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院校教师发展能力评价体系改革与实践

作者: 奉光军 陈东升 萧棣

[摘           要]  在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浪潮中,教师作为教育事业的核心力量,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的效果。广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响应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致力于深化教师发展能力评价改革,推进教师践行教书育人的使命。通过机制改革,学院坚持教师德才兼备的评价标准,开展多维度、多层次的教师发展评价,聚焦教学能力成果,确保教师能够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医疗卫生人才。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教师发展;评价体系;能力评价;教育评价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5)01-0081-04

教育评价是塑造教育未来的关键。2020年11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的出台,标志着中国教育评价体系的一次深刻变革。它对于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提升教育质量,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发展能力评价是教育评价体系中的关键环节,它直接关系到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教育质量的提升。[1]建构科学合理的高职院校教师发展能力评价体系是目前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内容,这要求我们不仅要牢牢把握教师发展评价的方向,明白教师发展评价的意义,还要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和完善评价体系[2]。

一、高校教师发展评价的方向

高校教师评价改革的方向是建立一个更加全面、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以促进教师全面发展和教育质量提升[3]。根据《总体方案》精神,在教师评价工作中,需重点把握以下方向。

(一)坚持师德师风为第一标准

师德师风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核心。高校应构建全面的师德考核体系,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称评审和晋升的关键指标。考核应全面覆盖教师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廉洁自律和公正诚信等关键领域。同时,对于违反师德的行为,高校必须制定严格的惩戒措施,如警告、记过、降级甚至解除聘任,以维护师德建设的严肃性和权威性。[4]

(二)突出教育教学实绩

鼓励教师投入热情和责任感,精心准备和讲授每一节课,关爱每一位学生。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机制,包括同行评议、学生反馈和教学督导评价,应被用来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同时,高校应建立有效的教学激励机制,表彰和奖励教学成果显著的教师[5]。

(三)推进分类评价

学校应根据每位教师所属的学科领域和岗位职责,量身定制评价体系,精准衡量并激励教师的专业成长与贡献。实施代表性成果评价,鼓励教师深入研究,注重长期积累。要探索长周期评价机制,认识到高质量的科研往往需要耐心和时间的投入,要完善同行专家评议机制,引入学术共同体的深入参与,确保评价的专业性和公正性,同时为教师提供宝贵的反馈,促进其教学和研究能力的持续提升。应注重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的结合,考虑到教师的工作既有独立完成的部分,也有团队合作的成果,这种综合评价方式能够更全面地反映教师的工作表现和贡献[6]。

(四)强化一线学生工作

一线学生工作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高校应完善党政管理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确保候选人具有思政课教师、辅导员或班主任等学生工作经历。同时,要求高校青年教师在晋升高一级职称前,至少有一年担任辅导员或班主任等学生工作经历,以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深入互动和学生全面发展。

(五)改进高校教师科研评价机制

从数量导向转变为质量导向,更加注重教师的学术成就、社会影响力和对人才培养的贡献。这一转变旨在激励教师进行深入、广泛的科研工作,确保他们的绩效工资和奖励与他们的实际科研贡献相匹配,从而推动高校科研水平的整体提升。

二、高校教师发展评价的意义

高校教师发展评价体系的优化对于高等教育机构的教师队伍建设、教育质量提升,以及教育目标的实现具有多维度的重要意义[7]。

(一)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能够为教师提供明确的专业发展方向。通过定期的绩效评估、同行评议、学生反馈等多种评价方式,教师可以及时获得自身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反馈,从而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提升科研创新能力。这种持续的自我完善过程,有助于教师不断深化专业素养,实现从专业成熟到专业卓越的转变[8]。

(二)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教师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一个有效的教师评价体系能够确保教师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学习成果紧密相连,通过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课程设计、教学创新等,推动教师持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此外,评价体系还能激励教师参与教育研究,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教学理念融入教学内容,从而提升整个教育体系的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9]。

(三)实现教育公正

多元化的评价标准能够充分考虑教师的个体差异和岗位特点,从而确保评价过程的公正性。这种评价方式不仅关注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成果,也关注教师的师德师风、社会服务、团队合作等多个方面,确保不同学科背景、不同研究领域的教师都能在公平的评价体系中得到合理的评价和认可[10]。

(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教师评价体系的改革有助于引导教师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将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社会实践等纳入教师的评价内容,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能力培养,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五)推动教育现代化

教师评价体系的改革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步骤。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趋势的加强,教育现代化要求教师具备国际化视野、信息化教学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一个开放、灵活、高效的教师评价体系能够适应这些新要求,激励教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果,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和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11]。

