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探究

作者: 金丽珍

摘 要:在初中语文课程中,作文是学习的核心,同时也是提升学生语文技巧的关键。随着现代教育对学生全方位发展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已经变成初中教育的核心任务。在初中语文写作技巧的训练中,创造性思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需要高度关注并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以便使他们的这种能力获得提高。基于此,本文针对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展开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 作文教学 创造性思维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24.015

全新的教育背景下,教师需调整他们的授课理念与手段。语文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学习过程既富有乐趣,又富有艺术气息。因此,教师需要持续更新语文课程,以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同时也需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提升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在推进教学模式的变革时,教师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往往会忽略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育,从而使得教学效果不理想。所以,在语文作文课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去思考问题,帮助他们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创造性。

一、运用思维导图,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的关键属性之一就是发散性,而思维导图则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发散思维需要学生从多种视角来探讨问题,并得到多样的回应。思维导图能够更为直观和明了地展示思考过程,对于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具有帮助。在初中语文作文审题立意的教学中,教师要进一步帮助学生创作出具有明确主旨和独特观点的优秀作文。因此,作文是一种描绘日常生活的工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须从不同视角、不同路径和不同层次来完成创作,并且还要涵盖对生活的观察、表述和思考的技巧。

思维能力是最关键的部分,只有将思维技巧融入作文的结构设计中,并且结合对日常生活的洞察,一篇优秀的作品才会被创作出来。在近年来,中考的写作主题呈现出一种明显的趋势,即大部分的写作都以材料和主题为主导。这种趋势使得写作的范围变得非常广泛,并且更多地关注对学生开放式思维能力的测试。因此,在实施语文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强调从提升学生的多视角思维能力等方面着手。为了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我们采用了思维导图的方式。思维导图是一种发散性的思考模式,它能够帮助学生摒弃过去的常规思维,打破过去的限制,创造新的途径,并拓宽他们的思维。

(一)从思维导图的立意培养发散思维

写作文并非抄袭,在面临一个作文主题时,思考并非仅限于一种方式,而是要从事物的每一个细节、特性和原因入手,进行深入思考,这样才能形成新的观点。首先,学生需要明确自己的写作主题,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文章的构思和布局。从字面含义来看,其立场简洁而平淡。1.我曾经拥有一个简单的梦想。2.我的梦想就是当医生。若思考能够从多个视角进行,探索文章的各种内容,那么学生的视野将会变得更为开阔,目标也将变得更为合理。如将“追求梦想并在追求过程中获得的财富”“公益跑”“梦立方”作为核心,这类思维方式极其丰富多元。教师将所有与此故事相关的内容绘制在一张创作草案纸上,接着挑选一个内容放置于思维导图的中心位置。

(二)从思维导图的结构培育发散性思维

如果思想是基础,那么构造就是支柱。在初中阶段使用的文章架构包括并行、总体、比较和逐步。总体划分可以进一步细化为总体、单元、全体这三个层次。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接触到的最多的便是总分式。

以七年级下册《写出人物的精神》为例。在日常生活里,我们可能会碰见许多类型的人,其中一些值得我们尊重,一些能触动我们的心灵,还有一些可能令我们深感遗憾。请以《这样的人让我》这篇文章为主题,进行一次写作,每篇至少500字。在创作过程中,学生依照自身的想法来设计整体框架,先描述这个人的外貌、性格和兴趣,接着进行概括,并阐述看法。教师还可以采取其他方法,根据总分和分总的构造来进行写作。总之,学生一旦设定框架,需要根据主题划分几个子项目,并用各种颜色的笔进行标记,以便清晰地表达每个子项目的核心思想。

