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诗意琴弦,创作童真诗篇

作者: 树漪

摘 要:诗是语言的宠儿,是情感的结晶。“诗”也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学体裁,在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代表之一。从古代诗到现代诗,诗的表达形式更加新颖、多元,特别是现代儿童诗,其短小精炼、语言活泼、情感真挚,是极具形式美和内容美的文学体裁。本文以小学中年级儿童诗教学为例,分析了儿童诗创作的价值,探讨了儿童诗创作教学的有效策略,旨在抛砖引玉,为广大语文教师提供借鉴。

关键词:小学中年级 儿童诗 教学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17.019

儿童诗,顾名思义,就是以儿童为主体接受对象的诗,不论是诗的语言形式还是内容,都符合儿童的心理与审美,适合儿童朗诵、阅读和听赏。儿童诗可以是成人为儿童创作,也可以是儿童自抒己怀而作,主要以写实为主,往往抒写的是一些儿童喜闻乐见的题材,符合儿童天真烂漫的特点,展现了童真与童趣,深受小读者的喜爱。小学部编版语文教材中,包含大量的现代儿童诗,引导学生学习儿童诗,不仅能丰富其情感、开阔其视野,还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审美、想象、表达和创新能力都得到有效培养。

一、儿童诗创作的教育价值

1.文化传承的需要

诗歌是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形式,历经了汉魏六朝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之发展,是古代文人雅士聚会时最常吟诵的一种体裁。孔子认为教育要从学“诗”开始。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编入儿童诗,其本质是尊重小学生的天性,凸显儿童的文学性。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儿童视角去学习儿童诗、欣赏儿童诗和创作儿童诗,让自身的天性用诗歌的载体进行释放,并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2.落实美育的过程

诗歌是美的重要载体,不论是古代诗歌还是现代诗歌,都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元素,学生可以通过赏诗、写诗、品诗、读诗等,去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因此儿童诗创作教学的实质是落实美育,教师要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运用有效的手段去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让学生通过创作儿童诗,去传达美和表现美,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3.激发潜能的引子

语文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总目标”做出了明确指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还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注重激发其想象力和潜在的创造力。”可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之一。而相比较于其他文学体裁,儿童诗是最富想象特征的文学样式,其中蕴含着感性的形象思维,其想象力远强于逻辑思维,这也是儿童的主要思维特征。都说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因为他们有着诗人一般敏感的心,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极其丰富的想象力,在他们的世界中,一切都是那么多姿多彩,一切都是可以实现的,因此在小学阶段就培养学生的儿童诗创作能力,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4.语言实践的媒介

儿童诗是最好的语言启蒙教材,它可以陶冶小学生稚嫩的心灵,唤出学生潜在的丰富情感,同时也是开启学生语言之门、培养其文字感悟能力及运用能力的重要媒介。基于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他们更乐于接受短小、易读的文学体裁,而儿童诗中不管是语言、手法还是想象空间,都能给予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且蕴含童真、童趣,闪耀着智慧的火花,最适宜小学生进行诵读和创作。学生在创作时,结合自身语言基础,融合已学知识和经验,融会贯通,形成独具个人特色的语言形式,展现儿童诗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不知不觉间,儿童诗将逐渐浸入学生的内心,成为其生命中最美的一部分。

二、中年级语文儿童诗创作教学策略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儿童诗教学对小学生的教育价值和发展意义,并从儿童的视角出发,积极开展儿童诗创作教学,让儿童诗植根语文课堂,深扎学生心间。如何开展儿童诗创作教学,本人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赏诗,体味诗韵之美

