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德育课程“一月一品”目标分析及实现途径探究

作者: 陈岸荽

校本德育课程“一月一品”目标分析及实现途径探究0

摘 要:新民中学“一月一品”校本德育课程自设置以来,学校不断探索。近年来,在内外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遇到了挑战。在此背景下,笔者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依据,以学校办学理念、年级培养目标为指导,对 “一月一品”校本德育课程内容及目标进行了“对表”和梳理,反思其优缺点,在活动目标设定、实施、效果引导、宣传等方面做进一步细化和优化的探索。让校本德育课程活动更加生活化、行为化、实践化,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校本德育课程 “一月一品” 目标 实现途径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03.040

2017年印发关于《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提出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同时,分学段提出了初中学阶段应注重的德育目标。同年9月25日,发布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提出了实践课程的总体要求,并分学段给出了具体目标。

一、新民中学“一月一品”校本德育课程探索

基于中小学德育工作目标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新民中学围绕“七年级做一个有教养,热爱学习的人;八年级做一个有责任,善于学习的人;九年级做一个有理想,高效学习的人”培养目标,制定出了新民中学“一月一品”校本德育课程(如表1)。

2017年至今,新民中学不断探索,逐步形成了德育工作系统化、特色化的良好局面。但是,随着学生主体意识的不断增强,获取信息渠道的多样化,使得信息来源更加复杂化,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化;同时,学校由走读制向寄宿制转型,义务教育学校向高级完全中学转型,加之疫情影响,聚集性活动受限制的情况下,学校“一月一品”校本德育课程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因此,重新梳理,动态更新,细化德育目标,对进一步优化活动方式方法,增强活动效果,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有着重要意义。

二、新民中学“一月一品”校本德育课程现状分析

针对“一月一品”德育活动,笔者以《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新民中学年级培养目标为指导,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干,18项具体表现为枝,分析“一月一品”12项活动在实施过程中德育目标的实现情况,即体现核心素养指标情况。

(一)关注年级培养目标,活动对象体现分层差异

“一月一品”校本德育课程在注重全员参与的同时,根据各年级培养目标的不同,在活动对象上侧重的年级亦不相同,如表2所示。

七年级培养目标是做一个有教养、热爱学习的人。因此,在“五月,品文学之味”“八月,品新民之缘”两项活动对象中则以七年级为主体,通过文学作品的演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仁、义、礼、智、信。其次是通过军训、文明礼仪培训等入学教育做好学生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以两个重点活动为主,其他活动为辅,将新入学的七年级学生逐渐培养成有教养,热爱学习的人。

八年级的培养目标是做一个有责任、善于学习的人。因此,在“一月一品”活动设置中则将“十月,品音乐之奇”的主体对象设置为八年级。十月,学生在经历了九月的抗战胜利纪念日、九一八纪念日、国际和平日、烈士纪念日,到国庆节后,将更加深刻地明白国家荣辱与个人息息相关。最后,通过音乐节唱红歌的方式让学生再次整体感受祖国的变化,深知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成为一个有责任,善于学习的人。

九年级培养目是做一个有理想、高效学习的人。随着学生的成长,对其也有着更高层次的要求。“三月,品进阶之礼”活动的主体对象则落在了九年级学生身上,活动中,通过登阶而上、大成门感谢父母、大成殿习礼祭拜孔子、赠送家书、颁发成长证书、系蓝丝带、励志壮行、放飞梦想等环节,引导学生知礼仪、懂感恩、珍视生命、热爱家国,从而树立远大的理想。

(二)活动设置顾点失面,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有所失衡

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18项具体表现中,新民中学对学生在社会责任方面做了重点培养,其中“一月一品”12项活动中均通过不同方式培养学生的自尊自律、感恩之心;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敬业奉献,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能主动作为,履职尽责,对自我和他人负责;能明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热爱并尊重自然等,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其次,学校着力于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在人文积淀、人文情怀中均有8项活动体现,审美情趣中有7项活动体现。与此同时,学校在健全人格(8项活动体现)、国家认同(7项活动体现)两方面也做足了功夫。

