受九年的义务教育。此时,教师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一章第四条: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为纳税人。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负有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为扣缴义务人。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必须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缴纳税款、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
教师通过让学生模拟故事情节,让学生代入角色分析、交流问题,最后达成共识,提高了学生的税收意识,高效达成教学目标。
二、研讨案例,提高法治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从现实问题入手,以案例为依托,把法律知识与法治事件与常见法律问题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参与、互动、思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法律条文的理解和认同,并能够在实践中践行法治。
在教学《善待我们的朋友》一课时,教师设计了“倾听朋友的委屈”这一活动环节,在倾听了朋友的委屈,初步感知公共设施被破坏的现状后,教师让学生们分享了各小组课前调查学校或家庭附近的公共设施被毁坏的照片,这些画面再一次引起了学生的共鸣。教师紧接着抛出问题:这些朋友受到毁坏后,最终受伤害的是谁?教师播放了杭州市“小男孩猛踹电梯导致电梯门变形”的真实案例视频,请学生成为小小评论员,说说自己的想法。有学生说:这男孩子真是太顽皮了,幸好工作人员及时赶到救出他们,不然后果不堪设想。另一个学生说:我还看过因电梯受到破坏发生坠落,导致人员死亡的新闻,真是太可怕了。学生通过对案例进行观看和分析交流,心理上会受到很大的震撼,知道破坏公共设施,最终会影响到的只会是我们自己,不仅会给我们带来不便,甚至会使人丧失性命。最后,教师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相关法律条文,让学生读一读,告诉学生一旦触犯了这些法律就会受到相应的惩罚,再补充国家针对保护公共设施制定的相关法律条文,再一次让学生的法治意识得到有效提高。
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以案例为载体进行交流、探讨,在互动中意识到德育的价值和重要性,自然形成法治精神和法治信仰。
三、利用资源包,提高法治意识
在法治时代,青少年要提高道德水平,不断增强尊法、守法的意识和自觉性。然而,学生对国家所颁布的法律条文的了解途径极为有限。这就要求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法治素养,为学生整理、筛选、开发适合自主探究法律的学习资源包,这对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
以《公民的基本义务》一课为例,六年级学生对“基本义务”只有较模糊的概念,缺乏深入的认识。因此,课前教师印发了宪法第二章的内容这一学习资源包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了解了公民的基本义务有哪些。学生通过课前阅读这个学习资源包,对公民的基本义务有了进一步了解。在课堂上,学生纷纷从不同的层面列举出公民的基本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光荣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等等。在接下来的情境判断、辨析义务环节中,学生能够驾轻就熟地在书本中将图中的情境与相对应的公民义务填写正确。学生了解了遵守公共秩序、赡养扶助父母、维护民族团结、保守国家机密这些我们应当履行的基本义务。
由此可见,教师利用宪法第二章的内容这个学习资源包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并帮助学生树立履行公民基本义务的意识。
四、知行合一,深化法治意识
法治教育与现实生活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因此,教师应该贯彻“生活化教育”的理念,开展生活化实践,持续深化他们的法治意识。比如,教师在教学《我们受特殊保护》时,便可以根据这一节知识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特点设计多元实践活动,深化学生的法治意识。
1.聚焦生活事件
在课堂初始阶段,教师可以为学生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重要法律内容,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一一解读这些法律内容,并让他们聚焦自身的现实生活经验,尝试分享自身经历的、能体现这些法律内容的真实案件。让学生在对生活事件的分析中,加深积极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的认知。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专门的法律来保护未成年,也就是让学生思考分析为什么未成年人容易受到侵害。学生在分析这一原因的时候,将聚焦自身的生活经历加以阐述,持续深化自身的法治意识。
2.实现家校联动
家庭是育人的重要阵地,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家庭中的教育资源,实现与家长的有效联动,做好法治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工作,使得法治教育能够多维度、全方位、立体化地渗透于学生心中。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在线教育平台,为家长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的相关内容,并借助具体的科普视频,讲述哪些行为属于家庭暴力,并为家庭教育指明正确的方向。比如,父母应该关注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状况及行为习惯,以健康的思想和适当的方式教育未成年人,不得使用家庭暴力,等等。教师借助在线教育平台,为家长提供学习与了解法治知识的途径,而后再让家长以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模式对孩子展开法治教育,与孩子一同认知并解读更多有关《中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的法律条例内容。
3.搭建社会平台
教师在深化学生法治意识的过程中,还应该搭建社会平台。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学生展开研学实践活动,走向社区警察局,向警察叔叔了解更多有关保护未成年人的措施方法,了解未成年人的权益。也可以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有关保护未成年人的具体案例。借助社会实践活动,思考为什么未成年人需要法律的保护?法律对于未成年人而言意味着什么?在现实生活中未成年人应该怎样遵守法律?又怎样借助法律维护自身的权益呢?学生借助社会实践活动持续思考这一主题,法治意识就会得到增强。
总之,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生活,通过创设情境、研讨案例、利用学习资源包、生活实践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能够不断引导小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在不断的实践中,感知法律的广度、权威、价值以及内在温度,从而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参考文献:
[1] 徐静《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渗透法治教育》,《新课程》2018年第1期。
[2] 罗征宇《新课程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之我见》,《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年第43期。
[3] 宋学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公民法治教育融合的分析》,《天津教育》2019年第35期。
[4] 刘慧礼《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融合的研究》,《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19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