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视野下提升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策略探究

作者: 赵小云

摘 要:本文探讨了在语用学视野下提升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策略。首先,本文通过介绍语用学的基本概念,突出其在语言学中的重要性,关注语用学对中学生阅读理解的潜在影响。其次,分析了中学生在语用学方面的短板,揭示了语用学能力不足对阅读能力提升的制约。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基于语用学的阅读能力提升策略,包括词汇教学、句法训练、语篇分析和阅读策略培养。以期通过详细论述,提高对复杂句式和语篇结构的理解能力。

关键词:语用学 中学生 阅读能力 提升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24.012

语文阅读是中学生语言素养和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学业成就和未来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虽然中学生的语文整体水平有所提高,但在实际阅读过程中,许多学生仍然面临理解能力不足、对语境的敏感度不高等问题。为了深入理解并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将语用学引入语文阅读领域,旨在通过相关探究,为提升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路径。在实践中,由于认识偏差等因素,语用学下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基于此,教师需要对语用学视野下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策略做进一步探究。

一、语用学在语文阅读能力中的作用

(一)语用学的概念及其与阅读的关系

语用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关注语言的使用和交际过程中的语境因素。在语用学的视野下,语言不仅仅是一种符号系统,更是人际交往中的沟通工具,承载着丰富的社会信息和文化内涵。与此同时,语用学强调言外行为与言内行为之间的关系,强调在理解语言时考虑说话者的意图和背景。

这一概念与阅读密切相关,因为阅读本质上是一种对文字信息进行解读和理解的过程,涉及读者对作者意图的推测和对语境的敏感度。通过深入了解语用学概念,学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阅读过程中的语境因素,从而更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含义。

(二)中学生在语用学方面的短板

当前的中学生在语用学方面存在明显的短板。一方面,他们普遍缺乏对语境的敏感性,难以从言外行为中推断出作者的真实意图。另一方面,对于言内行为,即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学生在处理复杂的语法结构和隐含信息时常表现出困扰。因此,解决中学生在语用学方面的问题尤为紧迫。

(三)语用学在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方面的潜在价值

语用学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培养学生对语境的敏感性,他们能够更准确地把握词汇的含义和句子的结构,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同时,了解语用学的原理有助于学生理解作者选择特定表达方式的目的,促使他们更深入地思考文章背后的含义。因此,在提高中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借助语用学的视角能够为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中学生语文阅读存在的问题

(一)中学生普遍存在阅读困难

在当前中学生的语文学科学习中,阅读困难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其具体表现为阅读速度缓慢、理解深度不足以及对文本层次结构的把握不确切等。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常常面临对生词的识别和理解、句子结构的解析以及文章整体逻辑关系的把握等方面的困难。这种阅读困难严重影响了学生在语文学科中的学业表现,也限制了他们对知识的消化和运用能力。

首先,阅读困难的表现之一是阅读速度的缓慢。学生在阅读时,由于对语法和词汇的不熟悉,往往需要花费许多时间在识别和理解上。这使得他们在有限的考试时间内无法有效获取足够的信息,影响了阅读效率。

其次,阅读理解深度不足也是阅读困难的一大表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常常对文章中的深层次信息、作者的意图以及隐含含义缺乏深刻的领悟。这导致学生对文章的把握常常局限于字面意义,而忽略了语篇更深层次的内涵。

另外,中学生在处理文本层次结构上也表现出明显的困难。学生对于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主次关系的判断,以及文章整体结构的理解和把握都需要较高的语文学习能力。然而,由于缺乏对语篇结构的准确认知,学生在这方面的表现往往较为薄弱。

(二)引入语用学对这些问题的解释

中学生语文阅读困难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引入语用学的理论来进行解释。语用学强调语言使用的情境依存性和信息丰富性,从而为学生提供解决阅读困难的新视角。具体而言,语用学观点认为词汇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上下文的影响,而学生可能未能充分考虑文本的语境,导致学生对生词的理解不准确,进而影响了整体的阅读流畅度。同时,语用学关注作者的意图和背景信息,而中学生在阅读中未能深入思考作者的表达目的,这影响了他们对文章深层次含义的理解。

