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强国”视域下铁路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与创新

作者: 敖登

[摘           要]  “交通强国”视域下,铁路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当前铁路人才培养存在课程体系不完善、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以包头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分析其在铁路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与创新方面的实践经验,包括专业群建设、创新成果展示等。旨在探索有效的铁路人才培养模式,为解决现有问题提供参考,提高铁路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交通强国建设对高素质铁路人才的需求,推动铁路行业持续发展。

[关    键   词]  “交通强国”;铁路人才;人才培养模式;岗课赛证融通;铁路行业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5)01-0073-04

“交通强国”战略的推进,使铁路行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对铁路人才的需求也更加迫切。在这一背景下,探索有效的铁路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当务之急。本研究深入剖析铁路人才培养方面的创新实践,以期为铁路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借鉴,助力铁路行业蓬勃发展,为“交通强国”建设添砖加瓦。

一、“交通强国”视域下铁路人才需求分析

“交通强国”视域下,铁路行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了解铁路行业发展趋势以及人才需求特点,对于优化铁路人才培养模式至关重要,为铁路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铁路行业发展趋势

1.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铁路行业处于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关键期。随着科技飞速发展,铁路系统不断引入先进信息技术。数字化实现从规划设计到运营管理全流程建模与分析,提高效率和精度。信息化使各环节信息流通更顺畅,实现实时监控调度。[1]智能化带来重大变革,如智能列车控制系统提高安全性和准点率,智能检测设备降低维护成本。转型升级提升服务质量和运营效率,对铁路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需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和先进科技素养以适应行业发展变化。

2.高速、重载铁路的发展需求

高速、重载铁路的发展需求日益凸显。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货物运输的效率和规模以及人员出行的便捷性提出了更高要求。高速铁路能够极大缩短城市间的时空距离,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重载铁路则可以高效运输大宗货物,满足工业生产等领域的需求。为实现高速、重载铁路的持续发展,需要在技术研发、线路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不断创新。这就要求铁路人才具备专业的工程技术能力、创新思维以及应对复杂情况的管理能力,为铁路行业的蓬勃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二)铁路人才需求特点

1.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增加

随着铁路行业的不断发展,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日益增加。一方面,铁路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转型升级需要人才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先进的技术技能,能够熟练操作和维护各类智能设备与系统;另一方面,高速、重载铁路的发展要求人才有更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应对复杂的工程技术难题。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不仅要掌握铁路专业的核心技能,还需具备良好的沟通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以适应快速变化的行业需求,为铁路事业的持续进步贡献力量。[2]

2.复合型人才备受青睐

在铁路行业发展中,复合型人才备受青睐。铁路工程涉及多个领域,既需要专业的技术能力,如铁道工程技术、通信信号技术等,又需要具备管理、经济、法律等多方面知识。复合型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复杂的工作环境和多样化的任务需求。同时,随着国际合作的加强,具备外语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也成为铁路企业拓展海外市场的重要力量。

二、当前铁路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交通强国”视域下,铁路人才培养至关重要。然而,当前铁路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铁路人才的培养质量,阻碍了铁路行业的持续发展。深入剖析这些问题,寻求有效的解决之道,对提升铁路人才培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脱节

1.职业性不突出

当前铁路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脱节,职业性不突出。培养过程重理论轻实践,铁路行业需要能快速适应岗位、有扎实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现有模式未结合岗位具体要求,学生毕业后难以快速胜任工作。如高铁桥梁施工与维护专业缺乏实际工程项目实践,学生对施工现场了解有限。职业素养培养也受忽视,学生进入职场后需较长时间适应,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3]

2.缺乏对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当前铁路人才培养目标中缺乏对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在快速发展的铁路行业中,创新是推动进步的关键动力。但现有的培养模式往往注重传统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的训练不足。例如,在课程设置中,缺乏鼓励创新的实践项目和课程模块。同时,可持续发展能力也未得到足够重视。铁路行业面临资源、环境等多方面的挑战,需要人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能力,以推动行业的绿色、低碳发展,而目前这方面的培养明显欠缺。

