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年制高职学生积极社会心态培育的途径及机制研究
作者: 杨晓青 蔡怡然 何语华
[摘 要] 新时代对职业院校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既要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又要形成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分析了五年制高职学生社会心态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将社会心态培育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自身教育相结合,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有效的教育机制、可行的社会支持机制和学生自我完善机制,帮助五年制高职学生成长为既有较高专业技能,又有良好精神风貌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者。
[关 键 词] 五年制高职;积极社会心态;社会情境;社会认知;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5)01-0077-04
五年一贯制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种培养模式中,学生在初中毕业后进入学校,前三年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后两年接受高等职业教育。五年制高职学生入学时是未成年人,毕业时是成年人,学生完成五年一贯制的教育后能否顺利融入社会,成长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不仅取决于其专业技能水平,还取决于其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品质的发展水平。本文着重研究积极社会心态培育对五年制高职学生成长及未来发展的影响。
社会心态是一定社会发展时期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中的社会心境状态,是整个社会的感受、社会情绪基调、社会共识和社会价值观的总和。[1]五年制高职学生在校的五年是他们心智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一方面,他们需要在学校学习专业技能;另一方面,他们的社交圈子不断扩大,接触到社会各种事件的机会也在逐渐增多。他们在走出校门踏入社会后,能否保持积极乐观的社会心态,不仅影响其个人未来的发展,也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可见,五年制高职学生积极社会心态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五年制高职学生社会心态存在问题实证分析
(一)五年制高职学生社会心态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1.调查目的
了解五年制高职学生社会心态现状,分析存在问题,探究产生原因,进而制订应对策略,促进五年制高职学生积极社会心态的形成。
2.调查对象
以苏州工业园区某校五年制高职950名学生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906份,回收率为95.37%,性别分布总体均衡。
(1)本次调查覆盖五个年级,其中一年级学生262人,占比28.9%;二年级至四年级学生530人,占比58.5%;五年级的学生114人,占比12.6%。
(2)本次调查覆盖全校所有专业,按专业大类统计,装备制造类、电子信息类、文化艺术类、旅游大类学生比例依次为:38.22%、28.72%、26.78%、6.28%。
3.调查内容
本次问卷包括四个部分、40个问题,分别从社会情绪、社会认知、社会价值观、社会行为意向四个维度设计问题,既调查学生的自我认知、情绪控制、个人意志等方面,又调查学校、家庭、社会等外在因素,力求能够比较客观地把握五年制高职学生社会心态的实际情况,从而为积极心态培育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4.调查结果
在统计问卷结果时,根据学生作答的情况,将学生回答情况分为积极主动性、不确定性、完全负面消极性三类,每个维度反映学生的社会心态情况,如表1所示。
通过数据对比分析,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做出的回答是积极主动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们的社会心态总体上是积极的,但是在“社会情绪”这部分,“不确定性”作答的占比超过了“积极主动性”作答,表明学生还不能较好地识别自己的情绪。上述调查结果为五年制高职学生社会心态研究奠定了良好的数据基础。
(二)五年制高职学生社会心态存在的问题
1.社会情绪:“不确定性”偏高,焦虑成为情绪关键词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五年制高职学生大多数情况下都呈现出阳光向上的面貌,能够以积极的心态看待身边的人和事,但是也有一些学生在面对学业、未来、人际关系不融洽等状况时会呈现出无所适从的状态,且负面情绪出现之后又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这对其身心发展都是不利的。
近几年,集体焦虑成为情绪新常态,学生群体中出现消极情绪的频率较高。对“你认为你现在所学习的专业是非常有前景的,愿意全身心投入,并能学有所成?”一问的回答中,有37.9%的学生认为“说不清楚”;人际交往方面,对“你认为怎样处理矛盾比较好?”的回答中,虽然有46.4%的学生选择了“与对方沟通,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达成共识”,但仍有43.1%的学生回答“不理睬对方,等对方低头道歉”。可见,五年制高职学生消极的心理状态仍然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此外,在某些社交媒体上流行一些词语,已成为学生群体中高频出现的流行语,这些词语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学生的心态。这些词语能够流行,透露出一部分学生面对来自社会的压力,面对自身本领匮乏的挑战选择了退缩和逃避。消极情绪的滋生,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发展积极性。同时,他们也不懂得如何去管理情绪、化解情绪、转化情绪,而是任由消极负面的情绪蔓延,从而陷入心境低谷。
2.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总体积极,自我评价偏低
在调查中,五年制高职学生对社会的安全感、信任感普遍较强,90%以上的学生认为我们生活的社会环境非常安全;超过95%的学生对亲人、朋友非常信任,认为当自己处于失意状态时,总能够得到来自亲人、朋友的帮助;超过90%的学生认为自己具有正义感,但是在选择是否能够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时,仅有75%的学生认为自己会付诸行动,这体现出学生知与行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可能源自学生对自身安全的担心,也可能是因外部环境和社会压力的影响。
