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探析

作者: 虎卓玲

摘 要:本文将着眼于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内涵和要求,以初中语文课程为例,对标我国传统文化渗透教育思维,依托文献查阅、案例分析等方法获取有关资讯,结合个人工作经验及对相关研究成果的分析,围绕“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提出若干建议,希望可以对业内同仁的工作起到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初中语文 传统文化 渗透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24.034

中华传统文化是历史中对社会认识、道德理念和情感价值的集合,也是先民遗留下来的瑰宝,有着极大的研究、传承和弘扬价值。在初中课程体系当中,语文无疑是最具有人文内涵性和文化表现性的科目,在培养学生中阶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也承担着塑造学生正确价值理念和丰富学生文化储备的重要任务,必须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时至今日,仍旧有相当一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对该门课程渗透传统文化的主题、方向和形式缺乏科学、完备的认识,导致该项工作的开展过于机械化、形式化,这是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在笔者看来,相关工作应当以下列几个方面为主要抓手来执行。

一、挖掘课内教学资源有效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对于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无疑是所有课程教学工作的第一要务,也是相关教育改革活动所必须要重视的核心环节。基于这一方面的认识,初中语文教师在构建传统文化渗透课堂的过程当中,需要首先着眼于对课内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合理利用,结合课文内容渗透传统文化,以此来为后续各方面工作的有序进行做好铺垫。

1.结合课文内容渗透传统文化

教材是初中语文课程学习的核心材料,对于传统文化的渗透,也需要以有效开发、整合课文内容为第一要务。初中语文教师在执行这方面的工作过程当中,应着重于挖掘、提炼课文材料里所存在的对应中华传统文化内涵、主题、表现特点的人物行为、社会现象、物品、文学语句、特定称谓等,有意识、有计划地带领学生们结合这些内容进行必要的接触、品读和提炼活动。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兴趣来设计、组织对应的主题教育活动,通过这些措施来帮助学生借助于自身对课文内容的基本认知来形成有关于传统文化的学习目标和路径,最终取得令人满意的传统文化渗透教学成果。

必须要强调的一点是,教师要充分理解课程的具体内容,然后在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并且细化和分解落实的过程中,体现出传统文化的整合和优化利用,在此背景之下进行教学的有序推进,才能取得良好的传统文化渗透效果。

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不妨重点结合课文中孔子或其弟子的语句来进行导读,围绕这些语句的主题深入浅出地阐释儒家学派思想体系里“仁”“礼”“信”等主题的基本内涵和在当今社会的传承、弘扬意义,同时,教师可以根据部分学生所熟悉的日常活动和生活理念来对上述内容做更深层面的讲解。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活动将附着于基本的课文学习活动来进行,进而为相关文化概念、价值的生本渗透创造条件,进而为教师引导工作的开展提供基本的保障。

2.结合作者信息渗透传统文化

所有的文学作品——尤其是那些足以被选入中学课本中的文学作品中包含着浓郁的情感,而这些无一不是来源于文章作者自身的社会阅历和生活经历,因此,对于文章的解读也离不开对作者本人的研究。出于对这一客观事实的认识和尊重,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渗透的过程中,需要有意识地将对作者个人信息的解读整合为另一个工作切入点,依托于对作者生平事迹、思想主张、情感经历和一些社会身份的讲述,来引导学生获悉、品读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养分”。这种方法能够帮助学生通过更有自我代入感、主观认同力的模式,从一个个鲜活的个人身上去了解传统文化的主题、内容、魅力、价值,从而为理想教学效果的取得再添一份保障。

比如,在组织学生进行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这篇文言文的学习活动时,教师便可以在完成基础内容的介绍之后,将文章的关联角色——吕蒙的个人经历向学生做一番简要的介绍,重点围绕其所担任的“左参军”“柴桑太守”“都督”等官职进行解释,以此来让学生了解古典文化中的政治官职体系,帮助学生积累这方面的文化常识。