三、广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发展能力评价的实践探索

广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深入贯彻落实《总体方案》要求,坚持教师发展评价的正确方向,在推动教师践行育人使命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建立师德师风和教学能力培养与考核的联动机制,坚持德才兼备评价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与评价,坚持师德第一标准

师德是教师的灵魂,是教师职业行为的准则。广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将师德作为评价教师的首要标准。学院定期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邀请全国教学名师进校开展专题讲座,分享师德建设的经验和心得。同时,在教师节,学院会表彰优秀教师,开展师徒结对活动,新入职教师宣誓以及优秀教师教学经验分享会,通过这些活动,帮助教师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激励广大教师以高尚的师德投身教育事业。

为了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学院出台了师德建设管理办法和负面清单制度,明确规定了师德失范行为的界定和处理办法。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职称(职务)评聘、岗位聘用和奖惩的首要内容,对师德失范行为实行“零容忍”,确保教师队伍的纯洁性和高尚性。

2.开展多维度课堂评价,坚持教师成长过程性评价

课堂教学是教师工作的主阵地,是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体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学院建立了学生、督导、同行和智能监控系统的多维课堂教学评价工作机制。

学生评价方面,学院通过教学管理系统,让学生对所任课教师的教学态度、能力、水平等方面进行评价。学生的评价不仅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效果,也为教师提供了改进教学的宝贵意见。

督导评价方面,学院和二级学院组成的各级督导不定期对教师的理论讲解、实训操作等进行查课听课,对教师授课质量进行监控与评价。督导的评价具有专业性和权威性,为教师提供了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同行评价方面,教研室和同课程教师开展听课评价,在各教研室和课程内部,开展互相评价的教研活动。通过同行评价,教师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智能监控系统评价方面,学院建立了全覆盖的课堂智能监控系统,校领导、职能部门、督导等可随时在线查看课堂的授课情况,根据需要开展课堂线上评价。智能监控系统的引入,不仅提高了评价的效率和准确性,也为教师提供了自我反思和改进的机会。[4]

通过多维度课堂评价,学院实现了对教师成长过程的全面跟踪和动态管理,为教师提供了个性化的成长路径和发展空间。

3.开展教学能力评价改革,坚持教学成长阶段性测评

教学能力是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组成部分。为了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学院实施教学能力评价改革,建立了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教学能力比赛指标体系为参考,兼顾医药卫生职业教育特色的校本教师教学能力素质测评方案。

测评方案全面评价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现场教学展示能力。理论水平以职业教育理念、党的教育政策、课程思政等为重点考查内容。学院要求教师在完成指定的年度线上培训课程清单和线下专题讲座后,应用信息化平台开展全员理论测试。借助理论测试,教师可以检验自己对职业教育理念和党的教育政策的理解程度,为实践教学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7]

现场教学展示评价方面,学院探索分类(专任教师、公共课教师、实践教学指导教师)评价机制,着重评价教师的教案水平、课件制作水平和现场表现力。通过现场教学展示评价,教师可以展示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技巧,同时也可以接受同行和专家的点评和指导。

为了确保评价的公正性和有效性,学院建立了由校领导、省级教学能力类比赛二等奖及以上获得者和教学督导组成的测评委员会。测评委员会根据理论测试和现场教学展示成绩,将教师的测评结果划分为A、B、C、D四个等次。对于测评反映出来的共性问题,学院开展普适性培训;对于测评等次为A的教师,加大培养力度,支持教师参加各级高水平教学能力培训班学习,并作为学校的种子选手推荐参加省级教学能力类比赛;对测评结果靠后的教师进行专项培训,帮助教师补齐短板,站稳站好讲台。

(二)构建多类型能力培养与考核并举的任务机制,开展教师专业发展评价

1.制订分层分类培养计划,开展周期内发展考核

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学院制订了分层分类培养计划,并根据计划开展周期内的发展考核。

分层培养计划与考核以新入职教师、青年教师、骨干教师以及专业带头人来划分。新入职教师主要接受入职培训,包括教学规范、教学技巧等方面的培训;青年教师则接受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包括教学方法、教学艺术等方面的培训;骨干教师接受教学创新培训,包括教学科研、教学改革等方面的培训;专业带头人则接受专业发展培训,包括学科建设、团队建设等方面的培训。各层级教师在接受学校安排的对应培养计划后,接受相应层级周期内与层级相适应的任务考核。[5-6]

分类培养计划与考核则根据专业课教师、公共课教师、实践教学指导教师、辅导员等岗位职责和工作特点,建立与岗位相适应的考核任务,开展相应类别的专项培养计划后,定期开展不同类别教师的任务考核。通过分层分类培养计划和周期内的发展考核,学院可以全面了解教师的专业发展情况,为教师提供个性化的培养和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