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德树人
作者: 张红霞摘 要:初中阶段是塑造学生性格、养成习惯、提升能力、培养兴趣的关键阶段,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科学开展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充分感受德育内容,让学生可以在德育的影响下,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任务,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语文学科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和集合性,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活动时,要在各个环节渗透德育知识,既要帮助学生增强学习动力和兴趣,又要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要让学生在初中语文学习过程中实现“立德树人”成长目标,践行德育整体水平。
关键词:初中 语文教学 德育 渗透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03.041
语文学科作为初中阶段的主要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开展知识传授,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又要锻炼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的德育素养。因此,教师要科学运用“德育”知识,为学生开展创新性教学活动,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的整体成效。在“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下,教师还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处事能力、人际交往等综合能力,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语文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借助语文教材中所体现的德育内容,增强德育核心素养;并且通过教师渗透课外德育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学科核心竞争力。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
1.有利于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初中生处在叛逆年龄,常规性语文教学活动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难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了改变这种教学现象,教师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将德育知识与语文知识有效结合,促使初中生在“德育”渗透过程中,受到优良传统美德的感染与熏陶,从而严于律己、端正品行,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2.有利于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知识,既是对语文教学内容的扩充,又是对语文教学形式的创新,有利于增强初中生语文学习的整体成效,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学科竞争力。因此,教师要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内涵,帮助学生开展创新性教学工作,促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动力全面提升,引导学生自主开展初中语文学习活动,保证德育知识与语文知识探究能力的双层提升,全面增强初中生的语文学科综合素养。
3.有利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在传统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在被动地位,进而导致初中生对语文学习兴趣不高、成效不好。为了改变这一教学现状,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位置互换,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使教师更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对学情进行详细分析,制定详细的语文教学方案,有效增进师生友好关系,凸显德育的重要作用,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竞争力。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
1.树立良好榜样,渗透德育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秉承“立德树人”思想,教师要做好榜样,促使初中生的道德品行、身心修养得到提升,科学开展创新性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为学生的综合发展助力。教师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将“德育知识”贯穿到语文课程中,并且严格约束自身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榜样,让初中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借助德育力量,增强语文能力,成为时代需要的优秀青少年。
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树立榜样形象:第一,借助语文的文化魅力,将德育与语文有效融合,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语文教材的内容,鼓励学生建立自主学习与探究意识,充分感受语文知识的特点,掌握语文的本质内涵。第二,借助德育内容,锻炼情绪管理能力。教师要结合新课改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充分掌握学习方法和技巧,增强初中生的情绪管理能力,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习惯,积极配合教师完成学习任务。第三,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榜样人物”宣传素材,使初中生在榜样的力量下开展深度学习活动,充分掌握语文学科中的德育知识,将德育意识融入语文学科素养中,增强初中语文整体教学成效。
2.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德育意识
信息时代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要科学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科学开展教学活动,使初中语文课堂上融入多元的内容,保证学生的语文学习思想逐步树立,真正开展创新性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与此同时,教师逐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科学渗透德育知识,融入信息化教学手段,科学营造适宜的教学环境,提升语文学习的成效,让学生认识到德育知识的价值,在德育氛围的熏陶下,逐步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逐步建立探究意识,充分践行“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例如,在学习初中语文课文《孔乙己》时,在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帮助下,教师结合课文内容播放关于清朝的影视剧作品,帮助学生创造身临其境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充分培养,对黑暗、残酷的清朝统治加深认识,有效激发初中生的历史意识,增强学生关注弱势群体的意识,并且逐步树立强大的思想,充分培养德育意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孔乙己》当中的人物形象展开分析,让学生在分析中,了解人物特点,运用所学知识抨击封建统治的黑暗,促使学生在情境之中,提升语文综合能力,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3.挖掘教材内容,开展德育
初中语文教材“海纳百川”,所包含的知识博贯古今,因此,要想提高初中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就要与学生一道深入挖掘语文教材内容,让学生逐步树立主观意识、建立宏观思想,促使初中生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内容浮出水面,渗透到初中生的思想里,帮助初中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掀起思想风暴,提高学生语文学科综合水平,提升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
