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策略探究

作者: 王凡

摘 要:新课改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诸多要求,不仅要求教师讲解必备的课程知识,还需要加强对情感教育的重视程度,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特征,让学生真正热爱上语文学习。因此,教师要严格遵循新课改的教学要求,科学而有序地组织不同的情感教育活动,让每个学生都可以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以此来提高初中语文情感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初中语文 情感教育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24.030

在初中语文情感教育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课本中的重点内容,提高情感教育的针对性,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强化情感引导的力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凸显初中语文情感教育的价值。

一、初中语文情感教育的原则

1.动态性

在初中语文教育中,情感教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情感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初中语文情感教育的动态性原则,正是指导学生在情感教育中不断发展的方法,使其具备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情感的体验和表达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面对教育的需求和社会的变革,初中语文教育需要紧跟时代潮流,不断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动态性原则要求教师在情感教育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造丰富多样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比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等来表达情感,让学生在阅读中产生共鸣,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情感互动、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在交流中体验和表达情感,增进彼此的情感理解。

同时,动态性原则还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在情感教育中,每个学生的情感需求和表达方式都有所不同。教师需要通过观察和了解学生的个体特点,针对不同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情感教育方案,帮助学生积极面对挑战和压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动态性原则还要求初中语文教育与社会的变化相结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建设的意识和能力。

初中语文情感教育的动态性原则是教师促进学生情感发展的重要依据。它要求教师不断反思和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适应学生的成长需求和社会的变化。同时,学生也需要积极参与情感教育,主动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情绪状态,与教师和同学进行情感交流和互动。

初中语文情感教育的动态性原则为学生的情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保障。只有在积极、健康的情感氛围中,学生才能快乐成长,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成为有情感和智慧的人。教师应共同努力,致力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和表达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奠定坚实的情感基础。

2.人文性

人文性原则是初中语文情感教育中的重要方面,它强调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感,使其具备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人文性原则的核心是关注人的尊严、价值和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在初中语文课堂上,人文性原则以文学作品为切入点,通过阅读、鉴赏和创作文学作品,提高学生对人的内心世界、道德情感和社会关系的认知与感悟。这种教育方式能够使学生产生对文化、历史和生命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并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在人文性原则的引导下,教师可以通过文学作品塑造丰富的人物形象,展现思想、情感以及与社会的关系。教师可以选取那些具有深度和广度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文化的内涵。同时,通过与作品中的角色进行情感交流,学生能够体验到不同情感状态给人们带来的触动,使学生对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

人文性原则还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情感管理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式的提问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情感交流中。同时,教师也需要教授学生一些情感管理的方法,帮助学生正确处理情绪,建立积极健康的自我意识,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人文性原则的指导下,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能力,通过让学生关注身边的社会问题,如节约、环境污染等,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背后的人文因素和道德考量。这样,学生不仅能够从文学作品中感悟人性的复杂性,还能够通过实际行动来关注并改善社会。因此,教师在班级教学中要注重教学内容的扩展以及延伸,选择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以此来唤醒学生的情感意识。

二、初中语文情感教育的方法

1.渗透传统文化,增强情感认同

众所周知,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课程。在初中语文教育中,情感教育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作为一门涵盖丰富文化内涵的学科,语文既有知识传授的功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引导学生在情感层面对文化进行认同,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感。

例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在讲解《苏州园林》这篇课文时渗透传统文化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苏州园林》是一篇描写苏州古典园林的文章,通过对苏州园林的特点和魅力的描述,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更激发了学生对自然、人文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苏州园林的历史渊源和建筑风格,帮助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独特之处。苏州园林以其精巧细腻的设计、独特的空间布局和浓郁的文化氛围而闻名于世。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文字、音频等多种形式,将苏州园林的美景呈现给学生,引发学生对苏州园林的兴趣。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互动,借助情感的力量提升学生对苏州园林的认同感。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写出自己对苏州园林的感受和想象,或是与同学分享自己与苏州园林有关的经历,让学生在情感交流中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苏州园林的文化内涵。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的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苏州园林的魅力。通过实际观察和体验,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苏州园林的独特之处,从而对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产生更加深刻的认同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小组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分享自己对苏州园林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情感交流的能力。最后,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创作与苏州园林相关的作文,或是创作与苏州园林有关的诗歌、故事等文学作品。通过写作,学生不仅能够进一步加深对苏州园林的理解,更能够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2.联系生活实际,深化情感理解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教师可以在初中语文情感教育中深化学生对于情感的理解和体验。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更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相信通过教师的精心引导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们一定能够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感悟到更多的情感真谛,成为具有情感修养的综合型学生。

