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职业教育专业集群和产业集群耦合发展模式研究

作者: 杜丽茶 周沐

[摘           要]  在全球范围内,产业的集中化发展,使得产业集群日益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同时成为职业教育服务的重点领域。因此,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及其专业群建构上,需要适应产业集群创新的需求,以确保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紧密对接。基于此,分析了湖南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群和产业集群耦合发展的困境,总结了耦合发展路径,实现促进职业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紧密结合,有效服务湖南省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

[关    键   词]  湖南省;现代化产业体系;产业集群;专业集群;耦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5)02-0001-04

一、研究背景

湖南职业教育专业群的发展紧密联系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和战略规划,产业集群与专业群的耦合发展有助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湖南省紧密对接区域经济和产业需求,构建与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度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为传承和发扬“爱国、求知、创业、兴工”的楚怡职业教育精神,2022年7月,湖南省教育厅立项了湖南省楚怡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计划建设单位A档学校、B档学校各15所,共90个高水平专业群,湖南省楚怡高水平高职专业群建设计划建设单位19所A档学校(41个高水平专业群),11所B档学校(17个高水平专业群)[1],累计建设148个高水平专业群。湖南省集中力量建设一批示范引领、湖湘特色的职业学校和专业群,推动湖南省职业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时指出,聚焦优势产业,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打造国家级产业集群。截至目前,湖南已成功培育4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8个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27个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27个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2]。

产业集群是关联企业与机构集中形成的完整产业链结构,是专业分工并有机联系达成的整体产业竞争合作组织形态,其集约发展需要坚强的本土化人力资源要素和科技创新要素支持,这就决定了对强大的职业教育资源供给体系的配套需求[3],通过调整职业教育结构,提升教育质量,促进产教融合,湖南职业教育专业群的建设紧密围绕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服务湖南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四梁八柱”,设置了大量相关专业点,以满足这些产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湖南职业教育还注重与区域功能区的匹配,通过政府统筹、校企合作等方式,投入大量资金支持职业教育发展,以服务长株潭、湘南、环洞庭湖、武陵山区四大功能区的经济发展。坚持突出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着力提质省级现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先进制造业集群提质升级,着力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4]。

二、湖南省职业教育专业集群和产业集群耦合发展困境

(一)专业集群布局与区域经济和产业集群匹配度不高

产业群作为专业群建设的“引领者”和“支持者”,是专业群组建的逻辑基础和重要保障[5],但建设过程还存在专业群布局与区域经济和产业集群匹配度不高的问题。

首先,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在技能层面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一定差距。虽然湖南省职业教育紧跟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需要,2024年,湖南省共有79所高职院校设置服务制造业的专业点850个(占比40.04%)[6],在装备制造大类专业布点达30个一流专业群,如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等相关专业及专业群,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人才培养模式与产业发展仍有些滞后,很多职业院校的教学实训设备和师资力量未能跟上核心技术和应用场景日新月异的变化,导致学生所学知识技能滞后于行业实际使用。

其次,一些传统优势行业,如轻工、食品加工等,在湖南省具有较强的区域优势。但随着市场需求不断变化,这些行业逐渐向高端化、自动化方向转型,对技术型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

此外,不同地区产业结构分化也对职业教育形成挑战。湖南不同市县拥有各自独特的主导产业,如长沙侧重装备制造,株洲侧重轨道交通,而湘西则注重旅游文化等。然而,各地职教资源配置不平衡,一些偏远地区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使得其职业教育水平较低,从而无法充分支持本地特色产业的发展。

(二)产教融合深度不够,专业群结构战略性调整缓慢

产教融合是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路径,但实际存在产教融合平台作用发挥不突出,技术服务与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有待提高,专业群结构战略性调整缓慢等问题。在一些重点领域,如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精尖学科领域,目前缺乏能够统筹全局的平台协调学校内部资源与企业需求,产教融合深度不够。高职院校承担着向社会输出技术服务的重要任务,不少职业院校在这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科研水平还是成果转化能力均存在明显差距。尤其是在技术推广应用环节,由于缺乏成熟机制,不少科研成果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并没有真正转化为生产力[7]。

另外,由于湖南省高职院校教育经费投入有限,不少学校在专业群结构优化调整方面力度不够,即使设置了工业互联网、智能控制技术等新专业,但新兴高精尖专业领域却因师资匮乏、实训设备不足,难以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进步的要求,也制约了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

(三)专业集群与产业集群耦合机制不完善

湖南省立项建设了148个高水平专业群,其中装备制造大类专业布点最多,达30个,其他专业大类按照布点数量排前列的是财经商贸大类(16个)、医药卫生大类(14个)、电子信息大类(13个)、交通运输大类(12个),但存在专业群与产业集群信息沟通渠道不通畅,造成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存在协同不够、同质化现象,缺乏全省系统性规划建设,耦合机制的不完善直接影响了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效果。政府虽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产教融合、推动职教改革的文件,但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瓶颈。一方面,政策落地执行不到位,文件只是停留在宏观指导层面,并没有结合具体行业特点给予针对性指导;另一方面,表现为执行力度有限,缺乏有效监督考核机制,使得相关措施执行效果有待提高。

