耦合产业集群的工程建设专业集群人才培养研究

作者: 宋国芳 玉小冰 何立志

耦合产业集群的工程建设专业集群人才培养研究0

[摘           要]  聚焦建筑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从国家和湖南省产业布局战略出发,分析城镇化发展、绿色化发展、工业化发展、数字化发展、高质量发展对建筑产业集群的影响,分析建筑产业集群化对学校人才培养的需求,从而确定契合产业集群发展的工程建设专业集群人才培养目标是“课程思政铸魂、智能建造赋能、‘首岗胜任’就业、‘一岗多能’立业、‘多岗迁移’兴业”,以及匹配专业集群人才培养目标需求的集群人才培养模式是“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聚焦五项核心能力培养、塑造‘三韵’文化核心素养、实施‘六融合’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路径”的“1536”人才培养模式。

[关    键   词]  专业集群;产业集群;智能建造;职业岗位群;BIM技术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5)01-0057-04

一、引言

“十二五”期间,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提出“工程勘察立校、工程建设强校、工程服务兴校”的办学理念,强调“无界化”的专业建设理念。“十三五”期间,学校以“专业群”为单元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强化了“无界化”理念。尽管如此,在基地建设、教学资源开发、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资源的集成度和共享度仍明显不足,教育教学成本节约不够显著,专业(群)之间的协同性和建设合力明显不足。因此,2019年,学校开展了“面向高质量发展的专业对标诊断与前瞻性研究”,构建了自然资源专业集群、工程建设专业集群和现代服务专业集群三大专业集群的顶层设计。研究成果于2019年10月通过专家组评审验收之后全面推进专业集群建设。

二、工程建设专业集群构建情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对“建筑工程技术人员”的定义:“从事城乡规划设计,建筑物、构筑物、公园、道路、桥梁、港口与航道、铁路、机场等建筑项目设计、建造及管理的工程技术人员。”基于此,工程建设师资团队一年一个方向,每年重点调研一个区域的建筑产业职业岗位群人才需求情况。通过调研,厘清几点:一是建筑业专业及与建筑业相关的专业毕业生,可就职于建筑业的职业岗位群(岗位相通)。二是工程项目建设中端的深化设计和装饰装修设计、后端的室内设计、环境景观设计等方面的人才需求量大。三是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将工程施工、工程管理、工程设计三个环节完美贯通。

因此,面向空间建设需求、重大战略发展需求,对接建筑业的精益建造、数字建造、绿色建造、装配式建造等技术领域,以BIM技术应用为手段,贯通“施工—管理—设计”产业环节,从而由工程施工专业群、工程管理专业群、工程设计专业群三个专业群构成工程建设专业集群。同时,为适应新时代建筑产业的高质量转型升级,将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应用技术、工程测量等专业纳入本专业集群进行统筹规划、建设,实现教学资源高度集成、平台充分共享,从而降低办学成本。

三、基于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的产业集群发展分析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国际政治局势变化,国家产业布局发生了很大变化,由此湖南明确构建“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实体经济为支撑,以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为方向……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改造提升4大传统产业,巩固延伸4大优势产业,培育壮大4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4大未来产业”“4×4”现代化产业体系[1]。尽管建筑业未明确归属于“4×4”现代化产业体系中某个产业(集群),但“衣食住行”是人类的基本需求,而且国家城镇化进程尚有一段较长的路要走[2],城市综合体建设、旧城改造、城市更新、管网改造(雨污分流、综合管廊)等一系列领域,仍需要大量的人才和技术技能支撑。因此,契合国家和地方产业布局,塑造专业集群和重塑专业,是高校的责任。

(一)城镇化发展保持建筑产业红利期

根据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可知,“十四五”时期,我国城镇化率要提高到65%,在2035年要达到75%,2050年达到80%。众所周知,城镇化连接着投资与消费,关系着发展与民生,能催生和创造巨大的市场需求。根据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经验,在城镇化率30%~70%期间是加速城市化的时期,将加大房屋和基础设施建设,我国目前的城镇化率距离65%的目标尚有一定的差距[3-5]。因此,尽管我国城镇化进程进入了中后期,但是建筑业仍有较长的红利期。

(二)绿色化发展创造建筑产业新航道

绿色建造是适应当前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的趋势。国家明确建筑业“十四五”时期的九项重点任务:提升绿色建筑发展质量、加强既有建筑节能绿色改造、提高新建建筑节能水平、推动可再生能源应用、推进区域建筑能源协同、推广新型绿色建造方式、实施建筑电气化工程、促进绿色建材推广应用、推动绿色城市建设。住建部办公厅发布《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2019年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和绿色施工管理工作要点》等,将绿色施工管理与施工安全生产视为同等重要。绿色建造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对行业从业人员关于绿色施工技术、节能环保知识等提出更高要求。由此可见,持续拓宽绿色节能建筑是建筑产业的新航道[6],需要大量的技术和技能人才支撑。

(三)工业化发展呼唤装配式建造新模式

尽管建筑工业化不等同于装配式建造,但是不可否认,装配式建筑是工业化建造方式的重大变革,对推进建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家不断对装配式建筑行业发展政策进行加码,扶持力度和针对性也越来越明显,明确到2025年,装配式建筑在新建建筑中占比要达到30%及以上,各地及时跟进配套政策。在政策持续推动、建筑技术持续升级的背景下,我国装配式建筑面积、行业规模迎来快速发展。以构件预制化生产、装配式施工为生产方式,以设计标准化、构件部品化、施工机械化为特征,整合设计、生产、施工等整个产业链,实现建筑产品节能、环保、全生命周期价值最大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建筑工业化”,需要“以信息化带动”“摆脱传统发展模式”“社会化大生产”“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实现绿色建造”“行业先进生产方式”来推动建筑业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7],因此,建筑业仍来势很好、长期可为。

