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念视域下提升小学生语用能力的路径探析

作者: 许淑云

摘 要:语文作为小学各学科中的核心学科,是一切教育的基础。作为一门语言课程,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核心内容,对学生综合能力、语文素养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大概念视域下,教师利用大概念教学方式进行知识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基于此,本文介绍了大概念的内涵,阐述了提升小学生语用能力重要性,并从多个方面提出大概念视域下提升小学生语用能力的路径。

关键词:大概念 小学语文 语用能力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23.037

素质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力尤为重要,尤其是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更加强调对小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语文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而不仅仅是进行知识传授。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思想和方法的影响,导致小学语文教学过于注重基础性知识的传授,相对忽略了对学生语用能力的锻炼,导致学生语用能力较低。现阶段,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对于大概念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无法将大概念有效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同时,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较为固化,难以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无法从提升学生语用能力的层面出发展开教学。因此,本文通过应用概念图、直观法、列表法等,以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并尝试引导学生积极表达,进而有效锻炼其语用能力。

一、什么是大概念

大概念也叫大观念,处于学科教学的核心地位,能够整合零散的学科知识,揭示学科核心本质,融合学科关键内容与思想,构建系统性学科框架。学科大概念是学科思想和理论的载体,也是具体知识的核心内容,具有广泛的普适性的特点。大概念是聚合概念,是学科教学中的关键。大概念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既可以是学科的大概念,也可以是单元的大概念。大概念具有可持续性,能够帮助学生解释生活中所遇到的现象。同时,大概念还具有可迁移性,迁移是教育过程中的关键步骤。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概念能够被应用于其他纵向、横向学科情境中。

二、提升小学生语用能力的重要性

语文教学是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语用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大概念视域下,学生的语用能力变得尤为重要。语用能力是指学生在语言运用过程中,根据不同的交际情境和交际目的,灵活、准确、得体地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增强他们的交际能力和表达能力。

首先,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语言。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而语言的含义往往受到具体情境的限制。只有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他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语言的真正含义,避免产生误解和误用。

其次,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可以增强他们的交际能力。交际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基本要素,而语言是交际的重要工具。学生通过提高的语用能力,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意图和表达,从而更好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合作。

最后,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还可以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外在表达形式,而良好的表达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通过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他们可以学会选择恰当的词语和句子结构,使自己的表达更加生动、准确和得体。

三、大概念视域下提升小学生语用能力的路径

1.单元整合式教学

单元式教学是一种将学习内容按照主题分成不同单元进行教学的方法,通过整合相关知识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话题,如家庭、友谊、环境保护等,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讨论家庭话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描述自己的家庭成员、家庭活动等,让他们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让他们在情境中学会运用语言进行交流。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并非一蹴而就的,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鼓励他们自主探究和运用语言,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语文知识。

由于单元内容具有异质性特点,且学科大概念较为抽象,学生理解难度较高。此时教师应先陈述基础问题,实现单元教学和大概念的有效衔接,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知识的迁移。在单元教学中,问题的提出应遵循两大原则,一是以语言学科大概念为中心,二是有利于促进学生思考。提问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通过提出开放性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思考,在其探究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迁移。

例如,在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比分析,找出课文之间存在的异同,并说明理由。该单元是围绕“重温革命岁月”这一专题进行编排的,其意图是让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使学生从中能够感受到先辈们舍己为人的伟大情怀,并围绕这一专题展开讨论。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并获得有价值的学习结果,则表明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教师通过预计学习结果,能够与课文内容更好地契合,学生的学习结果应包括以下几点:精准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学习作者论证的思维、方式等,建立课文和生活之间的联系,形成正确的学习观。

2.概念图辅助教学

在大概念视域下,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完整知识体系的构建。教师通过运用概念图,将其和语文课堂深度融合,能够帮助学生有效梳理知识点。同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针对概念图中的内容进行交流、探讨,更加全面地呈现语文知识,又能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因此,教师可以借助概念图展开教学,在学生的对话中,实现对完整知识体系的构建。概念图是一种以图形展示为主要方式的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概念图的引入,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并提升其语用能力。概念图能够将语文知识进行系统化地整理和分类,使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各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概念图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的连接和融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运用;概念图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在语文教学中,概念图可以应用于多个方面。例如,在词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概念图将相似或相关的词汇进行分类,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在句子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概念图将各种句子结构进行分类,帮助学生掌握句子的构造。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概念图将作文要素进行分类和组织,帮助学生构建有逻辑性和连贯性的文章。教师应该熟练掌握概念图的制作方法和运用技巧,并灵活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同时,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概念图的制作和运用过程,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学生则需要积极主动地参与概念图的制作和运用过程,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例如,教师在《牛郎织女》这一课的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梳理本节内容,教师先是要引导学生阅读整篇文章,在阅读的过程中提炼出一些能够帮助自己将整篇课文串联起来的关键词。本篇课文情节曲折动人,重点叙述了牛郎和老牛的相处、牛郎和织女相识的过程等内容。文章以通俗的语言,将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习俗观念直接反映出来。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采用“说一说”的方式,让学生根据故事的开头、转折、结尾等几部分叙述故事,总结出每一环节的关键语句。由于学生对整个故事走向的了解并不充分,此时,教师可以研究学生在运用概念图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指导学生通过对比、归纳等方式,将牛郎、织女从相识到结为夫妻的整个过程叙述出来,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3.项目式教学