例如,在学习《藤野先生》这篇课文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挖掘文本中鲁迅先生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抨击内容,通过对课文中“成群结队……”“顶着学生制帽……”等语句的深入阅读,反映了出国留学生的丑态百出,充斥着对留学生的憎恶与讽刺,从而抨击留学生们腐朽的思想,深深地表达了鲁迅先生对留学生的憎恶之情。接着,《藤野先生》的课文中,作者在与同学们一起观看日本战胜俄国的影片时,多少中国人惨遭毒害,而同时观看的日本青年却呼喊着“万岁”,中国留学生却毫无反应,充分揭示了留学生麻木不仁的灵魂,充分表达出鲁迅先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这一过程中,逐步锻炼当代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培养他们爱国主义情怀,对于外来侵略建立至死不渝的抵抗精神,全面凸现初中语文课堂德育的作用,促使初中语文教学取得良好的成效,彰显了当代初中语文教育的价值。
其实,语言文字属于重要的思想感情载体。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紧抓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字词,组织学生进行深入品味并思考,进而接受德行方面的教化。例如在《背影》这篇课文中,描写父亲穿越铁道,爬过月台买橘子的情境,教师便可以让学生细细品味课文中的这段文字,其中的“攀”“缩”“倾”简洁且生动地描绘出作者父亲爬月台的整个过程。借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作者父亲越过障碍的样子,更好地感受以上三个动词表现出的作者父亲身体的羸弱,攀爬月台时的艰难模样,由此也能将父亲的爱子之心进行更好的呈现,让学生为此而感动。
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朗读方面多下功夫。在进行朗读时学生应该全身心投入,引导学生注入情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领悟其中传递出的深刻意蕴。学生在朗读中能够在一句一词中体会深情,接受来自文学作品的熏陶感染。例如《再别康桥》这首现代诗,不仅语言优美,而且意蕴丰富。可是对一些初中学生而言,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从实际情况来看,虽然学生不清楚诗歌的内涵,可是对它却非常喜欢,学生也因为在朗诵中被感染,所以爱上这首现代诗,从而自觉对诗歌内涵进行深入挖掘,体会作者对康桥的那份眷恋之情。进而激发学生对于母校的热爱。由此可见,如果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朗读,进行阅读并对词句展开品评,便能进一步提高德育渗透的有效性,从而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4.开展语文课外活动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并非德育的全部方式,将德育有效渗透于初中语文课堂,也需充分发挥课外活动的重要作用。获得多元德育资源以及渗透渠道是进行课外活动的一个主要目的。通过参与课外活动,能够深入感受生活当中隐藏的德育因素,帮助学生实现理想及情感之间的有机统一。依据语文教学目标而进行的课外活动类型有很多,例如升国旗仪式、普通话比赛、征文比赛以及演讲比赛等。上述课外活动不仅有利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而且在这一过程中能实现德育的渗透。
以班级语文角的布置为例,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准备和德育相关的课外读本,学生在进行阅读的基础上体会其中的思想品德。组织多种语文课外活动,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他们的情感体验,一方面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审美素养与高尚情操的提升。再如朗诵比赛,学生可以选择品德高尚的历史人物、励志小故事等作为内容。让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得到启发并接受教育。从某种角度来讲,环境能够发挥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例如“孟母三迁”便是一个证明。对此,教师应通过语文资料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在班级的黑板报或者学习园地陈列与德育有关的报纸杂志,办好班级德育手抄报等。总之,在语文课堂外进行和语文有关的课外活动,能够补充课堂内的活动,能够延伸德育的渗透范围,巩固德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成果。
5.依据课程特征明确德育目标
针对语文教师而言,应该在充分和正确掌握教材内容的同时,把握及体悟德育内容,而且在进行语文教学过程中落实这些德育内容。教师需要依据具体的课文内容,科学制定渗透德育的计划和实施方案。对德育内容明显的文章,教师必须细致讲解。
以《白杨礼赞》这篇课文为例,文章赞扬在抗日战争时期,北方军民具有的战斗精神,这样学生极易掌握文章内涵且得到感染。至于隐含的德育内容,则需要语文教师深入挖掘,在此基础上进行德育渗透。比如进行《雪》的教学时,教师应该和课文写作背景相结合,理解作者的真实情感,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南方与北方的雪所拥有的精神内涵,体会作者的理想追求以及不屈坚韧的斗争精神。至于一些德育内容不明显的文章,在实际教学中如果能够和学生的具体情况产生联系的,教师则需要适当点拨。
值得注意的是,德育渗透应于课堂教学中润物无声地进行,保证“点到即止”,否则语文课便会变成一节政治课。一般情况下,文本内涵是多层次的,教师应懂得依据学生情况加以取舍,明确制定渗透目标。教材中的各篇课文均文质兼美,内涵十分丰富而且深邃。此时教师应懂得取舍,这是由于教师本人才是最清楚学生情况的人,清楚教学应该达到的深度,以及所获得的效果。例如,进行《幽径悲剧》的教学时,这篇文章拥有十分丰富的意蕴,不应仅看到对于夺利追求的失望,也有对于真善美的追求等。那么明确德育目标需要选择哪一点?当前初中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对事件的了解较为有限,学生对人心冷漠会有一些感悟,因此在进行文章解读时,可以将德育目标设定为对人心冷漠的批判,以及对真善美的追求。
总之,语文教师要依据学生所处的学段进行德育渗透。例如初一学生,德育渗透需要侧重于学生品质的培养。主要是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没有成型,具备一定的可塑性。初二学生因为在思维方式方面会出现“新旧碰撞”,而且追求情感认同并且相对迷茫,初二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师可以将集体范围逐渐缩小到个人情感,重点进行感恩、爱的教育等。由于初三学生面临较大的升学压力,学生情感上较为成熟,因此需要采取疏导鼓励的德育渗透模式。
总而言之,初中语文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在实践教学活动中,要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的有效应用,以提升初中生语文学习的整体成效。教师要将“德育”内容贯穿到语文教学始终,帮助学生提升语文学科素养的同时,增强语文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让学生认识到语文知识架构的特点,从而掌握学习方法和技巧,提升语文学习整体水平。与此同时,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科学开展教学创新活动,有效增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驾驭能力,全面提升初中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王少光、刘雪寒《核心素养视角下使用初中语文统编教材落实立德树人的策略与途径》,《教师》2020年第6期。
[2] 陆佳《以语文教学之方行德育之事——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5年第11期。
[3] 赵艳霞《关于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德育渗透的思考》,《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年第14期。
[4] 石洪岩《浅谈德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有效策略》,《课程教育研究》2018年第2期。
(本文为2021年平凉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德树人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研究》阶段成果之一,立项号:[2021] PLG6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