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视野下培养学生“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策略探究

作者: 章其帮

摘 要:本文从“人的发现”这一大视野角度出发,通过问题式引领,把握史料细节,重点分析部编版教材九年级上第14课《文艺复兴运动》,帮助学生分析文艺复兴运动的内在联系与价值,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进步性、多面性与局限性,展现较完整的“历史解释”的形成和建立过程,从而为培养学生“历史解释”核心素养提供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历史解释 核心素养 《文艺复兴运动》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24.048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对“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定义是“所有历史叙述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即便是对基本事实的陈述也包含了陈述者的主观认识。只有通过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描述历史,揭示历史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才能不断接近历史的真实”。在初中阶段,历史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能“初步地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要想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教师就需要经历收集史料,辨析史料,找到内在的因果关系。而要想做好这些,历史老师从大视野出发就是一个很好的角度。

赵亚夫教授指出:“历史课堂是要把看似凝固了的历史一丝丝地抽出,使它们成为可以触摸、可以感知、可以聆听、可以继承、可以实践、可以畅想、可以创造的活生生的素材。”历史教师可以做的就是在一定的大尺度、大视野和大情怀下进行设计,把长时间、多人物的历史史料有机地串联在一起。只有依托这些文字或图片史料,“大”才能变成“细”,通过辨析和立体呈现,让历史叙述变得真实鲜活,历史人物变得立体丰满,历史课堂变得妙趣横生,历史学习充满着睿智,“细”也最终成为“大”。

本文从“人的发现”这一大视野角度出发,通过问题式引领,把握史料细节,重点分析部编版九年级上第14课《文艺复兴运动》,帮助学生分析文艺复兴运动的内在联系与价值,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进步性、多面性与局限性,展现较完整的历史解释的形成和建立的过程,从而为培养学生历史解释核心素养提供有益的帮助。

一、人的初发现:具体的人

大视野不是空泛的谈论,需要体现在触手可及的历史细节中,而且有其内在的逻辑性。就“人的发现”来说,其内在的第一个逻辑是,人具体是什么样的?

材料一:你留在这里吧,因为你受的惩罚是公正的……因为你的贪婪使世界陷于悲惨,把好人蹂躏,把恶人提升。

——但丁《神曲》

材料二:(一个犹太人)照我看,天主应该惩罚这班人,一个都不饶。要是我的观察还准确,那么那儿的修士没有一个谈得上什么圣洁、虔敬、德行,谈得上为人表率。那班人只知道奸淫、贪欲、吃喝,可以说是无恶不作,坏到了不能再坏的地步……照我看,你那位高高在上的‘牧羊者’,以至一切其他的‘牧羊者’,本该做天主教的支柱和基础,却正日日夜夜,用尽心血、千方百计,要叫天主教早些垮台,直到有一天从这世上消灭为止。

——薄伽丘《十日谈》

材料三:达·芬奇与6世纪拉文纳的《最后的晚餐》。

材料四:莎士比亚的作品:世态炎凉的真情悲剧《李尔王》,妒忌猜疑的性格悲剧《奥赛罗》,寡断犹豫的性格悲剧《哈姆雷特》,盲目野心的欲望悲剧《麦克白》,奸诈报复的商业喜剧《威尼斯商人》

思考:结合上述材料,概括文艺复兴运动中人物的特征。

但丁用意大利文写作了《神曲》,而不是用当时通行的拉丁文。在《神曲》中,但丁自己构想了一个地狱、炼狱、天堂的世界,用自己的标准把他批判的对象——腐败无能的教皇尼古拉三世,放入了地狱。 但丁通过文学来无情地批判宗教界的虚伪,颠倒黑白,希图表达的是个人可以有自己价值标准,对不满现象有批评的自由权力。

薄伽丘《十日谈》是在14中叶欧洲黑死病期间创作的。材料中的故事以最见利忘义一个犹太人为线索。然而,就是这样的人,却也在批判教士的罪恶——奸淫、贪欲、吃喝、无恶不作。言下之意,教士比犹太人还坏,这是一个无情的讽刺。

《最后的晚餐》是一个宗教题材,历史上有无数的画家为此作画。达·芬奇生活在15世纪中期到16世纪初,而拉文纳生活在6世纪,中间隔着近一千年。观察两幅画可以发现,达·芬奇画作中,耶稣与门徒们充满着人的丰富表情和动作——神也是人,人是生动形象的。而在拉文纳的画作中,神是呆板的,大家都只是一个符号。达·芬奇的画作告诉人们,不仅可以画神为人,也可以画普通人,比如《蒙娜丽莎的微笑》。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最有成就的艺术家。在他的作品中,人的性格是多样的——妒忌、犹豫、充满野心、奸诈等,社会也是现实的——世态炎凉等。

