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促教,优化品行

作者: 余瑶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德育已经成为教育的首要任务。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小学阶段的重点课程,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的关键平台,对于德育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与此同时,班主任是德育工作的主要推进者,两者应当相互协同、相互辅助,才能全面开展德育教学。所以,在教学中,德育应当与道德与法治教学充分融合。本文详细探讨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渗透德育的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德育 小学道德与法治 渗透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21.047

古语有云:“百行德为首。”道德品质是人才健康成长的根本。随着时代的发展,德育已经成为教育领域最关键的内容。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品德素养、认知观念发展的黄金时期,此时对学生开展有效德育是非常必要的。班主任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关键引导者,德育作为班主任工作的核心内容,必须渗透到班级管理的每个环节中。与此同时,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德育的重要平台,拥有丰富的德育资源和德育契机,所以班主任在实施德育时,应当充分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相融合,将德育有效渗透进道德与法治课堂,以全面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小学班主任工作和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合的意义

随着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提出,小学班主任更加重视德育任务的完成。在教育实践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最重要的德育平台,道德与法治课程具备道德教育的优势,能为学生提供直观的、深入的道德体验,从专业角度、生活角度启发学生,使他们全面建立道德认知。而德育是小学班主任工作的重中之重,将小学班主任工作与道德与法治教学相融合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道德观念和法治知识,能从理论上给予学生引导。班主任德育工作与其相融合,班主任就能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积极地引导学生体验德育、感受德育,将理实转化为行为,使学生的道德素质全面提升。

第二,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认知尚不成熟,学生不易全面理解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知识,而班主任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在班级管理中,如果班主任积极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帮助他们学习如何明辨是非,并用自己的行动影响他们,就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二、班主任德育工作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问题

德育是班主任工作的核心内容,而将德育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相融合是一个必然趋势。双方协同发挥作用,能够更好地落实德育目标。就当前状况来看,在班主任德育工作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相融合的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班主任教育管理能力较弱。班主任是德育工作的主要推动者,但在当前的教育中,班主任更关注学生的学科成绩,忽视了德育工作的价值,在德育管理工作上有所欠缺,缺乏主动融合的意愿。

其次,班主任德育方法不正确。班主任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班主任具备专业的教育技能和合理的教育方法,在当前的德育中,班主任对于德育的认知和德育方法的理解稍有欠缺,进一步影响了德育的开展。

最后,班主任工作与道德与法治教学缺乏融合性。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德育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但很多班主任对此并不重视,他们在日常管理中并不会主动与道德与法治教学相融合,也不会借助道德与法治知识进行日常德育,由此,德育工作的推进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德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渗透策略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理论性强,能有效地夯实学生的德育思想基础,但需要班主任的全面配合和引导,才能让学生的德育能力有所提高。据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科教师与班主任应当相互配合,全面提升班级德育水平。

1.转变观念,夯实德育基础

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下,道德与法治教学与班级德育管理是脱节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更重视理论性知识的灌输,让学生从理念上理解什么是良好的道德和法治观念。但在当前的教育中,只注重理论的教育是不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的。尤其是德育,它不仅是思想上的引导,更是行为上的塑造。道德与法治教学是班级德育的重要平台,班主任德育工作如果持续与道德与法治教学相脱节,就会大大降低德育的效果。所以,学科教师和班主任都要转变教育观念,正确认识班主任德育与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内在关系,逐步夯实德育基础,提升整体德育水平。

