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歌鉴赏角度谈审题能力的提升策略

作者: 柯婷英

摘 要:福建省近年来诗歌鉴赏题逐年发生变化,且诗歌鉴赏题在中考语文考试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从考试结果来看,学生失分严重。学生要想正确把握诗词句的含义,理解诗歌内涵,掌握主题,提升审题能力是关键。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诗歌鉴赏 审题能力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03.024

自2017年福建省中考进行全省统考以来,诗歌鉴赏考查题型逐年发生变化,引起了语文教师的重视,但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都有一个困惑,在教学中,诗歌讲得很透彻,而就测评结果来看,中考古诗词阅读鉴赏题的得分现状不容乐观。这是为什么呢?又该怎样改变这种状况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重视答题要求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们只重视知识点的讲解,忽略了答题要求。答题有哪些要求呢?这就要求教师教会学生学会审题。审题又该怎样审呢?审题就是审读题干中的问题,首先要明确有几个问题,分别是什么。其次,要明确答题要求。我们以2020年福建省中考语文试卷第五题为例。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4—5题。(6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5.这两首诗都写到“月”,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3分)

大部分教师讲解这道试题时,首先告诉学生这道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情感比较,然后开始讲解并得出答案,忽略了答题要求。其实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带领学生审题。通过审读题干,明确这道题总共有一个问题,而答题要求有三点:一是从“月”入手,二是简要分析,三是两首诗情感的不同点,审清题干,明确答题要求后,答题才能全面。

二、重视得分要求

语文教师在改卷的时候会发现,语文是按点给分的,也就是说,通常情况下本题给的分值就是本题的答题点数。其中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一点1分,像上面这道题是3分题,就是指有三个得分点,即分3点答题。根据以上分析,我们知道这道题的得分要点至少有3个,个人认为,这两首诗借月表达的情感各1分,第二首诗歌手法“衬托”是一个得分点。

第二种情况是一点2分。如2020年福建中考语文试卷中的文言文阅读第9题:本文杨氏被苻家内外称为“痴姨”,她的“痴”表现在哪里?请概括。(4分)

标准答案提供了3点:1.她认为荣华富贵比不上“无忧之乐”;2.大多不接受送来的华丽衣服,有时接受也大多不穿,而是偷偷埋了;3.拒绝承祖派车接她去享福。评分说明很明确地说出,只要答出两点、意思对即可。

明确这一点,我们就得向学生强调,在审题时要看题目后面的分值,根据分值分点答题,这样答题时既能方向清晰,又能扣题得分,审题能力自然也就得到提升。

三、重视学生的答题思维

通常情况下,我们在讲解试题时往往会就答案论答案,没有以学生的位置去思考与讲解,忽略了学生从审题到确定答题思路中遇到的问题,这样就会出现学生听一题会一题,而且只会这一题的情况,不能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

我们讲解试题的主要目的是纠正学生答题失误,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失误的症结所在。学生答题失误,绝大多数情况是由于思维过程出现了漏洞。可能是审题范围不全,审题思路不清晰,审题角度有误;可能是要点有遗漏,概念理解不到位,文本内容理解的偏差,考虑问题不周全,表述不到位,答题区域找错,等等。因此,教师要纠正学生的答题失误,就必须要明白学生从审题到确定答题思路中遇到的问题,以学生的位置去思考与讲解,展现正确的思维过程。

仍以上题为例。教师应展现这样的思维过程:理解诗歌情感,先审题,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月”,找到诗歌中含有月的句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抓住“愁心”,结合诗歌的主要内容送别朋友,得出答案托明月带去自己对友人的思念,寄托自己的离愁。第二首诗中“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抓住诗中的“月如霜”,以如霜的月光来渲染凄惨悲凉的气氛,烘托诗人孤独和思乡的心情。如此,学生才会清晰地明白原来我们做题时思考的过程是这样的。

我们只有重视学生从审题到答题中的状况,展示正确的思维过程,才能提升学生的审题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重视具体的执行手段和过程

在讲解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这道题时,我们经常是这样做的,首先是题型分析。第一点:联系诗歌的创作背景理解。第二点:抓诗歌中典型意象赏析。第三点:从作者的风格赏析。然后我们会归纳分析得出诗歌鉴赏题常见的考题形式有如下几种:1.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塑造了怎样的形象,等等。最后我们得出答题技巧:概括诗中描绘的生活(景物);抒发(寄寓、揭露、赞颂)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然后我们会尴尬地发现自以为讲得很透彻的题目,学生听完后在遇到类似的题时仍然不会做。

其实这种解题方式更多的是关注解题的形式,却忽略了具体执行手段和过程。也就是说,我们解题时只是直接向学生展现正确的答题思维,这种方式仅适合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这时我们可以采取一些辅助手段,会达到很好的效果。

辅助手段一:借助标准答案。

标准答案是答题的标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多分析,多对比,让学生在分析理解中得出答题方法。如在分析诗歌鉴赏题之前,先给出一道试题:《子矜》中“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让学生完成这道题目。学生完成后,教师给出参考答案,让学生自己批改。批改后,再研究参考答案由哪些部分组成。参考答案如下: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描写女主人公在城头等待意中人的样子,突出女主人公对意中人的思念之情。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答题步骤。学生们认为:先找出本句的修辞手法,然后描述事件,最后点出情感。我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加以补充说明:做此类题目时,若这句话有修辞手法,要指出,再描述与本句有关联的事件;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按照这个答题步骤,让学生再做2021年福建省中考语文试卷第4题:“‘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是作者的人格写照,请简要分析。(3分)”