如此一来,学生们在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就有了更为明确、具体的代入点,同时也可以将自己的直观感受引入其中,让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充满“温度”。

二、依托课外资源开展传统文化的渗透

无论是新课程改革还是素质教育改革,都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做好课内学习的“内功”的同时,围绕关联课题开展对课外资源学习、内化的“外功”修炼。据此,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在构建中华传统文化渗透课堂的活动中,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从而实现综合性文化课堂的构建目标,并起到提升学生兴趣的作用。

1.结合影音作品渗透传统文化

必须要看到的是,初中生在很多人的眼里虽然已经是“大孩子”了,但是他们仍普遍保留着感性化的思维模式,更加习惯也更加乐意于去通过“短、平、快”的模式来接触信息、消化信息。基于这一方面的客观事实,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渗透教育的过程当中,需要有意识地体现出课外影视资源的“出镜率”,凭借这一方面的资源,通过多媒体对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进行全方位挖掘,一来更为有效地强化传统文化要素的“穿透力”,二来也可以使学生在主观上形成更为高涨的学习热情,从而令相关工作的开展更加有效。

例如,在结束了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木兰诗》这篇文学作品的基础性教学工作后,语文教师利用多媒体相关软件和硬件设备,展示《花木兰》影视片段或者精彩镜头的集锦,使学生借助演员出色的表演以及导演对服、化、道的精准选择,生动地了解了我国南北朝时期的服装样式、社会生活以及军事、政治制度方面的内容,同时从更深层面出发去体会“花木兰”的人物特点,同时对其忠孝形象进行塑造,体现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思想和文化特质。

借助于这一策略,中华传统文化渗透活动在学生们的主观认知里就充满了吸引力,教师能够凭借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而更为高效地开展教学工作,大大提升教学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2.结合文学作品渗透传统文化

对于文学作品的研究和解读是语文课程的基本教学形式,这一形式自然也要被有机应用于课外资源的开发之中,如此方可使课程教学成果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优化。立足于这一方面的认识,初中语文教师在构建中华传统文化渗透课堂的活动当中,需要在完成课内篇目的基础性教学之后,结合课题的内容、主题、形式、难度等要素以及学生的阅读理解效果,为学生布置任务,确保学生在课外收集相关文学作品,在深入阅读和融会贯通之中,强化学生的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要对这些篇目中有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做出多角度的内化,从而完善学生的文化认知体系。

比如,在结束了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石壕吏》这首诗的基础教学活动后,教师不妨引导学生读一读杜甫“三吏”中的另外两首作品——《潼关吏》和《新安吏》,并将这三首作品做一番对比,共同品味杜甫在三首诗中所体现出的“同情劳苦大众,心怀天下家国”的情怀。由此确保学生更深入地掌握传统文化,教师也可以围绕相关材料来完善学生们的文学认知体系,以此来实现课程教学和文化渗透的“双胜利”。

三、依托实践资源开展传统文化的渗透

正所谓“实践出真知”,任何教育目标的达成都不能只依靠理论讲解,必须要配合实践才能更为顺利。基于这一方面的事实,初中语文教师在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当中,需要同步开辟实践渠道,带领学生通过“结合场景还原活动渗透传统文化”和“结合户外实践渗透传统文化”等途径来深入品读中华传统文化,以此来让活动变得更加有声有色。

