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作者: 张维萍

摘 要:审美情趣是人类一种较为基础的精神需要,是人对所有美好事物和现象的一种期待和追求,也是人感知物体和艺术作品之美的一种能力和手段。本文将对培养小学生审美情趣的意义做简要的分析,并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 审美情趣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03.00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素质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朗读教学法是小学语文教师培养小学生审美情趣的主要教学手段。但是学生的领会程度良莠不齐,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寻求更好的教学策略,为在语文朗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的个人成长创造更好的条件。

一、培养小学生审美情趣的意义

审美情趣包含两个层面,第一是审美情感,第二是审美趣味。审美情感是一种情感状态,是人在感情中到“善恶美丑”的客观事物时产生的主观感受,而审美趣味则是人在进行审美活动时表现出的对审美对象的一种偏好,它强调了人进行告知活动时的选择性。小学学生的认知能力正处于低水平的阶段,因此教师必须深刻把握培养小学生审美情趣的意义和价值。

(一)审美情趣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性格的塑造

审美情趣是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方面,审美情趣影响着学生对于自我的认知,对于各种社会关系的认知。通过审美情趣的培养,小学学生能够初步建立基本的是非观念,形成对美丑的基本认知。小学阶段的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还停留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之中,看待事物时往往持有比较片面的、绝对的、静止的观点。对小学生进行审美情趣培养,是使学生正确约束和规范自我言行,建立属于自己的一套审美标准的有效方法,能够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

(二)审美情趣的培养有利于课堂教学的优化

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往往存在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不断甚至是扰乱课堂纪律行为的问题,这是学生是非观念、美丑认知存在缺陷的表现。学生在家庭中是处于中心的,但是在大集体之中,成为则不是了,这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心理落差,学生渴望被关注,却不知道用什么样的方式引起教师的注意。当发现取得良好成绩和调皮都可以得到教师的关注时,学生肯定就会都去尝试。此时如果教师不进行及时引导,任由学生发展,部分学生可能就会去选择以调皮来博取关注。而审美情趣的培养能够让学生明确值得鼓励的行为,同时,审美情趣教学往往需要运用图片、音乐等辅助手段,这能够增强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三)审美情趣的培养有利于教育体系的完善

我国现阶段推崇和实施的是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关注基本知识的讲授,还要关注学生基础情感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审美情趣培养是美育培养的重要内容,基于美育在促进学生智力发展,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以及提升学生的健美认知方面的重要作用,可以推论出审美情趣的培养是适应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体制需要,顺应了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部分教师仍然持有传统观念中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的教学思维,不知如何实施素质教育。而审美情趣的培养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一个教学方向,教师可以以“审美情趣培养”为落脚点进行教学设计,从而促进教育体系的完善。

(四)审美情趣的培养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善

小学生是发展的人,这句话的含义包含两个层面,第一,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技能是发展的,学生的性格也可以通过教育和环境得到塑造。第二,学生在进入成年后,会成为建设社会的主要力量。在小学阶段强调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家长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发挥家长对学生的示范作用。而形成了良好的道德认知以及审美观念的学生以及学生家长,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身边的人,从而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

二、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

现阶段语文朗读教学中审美情感的培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在朗读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通过实践和研究,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朗读教学缺乏目的性

朗读所带来的审美情感提升是朗读效果的体现,而朗读教学的目的设定则直接影响了朗读效果。

(二)朗读教学缺乏针对性

朗读教学需要丰富化,不进行教学内容探究,不注重朗读方式之间的联系,朗读教学过于形式化。比如,将同一种朗读方式应用于不同的体裁,这不是这一朗读方式包容性的体现,而是在教学上缺乏教法反思的反映。

(三)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阅读能力是存在差异的,因此对于课文的理解也存在一定的偏差。学生存在“搭便车”的现象,认为集体读得好就是自己读得好,对朗读任务持有敷衍的态度,在朗读过程中缺乏参与感,没有形成个人的朗读特色。

(四)朗读评价主体单一化

理论上,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引导者和思维的启发着。目前学生朗读的优缺点都是教师一人指出的,而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后,学生往往以教师的评语为标准,学生个人没有自我反思的空间,也没有听到同伴意见的机会,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审美情感的发展。

(五)评价语言过于概括

学生在朗读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是语调没有升降变化、不能准确把握语速、朗读不流畅,等等,教师只有指出了学生的具体问题,学生才能够得到改正。

三、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提升学生审美情趣的有效方法

(一)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朗读情境

良好的朗读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通过阅读,理解课文的内容及其背后的深刻内涵。朗读情景能够更进一步让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之中,沉浸在文章构建的世界中。不仅能够提升朗读教学的质量,还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朗读的艺术,在朗读中感受文章的美,在文章中体会朗读的愉悦。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一个合适的朗读情境也是很有必要的。教师可以通过三种具体的方式进行朗读情境创设。

第一,教师范读。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倾向于模仿教师的行为举止,如果教师朗读时声情并茂,抑扬顿挫都掌握得很好,那么学生在模仿教师时也会吸收朗读技巧。第二,播放音乐。背景音乐能够唤起学生的听觉,使学生在朗读课文时如临其境,如见其人,拉进学生与文章的距离,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跟着作者的节奏进入文章中。第三,利用插图。由于学生个人生活经验或是时代的限制,学生在理解部分年代久远的文章时存在非常大的困难,学生无法想象其中的场景,也无法体会人物的情感。利用插画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同时引起学生进一步的想象。例如,教师在讲授一年级下册《雨点》一课时,可以一边利用教室里面的多媒体设备播放大雨落下的声音,一边请学生朗读课文,使学生身临其境,尽快转换角色,进入课文中雨点的世界。