现代儿童诗作家金波曾说过:“儿童是天生的诗人。”这是因为在儿童的眼中,一切都是那么新鲜而美好,他们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纯真的童心,世间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都是有生命和情感的。且儿童好奇、多情、敏感,有着轻盈灵动的心,常常会出其不意地吐出极富哲理和韵味的话语,不禁让人心生欢喜。然而受其语言能力的限制,许多儿童并不会真正写诗,他们也不懂得什么是诗韵,因而就需要在教师的指引下进行系统性的学习,学会用“诗”去表达自己的内心,去传递诗韵。只有让学生体味到诗韵,才能真正学会写诗。而如何让学生体味诗韵呢?赏诗便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赏诗,是创作儿童诗的开端,要会赏,才会写,因此会赏诗是创作好诗的先决条件。正如古人所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看得多、读得多、赏得多,才能拉近学生与儿童诗的距离,才能引发其情感共鸣,进而充分体验和感受书中的情趣和美妙之处,对诗才能有更多的了解和感悟,才能写出好诗。因此,在儿童诗创作教学伊始,教师应加强赏诗教学,引导学生赏读大量的优秀诗作,为今后创作诗做好铺垫。

首先,在课堂上开展赏诗活动。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除了教材中的诗作外,教师可结合课堂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如在教学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繁星》系列诗作时,可组织学生赏读冰心的其他儿童诗《春水》《纸船》等作品,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还可拓展著名儿童诗人金波、圣野、柯岩的童诗,或学生自己创作的优秀童诗等,让学生通过赏诗,感受儿童诗的节奏和韵味,体悟其中的意境和情感,由此加深学生对儿童诗的理解,并激发其创作兴趣。

其次,在课堂外组织赏诗活动。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教学不能仅限于课堂和学校,自然、生活、社会都是教学的平台。”对此,教师应打破传统课堂的拘囿,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例如,教师针对中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搜集学生喜爱的儿童诗,编印成册,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赏读,并将其作为家庭作业,让学生养成每天赏诗的习惯。还可定期组织赏读活动,邀请学生家长一起参加,以家庭为单位开展赛诗会,营造一个充满诗意的家庭赏诗氛围。

开展这样的赏诗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地体味到儿童诗语言、内容及韵律之美,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丰富其语言积累,使其感受到儿童诗中的意境和美感,进而提升其审美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仿写,构建童诗形态

学绘画需从临摹入手,学书法需从描红入门。正如语言学家张志公所说:“模仿是学习写作的必经之路。”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技能的学习皆以模仿为先导,儿童诗创作亦是如此。要想创作出优秀的儿童诗,学生就必须以优秀的童诗范文作“拐杖”,掌握写作的基本技巧,懂得其中的写作路数,在仿写中习得语言规律,汲取童诗写作的独特视角。仿写童诗,能让学生感受到属于儿童诗领域的规范话语,能使其进一步消化和吸收,在脑海中进行再创造,构建具有自我意识的童诗形态,进而从“仿”跨越到“创”,实现真正的儿童诗创作。

当然,仿写不是机械式照搬,而是让学生通过仿写,将模仿对象内化为自己的东西,用于表达自己的世界。因此,要想提升学生的儿童诗创作能力,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跨过“仿”这座桥梁,通往“创”,在教材的基础上,教学生现代儿童诗,并把握时机,引导学生进行仿写,促进学生儿童诗创作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白桦》这篇课文中,笔者先引导学生赏读该诗,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这首诗的结构,结合自己的经验,展开想象进行仿写。在创作这类写景类儿童诗时,笔者引导学生尝试用对比、比较的手法进行描写,如有一学生以《白杨》为题写道:

在我家门前,

有一株白杨,

亭亭玉立的树冠,

身着绿色的华装。

葱茏的枝头上,

鸟儿们齐声欢唱,

犹如那清脆的银铃声,

宛转而悠扬。

在灿烂的日辉中

挺立着这株白杨,

在耀眼的光芒下

闪着晶莹的绿光。

白杨的叶片上

跃动着可爱的晨光,

它将光的种子

洒遍白杨的树杈。

与此同时,还应注重学生情绪的表达,引导学生去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进而结合自身的情感领悟进行仿写,如在仿写《繁星》(七一)一诗时,有学生写道:

这些话——

是刻骨铭心的记忆:

夜晚的家中,

昏暗的灯下,

母亲的怀里。

相比其他现代文学作品,现代儿童诗的篇幅虽小,却同样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和力量,当学生逐字逐句写下诗文时,这些内容和情绪便已镌刻在学生的内心深处。因此,指导学生创作儿童诗,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儿童认知的角度出发,用诗意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世界,用儿童的语言进行诗意表达,在因势利导中触动学生的灵感,激发其创作欲望,使其在创作中修炼心灵,去追求精致的精神品质,创造出奇思妙想的世界。

