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 万军 朱梦吟 刘斌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0

[摘           要]  基于2010—2021年我国中部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的数据,通过比较我国中部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经费的距平差异和基尼系数等,得出我国中部地区中职教育生均经费存在来源狭窄、总量不大、地区差异增大、公平程度较低等问题。通过固定效应模型回归分析,发现人均财政收入和二、三产业占GDP比重显著提高了教育生均经费,而在校生人数显著抑制了教育生均经费。针对以上问题,从经费来源的多元化、使用效率的提升、差异化标准的制定三个方面,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我国中部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经费问题的解决提出有益的参考。

[关    键   词]  教育生均经费;基尼系数;教育公平;固定效应模型;豪斯曼检验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5)01-0013-04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2023年,《教育部 国家统计局 财政部关于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 进一步完善教育经费统计体系的意见》(教财〔2023〕5号)明确了要进一步完善教育经费统计标准、指标、制度,提高教育经费统计质量。全国财政教育投入和教育经费统计工作推进会上也强调了要加强管理,确保教育经费规范、高效使用。但是在全面加强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我国中部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仍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且该差异在不断加大。

学界也在持续关注中职教育经费的问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展开:第一,中职教育经费地区差异分析。沈有禄(2018)认为中等职业学校各类生均经费基本呈现中部塌陷态势,京津沪远高于其他地区[1]。蔡文伯和刘爽(2020)认为东部地区中职生均教育经费支出有较大弹性[2]。李本云(2022)比较了中、德、美中职学生资助现状和困境,提出了“五化”赋能方式[3]。宋海生和张万朋(2023)比较了中国与OECD国家的教育经费的来源和支出结构的差异[4]。第二,教育生均经费拨款标准分析。吴甚其(2018)认为生均经费拨款标准测算要综合考虑财政投入能力、地区差异、专业差异,以及 GDP、CPI等因素[5]。田志磊等(2022)认为职业教育差异化拨款应遵循事权与支出责任相匹配、与成本核算研究相结合、与职业教育事业改革同步的基本原则[6]。沈有禄(2020)梳理了1996年以来我国关于职业教育的重大文件,提出要鼓励多元化投入、确定生均经费标准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7]。第三,中职教育经费影响因素分析。黄旭中等(2023)通过Blinder-Oaxaca分解结果表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财政转移支付、城镇化率、产业结构是中部塌陷的主要成因[8]。许玲和李嘉欣(2022)通过Shapley值分解显示,地方财政能力、经济发展水平两个因素对省际差异的贡献率有所下降,在校生规模、地方政府对中职教育的努力程度和倾斜度对省际差异的贡献率上升[9]。

尽管众多学者已从多个角度对中职教育经费进行了深入剖析,但学者们大多是以中国为整体对中等职业生均教育经费进行研究,鲜有文献专门研究中部六省教育生均经费,不仅如此,关于普高与中职教育经费拨款公平程度的对比分析也较为匮乏。基于此,本文对中部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经费进行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提高教育生均经费。

一、中部六省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现状分析

(一)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来源狭窄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经费来源分为国家政策性教育经费和非国家政策性教育经费两种,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包括政府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企业办学校中的企业拨款、校办产业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的经费。2021年,河南省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最高;在非国家政策性教育经费中,民办学校中举办者投入和社会捐赠经费的占比较少,事业收入占比最多,尤其是江西省的事业收入占比高达90.20%,事业收入主要指家庭所承担的学杂费,因此可以看出中职教育经费投入来源主要依靠学校和家庭承担,这可能导致学校和家庭承受的压力较大,造成经费来源渠道狭窄(见表1)。

(二)中职教育经费总量不大

中部六省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明显提高,但是普通高中教育生均经费一直高于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见图1)。普通高中教育生均经费高于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可能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术成就和学历往往被视为衡量个人价值和成功的重要标准,这种观念使得普通高中教育在许多人心中占据了更高的地位。另外,一些新兴行业和高科技领域对具备较高学历和综合素质的人才需求增大,这使得普通高中教育在就业市场上更具竞争力。然而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各自承担着不同的教育职责和使命:普通高中教育注重学术性、理论性,而中等职业教育则更加注重实践性和技能性。这种分工合作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因此需要重视并发展好这两种教育类型,合理分配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经费拨款比例,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总量。

(三)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地区差异增大

距平是指真实值减去平均值的数值,其能够反映中部地区六省教育生均经费的内部差异,数值为正表示正距平,数值为负表示负距平。由表2分析可知:第一,山西省和湖北省教育生均经费高于均值,中部其他省份生均教育经费低于均值。第二,我国教育生均经费的均值在不断提高,可能是因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教育经费的增长提供了有力保障,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同时教育改革和发展也推动了生均教育经费的提高。第三,距平的绝对值总体上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大,这说明我国中部地区各省的教育生均经费的地区差异逐年增大。

