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组织生态学的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组织制度与运行机制研究

作者: 苏晨 胡坚达 农晓丹

[摘           要]  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创新团队建设成为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当前,团队建设面临成员持续发展、产教融合深度不足及组织管理挑战等问题。采用组织生态学理论,结合案例分析法,深入探讨创新团队的构建、组织制度与运行机制。发现团队成员多样性、协作能力和适应性对团队构建至关重要。同时,模块化教学、校企合作构建课程体系及产教融合模式能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和创新能力。为进一步提升团队建设质量,应加强成员专业精神培养,推动模块化教学模式,深化校企合作。

[关    键   词]  职业教育创新团队;组织生态学;校企合作;模块化教学;产教融合;项目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5)01-0089-04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作为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之一,备受关注。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旨在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学能力。《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为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指导方向。在这样的背景下,探索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路径和运行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团队的建设不仅需要关注团队成员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更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组织制度和运行机制,以保障团队的高效运作和可持续发展[1]。

组织制度和运营机制的研究需采用跨学科、多样化的研究方式。组织生态学作为一种研究组织系统及其与环境互动关系的理论框架,强调组织的多样性、适应性和进化过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组织生态学应用于教育领域,研究教育组织的构建与发展。组织生态学的原理在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组织生态学在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中的应用,涉及团队构建、教学方法创新、课程体系构建、产教融合、科研与社会服务等多个方面[2]。现有研究为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参考。然而,具体到团队建设的组织制度与运行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本文旨在通过组织生态学的视角,结合案例,系统探讨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组织制度与运行机制,总结成功经验和最佳实践,提出适合我国职业教育实际情况的创新团队建设路径和实现机制,为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一)现状

2023年6月9日,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公示了《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评审结果》,首批立项建设的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11个通过验收。有11个未通过验收,被取消了团队建设资格[3]。此后教育部又分别于2021年8月和2023年11月公布了第二批、第三批国家级团队立项(培育)建设单位名单。第二批国家级团队立项建设单位240个,培育建设单位2个;第三批国家级团队立项建设单位125个,培育建设单位22个。截至目前,教育部已经先后公布国家级创新团队511个[4]。

(二)挑战

尽管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在提升职业教育质量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实际建设和运行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第一,团队成员的持续发展是一个重要的挑战。虽然创新团队成员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在快速变化的教育环境中,如何保持持续发展是一个关键问题[5]。教师需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掌握最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以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然而,实际情况中,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教师往往难以抽出足够的时间进行专业发展和学术研究。此外,教师在职业生涯发展中的激励机制和职业发展通道不够明确,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6]。由于繁重的教学和管理任务,教师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学术研究和专业发展,导致他们的知识和技能难以跟上行业和技术的发展步伐。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教学效果,也制约了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

第二,教学方法与课程体系的改革也是一大挑战。尽管模块化教学和项目式教学等创新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学质量,但在推广和实施过程中仍面临诸多困难。如何在传统教学模式和创新教学方法之间找到平衡点,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有效实施模块化课程,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如南京某高校的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团队在实施模块化教学时发现,虽然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但也需要更多的教学资源和时间投入,这在现有条件下往往难以保证。此外,如何将新技术、新工艺及时纳入课程内容,也是一大挑战。

第三,产教融合的深度与广度仍有待提升。尽管校企合作在职业教育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实际操作中,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仍需加强。有些企业在合作过程中缺乏长期规划,仅限于短期的实习安排和技术交流,而缺乏深入的合作机制和长远的合作计划。

此外,创新团队的组织管理也面临挑战。创新团队的有效运行需要科学的组织管理机制。然而,当前很多职业院校在团队管理方面存在不足,如团队成员的选拔和考核机制不完善,团队内部的沟通和协调存在问题,导致团队凝聚力和工作效率下降等[7]。

三、创新团队的构建:组织生态学视角下的分析

在职业教育领域,创新团队的构建是提升教学质量和实现教育改革的关键。组织生态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从生态系统的角度理解团队的构建和发展过程。

