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对提升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影响研究

作者: 张小花

摘 要: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教育界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不仅关注学科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学生在思维品质、审美情感、文化修养等方面的培养。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其核心素养的培养涉及语言表达、阅读理解、文学鉴赏等多个方面,而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对于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基于此,本文以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对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影响为切入点,进而阐述了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存在的不足,最后提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在小学语文课程中传承传统文化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新《课标》 中华传统文化 语文 核心素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24.02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文称新《课标》)强调:“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智慧,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精神的价值导向,包含语言、思想、习俗、文字、艺术等多个维度。将其融入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不仅能够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语言水平,同时还能够融入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其综合素质得到均衡发展。为此,在语文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师首先需要明确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学科之间存在的紧密联系,进而以此为依据,对语文教学方法与课程规划展开合理设计。

一、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对提升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影响

1.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载体主要以古诗词、古典文学、神话故事、成语、谚语等语言知识内容为主,其中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同时还包含极为深刻的民族精神,能够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通过引领学生感知文本当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要素,能够使学生脱离知识浅层区域,进入到深度学习状态,去探索语言的核心内涵,进而有效加强学生对汉字文化的理解能力。

例如,在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元日》这篇古诗的教学中,作品中呈现许多蕴含丰富传统文化的意象,包括“爆竹”“曈曈日”“新桃”“屠苏”“旧符”等,显示出了我国独有的节日庆祝习俗。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这些文化意象,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古诗内涵,同时还能够有效联系日常生活经验,促使学生能够借助诗歌语言来对生活中的类似场景展开描述,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进而全面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2.增强文化鉴赏水平

“审美鉴赏”是语文核心素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体现着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评价、体验、表现、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将传统文化引入小学语文课程中,不仅能够进一步丰富课程资源配置,同时还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鉴赏能力,使其不是一味盲目地学习各类文化思想,而是能够结合当前时代发展趋势,有选择地进行吸收学习,甚至是对传统思想做出创新解读。如此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并体现出了学科核心素养的育人特色。

以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为例,鲁迅先生笔下刻画的农家少年形象活灵活现,不仅掌握着许多“我”从未了解过的神奇技能,同时还踏实能干,作为一个同龄人却能够帮助父母分担许多生活劳动中的压力。而真正造就闰土一身本领的根本原因却并非是“家庭贫穷”,而是闰土父亲作为一名“忙月”的底层阶级身份,导致无数像“闰土”一般的少年不得不早早地接触生活琐碎,无法像作为少爷的“我”一样无忧无虑。文章通过对两个少年的身份对比,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思想的不公,同样也能够引起学生的深刻反思,使其结合当今人人平等的和谐社会风气去批判性地看待传统文化,摒弃其中的糟粕,促使学生的文化鉴赏能力获得有效提升。

3.促进学习思维的发展

传统文化并非仅仅存在于学生课本当中,同样也体现在生活中丰富的物质遗产、乡土习俗以及传统工艺方面。小学语文教师通过在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思想,能够有效向学生传递正确的学习方案,使其根据教师做出的示范来深入探索身边蕴含的宝贵文化资源。如此不仅能够提升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学习思维的发展,使学生能够透过表象深入探索事物背后蕴含的人文思想,进而有效拓展语文课程教学功能,促使学生的能力水平获得均衡发展。

以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腊八粥》为例,文章向学生揭示我国北方地区特有的“腊八节”习俗,其中的腊八粥更是蕴含了许多美好的寓意。为此,教师不妨通过在课堂中引入课外学习资料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探索与之相关的历史起源、饮食文化以及传统典故。从而使学生能够参照丰富的史料文献进一步了解这一习俗的深层寓意,并借助同样方式来解读家乡的特色节日传统。如此一来,学生能够基于学科视角获得更多的知识经验,同时掌握了探索事物的有效方法,有效促进了学生语文思维素养的全面提升。

4.参与社会文化建设

新《课标》在语文“文化自信”素养中强调教师需要引领学生“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充分利用语文技能走进校园、社区等文化活动当中,从而打造良好的社会精神文明风气,通过加强文化建设来促进家乡的快速发展。因此,将传统文化思想引入课程体系中,是国家以及整个社会对语文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同样也是学科育人价值的深刻体现。小学语文教师需要遵循这一基本发展主线,不断对学科内涵进行拓展提升,以此有效加强学科建设,并充分体现新时期育人目标。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创办特色校园活动,吸引学生参与到传统文化探索当中,如“民俗艺术节”“戏曲文化展”“古典读书会”“传统科技探索”等。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有效充实学生日常生活,同时还能够起到弘扬传统文化的作用,以校园为核心阵地,吸引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到文化建设工作中,并有效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使其能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充实自身的精神世界。

二、新《课标》视域下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存在的不足

1.教师重视程度不足

新《课标》视角下,语文教学应避免单纯以传授学生文化知识为主,而是要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不断加强学科建设,如此才能够体现新时期教学特色,满足学生的多元发展需求。然而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受到应试教育思想束缚,没有注重对学科文化进行深入挖掘,依旧单纯局限于字词、表达、背诵等浅表化知识的教学。长此以往,导致传统文化教育在学科体系中的融合程度不足,难以完整贯穿于日常教学活动当中,没有对学生起到持续的引导作用。

2.课堂教学方法单一

新《课标》要求教师采用合理措施来增强学生的文化感知能力,并加深学习体验,使学生能够近距离感悟传统文化魅力。然而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普遍采用书面化、灌输式的课堂活动来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没有注重根据不同类型的知识特点来打造多样的教学活动。从而导致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途径单一,并且常常处于被动状态参与学习,容易忽略课程中蕴含的宝贵文化资源。