综合来看,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有如下特征:个性、自由、生动形象、自然、多样性、丰富。自然而然,我们会问:文艺复兴前的人是什么形象?一些反义的词汇就会自然涌现:黑暗、约束、压抑、单一、古板。

在人的发现的大视野下,我们通过文艺复兴运动主要人物作品的生动呈现,自然展现了文艺复兴运动核心思想——人文主义:一种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的哲学。这个认识的建立过程是通过对历史情境的设计,让学生体验当时人们所处的历史背景,感受当时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在史料解读中,教师引领学生在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认识史事的性质、特点、作用及影响等,逐渐培养学生初步了解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人的发现背后:有原因

大视野不是简单的陈述与总结,而是需要分析背后的因果关系。就“人的发现”来说,其内在第二逻辑是,为什么这个时候意大利会出现文艺复兴运动?更具体的,但丁、薄伽丘等为什么敢批判教皇和教会?

材料一:但丁是一个政治性人物,他从小就想当政治家,后来也成为了政治家,只是不得意,反对派把他轰下台,又把他从佛罗伦萨流放出去,流放之后就再也没有回去过。在流放生活中,他一直闷闷不乐,结果就写出了一个稀奇古怪的东西(《神曲》)……《十日谈》也是一个离奇古怪的作品,作者是薄伽丘(佛罗伦萨商人家庭)。14世纪中叶欧洲流行过一次大疾病,当时叫黑死病,现在把它叫做鼠疫。

——钱乘旦《西方那一块土》

材料二:意大利虽然还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战争频仍,纷争不已,但在经济上呈现一种特有的繁荣,一些城市共和国商业和手工业十分发达,有雄厚的财力……定居于这些富裕城市中的,有不少博学多识的学者,对古代罗马文化深感兴趣。这些城市共和国的统治者和富商巨贾,对来自各方的诗人、学者、艺术家,竞相延纳,加以庇护……君士但丁堡与意大利之间,使者、学者接触频繁……1453年土耳其人攻陷君士坦丁堡后,拜占庭学者西行讲学者络绎而至。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上)

材料三:罗马文明在意大利的土壤上可以说是根深蒂固,入侵者要想拔除它,始终得费许多周折。而且即使他们确实拔除了它,也始终是远不如欧洲其他国家那样干净彻底。

——(法)涂尔干《教育思想的演进》

材料四:文艺复兴通过复活希腊时代的知识,创造出一种精神气氛:在这种气氛里再度有可能媲美希腊人的成就,而且个人天才也能够在自亚历山大时代以来就绝迹的自由状况下蓬勃成长。

——(英)罗素《西方哲学史》

思索:结合上述材料,概括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发生的因素。

自从法兰克王国国王克洛维在496年皈依基督教,查理曼大帝下令征收“什一税”贡献给教会以来,天主教会就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最强大的时候,罗马教皇甚至可以撤换天主教各国的君主。西欧的主流思想就是天主教,它控制和规范当时社会的一切,不管是宗教的还是世俗的。任何反对天主教和教皇的人都要受到宗教法庭的审判。天主教思想就像一个大幕笼罩在欧洲上空。于是,有自主意识的人,本能地对天主教充满反感。

但丁和薄伽丘两人都生活在意大利城市商业共和国佛罗伦萨。但丁出身于佛罗伦萨城市小贵族,经历过复杂的城市政治斗争,在流放的过程中把他内心对社会的不满,对天主教的不满尽情释放。他已经没有什么可失去,可担忧的,而且动荡的意大利也是他的保护伞。薄伽丘当时遇到了欧洲最大的一场瘟疫——鼠疫导致的黑死病。这场鼠疫让欧洲约1/3的人死去。在重大的疾病面前,天主教无能为力。天主教和罗马教皇的权威在民众的唾骂声中不断丧失。此时,薄伽丘在家中写下了《十日谈》——对天主教进行讽刺,揭露教会的阴暗面。

意大利自古以来就是地中海贸易圈的中心。十字军东征结束前后,基督教王国与东方的伊斯兰王国重启了商业贸易,意大利城市共和国成为主要的受益者,比如威尼斯、佛罗伦萨等。商人们渐渐产生了一种欲望,即除了财富上的满足之外,也会追求另一种满足,即精神上的满足。于是,商人们希望自己的城市在文化方面也出现繁荣。文化学者有了政治和财富的保障,就可以尽情展现富裕者的所思所想,他们所借鉴的文化是什么呢?来自东罗马帝国灭国后学者带来古罗马罗马文化。

