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多文本读写结合策略研究

作者: 贾节娜

摘 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内容。然而,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读写分离的问题,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能力,也制约了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如何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多文本读写结合的策略,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 多文本读写结合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24.035

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语文属于一门语言学习学科,具有人文性、工具性等特点。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多文本读写结合作为当前语文教育改革中的重点内容之一,需要从加强读写结合入手,做好不同文本选择,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升语文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在参与读写结合活动的过程中逐渐提升语文能力,实现语文教学目标。

一、初中语文多文本读写结合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多文本读写结合就是将不同文本结合在一起,做好阅读与写作设计工作,实现二者的深度融合。通过阅读多篇优秀文章、文学作品等,学生在了解语言文字、写作结构的基础上,能够逐渐提升审美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一是通过多文本阅读可以强化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在不断阅读中了解不同的语言,获取不同类型的词汇、句式等,在写作中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提升语言的生动性,强化语言的敏感性。

二是借助阅读能够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在写作中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有不断阅读优秀的文章,学生才能了解不同写作技巧与方法,结合自己要写的内容,将所掌握的技巧运用到写作中。在多文本阅读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逐渐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是阅读与写作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借助多文本阅读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知识,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阅读中积累知识,为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奠定基础。

(二)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多文本读写结合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深度,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主动对阅读内容进行分析,保持学生的思维活跃性,尝试归纳知识点,总结核心要点,随后将自己的想法写出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一是教师在多文本读写结合下可以有效延伸学生的思维广度,让其主动针对不同观点进行探究,在写作中尝试从不同角度表达观点,实现对自身经验的总结,达到拓宽思维广度的目标。

二是多文本读写结合可以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找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结合点,引导学生对逻辑关系进行分析,逐渐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三是做好多文本读写结合能够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在写作中准确审题,选择适合的角度完成写作任务。

(三)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写作均属于重点环节,对培养学生实践意识,提升实践能力有着积极影响,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是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处理能力。通过为学生提供各类文本,如新闻、小说等,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使其获取更多的知识与信息,掌握分类、筛选、归纳等方法,提升信息处理能力。

二是培养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借助写作训练活动,教师可以强化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学会使用文字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保持思维活跃性,逐渐提升表达能力。

三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实现能力转化目标。借助多文本读写结合活动,可以促使学生将所掌握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具体场景中,如参与实践报告写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随着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应对挑战。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主动运用多文本读写结合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二、初中语文多文本读写结合的策略

(一)强化学生写作技巧

1.进行读后改写训练

在开展多种写作方法训练活动时,多文本阅读改写属于难度较大的方法之一,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完成改写任务。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想要提升学生改写能力,需要做好教育创新,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改写题材,确保写作手法的丰富性与趣味性,让学生感受到二次创作的乐趣。

如讲完《狼》以后,教师可以利用启发性话语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尝试针对文言文进行改写,形成全新风格的故事。这一活动的开放性较强,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尝试将自己的观点写出来。通过学生的改写可以发现,学生因思维观点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能够写出类型不同的故事,这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也可以满足学生的思维发展需求,实现读写结合。

为了拓展学生知识视野,教师还可以选择本文作者的其他文章,要求学生进行反复阅读,如可以为学生展示《聊斋志异》《草木传》等,在满足多文本读写结合的基础上,继续要求学生进行文章改写,以此来实现以读带写的目标。在讲述完《次北固山下》以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尝试进行改写,在完成改写后在课堂中进行分享,进而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改写结束以后,教师通过要求学生将改写的内容在班级中分享,以此来让学生了解其他同学的改写情况,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达到提升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效果。

2.进行读后续写训练

许多文学作家在作品创作中并未完全将真实的想法写出来,为读者提供了充足的想象空间。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做好教材内容的研究工作,在抓准文章留白的基础上,进行启发教学,明确文章中心思想,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问题,让学生在不断思考、推测中形成新的观点,借助随笔练习的方式完成补写。学生的经验、经历不同,所续写的内容也是各不相同的。教师借助这一训练方式不仅可以提升与学生写作能力,同时也可以强化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如讲《伟大的悲剧》时,教师可以利用文章中的疑问进行教学,以此作为续写教学的切入点。

在课堂中,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展示问题,提供相应的资料,让学生在深入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找出解决问题的答案。在讲述《桃花源记》时,许多学生会产生是否真的有世外桃源等疑问。而教师在面对学生的疑问时,可以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解答。另外,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带入网络信息平台中,或是可以通过图书馆等渠道查阅相关资料,不断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合理利用问题,教师才能将学生带入多文本读写结合活动中。但是应当要明确的是,在面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时,教师应当避免直接给出问题答案,而是需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提供相关的文学作品,让学生在继续阅读中自行找出答案。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格列佛游记》《神秘岛》等书籍,要求学生进行自主阅读,结合已有知识与经验,尝试对文章中的中心思想、内涵进行分析。

续写训练中所使用的方法可以运用到许多环节。教材中还涉及大量图片资料,所以教师需要在指导学生阅读中尝试观察图片中的内容,针对图片进行分析,尝试使用具体的语言进行补充,确保学生可以在阅读中理解文章留白的含义,完成内容补充,理解文章内涵。