“一月一品”校本德育课程在科学精神中的勇于探究方面;学会学习中的勤于反思、信息意识方面;健康生活中的自我管理方面;责任担当中的国际理解方面;实践创新中的技术运用方面等6项培养上均是薄弱的,每项指标仅有1至3项活动能体现。

(三)忽略精准性的过程指导,单项活动核心素养实现的目标参差不齐

在活动的实施过程中,组织者将更多的重心放在了活动的主题呈现、活动的外观效果、活动的社会反响等娱乐化表现上,过多强调活动要贴合主题,服装、道具要高大上,整体要有气势等,而忽略了参与活动最重要的“人”,这种缺乏德育内涵和德育规律的行为,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活动的预期,还一定程度上导致单个活动难以更加全面地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一月一品”活动实现培养目标的建议

要将“一月一品”校本德育课程落到实处,凸显特色,让学生自觉做到“认知、认同、智行”,全面提高综合素养,应做到以人为本,先自下而上,后自上而下去进行调查分析、顶层设计、统一思想、指导实施等环节,让活动最大化地实现培养目标。

(一)自下而上,百花齐放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方式了解学生兴趣、想法和需求。同时,结合实际,统计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不好的行为习惯。两者结合,以学生所需为指导,将其作为校本课程设置的重要依据,做到让学生“想做活动”而不是“被开展活动”。其次,还应该关注活动负面效果,跟踪、记录、反馈学生在活动中产生的不良情绪、不良行为等,将其作为优化活动的重要参考。

(二)自上而下,以人为本

学校应认真研读政策,仔细研究中学生特点,根据学生需求做顶层设计。在设计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不可本末倒置,更不可填鸭式灌输假、大、空的育人理念,应自上而下提高思想认识。

1.活动内容上,注重宽度和深度,横向上加强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实践创新等薄弱素养的培养。特别是健康生活,近年来,由于电子产品的普及,导致很多学生沉迷于游戏,加上近两年疫情的影响,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受到了巨大挑战,有的甚至出现极端行为。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已迫在眉睫。纵向上,应注意单个活动内容的丰富性,从活动深度上去实现综合素养的目标。

2.活动实施上,组织者应注重过程性指导,在活动前召开班主任、教职工专题会议,告知活动实施者希望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哪方面的素养,最终要实现怎样的目标,并做指导。例如,学校要在“五月,品文学之味”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就应该引导、指导班主任在布置任务的时候尽可能让每位学生参与其中,把更多的自主权给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如何写剧本、如何编排话剧、如何制作道具、如何更好地呈现舞台效果,等等。

3.活动效果上,除了关注活动带来的社会反响,还应该重点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得与失,以此为依据,细化活动目标。

(三)创新宣传,全员受育

宣传不仅是事件的阐述,更多的是主流思想的引领。在校本德育课程宣传中,应不断提高宣传素养,将课程实施进行梳理,将课程亮点进行提炼,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同时,更新宣传思维,站在学生的角度做宣传,使德育宣传在不断互动的过程和易于接受的方式中被再次传播,从而符合甚至超出预期的效果,最终实现二次教育和人人受教育的目的。

(四)不断总结,完善流程

在“一月一品”活动的实践探索中,应不断总结、完善活动流程,制定一套切合学校实际的流程操作体系,让课程更加标准化、制度化。在实践的过程中笔者总结了“十步法”。(如表3)

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注重“认知、认同、智行”的育人模式,做好顶层设计,优化活动流程,创新活动宣传等,让活动更加生活化、行为化、实践化、价值最大化,才能实现校本德育课程目标,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 胡立德《基于特征分析的校本德育目标及实现》,《中小学德育》2020年第7期。

[2] 凌新文、李乔生《学校德育的错位与缺失分析》,《德育视点》2011年第10期。

[3] 李光辉《新媒体思维视域下高校宣传思想教育创新策略》,《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年第8期。

(本文为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初中学段班本德育课程资源库开发与实施的研究》的成果,课题立项编号:2021B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