为了提升小学生的语用能力,教师可以采用项目式教学方法,在大概念的基础上,以项目式教学任务为主,引导学生展开相应的学习活动。项目式教学是一种以项目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它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实施项目式教学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通过参与项目活动,学生可以在实际情境中理解语言的含义和使用方式,从而更好地掌握语用知识。相比传统的教学方式,项目式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主动探究,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项目活动中,学生需要与同伴合作,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并且通过与他人的沟通交流,提高自己的语用能力。项目式教学还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教学内容的呈现过程中,教师应搭建合理的教学情境,将大概念融入真实的生活情境当中,以更好地体现出其价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驱动性问题,引导学生解决一些极具挑战性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落花生》时,教师可以采用项目式教学法,提炼大概念,以便在设计项目活动时充分发挥出大概念的导向作用。在项目式教学中,教师应有效整理信息,避免出现信息过乱、过多的情况,针对课文的内容,教师可以提出一些比较典型的问题,如:“这篇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种花生的过程,作者写了哪四个词?”“一家人是怎样议论花生的好处的?”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在以大概念为基础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可将多个小任务汇聚为大任务,形成大体系。在项目式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明确一个与课堂教学内容不同的主题,也就是大概念,起到一定的概括性作用。同时,教师应一直坚持以目标为驱动完成教学活动的理念,在实际活动开展中坚持问题导向,一个大问题包括了多个小问题,而这个大问题也是一个大概念,在提出问题后,学生能够分析问题、回答问题,整个过程具有持续性特点,帮助学生最终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4.列表式教学

由于语文教材中存在许多核心概念,所以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可能对语文学习产生排斥心理,这对学生语用能力的提升十分不利。列表法是大概念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其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防止学生出现概念混乱的现象。列表式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更加注重实际运用能力,通过将课文内容转化为列表形式,学生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到词语之间的关联和逻辑。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够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古诗词时,教师将古诗的每个字词都列出来,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古诗的意境和内涵,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相关知识。

列表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需要将相关的词语进行分类和整理,这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组织能力。而在进行表达时,学生需要将列出的词语进行合理组合和运用,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通过反复练习和实践,学生可以逐渐提升自己的语用能力,使语文学习更具实际意义。列表式教学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在进行列表整理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思考词语之间的关系和区别,从而培养自身的批判思维。同时,通过将词语进行重新组合和运用,学生可以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独特见解和创造力。

例如,在《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应先研读教材,结合教学内容设置一些值得学生探究的问题,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讨,并总结出问题的答案,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对文章的整体内容进行初步了解。接着,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本节内容中的重点内容以列表的形式呈现出来,方便自己记忆和理解。《圆明园的毁灭》中的主要内容包括圆明园的布局、圆明园风格各异的建筑、景观和收藏的珍贵文物、英法联军强盗般的掠夺行为。在主要内容列出来之后,教师要求学生在每一环节继续深入分析,以列表的方式进行扩充,写一写作者在每一个重点环节是如何描写的。教师可以通过小组竞争的方式,激发学生整理相关内容的积极性,以加深学生对列表中核心内容的理解。通过列表式教学,学生可以更加注重实际运用,培养自己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促进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发展,并在语文学习中真正掌握语用能力,更好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语言交流挑战。

总之,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环节,然而,在现实教学中,学生的语用能力常常受到限制。为了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教师需要从大概念视域出发,探索一条适合小学语文教学的路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增强他们的交际能力和表达能力。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不高,为了更好地利用大概念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学习现状,构建大概念框架,开展单元式、概念图、项目式、列表式等教学方式,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文知识。

参考文献:

[1] 陈彭凤《语境中的语用  语用中的表达——“积极语用”视阈下提升小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思考》,《语文教学与研究》2019年第10期。

[2] 梁冰凌《语用教学视域下小学生言语能力培养策略——以古诗文教学为例》,《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1年第12期。

[3] 贾红梅《核心素养背景下提高学生语用能力的方法研究》,《学周刊》2020年第16期。

[4] 王景清《立足文本提升素养——试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路径》,《华夏教师》2020年第6期。

[5] 田志宏《浅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策略》,《学苑教育》2022年第33期。

[6] 王瑜《浅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策略》,《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