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讨

作者: 许定群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中学语文学科而言,当下教学的重点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这就给教师带来了挑战。教师的教学方式要改变,不能再以分数为标准,而是需要让学生学会如何自主学习。对此,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当下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方向,本文对此做了研究。

关键词:核心素养 中学语文 阅读教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24.011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语文教学已成为当今教育的核心内容。它落实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并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投入更多的精力。中学语文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学生不仅要完成基本阅读任务,还需要在阅读资料当中整理出更多信息,进而让学生在家国情怀、文化自信、人文情怀、语文素养、审美创造、语言运用等方面都取得长足进步。这需要语文教师以学情分析为基础,形成灵活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这种新颖的教学方法可以改善课堂的教学效果,使教师能够全面发挥主导作用,并营造舒适而活跃的课堂氛围。

一、核心素养的概念以及特点

1.核心素养的概念

核心素养是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统一。培养核心素养注重学生在训练过程中的感悟和发展。此外,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动态过程。它是个人适应未来社会变革发展、促进终身学习、培养终身学习能力、实现全面发展的保障。

2.核心素养的特点

对于核心素养,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称呼。例如,美国指的是21世纪的技能,即培养全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指的是核心能力;欧盟指的是关键能力。世界上的用语虽然不同,但都表达了国家和地区“栽种什么样的公民”的问题。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适当层次的教育的过程中,为满足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而逐渐形成的必要品格和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是稳定的、开放的和不断增长的,是伴随学生一生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动态优化过程。它是个人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核心素养具有独特性:核心素养是所有学生都必须具备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基本素养,即一个人要具备什么样的品格和能力,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的综合表现;核心素养可以通过教育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具有连续性和发展性。

二、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在现阶段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得阅读教学在实际中存在较多的问题。因此,教师想要提升学生阅读的有效性,前提是需要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才能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

1.阅读内容单一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于教材,实际上,教材是阅读教学内容的唯一来源。虽然说中学语文教材的内容是经过综合考虑后制定的,同时也是符合该阶段学生发展需求的内容,但时代不断变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仅仅依靠教材中的内容进行语文阅读教学,很难满足学生在阅读上的需求,也很难满足学生兴趣多元化的特点以及考试的不同要求等,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难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语文阅读教学流于表面

随着各界对于阅读教学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教师也相应改变了教学的方式,但是这些方式都较为表面。很多中学教师在进行阅读指导的时候,更看重学生有感情地阅读课文,如此慢慢就变成了以朗读为主的读书课,看起来学生参与了阅读过程,但是事实上对于学生阅读技能的增长并没有太大帮助。且由于是模仿朗读,学生并没有真正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

其次,当下很多中学语文教师喜欢进行小组讨论的相关课堂活动,在交流的过程中增加学生的见识,让学生形成阅读的兴趣和热情,同时在交流中逐渐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分享能力。虽然这种形式有多种好处,但当下教师进行该方式的教学却也流于表面,很多小组讨论的内容只是课文中的语句。同时,教师让学生表演时,追求的只是热闹,而对于真正的阅读能力提高,效果并不明显。

3.忽略学生阅读思维的培养

目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往往流于表面,教师仅仅从文章结构、内容、中心思想等方面进行分析,缺乏对文章深度的挖掘和学生阅读思维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学生被动学习,被动地接受阅读的知识和技巧,学生阅读的思维没有受到训练,长此以往,很难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思维。另一方面是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想要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思维,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习惯,学生需要充分利用课外时间积累大量的阅读经验,形成独特的阅读思维。

4.教学观念落后

在当前我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是教学观念相对落后。虽然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大多数语文教师都在不断加强对阅读教学的研究和探索,但他们通常更注重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创新,而对教学理念的关注不足。此外,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重视,教师对学生阅读的干预和影响相对较多,学生缺乏自我表达和独立阅读的空间。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对文本产生自己的想法与理解,但是目前大部分的中学语文教师教学理念相对落后,会让学生在语文阅读过程之中处处碰壁。这一阶段的学生在学习方面始终承受着较大的压力,在语文阅读方面所花费的时间以及精力必然受到这一问题的干扰以及影响,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教学理念的落后成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之一。

5.教师素养有待提高

现在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对语文阅读等各项工作的本质认识不清晰,大部分教师的职业素养有待提升,而且这些教师将阅读教学视同为一项任务来完成,这一举措会导致中学语文阅读的氛围较差,而且中学语文阅读也逐渐偏离了既定的目标。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素养与认知水平有待提高。

三、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1.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在初中阅读教学中,教师为了达到新《课标》对阅读量的要求,主要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两方面提高学生的阅读量。

一方面,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阅读内容,在教室内设置“阅览角”,将不同类型的书籍进行分类,例如玄幻、言情、科学、历史、人物传记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选取书籍,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除此之外,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也要发挥自身的教学魅力,运用自身丰富的阅读体验和对阅读的喜爱之情感染每一个学生,学生受到教师的影响,进而会逐渐爱上阅读。