1.结合场景还原活动渗透传统文化

一如笔者之前所提及的,绝大多数的初中生仍旧保留着“孩子”的天性,他们活泼好动,对于新鲜的事物充满了兴趣,也希望能够在他人——特别是同龄人和教师面前展现出自己的过人之处,这些都可以成为推进教育活动的有利条件。基于这一方面的客观认识,初中语文教师在构建中华传统文化教学活动当中,不妨借助于这一课程当中丰富的场景性资源,组织学生们进行更多具有场景还原属性的活动,有意识地挑选那些具有文化内涵的活动,并且打造良好的文化情景,以此让学生在场景还原活动中,对于相关服装道具进行准备,让学生在角色扮演过程中更充分地理解文本的内涵,精准演绎作品、感悟文化、践行理念。为了进一步强化相关工作的作用,初中语文教师还可和学生一起参与其中,用“师生同乐”的形式来扩大工作的“战果”。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智取生辰纲》的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场景还原之中有效融入相关情境中,在角色的体会和认知过程中让学生融会贯通,同时引导学生在师生面前进行表演,让学生更充分地感受文本的核心内涵和写作风格。每个“剧组”要根据自己对课文和其中人物的理解来分配表演任务,并对一些台词进行“二创”。

借助这一策略,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将变得更加生动、深刻,也能感受到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无穷乐趣,教师也可以使课堂教学氛围更加活跃,可谓“一举三得”。

2.结合户外实践渗透传统文化

从核心层面上来看,真正高质量的教学工作并不只是让学生“记住”知识,而是要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去感受社会、品读世界、吸收文化理念;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初中语文本身就是对社会中诸多文化的一种反映,对于这一学科的有效教学也要将学生“拉”回到社会。从以上两个方面来看,初中语文教师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渗透课堂的构建,应当有效根据学生们的普遍兴趣和行为能力,以及教学主题、方向、目标等要素,确保学生在感受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能够实现融会贯通,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传统化的相关成果,并且在巩固和优化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比如,在结束了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春》的教学之后,教师要有效利用节假日时间引导学生到课外实践中进行探索,如到公园或者近郊开展放风筝或者采集植物标本的活动,通过传统文化游戏的有效融入,学生能够在模仿古人游戏的过程中感受其中的核心内涵。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们一起背诵有关“春景”的古诗词,以此来使学生们充分体会到传统文化中的无穷趣味。

这样,教师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活动就有了更大的空间,学生理解文化、认同文化的过程也有了更多的路径和窗口,教师的课内教学目标也可在实践性素材的辅助下早日达成。

四、依托环境资源开展传统文化的渗透教学

外部因素可以在悄无声息之间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品行,这就给教育工作的多维开展提供了另一条思路。基于这一方面的事实,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活动时,需要进一步重视环境因素的影响和教育价值,在活动场景中让学生感受语文教育和传统文化的相关内涵,并且在各类要素的整合下,使学生得到正确引导。学生们能够强化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兴趣,以“润物细无声”的模式来优化其他方面工作的效果。当然,这项工作的执行也要以学生的兴趣和审美取向为依据,不可让相关要素表现得过于突兀,否则反而不会取得预期的成效。

例如,教师不妨在教室的墙壁上悬挂一些写着类似于“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等表现发奋图强之精神的词句的条幅。这种方法使学生们的传统文化内化过程变得更为自然、深刻,也让学生通过感官直观体会到传统文化所具有的独特美感,同时对美化学生的学习环境也有着十分显著的功效。

除了以上几方面策略外,初中语文教师还需要重视“家校合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渗透提供必要的支持。一方面引导家长进一步意识到帮助孩子在语文学习中提高传统文化素质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根据学生家长的具体情况,提供给他们开展居家传统文化渗透教育的建议,以此使学生得到学校和家庭双方的引导。

中华传统文化是每一位炎黄儿女刻印在血脉中的精神图腾,对于它的学习、传承和弘扬是我国文化建设战略的关键一环。广大初中语文教师要真正认识到这一点,在课程教学活动中构建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体系,围绕多元主题设计、执行对应的工作方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充分领会和认知传统文化,在有效践行和充分解读的过程中,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进行领悟。在强化课程教学的专业性和多维化的基础之上,教师能够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项宏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文学教育》 2021年第5期。

[2] 赵荣《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产业》2020年第3期。

[3] 刘雪峰《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策略探究》,《科普童话·新课堂》202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