3.忽视学生主体特征

“学生主体”原则强调教师要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自主参与意识,同时能够运用以往掌握的学习方法积极探索传统文化,并充分吸收其中蕴含的思想养分。如此才能够体现新《课标》教育思想,推动教学的深化转型。但就目前教学成果来看,小学语文教师过于关注教学进度,因此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往往选择一带而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完全忽略了学生内在需求,同时也无法吸引学生深度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严重限制了教学质量。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调整课堂教学模式,注重突出学生在传统文化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4.教学主体力量匮乏

新《课标》视角下,强调小学语文教师需要主动打破以往封闭的教学格局,联系多方教育力量来为学生塑造理想的成长环境,以此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其中传统文化思想作为全民族共同的文化遗产,更是需要引入多元教学主体,从更多角度引导学生认知其中的内涵。如此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教育成果,并促进学生获得更为全面的发展。但目前小学语文课程中依旧以教师作为主导力量,没有适时补充课外知识,为学生搭建开放式的教育平台。如此不仅严重限制了学生的文化视野,同时也容易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出现片面单一的问题,不利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高质量发展。

三、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在小学语文课程中传承传统文化的有效措施

1.深挖教材内涵,完善资源配置

教材是开展教学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学习并运用语言知识的具体参照。因此在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出教材的导向作用,依托各类文本资源发掘其中蕴含的汉字文化、传统思想以及人文要素,从而找准传统文化的渗透渠道,进一步拓展课程内容配置。如此才能够形成一体化的课程机制,使学生在了解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一并掌握汉字语言的使用规律,以此有效体现核心素养教学特色,避免课堂教学重心出现失衡现象。

以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课为例,作品中为学生介绍了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并采用借物抒情的手法,借用“插茱萸”的节庆习俗来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教师在为学生讲解这一课的过程中,不妨以此作为切入点,首先为学生介绍“插茱萸”这一传统习俗的由来,根据茱萸的药用价值理解人们这一特殊行为背后蕴含的美好寓意。随后基于作者的语言表达技巧入手,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在节日时刻倍感孤独的游子心理,同时明确古诗中借助“茱萸”来传达思念祝福的创作手法。

2.创新教学方法,增强学习体验

新《课标》的出台,再一次向小学语文教师强调了信息化教学、合作学习、情境创设等先进教学理念与技术的重要性。提出教师需要以加深学生体验作为首要目标,对课堂学习环境、活动以及资源进行有效调节。如此才能够有效涵养学生的情感,使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来获得感性与理性思维的双重提升,进而全面增强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基于这一发展要求,教师需要积极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改造课堂教学环境,使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价值底蕴、审美要素获得更加深刻的理解。

以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赵州桥》为例,“赵州桥”是中国石拱桥的代表性杰作,其中蕴含着古人智慧。课文通过文字描述的形式,仅仅能够从表面帮助学生了解这座石桥的相关信息,却不足以直观体现这座石桥的壮观雄伟,难以帮助学生体会石桥背后的历史文化传承。为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不妨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配合影视图像帮助学生更为细致地了解赵州桥全貌,如此使学生不再只是将赵州桥当作一个历史建筑,而是能够进一步感受其中的历史厚重与民族智慧,进而有效提升学生对事物的审美辨识能力。

3.开展合作教学,引导主体参与

新《课标》背景下,教师通过语文课程不仅要拓展学生知识储备,更要向学生传递丰富的学科技能,使学生能够运用相关知识来自主展开文化探索,从而真正获得自主发展的动力,并体现核心素养教学的本质要求。为此,在向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学的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明确学生主体原则,合理通过活动引导的方式,促使学生积极展开传统文化探索,并在这一过程中继承传统文化,实现自身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

例如,教师可以采用合作探索的方式,为学生打造课外学习项目,围绕家乡饮食文化、特色建筑、地域习俗等方面展开乡土调查活动。这期间除了要求学生按照教师制定的活动主题来自主搜集学习资源以外,还需要将小组的活动方案、方法技术、探究目的以及最终的活动成果等内容以文字表述形式整理下来,并与班级其他学生一同分享。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深刻了解传统文化,同时还能够取得更加丰富的学习经验,促使学生的综合思维获得有效提升。

4.加强家校合作,拓展教学界限

“社会文化参与”是新《课标》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提出的本质要求,同样也是开展传统文化教学需要达成的最终目标。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需要积极引入学生家庭教育力量的支持,通过建立稳定的家校合作关系,来进一步拓展传统文化教学的界限,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了解传统文化,并主动参与家庭甚至社区文化活动,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起到助推作用。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搭建更为理想的学习成长环境。

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开展“家风文化”活动,要求学生每学期初与家长共同制定当前阶段的家风主题,如“诚实”“致远”“向学”“求真”等,并以此为出发点探索相关的古典文学读物或历史人物传记,基于自身理解来深刻解读与之相关的传统文化思想。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除了给出个性化的指导建议以外,还可以进一步推荐各类文化资源,配合学生家长来共同展开教学工作。以此充分联系课堂内外,为学生创造理想的传统文化学习空间。

综上所述,本文立足新《课标》视角,对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对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强调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正确认知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同时创新课堂教学手法,为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指导,以此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其学习水平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 韩佳闻、周春玲《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对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影响研究》,《职业技术》2020年第3期。

[2] 陈海霖《小学语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新课程导学》2023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