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实践研究

作者: 王洪泉

摘 要:本研究基于初中语文核心素养概念以及大单元教学概念展开,分析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的价值,最后从教学目标、课堂语境、学习任务与教学评价四个角度提出了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的具体策略,一方面希望丰富该领域研究的成果,另一方面也希望帮助初中语文教师理解大单元教学的内涵,掌握方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核心素养 初中语文 大单元教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23.040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人才培养的目标逐渐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向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这一背景下,核心素养的概念逐渐被提出,并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核心素养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与此同时,大单元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逐渐受到关注。大单元教学将多个相关主题和学习内容整合在一起,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然而,在初中语文教学领域中,对于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大单元教学实践研究还相对较少,教师需要深入探讨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大单元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的可行路径,希望能够为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学科素养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同时也为未来的教育改革和教学设计提供实证研究的依据和参考。

一、相关概念综述

1.初中语文核心素养

初中语文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所需要掌握的基本素养和能力,根据2022年新《课标》,初中语文课程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其中重点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维度。

首先,文化自信是初中语文核心素养的首位,也是初中生必备的重要素养,学生需要培养文化自信,了解和尊重自己的民族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拓宽国际视野,增强对不同文化的理解,通过学习古代文学名著、经典诗词和优秀现代文学作品感受和体验文学的魅力,建立起对文学的自信和认同,形成文化认同、文化积淀、文化理解与文化参与在内的多维能力体系。

其次,语言运用是指学生借助语言积累与实践形成的,能够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与书面运用的能力,学生需要熟练掌握语言表达的基本规范,包括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能力,并通过阅读、听说、写作等语文活动提高词汇量,加强语法运用能力,培养正确、准确、流利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三,思维能力是学生将语文课程核心素养转化为自主思想,形成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关键。学生需要形成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和合作性思维,并通过阅读、分析文本和解决问题等活动形成批判、推理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自己的问题解决和创新能力。

最后,审美创造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赋予语言艺术价值,帮助学生理解语言背后的内涵,并强化学生运用语言表现美的能力。通过欣赏和分析文学作品、观察艺术品和参与创作活动,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2.大单元教学

大单元教学是一种组织教学的方法,它将一段时间内的多个相关主题和学习内容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更为完整、系统的学习单元。在大单元教学中,各个主题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大单元教学的概念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精神和主动参与。教师在大单元教学中要扮演引导者的角色,通过设计相关的学习任务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获得个人的学习经验。

大单元教学具有五大特点。首先,大单元教学整合了多个主题和学习内容,根据学科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安排学习的顺序和时间分配,使学习更具有连贯性和系统性。其次,大单元教学注重对学习内容的深入探究和拓展,通过多种学习活动和任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应用知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第三,大单元教学鼓励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融合,通过跨学科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关联性,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第四,大单元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动力。最后,大单元教学注重对学生的综合评价,不仅仅关注学习成绩,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能力的发展,大单元教学的评价方式更具开放性,能够让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能力提升情况。

二、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的价值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积极应用各类新型教学理念与方法,大单元教学以其突破性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逐渐成为初中语文教师的理想教学选择,其应用价值包括五点。

首先,大单元教学将多个相关主题和学习内容进行整合,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系统性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深入探究和拓展,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和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能力。

其次,大单元教学鼓励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融合,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关联性,促进学生跨学科思维和综合素养的发展。教师可借助大单元教学将语文学科内容与其他学科的内容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的实际应用场景,增强学科之间的协同效应。

第三,大单元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个性化的学习活动和任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研究和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提高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

第四,大单元教学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能力的发展,通过开放性评价方式,学生可以进行自我评价,进行内省和反思。这有助于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元认知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最后,大单元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和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对文化的自信和认同。通过学习古代文学名著、经典诗词和优秀现代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和体验文学的魅力,增强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三、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策略

由于大单元教学在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强化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增强学科协同效应等多个维度的作用,初中语文教师可应用大单元教学开展教学活动,具体应用方式如下。

1.基于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

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大单元教学对于教学目标的要求更高,需要教师完全理清新《课标》与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最后构建出体现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在此方面,教师需要主动搜集课程相关资源,将资源整合成学生能理解、能感受的形态。

例如,在设计四大名著大单元教学时,教师可先分析四大名著的共性特征以及在教材中的共性内涵,得出四大名著具有帮助学生理解文化元素、提高文化自信的作用,由此将学生带入到初中语文核心素养框架下,确立“四大名著与文化传承”的大单元教学构架,并进一步确立教学目标为:通过对四大名著选段的阅读和分析,了解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及价值;提高学生对于文化传承的理解水平,加强学生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结合分组讨论和小组合作任务,提高学生合作意识与沟通能力;通过古代名著主题写作任务,提高学生的文化传承素养,提高语言表达及思维能力。

在确立教学目标后,教师可进一步明确教学重点,该大单元教学的难点在于发掘名著中的文化元素,以及如何让学生认识到文化元素的传承价值,由此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合作学习法、翻转课堂以及写作法,其中讲授法、合作学习法与写作法是完成大单元教学的基本方法,翻转课堂则是攻克教学重难点,让学生主动发掘文化元素、实现文化传承的关键。