在自我认知和评价方面,只有38.64%的学生认为自己虽然进入了职业院校,但是未来对于社会仍然是有用的。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他们多数人在初中阶段成绩落后,来自教师和家长方面的积极评价不多;另一方面,目前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仍然不高,学生考上职业学校总觉得低人一等。由于长期得不到社会支持系统的正向反馈问题,学生普遍缺乏自信,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这种自我评价偏低的现象可能会对其学习和社交等产生负面影响。
二、五年制高职学生积极社会心态缺失的原因
(一)网络媒体及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
五年制高职学生虽说身处学校,但又无时无刻不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一些学生缺少上进心,没有理想信念,价值观趋于功利主义、利己主义。这种不良社会心态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的影响,尤其是网络媒体的影响。现代网络媒体高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但同时也面临着信息过载、信息不实等问题,这些因素导致未成年学生的思想观念变得碎片化、浅薄化,缺乏深度和内涵。这些人内心是渴望成功的,但在行动上又难以脚踏实地、积极进取,价值观出现偏差,精神生活变得单调、空虚,容易形成各种不良心态。
(二)家庭教育功能未尽发挥
“家庭教育作为人生启蒙教育的发源地,具有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特殊特征。”[2]一些家长自身受教育程度不高,在很多方面不能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来教育培养孩子,更无法为孩子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也有一些家长迫于社会竞争的氛围,只关注孩子的考试分数,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教育孩子,这就让孩子产生焦虑、偏执等不良情绪。
家庭教育是基于爱的长期过程,对五年制高职学生的社会心态具有深远影响。中考失利后,一些学生在家庭中缺乏认可,家长对其教育的关注度降低,仅提供经济支持而忽视心理疏导和有效沟通,尤其在单亲或离异家庭中更为明显。家庭交流方式和氛围直接影响学生的心态,平等、和谐的环境有助于积极心态的培养,而家长主导式、否定式教育则可能导致学生产生自卑、偏执和易怒等心理问题。
(三)学校人文教育的实效性未能彰显
现阶段,职业学校的学生多数是带着失意的心理情绪进入职业学校,尽管他们的自我意识强烈,内心渴望成功和被公平对待,但是学校在管理中,更多关注的是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知识技能教学等,而较少关注处于成长阶段学生所需要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例如,有些学校开展德育活动,在内容选择上更多来源于上级部门要求或者跟随社会热点问题,很少真正关注本校学生真实的心理诉求,或者很少能够将学生的心理诉求转化为实际的德育活动,学生的融入度不高,这些活动也难以取得实效。
(四)学生的自控力及意志品质欠缺
由于心理尚不成熟、社会阅历较浅,一些学生在面对形形色色的社会事件时,常常难以做出理性的选择,从而不能正确应对困难和妥善地处理矛盾冲突。同时,由于他们正处于个体心理和生理迅速发展的关键期,此时学生逐渐形成自我认知,但也正处在寻求独立和自我探索的时期。因此,在面对各种诱惑时,学生更容易表现出自控力薄弱。此外,许多五年制高职学生在进入职校后,相对宽松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与中学时期的严格规范形成反差,他们可能尚未建立有效的自我管理机制,容易在短期挫折面前缺乏坚持的决心。
三、五年制高职学生积极社会心态培育的途径和机制
(一)夯实家庭教育,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
家庭作为个体最先接触的外部环境,也是个体成长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微观系统,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发展、社会心态塑造产生最为直接且持久的重要作用[3]。CGSS2015年调查数据显出,在影响我国青年社会心态的影响因素中,家庭环境因素扮演着重要角色,积极健康的家庭环境能够正向促进个体积极社会心态的形成[4]。
1.发挥正确的家庭价值导向
“由政府和学校所推行的‘公开的社会化’,如果与家庭价值取向冲突,通常都会失败。”[5]一个拥有正确价值取向的家庭往往更容易培育出具备正确思维方式和较高认知能力的子女,能够帮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能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五年制高职学生入校时年龄较小,要使他们在成年后具备良好的社会心态,需要从小抓起,从家庭成员正确价值观引导开始。
2.营造平等、民主的家庭氛围
学生积极社会心态的培育,依赖于平等、民主的家庭氛围。以平等的方式跟孩子交流,摒弃家长下命令,孩子必须服从的沟通方式。当孩子碰到重大事情需要作选择的时候,家长要耐心听取孩子的想法,让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从而给出合理的建议。让孩子通过参与决策获得自豪感和满足感,有利于他们形成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
(二)落实学校教育,建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落实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学生积极社会心态的根本路径。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构建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6]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7]。
1.发挥思政课程的实效性
教师在讲授思政课程时要避免空洞的理论说教,而要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为主线,结合国情、社会热点事件以及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事件,让他们充分参与课堂讨论,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鼓励他们对时事或社会事件展开评论,教师在倾听的同时对他们加以引导,帮助他们辨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把价值观树立到正确的方向,进而为社会发展和建设提供向上的精神力量。只有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和期待的课堂,才能真正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