(四)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公平程度较低

基尼系数可以用来衡量教育生均经费的公平程度,本文根据戴文静和周金城(2012)[10]的做法,将教育基尼系数分为3个等级:当教育基尼系数小于0.1时,说明教育高度公平;当教育基尼系数大于0.1同时小于0.2时,说明教育中度公平;当教育基尼系数大于0.2时,说明教育低度公平。本文将中部地区中职与普通高中基尼系数进行对比(见图3),分析得出中职教育基尼系数在大多数年份普遍高于普通高中教育基尼系数,这说明中职教育经费公平程度低于普通高中。另外,自2011年开始,中职和普通高中教育基尼系数都普遍提高,基尼系数越高说明教育越不公平,这也与前文中等职业教育经费现状分析结果相吻合。

二、中部六省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影响因素分析

(一)计量模型构建

针对我国中部地区中职教育生均经费存在来源狭窄、总量不大、地区差异增大、公平程度较低等问题,基于此本文进一步研究2010—2021年中部六省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的影响因素,设定固定效应回归方程如下:

lnYit = β0 + β1lnPFIit + β2lnSIit + β3lnSTUit + εit

其中,lnYit为被解释变量,具体包括教育生均经费、国家政策性教育生均经费、非国家政策性教育生均经费。人均财政收入(PFI),二、三产业占地区GDP的比重(SI),在校生人数(STU)为解释变量。i表示第i个省,t表示年份,β1、β2、β3表示相应变量的回归参数。

按照国家统计局的《东部、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划分方法》,我国中部地区包括以下六省: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江西、湖南。本文数据来源于EPS数据库,在进行数据的预处理时,对所有关键变量进行了对数处理。

(二)固定效应回归分析

豪斯曼检验主要是为了判断面板数据应该用固定效应回归还是随机效应回归。豪斯曼检验的原假设是选择随机效应回归,本文通过豪斯曼检验拒绝了原假设,因此选择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后续回归分析。并且本文进行了面板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不存在伪回归现象。表3为教育生均经费固定效应模型回归结果。回归结果显示,人均财政收入,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和在校生人数对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人均财政收入的影响。人均财政收入在0.001水平上显著,对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这可能是因为增加的财政收入不仅为政府提供了更多的资金来支持教育领域,同时也使得政府更有能力进行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从而提升教育生均经费与经费分配效率。此外,人均财政收入的增加也可能会提高家庭对教育的投入能力,随着家庭收入的提高,家长更倾向于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条件,这也间接推动了政府对教育投入的增加,从而提升了生均教育经费。

2.二、三产业占GDP比重的影响。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在0.001水平上显著,对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这可能是因为二、三产业通常具有更高的附加值和经济效益,随着这些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增加,其为政府贡献的税收也会相应增加,这为政府提供了更多的财政资源,使得政府更有能力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另外,二、三产业的发展通常伴随着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来支撑,这就要求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从而提高教育生均经费。

3.在校生人数的影响。在校生人数在0.001水平上显著,对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可能是因为在教育资源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学生数量的增加会导致每个学生所能分配到的资源减少。此外,其他教育资源如教师、教室、教学设备、图书资料等也是有限的,在校生人数的增加会导致这些资源的紧张,使得每个学生所能享受到的教育服务受到影响。不仅如此,在校生人数的增加还可能带来管理上的挑战,学校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来管理更多的学生,这也可能间接影响到教育经费的分配和使用效率。

三、结论与建议

(一)主要结论

本文通过对中部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进行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首先,国家政策性教育经费占中等职业教育经费主体部分,事业收入是非国家政策性教育经费的主体来源,并且存在教育经费来源渠道狭窄、总量不大的问题。其次,虽然中部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存在上涨趋势,但存在地区差距变大等现象,中部地区教育生均经费低于东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再次,通过测算基尼系数,得出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公平程度低于普通高中教育,并且近年来中职和普通高中教育基尼系数都普遍提高。最后,通过固定效应回归分析得出人均财政收入和二、三产业占比对教育生均经费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在校生人数对生均教育经费存在显著负向影响。

(二)相关建议

1.拓宽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来源渠道。首先,加大社会捐赠投入,完善企业或个人捐赠投入的免税制度势在必行,调整优惠政策,拓展捐赠种类,全方面鼓励企业或个人进行积极捐赠。其次,扩大对外开放程度,吸引外资举办者的投入,给予民办学校外资举办者税收优惠与政策扶持。最后,由于人均财政收入和二、三产业占比对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有显著正向影响,所以提高财政收入和二、三产业占比很有必要,需全面激发经济活力,大力推动二、三产业的发展。

2.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经费使用效率。首先,提高公用经费在教育事业费中所占比例,即增加公共支出费、修缮费等属于公用性质的经费。其次,基础设施建设支出能带来长远的效益,促进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和合作,因此需要加大该方面的投入。最后,建立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通过多维度指标的建立,评估中部地区各省的教育经费使用效率,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全面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