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关于有效提问的思考与实践探究

作者: 张永华 马淑云

摘 要:有效提问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还能实现课堂互动,提高学习效率。有效提问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进行深入了解,以及拥有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有效提问,有针对性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分层递进的问题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拓展性的问题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如何运用有效提问策略,使之为提高教学质量助力,是每位语文教师必须深入思考的课题。本文旨在探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通过具体的方法,为提高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供帮助。

关键词:初中语文 有效提问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24.037

提问不仅是教师教学艺术的体现,也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有效提问的核心在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思维特点,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有效提问不仅是师生交流的桥梁,更是提高学生思考能力的重要手段。它能够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培养其批判性思维。教师的提问应呈阶梯式递进,逐步引导学生从表层知识向深层理解转变。此外,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形成互动式的提问与回答。

一、精心设计问题

1. 问题要有针对性

教师在准备课堂提问时,要避免重复、琐碎或过于复杂的问题,应关注课文的核心要点,将重点放在能够深化学生对课文理解的问题上。这样的提问不仅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还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提前准备,精心设计问题,确保每个问题都能引导学生对文本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在设计问题时,教师应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点,使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

此外,教师还应根据课堂反馈灵活调整提问策略,如发现学生对某个问题特别感兴趣时,可以适时深入该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同时,教师也应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形成一种互动的课堂氛围,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还能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这种方法,教师能够更有效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沁园春·雪》为例,教师可以从这首词的历史背景出发,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首先,教师询问学生是否知道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探究这首词与当时社会环境之间的联系,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词中所表达的深层情感。接着,教师可以围绕词的艺术表现手法提出问题,比如讨论毛泽东在这首词中如何运用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来表达他的思想情感。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探讨这首词的主题思想。教师可以问:“《沁园春·雪》中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如何体现了作者的豪迈情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这样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对词中深层意义的思考,促使他们从不同角度理解作品。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问题,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探讨这首词对当代青少年的启示。教师可以问:“如果你是这首词的作者,你会如何描述你眼中的世界?”这样的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还能帮助他们建立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通过这样针对性的问题设计,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沁园春·雪》,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同时,这种教学方法也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他们形成独立的见解。

2.问题要有层次性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问题的难度,确保问题既不过于简单,又不会让学生感到难以应对。在具体操作上,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起初,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基础性的问题,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已有知识,建立学生的自信心。随后,教师可以逐步提出一些更加深入的问题,促使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这种由浅入深的问题设计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提升思维能力,还能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就感。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增强课堂的互动性,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学习需求。通过对学生问题的分析,教师可以更精准地调整教学策略,设计出更加合适的问题,从而更有效地指导学生。

此外,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提问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拓展学生的思维视野,激发其创新精神。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教师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为其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乡愁》为例,教师可以从基础性问题入手,询问学生对于“乡愁”这一概念的理解。随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分析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探讨诗中的具体表现手法,如余光中如何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来表达自己的乡愁。这类问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他们分析文本的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探讨性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乡愁》中所表达的乡愁情感与他们自己的经历有何联系。这样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促使他们将个人经历与文本内容相结合,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诗歌。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讨论这首诗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以及它如何影响我们对于家乡和乡愁的理解。通过层次分明的问题设计,教师不仅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乡愁》,还能帮助学生在理解文学作品的同时,提高其综合素养和语文能力。

3.问题要有拓展性

教师应致力于创造一个开放自由的思维环境,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为此,教师需要避免只提出有固定答案的封闭式问题,而是应该提出能够引发学生思考,没有唯一答案的开放式问题。这样的问题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还能鼓励他们自主寻找答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共鸣。这样的问题不仅能够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还能帮助他们形成更加深入全面的理解。

此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在讨论中提出自己的问题,进一步拓宽思维空间,增强学生的参与感。教师应对学生的问题和见解给予积极反馈,帮助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培养其多元思维能力。

以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诗歌的基本内容,如询问他们对“我爱这土地”这一句话的理解,接着,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象征手法和语言特色,如探讨诗中的“土地”象征什么。这样的问题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这首诗在当今社会的意义,这样的问题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还能促使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诗歌。此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就诗歌中的主题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分享自己的见解。这样的互动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感,还能促进他们之间的思想碰撞,拓宽其视野。通过这样富有深度的问题设计,教师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探索课文内容。