3.进行读后仿写训练

在多文本读写结合活动中,教师需要做好模式构建工作,让学生在多文本阅读中完成仿写任务。如在完成多文本阅读以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针对文章的共同点进行分析,深入挖掘结构亮点,让学生在真正理解知识内容的基础上完成仿写训练,实现多文本读写结合目标,不断优化语言输入与输出的过程,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写作质量。

在讲《济南的冬天》时,教师可以从本文内容出发,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写作方法,感受作者笔下的冬天形象,领悟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类型一致的文章,如《江南的冬景》《济南之春》等,让学生在课堂中继续阅读。在阅读活动中,教师还需要展现自身的引导作用,与学生一起探究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所使用的手段、方法,分享阅读后的感受,实现有效合作与交流。在后续教学中,教师需要将重点集中在仿写训练上,让学生在仿写中掌握写作技巧,通过为学生营造自由轻松的空间,在联系现实生活的基础上,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确保学生在写作中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多文本读写结合教学能够帮助学生积累知识与经验,为后续的写作提供新的思路。

(二)帮助学生积累素材

1.进行词句摘抄

在阅读活动中摘抄词句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词汇,实现提升语感的目标,掌握正确使用语言表达思想的方法,提升文章的流畅性与自然性。在多文本读写结合中,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不同文本,利用丰富的资料与观点来提升说服力。

例如,在《观沧海》的教学中,学生可以摘抄描写大海景象的内容,了解曹操的雄心壮志。随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饮酒》《爱莲说》等,让学生自行摘抄,在品味与分析中找准学习方向。有效的摘抄可以提升资源利用效果,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印象,同时也可以达到由点及面的效果,解决素材丰富性不足等问题,提升教学效果。

2.进行模仿迁移

模仿迁移作为语文教学中比较重要的方法之一,能够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已有文本将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转移到新的情境中。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可以利用朗读、拓展训练等方式完成知识内化。语文教材中包含大量文质兼美的文章,所以教师需要做好文本选择工作,组织学生参与模仿迁移训练。

如在讲述《叶圣陶先生的二三事》时,教师需要组织学生对文章的写作方式进行分析,了解作者在人物刻画方面所使用的技巧,随后为学生提供《安塞腰鼓》《白杨赞礼》等文章,让学生在对比分析中掌握描写方法,并尝试进行写作,以此来提高技能内化效果。

(三)创新读写结合模式

1.更新教育观念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从具体的教学过程出发,合理运用多文本读写结合方法来提升教学效果。

一是及时更新教学观念,做好课堂教学优化工作。教学中,教师应当主动规范自身的言行,从原有的知识层面转移到能力层面,关注学生学习行为的变化情况,以此来做好课程设计工作。

二是从教学过程出发,确保设计的合理性。因不同文本具有风格迥异等特点,且在新《课标》全面实施背景下,传统的单篇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语文教学的发展要求。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做好多文本结合研究,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阅读需求,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在深入探讨与交流中完成任务,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体验,保持学习的主动性。如在讲述“欲扬先抑”知识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同时引入课外相关文章,实现由点及面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在阅读中掌握这一知识点。教师应当广泛阅读不同书籍,自觉收集与之相关的文本,形成较强的课程意识。

三是在精讲教材阶段中,教师需要避免出现过度干涉学生学习等问题,要发挥引导作用,做好多文本教学研究,确定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参与思维训练中完善知识结构,满足教学要求,提升语文教学效果。

2.激发创作欲望

教师开展多文本读写结合教学时应当提升对写作的重视度,利用适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将阅读过程中所掌握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通过深度阅读,学生能够掌握文本中的思想意境,明确谋篇布局方法,产生创作欲望。所以,教师需要及时为学生提供写作的机会,利用改写等方式完成再创作,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维度出发,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产生写作兴趣,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写出来。课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同一议题出发,尝试阅读不同文本,了解文本中的情感,确定写作方向。

如讲《石壕吏》时,因文章的故事性与可读性较强,不仅包含议论内容,同时也涉及抒情部分。所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继续阅读《新安吏》《潼关吏》,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随后还可以开展对比教学,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写作背景,产生表达欲望。最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述故事,保持写作热情。

3.培养创新能力

在多文本读写结合中,教师需要从语文教学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情特点设计出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从多文本读写结合的主旨层面来讲,教师要从教学过程出发,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文章主题与中心思想,做好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工作,达到提升阅读能力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主动运用多文本读写结合模式,培养学生的读写主动性,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想象,明确创新的意义,进而运用阅读中所掌握的方法,在写作中完成情感表达,逐渐提升审美能力,形成写作风格。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引入多文本读写结合模式能够有效提升语文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完成写作素材的积累,形成全新的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实现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杜艳平《浅谈多文本阅读教学中读与写的策略研究》,《空中美语》2021年第1期。

[2] 王丽芳《读写结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索》,《成才之路》2023年第25期。

[3] 李欣荣《深度学习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融合探究》,《课程教学研究》2023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