(三)利用思维导图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学生一旦确认主题和框架,就可以围绕这个主题,依照框架进行想象。然而,许多学生的作文素材并非独特,过时的观点依然存在。这使得他们在写作文的过程中很难展现出创新的思考方式。为了使文章吸引人,学生需要在选择素材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寻找新的方法。同时,教师也需要关注素材的创新性。利用创造性思维方式,把无聊的内容变成富有颜色、便于理解且有序的思路图,鼓励学生勇敢地绘制写作的思考路径,并利用“图”与“文”的融洽关系,创建一个富有吸引力的学习环境。在平时的教育和学习中,使用思维导图来指导学生整理每一节课的知识点。这样,教师就能够提升学生的思考方式,并提高他们使用思维导图的能力。

二、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从交流中获取经验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学生必须经历一段艰难的时期才能适应。为此,教师应当注重指导学生在课堂上展开互动和沟通,或者在课后,通过与班级的其他学生结成小组,让他们在团队中分享各自的观点,从而在思维的碰撞中吸收优点,弥补不足。个人的思维范围并不宽广,然而,当几个人的思考内容结合在一起时,就有可能揭示出作文创作的某个“新领域”。从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初中作文技巧,这样做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同时也能降低教师的讲解压力。当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出现分歧或者持不一致的看法时,可以向教师寻求援助。在全面思考后,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一些建议,帮助他们确定学习的路径。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特别关注的就是他们的写作技巧。许多学生由于无法准确把握作文素材的含义,导致他们的写作与其初衷相悖,这种情况严重阻碍了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因此,教师需要积极推动学生们的互动,唯有这样,学生们才能在互动过程中积累知识,理解如何在接受他人观点的同时,提升自我思考的方式。

比如,在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中,写作训练主要集中在掌握如何创造故事上。当教师介绍本节课的主题时,可以先为学生设定一个互动小组,指导他们和其他人一起讨论。教师也可以在这个前提下,为学生分配适当的沟通任务,如提出问题:故事的定义是什么?有哪些不同的故事形式?你擅长讲述哪些故事主题呢?与此同时,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故事主题,鼓励他们通过研究来阐述故事结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思维方式会得到持续改善,明确故事编撰的几个关键因素,从而写出具有团队独特性的创新性故事。在学生们的互动和讨论中,教师始终要保持对他们的关心。一旦发现学生存在任何疑虑,教师要为他们进行解释。这样的做法不仅能提升学生们的交流效果,也使得他们的思考方式得到改变,对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具有极大的益处。

三、加强多向思维训练,促使学生打开思路

初中生的写作状况并不乐观。对此进行深入探讨,我们发现了一系列问题。通过深入挖掘,我们发现了一些导致学生写作质量低下以及无法有效提升的因素。一些学生的作文内容过于空洞且浮夸,句子过于简洁、重复、刻板,缺乏感染力。这种情况主要源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字、词、句的储备不足,他们的汉语水平较低,头脑里并未存储足够的单词,他们的单词储备也未能满足特定的需求。此外,他们并未热衷于阅读,也没有足够的阅读资源,更没有足够的时间去阅读,导致他们的阅读量极少。另一种情况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对周围环境和事件的关注度不足,对于细微之处的探索也不够深入。在这种状态下,学生撰写文章时往往只能粗浅描述,无法捕捉到事物的核心特性,也无法真实地表达出对待事物的情感。

尽管这些问题对于创作优秀的文章产生了影响,但这并非问题的关键。学生无法撰写优秀文章的根本问题,就在于他们的创新思考模式过于局限,他们的视野过于窄小,对事物的洞察力尚未达到足够的水平,无法全面看待世界,学生的思维不够广泛且深入。所以,在初中作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教学,鼓励他们从各种视角、各个层面去丰富他们的知识库,使他们的观察视角能够持续更新,这样才能使文章的创新性得以体现。因此,学生要对每一个事物都从多个视角去审视,并且改变视角去看待它们。