学生审题后,按照刚才的解题思维找出本句的修辞是比喻(准确而言是自喻),关联的事件是作者屡遭挫折,性格是心志始终如一,情感是不惧厄运、坚持正义。最后组织答案:诗人以梅花自喻,表达了诗人虽屡遭挫折但心志始终如一,不惧厄运、坚持正义的精神。这样解题的正确率就高了。

辅助手段二:借助学生。

如何借助学生呢?仍以2020年中考诗歌鉴赏题为例,通常这道题我会先让学生谈谈诗歌鉴赏题是怎么做的。同学们以为甲诗“杨花落尽”是视觉,“子规啼”是听觉,无嗅觉。乙诗“沙似雪”“月如霜”是视觉,“吹芦管”是听觉,无嗅觉。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做诗歌鉴赏选择题的方法。有的同学认为审题很关键,像本题中的“不正确”三个字就要重点关注,若不小心就会选成正确的;有的同学认为此类题目大部分考全诗内容的理解,句子的含义,诗人的情感等,只要用心领会,集中注意力,这类题不难。其实笔者认为,注意关键词最好的办法是把诗歌默写下来,并逐句赏析,赏析的过程中注意句子所用的手法、事件及情感,这样既解决了默写题,又能做好诗歌鉴赏题。

这种类型的题目对于尖子生而言是没有什么难度。如果教师一味讲解,尖子生的学习兴趣会不高,这时我们可以试着让尖子生上台讲解。让尖子生讲题,一方面可以让他们暴露问题,促进尖子生的探究性学习,提高他们的审题能力;另一方面因为是学生给学生讲题,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更相近,思维过程更符合学生的方向,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的听课效率,有利于提升他们的解题能力。

辅助手段三:变式题。

当我们讲解完一道题后,发现学生仍有困惑,这时我们可以给学生做一些变式题,通过变式题与原题的比较,让学生总结归纳出做题的技巧。比如,在讲解完2020年福建省中考古诗鉴赏第5题后,发现学生在做此类型题目时,仍存在表现手法遗漏、答题步骤混乱、表述不规范等共性问题。针对种现象,我首先要求学生填写如下内容。

5.答案:甲诗借明月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牵挂。(情感1分),乙诗描写“月”,表现边塞的苦寒,衬托征人思乡的愁绪(手法1分,情感1分)

失分的原因:

变式训练:这两首诗都运用了景物描写,其作用有何不同?请参照上述答案的格式来分析。

填写的目的是规范学生的答题格式,明确答题方法,及时强化训练。为进一步落实知识点,我给学生做如下这两道题:

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两个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问题:

1.“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你说说“杨花落尽子规啼”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2.“我寄愁心与明月”写得真切感人,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诗的?

这是在原题基础上进行了细微的变化,让学生去探究原题与变式题,在解答时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借助变试题,检测并巩固学生审题解题的思维过程,确保知识真正得到落实和掌握。

辅助手段四:总结反思。

我们讲解试题的目的是给纠正学生答题的错误,分析得失原因,找准问题,找出差距,最后进行总结归纳,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我们往往重视讲评的过程,却忽略了学生的反省和总结。再加上初中生学习的自主性不够,完全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如若我们能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答题失误的原因,找到答题失误的根源,就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审题能力。因此在讲解完2021年福建省中考古诗鉴赏题后,我设计了如下内容帮助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答案:C)

选错的选项目是:                          。

选错的原因:(1.怎么想的?2.哪个点误导了你?3.其他情况)                                 。

分析小结:通过对以上试题分析,你有什么收获或想法?请在小组内交流。

4.“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是作者的人格写照,请简要分析。

(1)答案:“碾作尘”喻指作者屡遭挫折,“香如故”突出强调其心志始终如一。这两句诗作者以梅自比,表现不惧厄运、坚持正义的精神。

你的答案及得分

你的得分原因

失分的原因:(1.审题,2思维,3组织过程,4.其他)。

分析小结:通过对以上试题的分析,你有什么收获或想法?请在小组内交流。

用这样的一个内容,帮助学生总结反思。既让学生分析自己答题时的思维过程,明确自己是在审题的要求上,还是在题目的得分要求中出现失误,还是答题的方向、答题的范围上出现偏差,又让学生彻底弄清失分的原因,加深学生的印象,对今后的解题起着指导性作用。

五、重视不同层次的学生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对同一题目时会有不同的理解,也会有不同的困难,这一点恰恰是教师们常常忽略的。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就得运用自己的经验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判断。学生在哪些知识点上可能会出什么问题,出现此类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比如《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前四句写诗人登上岳阳楼所看到的波澜壮阔的洞庭湖。

B.“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写景雄浑壮阔,极富感染力。

C.“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单纯写诗人想渡湖,却没有船只的情况。

D.诗人希望得到张九龄的引荐,但语言运用上十分委婉含蓄。

这是一道基础题,关键在于学生是否了解诗歌的内涵。学生只有懂得诗人写这首诗的目的,对其内在意义有较为准确的把握,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因此在考试时,我凭经验猜测班上会有十二三个学生可能出错。考试结果证明了我预测的准确性。

我的解决办法是让已经掌握文章内涵的学生一对一在课后去讲解,从文章的写作背景,到写作目的,到各个句子的含义,整体进行讲解。然后进行一个变式训练——这实际上就是“讲”;之后重点强调理解、积累成语和名句的重要性——这就是“评”。这一方式正是基于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分析与判断做出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刘艳维《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题和阅读题的审题训练刍议》,《科学导报(科学教育前沿)》2017年第3期。

[2] 李敏《古诗文默写及诗歌鉴赏试题分析及备考策略》,《云南教育(中学教师)》202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