班主任是德育的牵头者,在德育观念上必须迅速进行转变,班主任要认识到道德与法治课程对于德育的重要性,通过与任课教师的配合与沟通,强化德育思想,用正确的观念推动德育工作。例如,班主任和道德与法治任课教师要就德育工作进行沟通,充分研读道德与法治教材,班主任要了解课程教材中可以渗透的德育内容,而任课教师则要了解学校对于德育的目标,双方相互探讨、相互交流,就德育与学科的融合达成一致意见。同时,班主任还可以参与到授课中去,既了解每个学生的上课状态,又能深入了解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授课进度、授课内容,及时抓住德育的契机。此外,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还应当随时就德育问题进行探讨,充分表达自己对于德育的困惑,共同商定德育的改革措施。由此,在班主任的推动下,任课教师对德育与道德与法治课程之间的关系就能增加理解,也能提高与班主任共同开展德育的积极性,由此,双方共同努力,以正确的德育理念做引导,无论是班级管理还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效果都能获得有效提升,夯实德育基础。

2.以身作则,发挥榜样力量

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主要实施者,他不仅管理学生的学习活动,也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由此,班主任的言行和思想对学生的影响巨大,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模仿能力强,极易受到外界环境和事物的影响,班主任要想合理地进行德育,就必须从自身做起,用自身的言行积极影响学生的成长。道德与法治学科具有天然的德育优势,能从德育视角引导学生理解正确的思想和行为,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品德。由此,班主任要与学科教师共同为学生树立榜样,以身作则,积极地影响学生,提升学生的德育能力。

以部编版二年级上册《我们不乱扔》的教学为例,这一课主要引导学生理解保持公共卫生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学会将垃圾分类,逐步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并养成爱护公共卫生的文明习惯。爱护环境、保持公共卫生是非常重要的思想和行为,凡事“从我做起”,学生才能逐步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任课教师还是班主任,都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学生,发挥榜样的作用。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比脏乱的环境和干净整洁的环境,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垃圾乱扔所造成的危害,还可以与学生一起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将桌面清理干净,保持教室的整洁。班主任也可以借助这个教育契机,组织学生共同开展班级环境卫生整治活动,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都参与其中,主动去分类垃圾、打扫卫生,不在教室吃东西、乱涂乱画等。在教师和班主任的影响下,学生就能逐步形成良好的卫生意识,并能感受到班主任和教师的人格魅力,更愿意模仿良好的行为,学习优秀的思想,从而提升道德品质。

3.创设情境,促进心灵互动

立德树人是当前教育的根本,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符合学生成长需求的教学方式才是合理的、有效的。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不喜欢枯燥晦涩的内容,更热爱趣味、生动、亲近的事物。而道德与法治知识偏于理论性,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德育思想也偏重理性,无法深入学生内心。由此,班主任和学科教师就应当积极配合,充分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帮助他们理解德育理念,感悟道德品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创设教学情境,用生动直观的场景帮助学生理解和内化知识,同时,班主任借助班级管理的契机,积极与学生互动、交流,渗透具体的德育思想,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对德育的认知。

以四年级上册《网络新世界》的教学为例,这一课主要引导学生了解网络的精彩和网络给生活带来的影响,同时也让他们及时发现互联网中潜在的危险,学会保护自己,遵守网络规则。网络世界虚拟且神奇,但绝不是可以逾越道德约束和法律约束的空间。教师要让学生正确了解网络世界,任课教师可以从创设情境的角度实施教学,譬如利用多媒体等设备播放生活案例,向学生介绍网络陷阱,让学生了解如何保护个人隐私、如何远离不良信息、如何在网上正确交友等,同时,教师还可以在情境中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网络评价。此时,班主任也可以借助网络主题,与任课教师一起为学生开展一场“网络互动”,与学生一同探讨如何对待网络上所看到的事物、人物,如果正确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如果学生在网络上被恶意评价,要怎样去理解和对待这种行为。通过教师、班主任和学生的充分互动,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学生更加信任教师和班主任,也愿意接受班主任和教师的积极引导,由此就能更好地实现心灵互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和行为理念。

4.组织实践,提升道德品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德育中,这一论断尤为重要。小学生生活阅历不足,他们对世界、对生活的认知并不全面,很难依据自己的经验去判断是非对错,更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或者思想是否合理正确。由此,教师要想提高德育效果,就必须从实践角度出发,让学生亲身实践,不断总结经验,以积累道德思想,提高道德素养。道德与法治课程也拥有实践的价值,而日常班级管理是落实德育实践的重要平台,因此,班主任和学科教师要紧密合作,共同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道德品质,提升思想水平。