另一方面,教师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从每天的阅读作业开始,教师和学生每天都可以自行选择感兴趣的书籍进行阅读,在不限量的情况下,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时间进行阅读,并且写出自己的阅读心得,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量。

2.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我国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仍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尽管这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但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传统的中国教学方法通常强调教师是主体,间接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有必要创新教学方法,以便学生可以明白他们自己才是课堂的主人。

例如,关于“动物游戏的奥秘”,教师应指导学生查阅相关信息,分析文章的特征,并为进一步的学习铺平道路。当学生对文章有了了解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建一个学习小组,以允许每个小组讨论并增加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讨论后,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写下问题:本文中有哪些基本类型的游戏现象?研究动物游戏的结论是什么?语文教师可以使用这些问题来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为将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3.读写结合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拥有良好的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同时在人文精神、语文素养、审美能力方面有所突破。边读边写、读写结合,这种阅读方法兼顾了这些方面,让学生受益匪浅。不过,初中生尚未完全掌握这种阅读方法的具体组成,包括读后感、标注式阅读等。或者说,小学阶段的学生虽然经历了边读边写的训练,但大部分学生并未掌握要旨。故而在初中阶段,教师需要抓住阅读教学关键点,再将边学边写、读写结合的阅读模式融入阅读教学当中,让学生真正掌握这些方法,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第一,读后感。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还需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其具有一定的语文创新实践能力。读后感写作让学生能够思考文章当中的人文精神,同时,读后感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方法。所以说写读后感作为阅读教学的一种手段,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以《峨眉山月歌》为例,教师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该诗,并写出自己的感受。这不仅利于学生理解该诗歌的内涵,还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美好,这对于学生文化自信的形成十分有利。有的学生更可以因为该诗歌而对历史人物形成进一步的科学评价,这对于学生的语文思维、历史观念的提升也有很好的帮助作用。

第二,标注式阅读。即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将生字、生词等标注出来,利用工具书来了解字义、词义。另外,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什么想法、感悟也可以写出来,便于日后整理,从而不断提升学生自身的理解能力。当然,标注式阅读当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形成质疑精神。学生主要是将文章中的疑点标注出来,对其深度思考。最终学生也可以在小组阅读活动中,通过分享各自的疑点难点,做到阅读分享,让一些疑点得到解释,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辨能力。

4.创新教学模式,注重兴趣培养

初中生正处于青年时期。现阶段,他们的思维方式还不成熟和完善。他们倾向于追求新事物,倾向于拒绝和抵制无趣的事物。因此,在现阶段加强阅读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非常重要。教师应注意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发展,不断优化教学方法,调整教学内容,使语文阅读课更具吸引力、魅力和活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和探究活动,学生能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充分体验语文知识的魅力。教师可以通过在阅读课上运用情境创设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进而给学生带来思想启发和引导,实现对阅读内容的深入探索。

比如在教学《沁园春·雪》这首词时,在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的帮助下,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和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异常壮观的北方雪景,给学生带来强烈的感官刺激,使学生能够想象和体验毛泽东所描述的情景,并理解这首词所表达的情感。然后,教师还可以通过播放音频引导学生阅读,让学生感受到词的情感美、节奏美和音乐美。通过这个环节,教师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内容,阅读、探索、欣赏、评价、描述这一壮丽、迷人、美丽、厚重的雪景,感受毛主席的博大胸怀和伟大精神,从而实现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和心灵的洗礼,引导学生了解伟人的人格魅力,从伟人那里学习乐观、坚强、自信的生活态度。

5.加强与生活的联系,并设计教学模型

中学语文教师需要放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加强教学内容与生活知识之间的联系,为学生创建一个活跃的学习氛围,同时,教师需要认识到学习语文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并了解语文和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

例如,在教学《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分析本文的特征。当学生对这篇文章的风格有一定了解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写自己喜欢的传记。为了帮助学生成为创作者,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互联网和访谈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这种新颖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还可以提高他们收集材料的能力。当学生不能独自完成创作时,教师可以适当提供帮助,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当学生创作完成后,教师需要鼓励他们专注于学习,使他们感到学习对他们很重要。

综上所述,笔者通过对自己教学经验的总结,论述了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优化路径。本篇文章立足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从更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读写结合、创新教学模式、加强与生活的联系等方面进行论述,这些举措都在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提供依据以及建议。

参考文献:

[1] 姚高峰《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22年第1期。

[2] 刘侠《任务驱动的初中语文名著阅读单元教学——以〈朝花夕拾〉为例》,《现代教学》2021年第19期。

[3] 雷冰《跨学科思维下的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指导——以〈骆驼祥子〉为例》,《语文教学通讯》2021年第18期。

[4] 王明《“群文阅读”教学策略在部编本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究》,《中国校外教育》2020年第11期。

[5] 郑爱琼《群文阅读的概念解析及课堂实施策略——以古诗教学为例》,《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0年第3期。

[6] 邹梦梦《群文共读互文见义——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第三单元三首词的教学设想》,《语文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22期。

[7] 周红红《试析语文课外阅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散文百家(理论)》202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