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作者: 李芹

摘 要:中华传统文化是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沉淀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深厚滋养。小学阶段的传统文化教育为小学生认知、判断及性格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培养小学生的爱国情怀与文化素养有着重要意义。同时能够提升小学生的人文素养与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就当今社会发展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当成为小学教育的主要趋势。因此,本文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 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19.017

小学教育是我国教育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判断能力较差的小学生而言,如何选择恰当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是关键。传统的小学教育更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却忽略了对小学生情感认知、文化知识的培养,课程中也没有设计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小学阶段的教育中应当撷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来加强小学生对传统文化和优秀思想理念的学习和理解,帮助小学生构建内心文化结构,在不断成长和发展中领悟和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养成良好的人格品质。

一、小学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1.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记载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进程。小学教育中融入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微观层次来讲,可以从小培养孩子对传统文化的感知程度,从小对语文和了解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有利于增强孩子自身的文学素质。同时,有些古诗还带有非常经典的故事,对促进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更好地表达自己内心想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小学生更健康地成长。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教育中也是我国发展文化,实现语文教育的重要途径。当前,“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提升我国综合实力的重要武器,传统文化作为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根基,更需要我们大力发扬和创新。

2.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基础

语文作为工具类的学科,与传统文化紧密联系,密不可分。但是在目前教育的过程中,存在教育内容严重脱轨的现象,无法将教育目标更好地完成和实现。例如,汉语以学习拼音为主,硬性要求孩子对新词进行掌握;采用娱乐游戏的教育方式,培养孩子的基本技能,但并没有要求和规定,严重阻碍了孩子对学习环境的适应。基于此,当前教育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汉语教育问题更加严重。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构建了一套完整庞大的文化知识体系,包括诗词歌赋之精华。小学教育中融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学生可以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深入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做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继承者,弘扬民族精神,有助于更好地提升孩子的人文素养,加强对语言文化知识的积累,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

3.发扬优秀的中华传统美德

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曾说过“少成则若性”,意味着小学阶段养成的习惯、形成的观念会成为将来人性格形成的重要部分,习惯这种事情就是自然而然的一种表现,前期形成,很难在后期改变。自古以来都非常重视对小学生的教育,目前学校教育是传播和发展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和必要途径,同时也是我国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竞争中立足的根本。所以小学教育无论是从内容还是形式上,认真、深入地对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发展加以考虑是至关重要、刻不容缓的。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现状

1.小学生在接受传统文化时存在一定的难度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心智也不够成熟,在学习语文知识时过于表面化,对于传统文化也没有更好的理解,缺少一定的概念。小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有限,会在语文教学和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中遇到较多的问题,导致不能自主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师为学生们讲解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更多的教学方式来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加强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

2.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阻碍了传统文化的渗透效果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在教师心中根深蒂固,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教师通常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不仅会降低学生主动学习语文课程的能力,甚至会因教师乏味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厌倦语文学科,厌倦学习。小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过于被动,不利于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无法对传统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和认知,严重影响了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效果。

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

1.充分挖掘与拓展教材

新课改的深入将情感教育作为教育重点,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具有的思想情感具有强烈的渲染力,能够将作者真实的情感与思考呈现给读者。在对小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语文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雪地里的小画家》这一课的教学时,需要对教材内容充分挖掘与拓展,通过充满童趣的课文将作家的情感呈现给学生。基于此,教会可通过肢体与语言的方式培养学生对课文以及语文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通过肢体感染学生,利用语言实现个性化教学。另外,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并引导各个小组分别朗读,使学生能够对课文的中心思想以及情感有深入的掌握与理解,激发学生对生活与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品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资料让学生对文章的内涵有充分的感悟,明确作者在文章中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进一步对文本进行学习与探究。

2.创设教学情境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表演与模仿更加热爱与执着,对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心。而教师可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情景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语文教材辅助学生对自己的生活实践进行思考,促进学生对教材的情感体验。同时,小学语文教师在对学生开展情景教学时,当发现学生有创新、新颖的学习方式时,通过合理思考后可及时应用,从而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教学材料中所蕴藏的情感强化语文素养,教师在积极引导学生对相关材料、知识等内容进行思考时,需要培养学生对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

例如,在对学生进行《赠汪伦》这一课的讲解时,由于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接受能力有限,无法对古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以及中心思想及时理解、掌握,并且,在具体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你听我讲”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同时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与思考,即便学生能够对故事中表达的情感有一定理解,仍然无法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化,无法形成自己的感悟。基于此,教师可通过情景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根据该诗大意,邀请3名学生进行情景模仿,一名学生进行朗读,另外两名学生在讲台两边表演告别场景,此时,教师需要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与告别相关的乐曲,为学生渲染课堂氛围,并组织其他学生通过这三名学生的表演与朗读,用心感受作者的心情,体会作者的真实情感。完成表演后,教师让学生通过观看表演谈谈自己的感受,并邀请表演的学生深入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与送别时的想法。在情景教学的辅助下,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性,并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更好地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3.结合节日习俗,促进小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