3.编创,谱写儿童诗的隽永华章

赏诗、仿写诗是学生进行儿童诗创作的前提,在此基础上,要想写出优秀的儿童诗,学生还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就如写作学习一样,只有以丰富的素材做积累,才能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对此,在开展儿童诗创作教学时,教师还应通过多样化的渠道,为学生提供创作诗歌的源泉,而生活无疑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创作源泉。鉴于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儿童诗,还能让学生获得更加深刻的体验和感悟,进而将童心与诗情交织,创作出独具个人特色的儿童诗。

首先,让学生欣赏自然中的美景。许多优秀的儿童诗都是对大自然美景的抒发,表现了创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之情。究其原因,在于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变化,每一次变化都展示了自然的独特魅力。只有仔细去观察、用心去体验,才能把握万物的变化特点和事物的美好形象,才能写出生动而真实的诗句。例如,在每个季节来临时,可带领学生去感受季节的变化,领略不同景致的美,进而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如公园的杜鹃花开得正旺时,笔者组织学生游公园、赏杜鹃,并要求学生结合自己所看、所闻、所想进行儿童诗的创作,于是就有学生这样写道:

杜鹃花,

你为何低垂着脑袋?

是向太阳点头?

是向鸟儿致意?

还是向大地妈妈鞠躬?

学生在这首诗中连用了四个疑问句,虽没有呈现最终的答案,却可以从中看出学生在看到杜鹃花时的心理活动,这是学生成长中的思考,表现出她对养育之恩的感激。从中可以看出,自然中的一切事物,只要赋予其情感,就能让其充满生命力,进而震慑人心。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接触大自然,多去观察和欣赏自然界中美好的事物,并尝试用诗歌的形式去描绘,进而培养其发现美、表达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有效提升其儿童诗创作水平。

其次,让学生感受生活的美好瞬间。生活亦是儿童诗创作的源泉。小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每一次经历、每次一成长都是一首绚烂的诗篇,诗中充满了酸与甜,充满了苦与辣,而不管是哪种味道,都是其独一无二的经历,是其无可复加的存在。引导学生进行儿童诗创作,首先要让学生在生活中看生活,而不是“身在庐山中,不知庐山样”,要让学生学会观察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用诗的语言去描绘,用诗的形象去表现,进而用诗的形式去记录成长中的一个又一个故事。例如,在儿童诗作业中,一学生写了这样一首诗——《蛋糕》:

今天是个好日子,

我们一起吃蛋糕。

吃得嘴巴长胡子,

大家笑得趴地上。

这首诗只有短短四句,却描绘出学生与朋友或家人吃蛋糕时的欢乐氛围,将童真与童趣体现得淋漓尽致,也是对成长过程的点滴写照,让人读起来忍俊不禁。

儿童诗创作是一条带领学生走进自然万物、走进生活百态、走进自我内心的通道。在儿童诗创作教学中,教师应从儿童的视角出发,站到儿童的角度去思考和教学,引导学生从赏读到仿写、再到编创,一步一步打好坚实的基础,引导学生去发现和寻找身边的诗意,经过不断练习,去奏响诗意的琴弦,创作出闪烁着童真和智慧的诗篇。

参考文献:

[1] 乔媛媛《荡漾诗海 飞扬诗情——小学低段儿童诗欣赏与创作的策略研究》,《小学生作文辅导》2020年第10期。

[2] 周星宇《童心化语笔寻诗——小学低年段诗歌创作教学策略研究》,《教育界》2021年第30期。

[3] 张彩红《教材,培养孩子创作儿童诗的沃土》,《小学教学参考》2019年第31期。

[4] 严芬《激趣 悦读 想象 创作——奏响儿童诗教学的四部曲》,《华夏教师》2018年第36期。

[5] 管晓成《从“意料之中”到“出乎意料”——一位流动教师的儿童诗创作教学及反思》,《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20年第12期。

[6] 王新《童心遇童诗,让课堂绽放别样精彩——高年级儿童诗创作教学探微》,《小学教学参考》201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