在阐述中学生语文阅读问题时,语用学的角度能够更好地解释学生对修辞手法、比喻和隐喻的理解不足。学生可能无法准确捕捉这些语言形式背后的深层含义,因为他们未能将这些语言形式与具体的情境联系起来。此外,语用学也强调了言外行为,即言语之外的行为,包括语法结构和逻辑关系,而学生在理解复杂的句子结构和文章层次结构时可能感到困难。

除此之外,语用学认为语篇的理解需要考虑上下文的因素,包括语境和社会文化背景。学生可能由于对这些因素的不敏感,而未能全面理解文章的意图和目的。因此,语用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细致入微的分析框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在语文阅读中所遇到的困难,从而为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提供理论基础。

三、基于语用学提升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策略

(一)词汇教学

1.引入语境教学法,培养学生运用语境进行词汇推测的能力

在中学生语文阅读中,词汇的准确理解对于整体阅读理解至关重要。引入语境教学法是一种有力的策略,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运用语境进行词汇推测的能力,提升他们的阅读水平。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篇具有代表性的课文,引导学生从上下文获取信息。例如,在一篇描述自然景色的文章中,作者选择包含生词“葱茏”的句子,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这个词汇在特定语境中的可能意义,帮助学生从语境中获取相关信息,推测出“葱茏”与生长茂盛、绿意盎然有关。

同时应加强实际练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语境教学法进行词汇推测。在课堂练习中,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与课文相关的语境,要求学生在理解整个句子的基础上,推测生词的含义。例如,教师要求学生通过阅读上下文中关于植物生长状态的描述,推测含有生词“葱茏”的句子的意义。这样有助于锻炼学生在实际阅读中应用语境进行词汇推测的能力。

此外,在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享他们的词汇推测过程,提高学生对不同语境下词汇多义性的敏感度。通过与同学的交流,学生能够形成多样化的思考方式,进一步提高他们运用语境进行词汇推测的水平。

2.创设真实场景,提高学生对词汇使用目的的认知能力

在中学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创设真实场景能够提高学生对词汇使用目的的认知能力。教师通过将学生引入作者构建的生动场景,帮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词汇的实际运用,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朱自清的《春》为例,作者通过创设真实场景,帮助学生认知其中的词汇使用目的。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具体的描写和词汇选择来创设真实的场景。在《春》一文中,朱自清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运用了大量描写性的词汇,如“桃花扇底香无边”“鸟语花香”,这些词语构建了一个鲜明而真实的春天场景。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引导他们思考这些词汇的选用是为了营造怎样的真实场景,从而使学生在阅读中更好地融入文章的语境。

同时,借助实际体验和观察,教师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词汇的使用目的。教师可以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如春季郊游,让学生亲身感受春天的景象,进而理解朱自清在《春》中运用的词汇是如何真实地反映了春天的美好。通过亲身体验,教师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认知词汇在真实场景中的实际作用,从而在阅读中更好地理解词汇的意义。

此外,教师可以开展小组合作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对真实场景的感受和理解。通过学生间的交流,拓展学生对词汇使用目的的认知,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

(二)句法训练

1.强调句子结构与语境的关联,提高学生对语法信息的敏感度

在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过程中,句法训练是一项重要的途径。教师强调句子结构与语境的关联,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语法信息的敏感度,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

同时,借助实际训练,教师能够帮助学生运用语境理解句法结构。在句法训练中,教师设计一系列与课文相关的练习,要求学生在理解整个句子的基础上,分析句子中各个成分的功能,并通过语境推测句子的含义。

在课堂讨论和互动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对句法结构的感受和理解。通过与同学的交流,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的观点和思考方式,进一步提高他们对语法信息的敏感度,使其在阅读中能够更灵活地运用语法知识。