(二)课程体系不完善

1.课程内容陈旧,不能及时反映新技术、新工艺

当前铁路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不完善,课程内容陈旧突出。很多课程未及时跟上铁路行业发展,新技术、新工艺如智能铁路信号系统、高铁新型施工工艺等在课程中较少涉及,导致学生所学与实际工作需求有差距,毕业后难适应行业技术变革。缺乏前沿技术学习,也限制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展潜力,不利于培养新时代铁路高素质人才。

2.岗课赛证融通不足

在当前铁路人才培养中,岗课赛证融通不足。课程设置与实际岗位需求结合不紧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明确所学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应用。同时,各类技能竞赛未能充分融入课程体系,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能力。此外,职业资格证书与课程内容的关联度不高,学生为考证而进行的突击学习难以真正提升专业技能。这种岗课赛证融通不足的情况,导致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受到限制,难以满足铁路行业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4]

(三)教学方法单一

1.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当前铁路人才培养中教学方法单一,其中实践教学环节薄弱问题较为突出。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过度依赖理论讲授,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铁路行业是一个高度实践性的领域,需要学生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由于实践教学资源有限、实践基地建设不足等原因,导致学生缺乏足够的实践机会。这使学生在毕业后难以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此外,实践教学的方法也较为单一,缺乏创新性和多样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缺乏企业参与度

在铁路人才培养中,教学方法单一体现在缺乏企业参与度方面。目前的教学主要由学校主导,企业未能充分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铁路企业拥有丰富的实践资源和最新的行业动态,但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确定等环节参与不足。学生缺乏与企业实际接触的机会,不了解企业的需求和工作流程,这导致培养出的人才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差距,毕业后需要较长时间适应企业工作。同时,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也无法及时融入教学,限制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5]

三、“交通强国”视域下铁路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与创新策略

“交通强国”视域下,为满足铁路行业对人才的新需求,必须对铁路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变革与创新。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1.突出职业性,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交通强国”视域下,明确人才培养目标需突出职业性,着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铁路行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应紧密结合铁路岗位实际需求,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了解职业规范和操作流程。其次,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如严谨的工作态度、高度的责任心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要紧跟行业技术发展趋势,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引入先进的技术和工艺,确保学生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铁路行业输送具有扎实专业基础、高超技术技能和良好职业素养的高素质人才。[6]

2.注重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

在铁路人才培养中,应注重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随着铁路行业的不断发展,创新成为推动进步的关键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通过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创新竞赛等方式,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同时,要加强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灌输,使他们认识到铁路行业在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责任。这样培养出的铁路人才,既能为行业带来创新活力,又能推动铁路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适应“交通强国”建设的需求,为铁路事业的长远发展贡献力量。

(二)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1.对接岗位群人才培养需求

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需对接岗位群人才培养需求。铁路行业岗位众多,不同岗位对人才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各异。通过深入调研铁路岗位群,分析各岗位的具体任务和能力要求,以此为基础构建模块化课程。将课程内容划分为不同模块,每个模块对应特定的岗位能力。这样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模块,提高学习效率和就业竞争力,确保培养出的人才与岗位需求高度契合,为铁路行业提供精准的人才支持。

2.以典型工程项目为载体进行课程重构

以典型工程项目为载体进行课程重构是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的重要途径。铁路行业的工程项目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将其引入课程体系,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实际工作。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高铁建设、铁路维修等工程项目,分析其涉及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点,以此重构课程内容。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铁路行业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7]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1435”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

“1435”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为铁路人才培养带来新活力。以“坚持立德树人、推进‘三全育人’、塑造时代新人”为中心,明确了人才培养的根本方向。重点培养学生“懂施工、会检测、精维护、能管理”四大核心能力,使学生具备全面的专业素养。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双创教育与技能培养融合、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融合”贯穿全程,提升综合素质。通过“专业群与岗位群、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训基地与企业生产现场、教学团队与企业技术团队”五方面对接,确保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紧密结合,为铁路行业输送高质量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2.探索“1+X”课证融通路径

探索“1+X”课证融通路径是铁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关键举措。“1”为学历证书,代表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综合素养,“X”为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体现学生在特定领域的专业技能水平。通过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融入课程教学,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技能要求的有效对接。一方面,优化课程设置,使课程涵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另一方面,加强实践教学,为学生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提供实践平台。同时,与企业合作开展证书培训和考核,确保证书的含金量和认可度。这样的课证融通路径,能够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铁路行业培养出既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又具备丰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人才。[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