二、把握提问时机

1.启动阶段:主题引入提问

教师应该设计与即将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应足够引人入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将学生的日常经验或者当前的热点事件作为切入点,设计与之相关的问题。这种方法不仅能迅速引起学生的共鸣,还能帮助他们建立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在提出问题时,教师应确保问题的开放性,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回答。这种开放式的提问能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促使他们从个人的角度出发,分享自己的见解。同时,为了提高提问的效果,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反应,根据他们的回答灵活调整接下来的教学步骤。如果学生对某个问题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适时深入探讨该问题,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反之,如果学生对某个问题反应冷淡,教师则应及时调整提问策略,寻找更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通过这样精心设计的提问,教师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引出课堂的主题,为后续的教学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参与感,还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知识。

2.精准关键:重点环节提问

在知识探究阶段,教师提问的重点应聚焦于课文思想内容的关键节点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针对这些重难点的精准提问,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教师应事先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分析,明确课文的主要思想和学习难点,以此为基础设计问题。在提问时,教师应注重问题的深度,确保问题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来设计问题,这需要教师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提问。在课堂上,教师应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重难点内容。此外,教师还应关注学生对问题的回应,根据他们的表现及时调整提问策略。

以《岳阳楼记》为例,教师应精准地将提问定位于文本的核心部分,针对“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一主干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文章的主旨和作者范仲淹的情感态度。在讨论这一问题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异”的含义及其在文中的体现。通过让学生探讨范仲淹如何通过观察岳阳楼的景色来表达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关切,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范仲淹对景物的描绘如何反映他对时局的忧虑和对未来的希望。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分析范仲淹如何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这种深入的文本分析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艺术魅力,还能提升其文学欣赏能力和语文素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提问的时机和方式,确保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通过师生互动和学生之间的讨论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通过这样有针对性的提问和讨论,教师不仅能够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微观聚焦:细节层面提问

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每个标点、词汇,甚至人物的细微动作和看似不起眼的对话,都可能隐藏着作者的深层意图和丰富情感。教师应利用这些细节作为提问的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的深层含义。在实施这一策略时,教师需要对文本有敏锐的观察能力,能够准确识别出关键的细节元素。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细节如何与整体主题相联系,如何反映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情感表达。例如,教师可以询问学生某个特定词语的选用对理解文本有何帮助,或者探讨文中某个细微动作背后的象征意义。此外,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对这些细节的探究中。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还能促使他们对文本产生更深刻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进行深入思考,从而使其在探索过程中逐渐建立起对文本的全面理解。在探讨细节时,教师还应注意将这些细节与文本的整体结构和主题联系起来。通过将细节与整体相结合进行讨论,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层次。通过在细节处提问,教师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深化对文本的理解,还能培养其思考能力。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深度解读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知识联结:迁移思维提问

教师需要精准把握课堂内容,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引导他们探索新的知识。为此,教师应设计问题,帮助学生从既有知识出发,建立起对新知识的理解。在实施这一策略时,教师应首先明确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点,并在此基础上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将旧知识与新知识相联系。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在比较和关联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似点和不同点,或者讨论如何将已学知识应用于新的情境中。

此外,教师应注重提问的时机,确保问题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握学生在理解新知识时的关键时刻,恰当地提出问题。教师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问题的探讨中,引导他们主动思考。这种参与式的学习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同时,教师应给予学生适时反馈,帮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教师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在知识迁移的过程中进行深入思考,使学生能够在掌握所学知识的同时,不断探究新知,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

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文本,激发他们的探究欲,促进其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无论是针对性、层次性、拓展性的问题,还是在细节和知识迁移处的精准提问,都是教师在课堂上开展教学工作的有效手段。这些提问策略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语文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学习习惯。因此,教师应当不断优化提问技巧,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灵活运用各种提问策略,提高教学效果。通过这些努力,教师可以培养出更多具有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学生。

参考文献:

[1] 陈秋霞《有效发问,引发学生思考——谈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提问》,《第二课堂》2021年第3期。

[2] 刘艳《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1年第3期。

(张永华,1976年生,男,汉族,山东日照人,大学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马淑云,1977年生,女,汉族,山东日照人,大学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