湖南省职业教育专业集群和产业集群耦合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需在产教融合机制完善、专业群结构调整、校企协同育人以及政策支持等方面进行深入改进和优化。

三、湖南省职业教育专业集群和产业集群耦合发展路径

(一)面向产业集群,布局专业群精准对接

围绕湖南省“4×4”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强专业群特色产业学院、公共实训基地、技术创新平台等建设,湖南省拥有超过200个工业园区,覆盖各市州,主要涵盖先进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国家级湘江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区域被建设为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高技术产业基地和中部地区现代服务业中心,高职院校布局专业集群应精准对接产业链群。

高职院校专业群应以地方支柱产业为依托,精心设计和规划其专业群结构,以服务人的全面发展和促进产业企业转型升级为目标,确保专业群与地方产业集群的发展需求相一致,以更好地服务地方和区域经济。学校需要不断完善一个面向市场、促进就业,并与区域产业发展紧密相连的专业预警和动态调整机制,通过定期进行专业及专业群设置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分析,以及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匹配度评估,实施实时监控和灵活调整,以便及时响应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不断优化专业及专业群,确保职业教育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实现对接国家战略新兴产业、湖南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四梁八柱”产业发展规划的专业群布局,形成一系列能够精准对接区域经济中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需求的独特专业群,共同推动产业集群升级。同时加快构建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中职、高职、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贯通培养,大力发展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多层次、多类型的教育体系有助于满足产业群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需求。

以服务人的全面发展和促进产业企业转型升级为目标,搭建产教融合平台,集聚整合各类资源,建设高水平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与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创新专业及专业群发展机制,紧密围绕国家和省级重要战略部署,积极适应产业升级与技术变革的步伐,灵活调整专业设置,对传统学科进行现代化改造,淘汰那些供给过剩的专业领域,同时加大对新兴专业的建设力度,从而增强专业间的协同效应。

湖南省高职教育专业群布局注重产教融合、区域经济对接、专业结构优化调整以及产业园区配套建设等,以提升职业教育的整体质量和效益。

(二)深化产教融合,提升专业群的适应性

1.出台促进产教融合政策

湖南省作为全国首批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区域之一,出台了多项支持产教融合的政策措施,在区域内建设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包括对符合条件的产教融合项目给予奖励,每年评选一批成效突出的学校和企业,并给予不超过500万元的奖励[8]。此外,湖南省还致力于构建开放式的区域性产教融合实践中心,鼓励行业领军者、高等职业院校及科研机构共同建立应用技术研发平台以及协同创新中心,以此搭建一个有效对接产业需求与人才供给的桥梁。湖南省应针对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巩固延伸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9],在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产业出台产教研学融合、政校企行协同育人的政策,通过政策激励,动员各类社会主体参与到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技术服务中去,进而推动产业资源与教育资源之间形成更深层次的整合。

2.构建产教融合生态系统

通过职业教育促进产业发展、产业反哺职业教育,构建产教深度融合与校企合作的生态系统,依托产业园区及产业链,在轨道交通设备制造、工程机械、航空装备生产维修、智能网联汽车等重点领域,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和市域产教联合体。

对接特色产业,组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组建学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等共同参与的全国航空装备制造与维修、消费电子零部件及组装、新一代信息技术、工程机械、智能网联汽车等多个行业的产教融合共同体,扩大产教融合效应,为行业输送持续稳定的高素质人才,同时促进行业企业技术革新、工艺优化以及产品迭代升级。其中中车集团联合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创建了全国首个国家级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行业的产教融合平台。

面向产业园区,湖南省新建21个市域产教联合体,搭建产教融合平台,全省目前形成8家经济总量过千亿的园区,有先进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一批重点产业集群,以教促产、以产助教,深化产教融合、产学合作,充分发挥政府统筹、产业聚合、企业牵引、学校主体作用,以产业园区为基础,打造一批兼具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功能的市域产教联合体。湖南省支持在产业园区配套建设职教园区,如湖南(株洲)职教科技园累计投资220亿元,9所院校入驻,在校生11万余人。这种模式促进了院校布局与产业园区的匹配,有利于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3.调整与优化专业群专业

在科教融汇新导向下,及时跟进科技与产业发展前沿,推进专业办学,立足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新职业的发展需求,推动专业现代化升级、数字化转型、绿色化改造和中高职一体化发展建设的“四化”升级建设。根据《湖南省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实施细则》,高职高专院校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所在行业、区域实际情况,科学制定专业建设规划,明确新设、撤销专业的具体时间,积极发展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服务、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制药等战略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加快传统专业及专业群升级。同时,做好专业培养目标的新定位,教学内容的新改造,办学条件的新提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