传统文化是不断传承与弘扬下来的文化遗产,为了能够促进小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可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相关知识与文化的掌握。基于此,教师可组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传统文化。我国的传统文化在方方面面都有良好的体现,而作为传统文化组成部分的礼节与节日等风俗习惯在生活中被人们十分重视,因此,小学生应该细心观察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传统文化的存在,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例如,我国人民对传统节日十分重视,因此,在春节、端午节等节日来临之际,教师可通过布置家庭作业的方式,加深学生对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的了解。教师可要求学生通过资料查询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我国各个节日的背景以及相关习俗进行深入掌握,并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与沟通,相互交流自己的资料,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讨,使学生能够了解更多的传统节日以及风俗习惯,以传统节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通过学生对我国传统节日的相关资料的获取,能够发现当春节来临时,我国人民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这不仅是我国的传统风俗习惯,也体现了家庭成员在新的一年的期盼与向往。因此,教师可要求学生在家长的辅助下共同抄写对联,使学生更好地体会中华民俗的魅力,感受我国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另外,通过了解端午节的相关习俗,教师也可在端午节前组织学生包粽子,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小组成员的配合,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包粽子的乐趣,同时能够感受到端午节的传统风俗习惯,加深学生对我国传统节日的热爱,进而对传统文化有深入的认知。

4.将情感教育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

小学教育阶段中,情感教育作为教学重点,应当受到语文教师的关注与重视。与其他教学方法相比,情感教育主要以学生为中心。基于此,在具体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可将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渗透在教学中,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

例如,在进行古诗《静夜思》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生活化的内容激发学生对古诗中心思想的了解,与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静夜思》这一古诗中,作者主要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教师可组织学生先对古诗进行朗诵,在朗诵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深入古诗所表达的情感中,感受作者离开家乡时的感受,并提问学生是否有离开家的经历,要求学生谈谈自己当时的感受。随之,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设想为作者,在离开家的夜晚,明亮的月光洒下来,自己抬头看到月亮时的感受。学生沉浸在想象中,体会作者当时的思想情感,能够对整首古诗有进一步的了解,对其中深刻的含义有一定的掌握。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生活化的情景带入,能够让学生将自己的经历带入学习中,促进学生对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同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应用语文知识。基于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以社会、生活为基础,结合教学材料鼓励学生观察、感受、体验不同的生活,此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情感体会,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意义。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结合日常生活,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当今,较多的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学习与生活中过于依赖他人,有难以自立、不懂分享、唯我独尊的性格,养成了以自我保护为中心的性格,无法对家庭中的情感进行关注与重视。基于此,为了能够更好地落实学生家庭教育,应当将与家庭教育相关的课文更多地设置于小学语文教材中,而教师在进行具体教学时,能够将其渗透在亲情教育中,使小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父母的爱与无微不至的关怀,体会父母的不易与辛苦,能够更加理解亲情的意义。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正确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理解,同时可适当设置一些情感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情感文化,使学生能够享受生活的快乐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综上所述,在小学教学中,语文教师更应当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通过创新教学方式,革新教学理念,强化语文教学的主动性与有效性,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通过科学、系统的方式对小学生的思维进行刺激,通过教师的引导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小学语文教学主要以课堂教育为主要阵地,以课程活动为重要载体,要不断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情感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施彩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施策略探究——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为例》,《教师》2021年第4期。

[2] 张敬《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落地生根》,《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1年第3期。

[3] 徐英鸿《浅析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落地生根》,《新课程》2021年第22期。

[4] 辜丽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及实践》,《课堂内外(小学教研)》2021年第5期。

[5] 陈燕、徐华军《小学语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化学习的思考与实践》,《中小学教师培训》2020年第10期。

[6] 马轶男、罗璇、周莲斐《“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实践研究》,《课外语文》2020年第8期。

[7] 左淑红《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程资源中的开发与利用》,《散文百家》2020年第21期。

[8] 陈燕、徐华军《凸显特质推进活动提升素养——小学语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及教学策略》,《辽宁教育》2020年第15期。

[9] 朱林辉《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课文的活动化教学策略》,《辽宁教育》2020年第15期。

[10] 孟祥蕊《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探究》,《华夏教师》2020年第35期。

[11] 黄宝盈《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在小学语文教育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文课内外》2020年第13期。

(李芹,1981年生,女,江苏灌云人,大学本科,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