(一)组织生态学理论概述

组织生态学是一种研究组织在动态环境中如何生存、发展和适应的理论。它借用了生物学中的生态学概念,强调组织与其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组织生态学认为,组织就像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一样,需要适应环境变化,通过变异、选择和留存等过程不断进化。具体到职业教育领域,组织生态学强调团队成员的多样性、协作能力和适应性,这些特性对于创新团队的构建至关重要[8]。

(二)团队构建的关键因素

团队成员的多样性是创新团队成功的基础。多样性的成员背景、专业知识和技能可以带来不同的视角和创意,从而提升团队的创新能力。根据组织生态学的观点,团队的多样性不仅包括学术背景和专业技能,还包括年龄、性别和工作经验等方面。

协作能力是创新团队成功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团队成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协作能力,能够在共同的目标下有效合作。组织生态学强调,协作不仅是团队内部成员之间的互动,还包括团队与外部环境(如企业和社会)的互动。

适应性是组织生态学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组织在变化的环境中保持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在职业教育创新团队中,适应性体现在团队能够根据教育环境和行业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三)实际案例分析

为了进一步理解创新团队的构建过程,我们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探讨关键因素和实践经验。

案例一: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的物流管理专业群创新团队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的物流管理专业群创新团队由高校的专业教师和来自行业领域的资深专家组成。团队成员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较高的学术水平,通过共同研究和合作,成功开发了一系列符合职业标准和行业需求的课程体系,并在教学中推广应用。

在团队构建过程中,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注重团队成员的多样性和协作能力。通过引入具有不同背景和专业知识的成员,团队能够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不断创新。同时,团队成员之间建立了良好的沟通和协作机制,通过定期的研讨会和培训活动,分享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提升团队的整体能力和水平。

此外,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的创新团队还注重适应性和持续发展。通过与企业和行业协会的紧密合作,团队能够及时了解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需求,并将这些信息纳入课程体系的开发中。这样不仅提高了课程的实用性和前瞻性,还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案例二: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的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的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团队通过引入组织生态学的理念,注重团队成员的多样性和协作能力。在团队构建过程中,他们以名师工作室为引领,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确保团队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不断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团队成员通过紧密合作,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传统与个性化教学相结合,并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与本地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确保学生不仅学到理论知识,还能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同时,团队还注重适应性,通过持续学习和专业发展,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掌握最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以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

创新团队的构建在职业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组织生态学的视角,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团队成员的多样性、协作能力和适应性在团队构建中的关键作用。实际案例分析显示,通过科学、合理的团队构建,可以显著提升教学质量和创新能力,为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四、创新团队建设的组织制度与运行机制

创新团队的建设不仅需要科学、合理的构建机理,还需要有完善的组织制度和运行机制作为保障。本部分将探讨职业教育创新团队建设的具体组织制度和运行机制,重点分析教学方法、课程体系、产教融合、科研与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具体实现途径。

(一)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学方法的创新是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9]。创新团队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不断探索和实践,以适应新时代职业教育的需求。

模块化教学是近年来职业教育领域广泛应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将课程内容划分为若干独立的模块,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进度和兴趣选择不同的模块进行学习。有效的模块化教学方法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要提高模块化教学的实施效果,需要结合以下几点。

首先,在课程设计上,将课程内容按照知识点和技能点进行模块化设计,每个模块包含具体的学习目标和评价标准。其次,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模块。最后,要建立模块化课程的评价体系,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案例:某职业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通过模块化教学改革,将原来的整课程内容拆分为市场营销、网络推广、数据分析等独立模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发展需求选择相应模块进行学习。改革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显著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职业发展满意度均有所提升。

(二)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体系是职业教育的核心内容,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10]。创新团队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构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重要途径。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时将行业新技术、新工艺纳入课程内容。要提高校企合作的有效性,应该首先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定期召开校企合作会议,讨论和调整课程内容。在课程开发上,与企业专家共同开发课程内容,确保课程内容与行业需求紧密结合。同时,在企业设立实训基地,学生可以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进行实训,提升实际操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