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云导学”模式在古诗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吴倚乔 李冬鹏 鲁海胜

摘 要:本文以古诗《寒食》的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在“云导学”模式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古诗教学的过程中,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云导学”模式 传统节日 《寒食》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24.022

在中小学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中有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较以往大大增加,且呈现出单元化教学的趋势。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以“民风民俗”为人文主题,让学生通过学习充分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华传统习俗中蕴含的人情美、文化美,激发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在课文教学过程中应渗透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作为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一课,《古诗三首》在古诗的选择上具有相似性,三首古诗均围绕中华传统节日这一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但是由于有些节日在今天已经式微,加之年代久远,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加以指导。区别于传统语文课堂的教学方式,融合线上教学的“云导学”模式有着自身的优势。

其一,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和信息搜索能力,在三年级时,他们也进行过有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综合性学习,而线上的学习能够为他们提供丰富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字介绍、视频、音频等资料,让他们的学习和预习更加高效、系统、全面。

其二,通过线上自学和小组讨论,学生在交流信息的过程中能够解答一部分他们在自学过程中的疑惑,也能够更好地找出他们共性的问题,使得线下的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

其三,节日本身是学生熟悉且喜爱的内容,他们在过节的过程中有切身体会,有真情实感,这也为课后的线上交流环节打下了基础,且线上交流打破了线下课堂的时间限制,使得学生的参与度进一步提高。

《寒食》是《古诗三首》中的三首古诗之一,基于线上线下融合课堂的优势,我们以《寒食》的教学为例,将教学设计为“线上预习+线下教学+线上提升”三个步骤,即“云导学”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以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线上预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在课前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非常重要,在教学中,教师应把握问题的兴趣性以及将问题逐层深入到教学内容中这两个原则。下面我们结合具体的教学过程阐述线上引导教学的具体过程和问题引导的思路。

(一)师生合作,共同确定预习问题

首先是师生共同确定线上预习问题和内容,这样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他们是学习的主人。在让学生了解民风民俗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这两个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教师在问卷星小程序上发布了以下三个问题:1.回忆你所知晓的寒食节的习俗。2.你认为怎样的方式能够帮助你更快更好地理解这首诗。3.你还知道哪些中国传统节日,与之相关的又有哪些古诗。

根据问卷星上学生的填写结果,结合《寒食》的教学内容,经过整理归纳,师生共同确定了以下三个课前预习的重点:1.查找寒食节的由来和习俗,看看它与清明节有什么相似之处,并向同学介绍受众多习俗中你最感兴趣的一个。2.通过书本注释尝试读懂全诗意思,并标注出自己的困惑点。3.结合《古诗三首》这一课,拓展交流你知道的本课提及的三个传统节日的相关古诗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中的一到两个问题进行着重预习,通过问题的选择,班级同学根据自己的意愿分成了三个小组。

(二)线上交流,全班分享预习成果

1.查找资料,初探节日习俗由来

第一小组的同学首先查找并介绍寒食节的由来。教师在引导过程中发现,学生虽然掌握了一些复述的方法,但是在线上汇报预习成果时,却表达拖沓。这时,教师不应着急,首先需要鼓励学生,接着可以发动小组的力量,运用集体的智慧,在讨论中引导学生是否能够用简短的话语去说明原因。线上的思维碰撞是卓有成效的,最终,第一小组经过讨论,总结出了寒食节的历史人物典故、时间和相关习俗。而在群策群力的过程中,学生还找到了有关于寒食节的动画视频,对节日的记忆也更加深刻。在第一小组的线上预习交流过程中,教师也发现了问题,学生根据网上搜集的资料得知了寒食节的习俗,也能列举出很多个习俗,比如扫墓、祭祖、寒食、禁火等等,但是再一深究,他们并不清楚古人是如何去完成这些活动的,在这些活动中到底有哪些文化意蕴。对于寒食节和清明节,在大多数学生的初步印象中也只是觉得很相似。这些深层次问题的生成其实就是线上教学的效果,它使得后续的线下教学不用再流于表面,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教师在线下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引导,也为线下教学提供了问题引导思路。