(四)数字化发展挑战产业建设旧模式

智慧建筑(其概念可查阅《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15))是建筑业发展方向,是一种目前正在高速发展的建筑形式。在此方向下,建筑业大力推行精益建造、数字建造、绿色建造、装配式建造四种新型建造方式[8,9]。

精益建造,是引导企业着力转变传统的低效能、高能耗发展模式,致力于实现建造全过程的浪费最小化、产品质量精品化、用户价值最大化,涵盖工艺流程、管理规程、操作标准、企业定额、深化设计、节点标准等。其重点是深入重塑产业各流程,推动实现设计标准化、生产工业化、施工装配化、装修一体化、管理智能化。数字建造,以BIM技术为重点,推动传统工程建造向信息化、集成化、智能化发展,实现建造全过程的数字化,为建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运维管理提供技术支撑,为最终实现智能建造打下基础。以BIM技术、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智能化为主的信息集成技术在建筑业的应用,是数字化时代的发展趋势。BIM技术经过10余年的发展,技术标准体系成熟,普及应用率不断提高,因此需要大量掌握BIM技术的从业人员。同时,新一代信息技术将在建筑业应用普及,对建筑智能化人才提出更大的需求。

(五)高质量发展呼唤“集群化”新模式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工程项目规模越来越大,技术日益复杂,很多巨型项目往往需要多家企业联合完成。精益建造、数字建造、绿色建造、装配式建造,需要更多的可跨界发展的技术型、管理型、经营型综合性复合型人才作为支撑。此外,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我国工程项目在国际工程市场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国际工程总承包成为我国工程建设的热点模式,全球供应链重塑为中国工程承包企业带来新发展空间[10,11]。因此,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汇聚甚至虹吸更多企业在同一区域、同一空间、同一时空快速聚集,由此需要产业集群化、人才培养集群化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技术技能支撑[12,13]。

四、基于建筑产业集群化发展的人才需求分析

当前,全国有442所院校开设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有近700所院校开设建筑类相关专业[14],而且随着国家产业调整,建筑产业人才需求数量显著下降,然而面向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城市综合体建设、旧城改造、城市更新以及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智能建筑等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迫使建筑产业加速转型升级,绿色智能的建筑实体、健康人文的居住环境、快捷迅速的交通设施等需要大量推进工程建设,由此必然需要大量适应建筑业转型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建筑产业集群化发展,要求学校对专业的人才培养更加综合,除了传统需求的专业核心技能、沟通协调能力、创新能力之外,还需要从业人才具备“跨界”的发展能力,即加强对“一岗多能、多岗迁移”能力的培养。

(一)岗位类型需求分析

从一线技术、管理岗位类别看,将职业岗位分为建筑设计类、土建施工类、工程管理类、房地产类、建筑设备类五类。其中,工程管理类、建筑设计类、土建施工类企业岗位需求较高,分别占比35.2%、27.3%、24.3%。其中,建筑设计类岗位中,大专及以下学历要求的设计岗位最多为室内设计、效果图设计、3D设计/绘图等岗位;装饰设计类岗位需求多,但7成以上岗位要求本科学历;景观园林设计岗位需求较少,且5成以上岗位要求本科学历。土建施工类岗位中,施工员岗位需求最高,在总体企业岗位需求中占比20%。工程管理类岗位中,预算员、采购员、造价员、资料员相对较高,分别占比6.9%、6.9%、7.7%、6.1%。房地产类企业岗位需求仅为1.9%。建筑设备安装类企业岗位需求整体占比11.3%,其中电气安装、其他设备安装(供热通风与空调)分别占比3.4%、3.7%。从2024年的就业情况来看,原来就业占绝对优势的土木建筑业用人需求量显著下降,这迫切需要学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加强对学生“多岗迁移”能力的培养。

(二)紧缺型、新兴职业人才需求分析

从湖南省历年紧缺人才目录、湖南省紧缺人才供需分析报告看,建筑业无高层次紧缺人才,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上紧缺的是建筑业相关的工程机械装配调试工、工程机械维修工,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员成为新职业。

(三)岗位技能需求分析

工程建设专业集群下的核心、重点专业培养的关键岗位是施工员、造价员。施工员岗位任职要求中,对施工图、施工质量、施工安全三类知识技能需求最高,办公软件上对CAD要求最高。造价员岗位任职要求中,对结算、预算、招投标相关知识技能需求最高,办公软件上对广联达造价软件需求最高。随着建筑智能化、信息化、绿色化发展,约10%的企业岗位要求掌握BIM技术、智能化相关知识,1.7%的岗位要求掌握装配式知识。

五、耦合产业集群创新专业集群人才培养模式

(一)深入调研,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对产业集群发展分析,对岗位群人才需求调研,可知建筑业发展对高职专科层次和应用型本科层次人才需求是懂技术技能、懂投资经营、懂造价控制、懂项目管理,甚至能够进行二次设计,掌握CAD绘图软件、BIM技术应用等多项能力、可跨界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因此,通过深入分析和反复讨论论证,最终确定将课程思政铸魂、智能建造赋能、“首岗胜任”就业、“一岗多能”立业、“多岗迁移”兴业作为工程建设专业集群人才培养目标。

(二)创新“1536”专业集群人才培养模式

围绕集群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强调共性+专精技能+跨界融合+持续发展”的原则,创新工程建设专业集群“1536”人才培养模式、重构匹配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集群课程体系等。具体如图1所示。

一是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根据专业集群服务建筑业“工业化、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发展要求,培养学生工程识图、工程测量、土木施工技术与计量计价、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智慧建造技术五大核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