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职业本科数字化管理人才“科教融汇”培养的路径探索
作者: 马春艳[摘 要] “科教融汇”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我国职业教育的新提法、新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为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指明了新方向。基于教学研产一体化的课堂逻辑,紧跟数字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求,明确“两师”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一体双轨三融四阶”的人才培养模式,重构“平台+模块+项目”课程体系,推动“政校行企”协同开展“五金”建设。做到培养目标清晰、培养模式先进、课程体系科学、课程资源丰富、师资力量雄厚、配套机制健全,更好培养与新质生产力相适配的数字化管理人才。
[关 键 词] 职业本科;科教融汇;数字化管理人才;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5)01-0061-04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科教融汇”成为职业本科教育发展的新方向、新赛道。《“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达到10%[1]。《产业数字人才研究与发展报告(2023)》也提出,各产业数字化转型进入更深阶段,当前数字化综合人才总体缺口约在2500万至3000万左右,主导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管理人才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的“刚需”,缺口持续放大[2],职业本科教育如何聚焦科技发展难题,赋能产业提质增效,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培养“知数字化技术、懂数字化流程、擅数字化管理、精数字化决策”的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成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
二、职业本科教育“科教融汇”人才培养的价值内涵
国家向来重视职业教育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加强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的有机结合,推动教育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2019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意见》再次提出,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3]。业内学者对科研与教学的协同关系研究由来已久,早在19世纪,德国教育家洪堡就提出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理念[4]。不同时期各个国家对“科教”的理解不尽相同,关注的重点也不同。郝天聪、傅兵(2023)指出: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的目的在于解决科技创新的“卡脖子”难题,围绕产业关键技术、核心工艺和共性问题开展协同创新,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5,6]。因此,职业本科教育作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层次的类型教育,因产业而生的教育逻辑决定了其围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为社会培养紧缺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定位。
(一)职业本科教育“科教融汇”的核心要素与内涵本质
职业本科教育“科教融汇”的核心要素包括科技研发、教育教学及产业需求三个方面。科技研发是源头活水,为教育教学提供最新的技术成果和创新思维;教育教学是实施载体,通过教学改革和课程创新,将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产业需求是导向标,指引科技研发和教育教学的方向,确保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科教融汇”的内涵本质就是要把科技革新的力量与育人工作紧密结合。在“科教融汇”的实施主体上,要加强科研机构和职业院校的深度合作,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新兴产业的变革趋势,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教学组织模式以及资源配置方式,注重将科技创新的思维、方法和内容融入职业教育的课程教学和实训环节,不断提升教师和学生的科技素养和研究兴趣[7];在“科教融汇”的实施方式上,通过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等开展校企协同技术攻关,促进“卡脖子”技术难题的工艺改进、产品升级,不断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在“科教融汇”的实施产出上,引导师生参与真实的科研项目和技术应用研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在科教融汇背景下,职业院校应推动科研范式转型,推动科研成果向教学转化、向市场转化,强化科研软硬件建设,积极创造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的制度环境。
(二)职业本科教育“科教融汇”教学研产一体化的课堂逻辑
把科技革新的力量与育人工作紧密结合,就是要将科研创新思维、科学精神融入课堂教学,重构科技感强、数字思维凸显、创新意识显著的课程体系。在具体课程实施上,一是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数据处理等科研实践活动提升科学素养和动手能力。二是打造职业教育数字学习资源库,借助大数据、区块链技术开发和管理不同形态的职业教育数字学习资源库,深入推进“科教融汇”。三是通过搭建新职业教育智能应用场景,开发综合素质评价云平台,创造真实的实训教学环境。四是借助数字化技术手段为职业教育学生描摹个性化成长画像,通过建设虚拟教研室,为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平台支撑。
三、数字化管理人才“科教融汇”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
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实践探索中,生产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三个业务领域亟须数字化产品、技术和服务支持,亟待进行业务信息化和流程化改造。以山东省430万户中小企业为例,99%的中小企业需要走出一条不同于大型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之路。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本受限、转型能力不足、转型路径不清晰困境的根源在于缺乏数字化人才的支撑。而企业等组织转型所需的数字化人才不仅仅局限于狭义上IT对口专业的理论技术人才,数字化人才可划分为数字化管理人才、数字化应用人才和数字化技术人才三个层次,尤其是既懂经济、管理,又能够使用数据进行决策,可以熟练掌握数字化技术应用的数字化管理人才,其结构和数量直接影响企业管理效率和运营成本,这类人才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的“刚需”。
四、数字化管理人才“科教融汇”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
