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阶思维视域下小学古诗文教学思路及实施路径

作者: 梁雪梅

高阶思维视域下小学古诗文教学思路及实施路径0

摘 要:从高阶思维视域来审视小学古诗文阅读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习得思维方法,发展思维能力。教师的教学思路为:还原和对比的分析策略,拓展和联结的综合策略,打开思维深度,让学生习得真知。教师要明确以下教学路径:依序进阶,提高基础思维能力;循序渐进,彰显高阶思维层级;归序而练,分层巩固思维领悟。

关键词:高阶思维 小学古诗文 教学思路 实施路径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23.036

一、相关概念

(一)古诗文

何为“古诗文”?古诗文是中国古代诗歌和散文的统称,如唐诗、宋词、元曲、清小说等。小学部编版教材中的古诗文主要有唐诗、宋词和一些智慧类的小短文。

(二)高阶思维

什么是高阶思维呢?高阶思维能力,也被称为高级思维或高水平思维,是指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提出的,他按照认知的复杂程度把人的思维过程分为六个层次(见表1),他认为其中的前三项识记、理解、应用属于低阶思维,而后三项分析、综合和评鉴属于高阶思维。

其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文简称新《课标》)中多次提及“高阶思维方法”:如总目标中就提到“初步掌握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维方法”,这些思维方法与布鲁姆的高阶教育能力中的“分析”与“综合”有所重合。由此可见,将“高阶思维”融入阅读教学中是可行且有效的。

二、教学思路

那么,如何将高阶思维落实到小学古诗文课堂中呢?笔者认为,可将教学思路分成两个阶段进行:分析和综合(具体定义见表2)。

这两个阶段重在厘清整体与局部的联系,一个是将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一个是把各个部分统一成一个整体,二者皆为认识事物的整体,只是一开一合的区别,分析多采用还原、对比策略,综合多采用拓展、联结策略。二者相辅相成,思辨者就能够在开合中提升思维的高度与深度。

(一)分析,去芜存菁中活跃思维高度

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字义,在学习中锻炼自己的想象能力,教师利用还原和对比这两种分析方法进行教学尤为重要。

1.还原

还原,原指事物恢复原状。而古诗文的“还原”,是强调把文学作品还原到创作的过程之中,把原生状态和形象之间的差异揭示出来。这种“还原”就是一种将分析的文本内容,归还到与之相对的层面的教学方式,有利于鉴赏者理解文章。

对写作背景的还原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任何一首古诗文都有其“特有”的资源:诗人的生活经历与创作历程;与古诗密切相关的创作故事;古诗涉及的相关典故、传说。还原特定的“背景资源”就能走近诗人。如古诗《江南春》借用南朝大兴寺院的典故进行暗讽。教师教学时还原当时的时代背景:统治者大兴寺庙,但作者不能直言,颇为无奈。这更易于学生理解诗人含蓄的表达。

在教学古诗《题临安邸》与《示儿》时,教师补充当时的时代背景,还原两位诗人当时的心情:一个目睹“黎民泪尽胡尘里”的水深火热,一位眼见“西湖歌舞几时休”的醉生梦死。更有益于学生清楚诗词的本质属性和诗人当时处境背景彼此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对比

对于小学生而言,其各方面能力还处于不断发展之中,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呢?对比不失为一种良策。

教师在古诗文教学时可以选同一个诗人进行对比。如学习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时,教师可以选其另一首送别诗《送刘司值赴安西》进行对比:前者是送别名诗,而《送刘司值赴安西》却名不见经传。两者区别分析:前者意象多——柳、阳关、酒,而后者重在叙述,所以难以深入人心。教师在进行古诗文教学时还可以选择不同诗人的同类作品进行对比。如教学王翰的《凉州词》时,教师可选三年级所学的王之涣的《凉州词》进行对比学习,体会二者所表达的情感的不同:一个是写边疆苦寒,另一个则写边疆将士视死如归的情怀。

(二)综合,旁征博引中提高思维深度

何谓“综”?“综”的本义是总起来。“综合”就是把分析过的对象或现象的各个部分和各属性联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与“分析”相对)。在古诗文教学中,常用的综合策略有拓展与联结。

1.联结

联结意为联合、结合。为让学生明白感受诗家言简意丰,提高学生的诗词欣赏水平,教师要旁征诗家语,将不同的诗作当作经线合并起来操作,由文中想象到课外古诗,又旁征同类诗,让学生从众多诗家语中理解这首诗的丰富含义。如教学古诗《题西林壁》的“远近高低各不同”时,教师可结合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进行教学。这样的补充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更轻易地领略庐山的“远近高低各不同”之美景。

2.拓展

拓展意为开拓发展。小学古诗文拓展主要是在同类题材中打开高度。同类题材拓展就是选用同一类型的古诗题材进行拓展练习,让学生在评鉴中感受诗歌的魅力。如教学古诗《黄鹤楼送别》时,教师可以拓展古诗《送元二使安西》:二者都有什么共同的意象?都有什么写法?都有什么情感?这种教学能够在拓展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实施路径

根据部编版教材小学古诗文课文的安排,小学阶段的教学都是从基础思维的理解、识记等能力开始进行,再逐步走向培养学生探究原因的高层思维能力,这与布鲁姆指出的思维发展规律是一致的。因此,提升古诗文阅读思维能力应先提高学生的基础思维能力。

(一)依序进阶,提高基础思维能力

1.诵读结合,提高识记力

思维能力的培养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如学生在三年级诵读古诗时要“注意句子之间的停顿”,这就要求教师在朗读指导时关注“句读”,教师应通过范读、带读、领读等方式指导学生会正确停顿。四到六年级对古文诵读的要求都是“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课文”。这是在学生三年级的基础上提出的背诵要求,它在知识层要求积累,在能力层注重对学生记忆能力的训练。教师可以通过分角色朗读、引读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识记力。