以《题西林壁》为例,“横看成岭侧成峰”这个观察景色的方法对于学生的写作来说也是一样的,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去思考,就能创造出独特的文章。如对于描绘白杨的两篇文章,它们均通过描绘白杨来表达作家的情绪,所以它们的主题是一致的。《白杨》(由袁鹰创作)与《白杨礼赞》(茅盾著),由于作家的视角各异,它们的创新点也有区别。白杨树在北方被视为反抗侵略的人们的象征,他们的品格纯真、毅力十足,并且积极向前。这正是在《白杨礼赞》一书中茅盾先生所阐述的核心理念。而袁鹰在《白杨》中传达的情感,就是对那些勇于面对困难、热衷于支援边疆的年轻人的赞美和敬仰。教师需要在授课过程中向学生传授获得资源的技巧,这就是“授人以渔,胜于授人以鱼”。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各种不同的视角去观察和利用那些看似平常的材料,如“滥竽充数”这个常见的成语故事,在常识理解中,其实是对南郭先生“无所作为”和“混淆视听”的嘲笑和批评。它提醒人们在工作中应该保持真诚和务实,而不是假装理解。然而,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去探索并理解其中的新颖之处。在当时的情况中,齐王的“量才录用”的改革理念也被当今的社会所推崇和参照。教师可以布置《尊敬的导师》《我心目中的导师》《我想对导师说》等的写作任务。许多学生可以从教师的容颜、体形、深夜的准备工作,以及在下雨的时候送学生回家等多个角度来进行描述。为了学生能够在这类旧问题上进行创新,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如写我心目中的教师时,是否可以通过促膝谈心的方式进行,是否可以通过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进行,是否可以采用象征性的手法进行。经过多次的实践和磨炼,学生们的视野得到拓宽,思维能力也得到提升,他们所写的文章充满情感。

四、利用读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师可以借助读书活动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阅读无疑是提高学生写作技巧的一个关键路径。初中生阅读的书籍数量并不多,词汇量明显较低。因此,教师需要有效地运用学校的图书馆,定期进行阅读活动,而非仅让学生简单地阅读。学生要通过阅读优秀的文章并吸收其写作技巧,如果能撰写读后想,那么教学效果将会进一步提高。如此,学生的词汇储备才能增加,同时也能提升他们的写作技巧。教师指导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同时也需要完成相应的读后感。教师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阅读,以此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新《课标》也明确了增强课外阅读的需求。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深入研究历史文化和经典作品,同时也要让他们记住一些优秀的文字和片段。通过这样的方式,他们的知识储备将会增长。同时,教师也需要将课堂外的知识和课堂内的知识进行融合。

比如,在学生掌握冰心的《纸船》之后,教师可以引领他们深度探索《繁星》与《春水》,同时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产生更深的认识。同时,教师还将向他们讲解《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样做能够更好地唤起学生对于祖国的热爱。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沁园春·雪》,体验毛泽东充满力量的言辞,及其卓越的领导风范。现今社会正在步入信息化,阅读范围不应仅限于书籍,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通过电脑、手机等多样化的方式来获取信息,从而为他们的写作提供资源。阅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写作教学的过程中,许多教师并未对学生进行指导,只能简单提出一个问题。这些学生的作文大体上是低质量且无价值的。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表达,先讨论一下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深度探索。教师需要使学生在掌握写作技巧的同时,培养他们对写作的热爱之情。学生通过课余时间进行阅读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最佳方式。

综上所述,教师通过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育,可以提高课堂的活跃度,使学生产生智慧的火花,构建富有启发性的课堂。教师需要主动提升学生的这种能力,以此来增强初中生的自主思考,并在此过程中获取更丰富的学习方法。为了让学生具备创造性观念与创造性思维,教师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需要增加他们的知识储备,以便他们的创新思考能力得到提升。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认清创新与创造的价值,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 许玉霞《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3年第8期。

[2] 潘斐《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策略》,《新课程》2022年第34期。

[3] 赵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策略研究》,《试题与研究》2022年第15期。

[4] 马亚萍《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策略》,《语文新读写》2021年第13期。

[5] 孙芬《在农村初中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苑教育》2021年第16期。

[6] 石玉花《关于初中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研究》,《智力》2021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