当时的意大利人早已不是古代的罗马人,他们身上留着的是日耳曼人与古罗马人融合的血液。一个新的意大利人,一不小心就会在意大利半岛看到罗马帝国的瓦砾和遗迹。他们自认为是罗马人的后代,自然要借鉴古罗马文化,然后上溯到古希腊文化。然而,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并不是回到过去,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文艺复兴实际上反映的是新成长起来的城市富裕人的口味与品味——自由的现世生活。文艺复兴运动,实质上是欧洲资产阶级新文化运动,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在史料的解读和分析中,我们发现,历史解释的因果关系链条逐渐形成。

三、人的发现现实:很复杂

大视野不仅要知道因果等历史解释联系,还要从长历史周期客观看待文艺复兴。就“人的发现”来说,其内在的第三逻辑是,文艺复兴运动有什么流弊,如何客观看待文艺复兴运动?

材料一:一种文化要是沉湎于审美价值,就往往会产生道德方面的松弛懈怠……根据基督教的伦理立场,所有关于个人幸福的考虑都必须从整个道德领域驱除出去,因为它们只能是助长腐化堕落,消减我们行动的道德价值……对于这些人文主义者来讲,最高的目标就是享有众口相传的名望。

——(法)涂尔干《教育思想的演进》

材料二:当时人们把好色贪吃、放纵奢侈看作十恶不赦,但在但丁眼里,这些只是轻微的错误,最多只需要进第一层地狱……当然,但丁并没有背离基督教,他的标准仍然是镶嵌在基督教基本价值之内的,他只是提出某些质疑而已……不可把文艺复兴与基督教完全对立,其实文艺复兴是在基督教的基本框架之内进行的。例如,以人为本,也可以从基督教的基本思想得到阐释……人们可能会有误解,以为文艺复兴是反宗教、背离宗教的,但实际情况不是这样,文艺复兴的特点是将世俗的人性和宗教原则相结合。

——钱乘旦 《西方那一块土》

材料三:需要说明的是,人文主义思潮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思想运动……许多人文主义者与旧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与贵族、高级神职人员、国王、教皇来往密切,彼特拉克、瓦拉等人甚至成为教皇的宠信……而另一方面,封建统治阶级出于自身的利益,也能够容忍人文主义者的嬉笑怒骂,甚至成为他们的保护人。教皇尼古拉五世、庇护二世、利奥十世以及一些世俗统治者当时都是人文主义的著名积极赞助者。

——张志伟《西方哲学十五讲》

沉思:文艺复兴运动及其人物的局限性?

文艺复兴运动主要表现在文学和绘画方面,宣扬的是一种文化,一种审美价值。它带来了一个悖论——对个人和社会道德要求的降低。而提倡发扬人的个性,注重人的世俗生活,尤其是追求享受,很容易滑向“放纵主义”。人文主义者容易陷入追求名利的深渊。而追求名利,需要有坚实的物质基础。说到底,这种文化的内在核心是一种新型的贵族文化休闲运动,是对古代权威遗迹的崇拜和新思想不成熟的体现。

基督教天主教派也是一种文化价值观,主要强调的是道德伦理价值。人文主义者本身依附于权贵阶层,因而不可能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他们对教会的批判大多仅限于指出教会的腐败和虚伪,并没有触及基督教的基本理论及其赖以存在的根基。当然,基督教价值观也有它内在的价值,但无能力统治社会的方方面面,它必须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和思想潮流发挥其所长。从历史长河来说,精神的属于宗教,世俗的属于国家,也即“恺撒的归恺撒,上帝的归上帝”。由此,一个长历史周期的历史解释自然得到呈现,学生们在这种大视野逻辑中一步步前进,收获了史料辨析的方法,建立了一个历史事件从疑问重重到基本解决的过程。

在大视野下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先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大视野角度,比如地中海贸易视野、世界市场建立视野、新旧转换视野、大国崛起视野等。其次,要做到大视野,小细节。一切历史都在细节中,没有了细节的展现,大视野就无法清晰建立。其三,可以通过因果关系等逻辑关系建立形成一个完整的史料分析和历史解释链条。同时,在整个历史解释链条建立过程中,学习者既要学会收集史料,也要学会谨慎分析史料观点的主客观性,不轻易附和古人和今人的观点,尽可能把握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时代性、进步性和局限性。历史解释没有完美的,这是历史的遗憾,但也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想象,这是历史的永恒魅力。

参考文献:

[1] 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2] 钱乘旦《西方那块土》,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

[3] 张志伟《西方哲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