(二)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活动,让学生能够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的认识和理解,充分感知到文字的语言魅力和情感价值,鼓励学生利用朗读与作者或者课文中的典型人物进行密切的情感交流,与他们产生情感共鸣,让学生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感悟和个性化的情感体验,同时培养共情能力,促进学生思想的成长以及自我审美情趣的提升。

例如,在讲授六年级下册《卢沟桥烽火》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和组织学生带着感情去朗读课文。让学生通过朗读能够对卢沟桥事变有一个清晰的认知,能够铭记历史,记住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和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野蛮行径和滔天罪行。除此之外,带着感情朗读课文,还更能让学生把握和感知课文中所描述的我国军民协作、同仇敌忾抵御侵略者的顽强精神,让学生能够通过朗读产生对我国军民抗击侵略者这一英勇事迹的崇敬之情,从思想层面促进自我审美情趣的提升,最终帮助学生得以实现更好的发展。

(三)在朗读中进行思考

传统的朗读形式只注重朗读,而不注重学生的思考,使得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提升学生审美情趣的作用无法得到有效发挥。因此,为了提起学生对于朗读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朗读当中来,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不断创新改进朗读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和实际学情来创新朗读形式,在原有的朗读形式上倡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积极引导学生学会用自己的声音去理解课文,让学生通过朗读来理解课文作者或典型人物形象的个性特点,培养语感,让学生在朗读中思考问题,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在朗读中享受语文的情趣。

例如,教师在讲授六年级下册《半截蜡烛》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初步导入课文之后,可以先向学生提出几点要求并抛出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朗读课文。首先,应该要求学生在进行朗读时必须读准文中每一个字词句的音,读通顺全文;其次,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划出朗读过程中发现的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最后,让学生在朗读中进行积极思考,思考课文以“半截蜡烛”为题的意义,思考作者想要借这半截蜡烛表达什么意思,并思考课文围绕着“半截蜡烛”写了何事。在学生朗读完毕后,教师应该检查学生的朗读成果,组织学生对结果进行交流,并对学生进行合理公正的教学评价。

(四)加强对学生朗读方法的指导

朗读不仅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思想情感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学生提升审美情趣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朗读方法的指导,传授学生一些科学正确的朗读技巧,帮助学生解决朗读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以此来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学生在小学语文朗读中提升自我审美情趣提供正确的方法指导。教师对学生朗读方法的指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

良好的朗读习惯是保证学生朗读发音正确的一个前提条件。因此,教师必须注重对学生良好朗读习惯的培养,时刻提醒学生在朗读时保持良好的姿势,以此来保证声带能够处于一个良好的发声状态之中,便于学生轻松顺畅地进行朗读。

2.明确朗读目标

在学生进行朗读活动之前,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朗读目标,不断提醒学生,使得学生能够通过朗读有所收获。

例如,教师在讲授三年级上册《卧薪尝胆》一课时,可以先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并对学生朗读的目标做一个明确的规划。要求学生能够流利通畅地阅读全文,并且能够完成一个情境对话,并在朗读中理解“卧薪尝胆”的意思,使学生能够明白胜不骄、败不馁才是取得胜利的人生道理,从而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树立高尚审美情趣。

3.引导学生有节奏地进行朗读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有节奏地进行朗读,对于文本中关键的对话或句子,学生可以利用加大音量来突出,对于朗读文本中表达思想情感的部分,学生应该适当降低朗读的语速,以此引导学生用朗读去准确理解文本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

例如,教师在讲授五年级下册《古诗两首》一课中《游园不值》这一首诗作时,可以引导学生有节奏地朗读。通篇按照一个既定的节奏去朗读。应怜/屐齿//印苍苔,古木/阴中//系短篷,小扣/柴扉//久不开。杖藜/扶我//过桥东。春色/满园//关不住,沾衣/欲湿//杏花雨,一枝/红杏//出墙来。吹面/不寒//杨柳风。让学生能够通过朗读本首绝句,感知古诗炼句的精妙,能够充分体会到诗句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内涵,使学生从简短凝练、意蕴丰富的诗中得以受到美的熏陶。

4.注重语句停顿

文本的标点符号兼具停顿和表达含义的作用,教师在引导学生朗读时,应该提醒学生注意标点符号处语句的停顿,使学生正确朗读文本,防止对文本表达的意思产生误解,加深对课文的认识和理解,充分感知文字的语言魅力和情感价值。同时使学生能够与作者以及文本内容中的人物产生情感共鸣,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感悟和情感体验,促进学生思想的成长,从而促进自我审美情趣的提升。

例如,教师在讲授六年级下册《如梦令》一课时,应该教授学生掌握朗读技巧。教学生朗读时,教师应先向学生范读课文,并提醒学生关注教师朗读时的停顿节奏。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并让学生按照教师朗读的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帮助学生初步理解本首词的内容,使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李清照词作的画面美和意蕴美,充分感知到古代词的语言魅力和情感价值,帮助学生建立属于自己的一套审美标准,从而促进学生审美情趣的提升。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积极贯彻和落实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注重运用朗读教学法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审美情趣。实际使用朗读教学法时,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有目的地针对性指导,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学生对于朗读的参与度,营造良好的语文教学气氛,以此来促进学生审美情趣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杨中林《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提升审美情趣》,《魅力中国》2019年第26期。

[2] 班霞《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提升审美情趣》,《魅力中国》2018年第9期。

[3] 荣爱华《高中语文中的审美教育途径与方法例谈》,《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年第8期。

(张维萍,1988年生,女,汉族,江苏常州人,大学本科,中小学二级教师,主要从事语文教学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