2.制定系统的句法训练计划,逐步提升学生对复杂句式的理解能力

句法训练的有效性在于其系统性和递进性。为了提升中学生对复杂句式的理解能力,教师需要制定系统的句法训练计划。这里以课文《济南的冬天》为例,详细阐述系统句法训练计划制定。

第一,教师可以选择课文中具有代表性的复杂句式的段落,如描写景色或表达作者情感的部分。例如,教师选取“远处的山峰披上了银装,微微泛着红晕”这一描述冬日景象的句子。引导学生分析句子结构,理解主、谓、宾及其修饰成分的关系,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复杂句式的组成方式。

第二,制定针对性的练习,逐步提升学生对复杂句式的理解水平。训练计划可以包括从简单到复杂的多个阶段,逐步引导学生处理更复杂的句式结构。例如,从基本的主谓结构出发,逐步引入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使学生能够逐渐理解句子中各个成分的关系。这样的练习设计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对复杂句式的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法分析能力。

第三,在制定训练计划中应涵盖实际应用训练。教师通过让学生阅读更多包含复杂句式的文学作品,如《济南的冬天》,借助针对性训练,全面加深学生对复杂句式的理解,使其能够更自如地处理复杂语法结构。

(三)语篇分析

1.鼓励学生通过上下文推断词语和句子的意义

鼓励学生通过上下文推断词语和句子的意义是提高整体语篇分析能力的有效途径。以《秋天的怀念》为例,通过结合实际的语境,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语篇信息,培养他们对整体语境的敏感性,从而为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提供实质性支持。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课文中具有一定难度的词语,如“怀念”等,引导学生在阅读时通过上下文来推断词语的含义。例如,在课文中,“秋天的怀念”一词所处的语境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思念之情。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可以结合前后文来推断出“怀念”的具体含义,而非简单依赖词典上的定义。这样的实践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语境信息的敏感度,提高他们在阅读中推断词义的能力。

同时,教师还应设计相关练习,帮助学生逐步提高推断句子意义的能力。以《秋天的怀念》为例,教师可以选取描写秋天景色的段落,引导学生从语篇整体出发,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情感或意象。这样就能够让学生更好地通过上下文来解读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2.整体把握语篇,提高阅读流畅性和连贯性

教师培养学生从整体把握语篇的能力是提高阅读流畅性和连贯性的关键。以《秋天的怀念》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前先对整篇文章进行整体把握。在讲解《秋天的怀念》之前,教师可以简要介绍文章的主题、结构和情感色彩,帮助学生建立对整个语篇的初步认知。通过对语篇整体结构的了解,学生能够提高对文章整体意义的把握程度。

同时,教师可以组织课堂讨论和互动活动,培养学生分析语篇的能力。例如,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的主旨、作者的写作意图。学生逐步形成对整个语篇的综合认识,能够提高对文章结构及其内在联系的理解。

此外,教师可以设计相关的写作任务,帮助学生整合语篇信息进行表达。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怀念的文章,鼓励他们在写作中充分运用《秋天的怀念》中的描写手法和情感表达方式,提高文章的流畅性和连贯性。

综上所述,语用学的概念和阅读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中学生在语用学方面的短板给他们的阅读理解水平带来了直接的影响。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教师需要引入语境教学法,创设真实场景。同时,在句法训练方面,应强调句子结构与语境的关联,制定系统的句法训练计划,逐步提升学生对复杂句式的理解能力。此外,在语篇分析方面,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上下文推断词语和句子的意义,培养他们从整体把握语篇进而提高阅读流畅性和连贯性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龙《语用学视野下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提升策略探究》,《甘肃教育研究》2023年第10期。

[2] 丛露凝《借助语用学 促进阅读全面发展》,《小学阅读指南(低年级版)》 2023年第2期。

[3] 章恬《语用学视野下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提升策略探究》,《新课程导学》2022年第20期。

(赵小云,中小学二级教师,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