2.借助注释,初识诗句大致含义

接着,第二小组的同学向大家汇报了他们通过结合书旁注释以及查找资料后整理出的诗句含义。学生反映查找诗句的含义对于他们来说难度不大,但是对诗句中的一些词语理解不到位,导致整首诗变得晦涩难懂,比如学生想象不到“飞花”“柳斜”的画面,对于注释中为什么用汉代皇宫去指代唐代皇宫也比较疑惑。学生能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提出新的问题,说明他们在自学讨论的过程中已经有所思考。教师应多鼓励学生进行这种思考,并引导他们先查找相关资料,把这些问题放在线下课堂进行分组讨论解决。

3.课外拓展,相关节日古诗积累

最后,第三小组的同学们向大家汇报了他们整理的有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古诗。因为在《古诗三首》这一课中除了《寒食》,还有《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这两首诗,所以学生围绕这三首诗找到了不少与这三个节日相关的诗句,有之前学过的古诗,比如《乞巧》《望月怀古》《清明》等,也有学生课外拓展的古诗词,比如《寒食上冢》《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教师可建议学生在课余时间在班级范围内将搜集到的古诗进行传阅,利用古诗课进行诗歌朗诵,分享预习成果。

二、线下课堂,共同探究重点难点

线下的课堂教学是学生解决本课学习重难点的关键,因为课前线上预习的铺垫,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掌握了很多拓展资料,所以线下的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更加高效。教师可以明确知晓学生所遇到的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应该起到引导作用,对学生的学习难点进行点拨,并适时予以帮助。

(一)多样诵读,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古诗教学中,诵读是重点之一。教师可在学生课前预习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的基础上,组织多种形式的朗读。比如通过带有画面的名家诵读,学生在眼看画面,耳听诵读的过程中进入古诗学习的氛围中。学生入情入境后,教师引导学生观看了春日里京城落花飞舞,斜柳依依的画面,让他们通过画面去找对应的诗句。不少学生很快找到了“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这句诗。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们想象诗歌所描述的画面,教师提出问题:“春日的美景是灵动的,作者是通过哪些字来向我们描写这一灵动的场面的呢?”学生在反复朗读以及观看画面后,再次深入文本进行思考,他们很快找到了“飞”和“斜”这两个动词。

(二)“新火”为例,解决课前预习难点

课前线上预习时,学生对寒食节对应的习俗有疑问,而后两句诗就出现了习俗之一——传赐“新火”,这一习俗现在已经绝迹,教师在这时应该提供更多有针对性的资料,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如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给学生播放有关于传赐“新火”这一习俗的纪录片,纪录片遵循史实,又有较为科学的讲解。视频展示古人在这个季节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是“禁火”,然后重新钻燧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谓之“改火”或“请新火”。观看视频结束后,学生利用简单的道具,以小组为单元,结合自己课前查找的资料和课中观看的视频,理解讲述这一习俗,让学生在课堂参与中提升兴趣,突破难点,在体验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经过这样的背景介绍,再抓住“传”“散”等动词,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在暮色中,烛光在皇宫和王侯贵戚们的府第间流动,青烟袅袅的景象,就相对容易很多。而对于“以汉喻唐”这一写法,在课堂上,各个小组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同学就提出“以汉喻唐”这一手法在唐诗中非常常见,唐代诗人用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于国家的认同,也委婉地表达自己对于统治阶级的批判。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唐代诗人的这一写作方式,可出示有着相同写作方式的王昌龄的《出塞》一诗。学生在经过这一系列的讨论、朗读、思考后,已经能够自主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感受诗歌中的承平气象。因此,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主动探究与积极思考下,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主旨,解决了本课学习中的一个重难点。