以四年级下册《买东西的学问》的教学为例,这一课主要引导学生掌握购物技巧,学会辨别包装,能养成文明购物的习惯,并学会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文明购物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行为习惯,也是社会道德的基本要求。学生要形成这样的习惯,不能只依赖理论讲解,而是要通过行为去落实。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和班主任商讨,在班级活动中有效地渗透这一德育内容。比如,在开展春游、主题游园活动或者其他社会实践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实际购物,合理花费班费,让学生自主制定购物计划,分配费用和数量。随后,教师可以带领他们一起去超市、小卖部或者其他购物场所,践行文明购物的行为。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实践契机,让学生实际感受生活中有哪些不文明行为。另外,在学生购物遇到问题或困难时,班主任和教师还可以在一旁进行协助。通过真实的购物体验,学生就会知道,在购物时要轻拿轻放、不乱捏乱摸等,还要用礼貌的话语去寻求帮助,用科学的方式解决纠纷。在实践的推动下,学生获得了良好的社会道德认知,能更好地提升他们的道德品质。

5.立足班级,丰富德育活动

班级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良好的班级管理是班主任工作的核心任务。也就是说,班主任德育的工作也需要立足班级整体来开展。而道德与法治课程将德育内容具体化,教学可以为班级德育提供更多的主题,所以班主任要善于借助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契机,组织多元的班级德育活动,灵活地将德育融入班级的日常管理中,如主题班会、环境建设、班级沟通、评选活动等,让学生能真正在班级中体验丰富的德育思想、德育行为,学会与身边人相处,掌握良好的交际能力和人文思想,有效提升班级的整体德育水平。

以五年级上册《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的教学为例,这一课主要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传统美德,形成崇高的精神品质,学会以古为鉴。在中华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体现传统美德的人物和事迹,他们对于学生的品德培养有很好的启发作用。在教学时,教师不能直接讲解,应当与班主任共同开展主题德育活动,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去了解美德、学习美德。比如,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可以共同开展“学习传统美德”的主题活动,利用主题班会时间,选取某种美德进行深入探索和分析,例如,教师可以仁爱思想为核心,组织学生探索孔子的仁爱思想的内涵,挖掘孔子一生中落实仁爱思想的行为,让学生深刻理解宽容的内涵和具体表现。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班级活动时间,组织学生开展“美德评选”活动,让他们结合同学在班级中的表现,评选出班级中的“美德小达人”,使学生真实地参与到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中,接受德育的熏陶。教师以班级为整体,德育工作就能更好地推进,可以有效提高德育教学的效果。

德育是学生成才的关键和前提,只有让学生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接受道德思想的熏陶,他们才能真正了解什么是好的思想、好的行为。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由于学科特点及课程限制,很难将知识全面内化。据此,班主任作为德育的主要推动者,应当将德育工作逐步渗透到道德与法治教学之中,建立科学的德育观念,夯实德育基础,注重以身作则,用行动影响学生,发挥榜样力量;创设生活情境,用真实的行为和场景打动学生,促进心灵互动;还要组织实践体验活动,让学生践行德育思想,提升道德品质;最后,教师还要立足班级本身,不断丰富和拓展德育活动,使班主任德育与道德与法治教学形成合力,让学生获得身心健康发展,不断提升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美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学校德育工作融合的实践》,《亚太教育》2022年第1期。

[2] 高媛《班主任在管理中如何和道德与法治教学相融合》,《天津教育》2022年第10期。

[3] 刘梦影《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班主任工作的教育合力分析》,《当代家庭教育》2021年第18期。

[4] 李雯《道德与法治学科与小学班主任工作的融合策略》,《新课程》2021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