《春》这篇课文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以及作者对于春天的感情,能够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进而引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共鸣。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参与课前准备活动。例如,在学习《春》这篇课文之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家中观察春天的景色,用文字来描述学生所见到的一切美好。这样的活动既可以提高学生对于春天的热爱,也可以为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提供更多的素材和情感基础。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图片、音乐等形式将春天的美好景象展示给学生。这样的展示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所描绘的意境和情感。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学生所看到的图片和听到的音乐,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接着,教师可以通过情感引导来深化学生对于《春》这篇课文的情感理解,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关于春天的记忆和感受,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春天时的一些美好经历,让学生将自己的情感与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进行对比和联系。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中所展现的情感内涵,提高学生对于美和情感的敏感度。

最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情感互动的活动,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诗歌创作,要求每个小组以“春”为主题,表达对于春天的情感感受。这样的活动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也可以加深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在互动活动中,学生们可以分享自己的作品,交流彼此的感受,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对于《春》这篇课文的情感理解。

3.渗透语言情感,发挥传情作用

情感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而语言作为情感传递的工具,在初中语文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情感教育中,教师的情感语言能够渗透到学生的内心世界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言行和态度传递情感,教师的言行举止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学生会观察教师的每一个细微动作和表情。因此,教师应该保持良好的情感状态,并通过微笑、鼓励、赞美等积极的肢体语言来传递爱与关怀。教师的态度也尤为重要,积极乐观、真诚善良的态度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语言表达情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丰富的表情和语言,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所讲授的内容中。比如,在讲述一个悲伤的故事时,教师可以运用生动的语言、动情的声音,让学生感同身受,进而引发学生内心的共鸣。

此外,诗词歌赋也是一种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富有情感色彩的优秀作品,通过朗诵、演唱等形式,将作品中的情感传递给学生。之后,教师可以通过互动沟通传递情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情感教育的重要环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创造良好的互动氛围,使学生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在与学生交流时,教师可以用鼓励的语言来引导学生,给予学生积极的情感反馈,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同时,教师也应该倾听学生的心声,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通过耐心细致的沟通,建立起与学生的情感联系。

最后,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感化的教学情境来传递情感,教学情境是情感教育的重要载体,它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能力。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情感内涵的教学材料,如优秀的文学作品、经典的诗词等,通过讲述、解读和互动活动,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受和表达。

4.借助信息技术,营造生动课堂

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情感教育中的应用可以极大地提升教学效果。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影视播放、互动活动和实地考察等手段,能够将知识的魅力充分呈现给学生,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热爱。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丰富课堂内容,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引导学生用心感受、用情理解,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以石拱桥为主题,旨在向学生展示我国丰富的桥梁文化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如何将这样的主题生动地呈现给学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就需要教师运用到一些信息技术的手段。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投影仪或电子白板,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石拱桥图片展示给学生。通过这些形象的视觉效果,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到不同类型的石拱桥,以及它们在我国特定地域的特色。这种展示方式既丰富了教学资源,又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桥梁文化的丰富多样性,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资源,播放与石拱桥相关的影视作品、纪录片或仿真演示。这样的多媒体形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视听上得到满足,更能够给学生带来视觉冲击和身临其境的感受。学生仿佛置身于那些古老的桥梁中,感受到桥梁的坚固和历史的沧桑,进而使学生对石拱桥的理解和情感体验更加深入。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设计一些有趣的互动活动,例如,通过网络平台创建一个虚拟桥梁建设团队,学生可以分组讨论、设计和建造属于自己的石拱桥。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搜索资料,了解桥梁工程的基础知识、材料选择和桥梁设计的原则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感受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还能够形成工程思维和创新精神。对于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以组织一场实地考察活动,带领学生亲自观察和探索真实的石拱桥。通过实地考察,学生可以切身感受到桥梁的实际功能和文化价值,加深学生对石拱桥的理解和感受。这样的体验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还能够激发学生对古建筑的热爱。

综上所述,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开展情感教育。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完成对知识的高效率探究,实现初中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段伦平《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探析》,《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2年第4期。

[2] 王存伟《激活学生情感提升教学效能——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新课程》2022年第19期。

[3] 卢畅《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优化课外阅读指导》,《对接京津——经济发展教育事业论文集》2022年。

[4] 于玲玲《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与策略研究》,《山西市场导报》2023年第C03期。

[5] 孙丹丹《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探析》,《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3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