(三)小组讨论,理解习俗文化内涵

根据前面的课前线上预习,学生了解了扫墓、祭祖、寒食、禁火、蹴鞠、插柳等很多习俗,而能够详细介绍一种习俗也是我们这一单元的学习重点,于是,教师可提供相关资料,让学生在小组讨论后选代表进行交流。对于语言表达方面比较弱的孩子,可以模仿先前在介绍传赐新火这个习俗时的表达方式进行交流。学生纷纷介绍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方面,如祭祀、插柳、踏青等,同小组的同学进行补充。这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他们描述的过程中也进一步清楚怎样在表达时分清内容主次,清楚描述主要内容。当了解了这些习俗后,师生一起将清明节和寒食节的相关内容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学生知道了清明节融合了寒食节的习俗并且将这些习俗流传至今。现今的清明节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一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二是踏青郊游、亲近自然。清明节不仅有祭扫、缅怀、追思的主题,也有踏青郊游、愉悦身心的主题,“天人合一”的传统理念在清明节中得到了生动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就这样在传承中发扬光大。而今,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也应该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汲取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在引导自学的课堂环境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点拨也避免了以往课堂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教师与学生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学生全程参与其中。通过一步步引导和探究,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所表达的字面意思,更激发了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生能够提升自己的语文核心素养。

三、线上拓展,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线下课堂教学后,如何巩固学习成果,是课后复习的主要任务。考虑到前面线上预习在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上的优势,课后巩固也采用线上方式,具体做法如下。

(一)再次合作,共同确定巩固问题

学习完《寒食》这首古诗后,为了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节日的精神内核,也为本单元的习作部分打下基础,教师要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教师再次运用问卷星,在与班级同学进行讨论后,形成以下两个问题:1.针对寒食节、清明节,你在学习完古诗后,最想对谁表达你的思念和敬意?2.结合本单元习作要求“抓住重点,写出特点”,回顾今年清明节学校组织的烈士陵园祭扫活动,完成小练笔,记录活动经过,抓住重点部分详细描写。

(二)线上交流,分享复习巩固成果

1.多维角度,抒发心中的崇敬之情

针对第一道问题,学生的思念一般分为三个方面,有的表达对自己逝去的亲人的思念,有的表达对古代先贤的敬仰,还有的同学着眼于生活中出现的平凡却又伟大的普通人,表达了对他们的崇敬与爱戴,比如在火场中不顾自身安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消防员,再如舍己救人的白衣天使。在诸多同学讲述的过程中,能够看到他们自己的思考,对生命的尊重,对未来的期许,以及明白他们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

2.亲身实践,落实单元写作要求

由于去烈士陵园扫墓是人人参加的活动,所以对于活动过程学生是清楚的,但是,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的通病就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不能够抓住重点或者自己印象最为深刻的部分。因为是小练笔,所以教师在写之前就明确要求,只能选择这次活动中你感受最深的一部分进行描写。明确要求后,学生创作小片段,经历自评、他评、小组评后,在班级展示时,学生较之课前是有进步的。现摘抄学生的一段文字进行展示:

天阴沉沉的,下着毛毛细雨,我们身穿素衣,胸前佩戴着红领巾,拖着沉重的脚步,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烈士墓前,我们在烈士墓前摆上了鲜花,目视前方,昂首挺胸,高唱国歌,寄托对于革命先烈的哀思。

在这位同学的习作中,通过环境的烘托以及一系列动词的使用,着重写了献花寄哀思这一场面,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总之,在《寒食》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运用线上和线下融合的“云导学”教学模式,打破以往课堂的时空限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努力拓展语文课程的内涵和外延。在教学中,思、读、写、悟多方面结合,能够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集思广益,一方面夯实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另一方面能多渠道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一系列举措使得“云导学”模式下的语文教学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 王涛、徐旭《探寻中华文化的“根”——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文化的教学》,《小学教学研究》2019年第14期。

[2] 詹燕焮《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传承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学研究》,集美大学2021年硕士论文。

[3] 韩丽《传统节日文化在小学教学中的渗透策略初探》,《吉林教育》2017年第32期。

(本文系合肥市包河区教育规划课题《基于“云导学”教学方法下小学语文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教学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BJG2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