由该案例可看出,教学目标的设定决定了后续的教学方向、教学方法乃至教学质量,教师应保证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关联性,保障最终教学方向的正确性。

2.结合教学内容设定课堂语境

在建构主义理论中,学习者在进行知识建构时需要以过往掌握的知识以及已有的生活经验作为“地基”继续构建,一旦学生获取的新知识与过往知识和生活经验无关,学习者便会将新知识作为新地基,导致知识碎片化。基于此,教师在设置教学内容、开展大单元教学时应当结合真实情境构建课堂语境,学生在熟悉的语境中更容易构建具有关联的知识网,也更容易实现课程内容的深化和整合。

仍以“四大名著和文化传承”大单元教学为例,教师在设定课程教学内容时应将四大名著视作一个整体,并尝试将这一感受传递给学生。在第一课的导入环节中,教师可使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四大名著的介绍视频,随后为学生讲解四大名著的撰写时间,将四部名著排列在时间坐标轴上,学生会发现四大名著均诞生于明清时期,随后教师可向学生提问“大家想一下,为什么这四部作品被称为四大名著”,鼓励学生回答,学生会基于自身的过往认知来推断原因。在学生完成发言后,教师可向学生普及明清时期小说的繁荣情况,四部作品在文学领域的重要价值,以及这四部小说由于在近代发行量巨大,被人民文学出版社整合出版,才被冠以“四大名著”的称呼,从而让学生建立起对四大名著的基本认知,并将四部名著看作一个整体。完成前置导入后,教师便可以建立语境,鉴于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拥有了四大名著的阅读基础,也拥有了对四大名著的基本认知,因此,教师可以建立较为简单的情境,例如结合美猴王出世、灵台山遇仙、大闹天宫等经典选段,创设以孙悟空为第一视角的情境,让学生站在孙悟空的角度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同时由教师为学生讲解每一句的深意与内涵,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深度。

3.通过课堂学习任务明确思考方向

教学目标是教师在课堂中的任务,课堂任务便是针对学生的任务,由于大单元教学当中创设的情境更多,学生的探索研究机会也更丰富,因此,教师需要设置课堂学习任务来明确学生的探索方向与最终目的,加之大单元教学的教学目标囊括全维度语文核心素养,因此教师也可以通过布置课堂学习任务的方式进行教学。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中,该单元的主题是“生命与人性”,总计三篇课文,其中郑振铎的《猫》是第一人称的叙事文,康拉德劳伦兹的《动物笑谈》是科普文,蒲松龄的《狼》是文言文。在同一单元主题下不同的文章具有不同的形态、不同视角以及不同的精神内涵,因此,教师应在每节课中制定相应的课堂学习任务。在第一课段,教师可围绕“生命之趣”设置任务与活动,教师先构建任务情境,说明动物与人类的亲密关系。在完成情境构建后,教师可以先布置第一个教学任务,让学生为校刊的“生命之趣”板块撰写名家名篇专题介绍,主要阐述作者生平和作品内容,通过候选人的方式将任务目标固定在三篇课文当中,并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合作完成专题介绍。由于《狼》是文言文,学生的学习理解难度较大,因此教师可插入第二个任务,让学生通过拆字的方式理解汉字含义,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能够掌握“因形求义法”的应用方式,从而获得阅读文章、探寻内涵的能力,为学生提供继续学习的关键信息。

4.利用课堂即时评价提升语文能力

课堂评价是教师即时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把控教学节奏的重要工具,更是大单元教学中教师总结知识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师应灵活运用课堂评价帮助学生提升语文学习能力。首先,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和讨论,学生可以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困惑和改进思路,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听取学生的观点,并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和帮助。其次,教师可选取教学中的任一知识点,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进行即时反应和回答,通过观察学生的反应和回答质量,教师可以评估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维逻辑的清晰度,这种形式的评价可以及时显示出学生的学习水平,帮助教师调整教学内容和节奏。第三,教师可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观察和评价,观察学生的听讲态度、思维活跃度和合作参与度等方面,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和知识理解情况,并基于评价结果随时改变教学节奏与策略,保障教学效果。第四,教师可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内互评,通过其他学生的评价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知识掌握情况以及思维模式。除以上方式外,教师也可根据教学临场情况引入更多即时评价,让教学更具灵活性。

综上所述,本研究旨在探讨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实践策略,并运用多种课堂评价方式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分析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初中语文应用大单元教学的价值,深入探讨了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思维培养、合作学习和综合能力的发展,并提出了一系列课堂评价的方法与策略。同时,在策略的实践过程中,可能仍存在部分挑战,例如,评价过程中教师如何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如何有效利用评价结果来指导教学改进。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教师应进一步思考策略的应用路径,例如深化对课堂评价的探讨,探索有效的评价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潘茜娜《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策略研究》,《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2年第6期。

[2] 范兰菊《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语文单元主题教学策略研究》,《学周刊》2022年第11期。

[3] 王以伟《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探究》,《读与写》2021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