(一)基于区域数字经济发展确定“两师”人才培养目标
基于数字经济发展确定数字化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起点。随着全球数字化程度日益加深,数字经济正在成为全球产业变革和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新技术、新业态、新经济引领商科专业改革进入重大转折关口。当前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普遍缺乏“小快轻准”优质数字化服务及产品供给,缺少数字化人才的支撑,而数字化管理师及低代码开发师作为新兴职业迎合了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转型发展需求。
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要考虑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对管理人才在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方面的要求。将企业数字化管理师、低代码开发师的职业标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以及国家专业教学标准的有关工作任务、知识和技能要求进行拆解和颗粒化处理,形成职业要求单元,面向不同行业的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形态培养数智化管理人才成为专业人才培养的重心。
(二)创新“一体双轨三融四阶”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体:按照“产业行业需求纬线、岗位核心能力经线”绘制专业“双线耦合”一体化“需求—能力”矩阵,聚焦高层次数字化管理人才培养。
双轨:充分利用校企育人双场所、校企双导师“双轨”优势资源,实现学生能力“感知—体悟—内化—转化”螺旋发展。
三融:建立“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数智融合”的“三融”资源平台,助力数字化管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四阶:根据教育教学规律以及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按照“知—悟—精—通”的能力发展规律,设计“专业引导期(岗位感知)—系统教学期(职业感悟)—强化提高期(能力内化)—实战应用期(技能转化)”四段进阶人才培养路径,确保“识岗—轮岗—跟岗—定岗”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效果。
1.大一学年“专业引导期”。通过“职业教育认知+通识教育+专业认知”环节,借助工业互联网平台、虚拟仿真实训平台、校企合作企业参观学习等途径帮助学生整体感知企业数字化管理技术、产品及服务,体验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现状,制定专业发展规划,坚定专业学习信心,奠定专业学习基础。
2.大二学年“系统教学期”。通过“体系化课程+现场工程师教学+专业认知见习”帮助学生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典型场景、典型项目任务学习中,掌握数字化管理业务流程再造、数字化转型技术应用及服务等专业技能。
3.大三学年“强化提高期”。按照“引企业入校、引项目入园,引技术入课,引岗位入场”策略进行设计,并且根据学生兴趣及专长,划分“中小企业数字化管理”“低代码开发”“企业数字化管理咨询”等培养方向,通过各类“数字化管理竞赛+项目化学习实践”等途径训练突出差异化数字化管理能力培养,促进学生数字化管理应用能力精进。
4.大四学年“实战应用期”。按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项目岗位需求,通过“企业中基层管理岗实习锻炼+组建师生工作室承接企业数字化服务项目+独立创办企业管理咨询公司开展综合应用”的实战强化,突出数字化转型管理、咨询服务等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做到数字化管理能力的融会贯通。
在不同学年和阶段的人才培养中,注重“数字化管理实践+数字化成果应用”,突出“数字化产品技术创新+数字化管理咨询服务”,将“政产学研用金服”多元主体纳入人才培养过程,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多方联动,注重学生科技素养和数字化产品、技术、管理模式的应用能力培养,实现专业“科教融汇”发展。
(三)基于工作体系、实践导向重构“平台+模块+项目”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环节。数字化管理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要突出类型教育的“职业性”,紧扣培养高层次数字化管理技能人才的“高等性”。实现以产定教、以岗立学、工学交替、知行合一。“政产学研用金服”深度合作,共建“产科教”平台,将科技创新思维、技术方法和数字化转型工作内容融入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多层次、动态化、立体化、模块化课程体系。
1.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在原有通识教育和专业课程基础上将数字化科技理念、数字经济知识、数字化管理模式、数字化创新思维、数字化时代数据安全意识等融入课程,促进学生数字科技素养提升。
2.专业核心课程+实验实训项目。打破知识本位逻辑框架,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和企业数字化转型行业技术标准重构课程内容,由产业数字化及数字产业化行业龙头合作企业与院校共同设计课程内容,拟定课程标准,将企业数字化管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实验实训课程,将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技术要求通过虚拟仿真软件、工业互联网平台等教学资源呈现,形成教学做一体化设计,不断提升人才的职业技能水平。
3.岗位群课程+竞赛项目。将企业数字化管理“企业中基层运营管理”“中小企业数字化管理”“低代码开发”“企业数字化管理咨询”四个核心岗位群的课程与数字化管理领域相关竞赛紧密结合,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教,实现“岗课赛证”融合育人。
4.拓展课程+双创项目。将数字化办公、企业危机管理、数字化企业战略管理等拓展课程与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结合,学生大四学年可以通过组建公司、开设工作室等形式学练结合,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管理咨询、员工数字思维转型培训以及小、快、轻、准数字化产品及服务营销推广,突出数字化管理人才服务区域数字化转型发展的贡献度。
最终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入融合,实现科学技术研发过程与人才培养环节内容的交融贯通[8]。
(四)校企校际合作开发数字化管理课程及各类数字化教学资源
1.校企校际联合建设“数字化管理”系列“金课”。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新技术、新内容、新标准不断涌现,数字化管理的内容、体系复杂。如何将行业企业新知识、新技能、面向中小企业不同的数字化管理场景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成为制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瞄准数字经济前沿布局、服务区域数字经济发展战略需求,校企校际联合系统推进数字化管理相关专业教学内容的改革,基于OBE教学理念,不断开发完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建设“线上知识自学感悟+线上平台技能训练+线下知识查漏补缺+线下师生总结提升+线下学生独立实操”多功能于一体的系列混合式“金课”,奠定人才培养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