2.多元释义,提高理解力

在古诗文教学中,“读文释义”是其基本目标。以三年级上册《司马光》为例,教师可范读,引导学生借助图文讲故事来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借助图文主要是借助插图、组词和对照注释理解文意。进入四年级后,学生有所基础后,释义方式也更加多元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文意。在六年级时,教师还要结合习题,将难度提升为感知语言特点,借助相关资料探求原因,并与白话文进行对比分析,获得语言上的认知体验。在古诗文阅读教学中切实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二)循序渐进,彰显高阶思维层级

纵观部编版教材中的古诗文编排,螺旋式发展思维能力是小学古诗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从三年级上册《司马光》初步学习司马光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进而到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学习根据生活现象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最后到了六年级的《两小儿辩日》,学习从不同角度用具体事例证明观点的辩证思维能力,教师能够渐进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1.对接实境,借助还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新《课标》指出:“语文学习情境源于生活中语言文字运用的真实需求。”因此,“创设情境应建立语文学习、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之间的关联”。教材的古诗文部分选文因年代久远而疏离于学生实际生活。针对这一现状,教师可以对接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创设拟真情景,还原文本所描述的情境,以拉近生本之间的距离。如以“公园李子未熟就被摘光”为话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进《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文中,唤醒学生的真实体验。课后可让学生思考:“李子即将成熟了,现在你面对公园里蠢蠢欲动的游客,会如何劝解?”教师聚焦生活中真实的问题进行分析教学,不仅能够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还会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隐含的真实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2.拓宽思路,借助对比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要让学生运用所学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还可以在对比分析中提升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结合第二学段“大胆提出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通过阅读、观察、请教、讨论等方式,积极思考、探究,乐于分享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句话是将“习得材料应用于新的具体情境”的“应用思维”具体化,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如《司马光》读文释义后将“应用思维”具体化:学生观察司马光砸的动作,分析:砸哪个部位合适?对比:哪个部位救人更快速?让学生在“积极思考、探究”中“乐于分享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

3.结合学情,借助不同方式提升思维广度

小学古诗文学习各阶段的目标明确,教师务必要结合学情厘清各阶段学习的梯度,借助不同方式提升学生的思维广度。小学阶段的思维训练方式有思维导图和项目式学习任务。

思维导图是部编版教材中常见的思维训练方式。根据第二阶段的要求“尝试运用列提纲、画思维导图等方式表达道理”,学生会用“画思维导图”,探究知识与道理的逻辑关系是学习要点。在《司马光》的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尝试用简单的流程图讲述故事或表达道理。若课中教师围绕“光”和“众”自己设计对比式的思维导图,就能够让学生认识“光”之机智及“众皆弃去”的作用。

教师还可以合理安排项目式学习任务。项目式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通过问题驱动,教师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设计项目、制定实施计划并执行项目研究,培养学生“分类、归纳、重构”的思维能力。如学习每个年级的《古诗三首》时,教师可将三首古诗整合成一个主题项目经行学习。学习《杨氏之子》时,教师可根据已学的《司马光》《王戎不取道旁李》综合设计问题,以“古代聪明的小孩”为主题,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进行探索,用不同的方法制定实施计划并执行项目研究,以汇报情况或手抄报的形式介绍收获和启示。

(三)归序而练,分层巩固思维领悟

众所周知,教学不仅仅指课堂知识内容的组合、师生的对话,还包括课后以任务为引导,多角度进行巩固练习。为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提高,教师应在练习设计上按思维的进阶归序,多设计与思维的广度、深度对应的练习,提升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1.基于基础思维设计个性化作业,提升思维广度

完成基础思维作业是学生学习的必要途径。教师在深入分析学情的基础之上,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设计各层学生的个性化作业,达成训练目标。古诗文的最大特点是言简意赅,了解文意是每个阶段必须且必要的任务,教师在这一版块可设计如下层级性作业:学困生负责结合图文转化为文通字顺的白话文,中等学生可通过扩写变成主次分明的美文,尖子生可改写成有思考深度的作品。设计个性化的作业还要注重挖掘学生的潜能。例如,《杨氏之子》的作业可设计成自选型作业:教师可引导学生以古代“甚聪惠”的人物为主题办手抄报;也可聚焦通议题去《世说新语》中寻找同类题材的故事;还可让学生开展“学古人”的演讲比赛。教师通过布置各类个性化的作业,提升学生的思维广度。

2.立足高阶思维设计层级性作业,提升学生的思维深度

立足高阶思维意在从问题上设计富有特点的层级性作业,提升学生的思维深度。第二学段以“尝试运用列提纲、画思维导图等方式表达道理”为目标,因学生基础较弱,可在比较上下功夫:你可以用列提纲、画思维导图两个方式来表达道理。哪个更容易浅显地表达道理?而在第三阶段的“学习其中的思维方法”中可加大要求:《自相矛盾》中人物的“矛盾”可以怎么解决?如果你是那个卖矛与盾的人,该怎么叫卖?《两小儿辩日》练习:两小儿辩论的方法是什么?他们辩论时哪里不同?如果你在场会怎么反驳?

高阶思维视域下的古诗文教学是基于新《课标》理念,让学生在对比和综合学习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教学方式。学生在依序进阶和循序渐进中促进思维的提升,习得思维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谢有顺《孙绍振的思想核仁》,《小说评论》2022年第6期。

(梁雪梅,1981年生,女,汉族,福建福鼎人,大学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教育教学论文)

(本文系宁德市基础教育2022年度研究课题《“双减”背景下高阶思维阅读教学与分层练习的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FJNDKY2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