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市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化人才供给调研

作者: 于辉 王智慧 赵红梅 张占荣 菅志宇 金玲 张可芳

[摘           要]  通过对鄂尔多斯高职院校数字化相关专业的调研,了解了数字化人才供给现状,发现了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化人才供给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和高职专业教学实际,提出了优化数字化人才供给的对策建议和预期效果,为促进鄂尔多斯产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高职教育;数字化;数字经济;人才供给;产教协同;绿色转型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5)02-0005-04

当前,数据要素已经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是城市数字化、智能化的基础[1]。同时,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异军突起,展现出强大的抗冲击能力和发展韧性[2]。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下,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3],能进一步强化高职院校育人能力[4],实现教育质量的显著提升[5]。这既是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趋势,又是推进高校专业全新发展的新动力[6]。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鄂尔多斯积极推进高质量发展[7],在从“羊煤土气”向“风光氢储”的产业结构转型过程中,深入调研鄂尔多斯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积极为地方培养符合需求的数字化应用型人才,对促进鄂尔多斯产业数字化转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一、调研的意义

(一)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离不开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及管理人才

2024年7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要求,“加快构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完善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政策体系”。我国正成为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数字人才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要素[8],我国数字人才缺口持续扩大,当前总体缺口在2500万至3000万人,大量数字化、智能化的岗位涌现,对数字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

(二)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对现代服务和智能制造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

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基础性工程[9],越来越多的人才选择进入高职院校深耕教学,培育工匠。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专任教师数量缺口约为31万人,尤其需要具有优秀技术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能够真正深度介入企业实体运作、服务企业的教师。高职院校需要开设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需要更多紧扣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教师人才。因此,现代服务和智能制造类等专业人才也已成为高职院校引才的重点。

(三)培养适应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需要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数字化管理人才成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面临的新挑战

当前,企业对既具备专业技能素质又具备数字思维的高端复合型人才需求缺口越来越大[10]。2024年4月,国家九部门印发了《加快数字人才培育支撑数字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开展数字人才赋能产业发展行动,培养一批既懂产业技术又懂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不断提升从业人员数字素养和专业水平。职业院校急需加强产教融合,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转变教学方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调研目的

调查分析鄂尔多斯市职业教育数字化人才供给的现状及问题,提出高职院校数字化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三、调研方法

主要采用访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网络调查法、实地调查法,调查鄂尔多斯地方高职院校2018—2023年数字化人才培养的相关专业,研究了解真实情况,获得一手资料,解决实际问题,准确全面地了解鄂尔多斯市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化人才供给实际情况。

四、鄂尔多斯市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化人才供给的现状

通过深入鄂尔多斯地方高职院校,调查专业主要包括财经商贸大类专业(大数据与会计、大数据与财务管理、电子商务)、电子与信息大类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媒体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应用)、文化艺术大类专业(视觉传达设计)、装备制造大类专业(无人机应用技术)、资源环境与安全大类专业(煤矿智能开采技术、矿山机电与智能装备)等,了解第一手资料。

(一)人才培养模式

招生专业及人数方面表现不一,煤矿智能开采技术专业的招生人数(年平均)达到132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72人,矿山机电与智能装备专业68人,大数据与会计专业66人。专业群建设开展较晚,在2018—2021年专业群建设缓慢,2022年至今建设速度加快。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企业合作情况不一,财务会计类专业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企业数量为5~6个,计算机类专业1~2个。双师型教师比例中等,财务会计类专业双师型教师占比68%~70%,煤炭类专业占比75%~82%。毕业生就业率及满意度较高,各专业就业率均能达到95%以上,毕业生满意度达到80%以上。

(二)课程体系

专业教学标准和核心课程标准处于建设中,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开发数量少,但各专业均实现了校企合作制订核心课程标准。“岗课赛证”融通全面开展,各专业课程都推进“岗课赛证”融通,基本形成了这一转变的共识。课程思政逐步扩展,煤炭类专业课程思政示范项目有4~6门,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电子商务专业各有1门。规划教材和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均已启动,煤炭类专业均有3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三)教学方式

专业实践教学重视程度高,各专业实践教学学时比例均能达到50%以上,计算机专业可达到70%左右。数字化教学设备配备相对完善,煤矿智能开采技术专业数字化教学设备的覆盖率为82%,矿山机电与智能装备专业覆盖率为90%,其余达到100%。校外实践基地稳步拓展,财务会计类专业校外实践基地有4~5个,煤炭类专业9个,无人机技术专业1个。对农村社区服务逐渐增多,财务会计类专业每年服务社区至少1次,电子商务、无人机技术专业每年科技下乡2次以上。

(四)教学效果

获奖及科研层次水平较低,各专业获得自治区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科学技术奖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奖项较少。煤炭类专业自治区级科研立项年均5~6项、授权发明专利2~3项,财经商贸大类专业自治区级科研立项年均2~3项。技能大赛成绩优异,财经商贸大类专业学生自治区级技能大赛获奖年均3~4项,煤炭类专业学生年均获奖3项。教师自治区级技能大赛最近几年崭露头角,年均获奖2~4项。技能等级证书考取学生人数增多,煤炭类专业学生考取技能等级证书比例较高,达到90%以上。

五、鄂尔多斯市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化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鄂尔多斯市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化人才供给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式、管理等方面不同程度存在问题。

(一)高职数字化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产业人才需求不相适应

人才培养模式与数字化产业人才需求不相适应,各专业校企合作不够深入,企业用人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专业建设基本单打独斗,招生品牌效应不够突出。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处于初级水平,在教学规划设计、教学有序实施、网络载体运用等方面还有待提高。毕业生就业存在对口率欠缺、稳定性不足等问题,就业质量还需提高。

(二)高职数字化相关专业课程内容与岗位技能要求不匹配

课程内容与数字化岗位技能要求不匹配,课程设计不适应毕业生职业发展及岗位变化,未满足各岗位所对应的能力要求。课程标准与岗位标准脱节,技能训练脱离产业发展实际,教学特色不明显。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不深入,设计不突出,融入不协调,课程思政未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高职数字化相关专业教学方式升级与产业数字化转型不同步

学生个体发展指导不足,对学生不同发展需求调查不够,针对性培养不到位。虚拟仿真实践教学设计缺乏系统性,学生技能体验不深刻,教学方式相对落后。实习深入产业一线不够,学生实习时间不足,产业一线实习方式单一,学生实习获得感不强。

(四)高职教学效果评价机制与数字化人才培养衔接不通畅

教学过程的质量控制不足,对教学过程的全链条监控不够,数字化人才培养质量控制机制不能真正发挥效应。教育评价设置的绩效目标不够合理,社会效益评价不明显,数字化人才培养绩效评价机制反映表象的成分较多。

六、鄂尔多斯市高等职业教育优化数字化人才供给的对策建议

鄂尔多斯市高职院校应紧紧围绕《内蒙古自治区职业教育提质升级行动计划(2024—2026年)》目标任务,以教育链连接产业链,深入推进“三教”改革,优化“双师型”教师队伍,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精准对接地方产业链,建设高水平专业群。

(一)产教协同,建立高职数字化相关专业集群化育人模式,发挥校企合作的“化”“学”效应,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人才

校企双基地实施相关专业集群化建设,实现工学交替。推进各专业以大类为主要划分标准,组织专业集群化建设,打造高水平专业群,校企联合研制人才培养方案,推进三全育人、五育并举,联动并行现代学徒制,设立冠名班、订单班,确立招生品牌专业,校企联合招生。

校企双导师指导学生数字化专业技能提升,促进教学相长。培养应用型人才,贯穿入学到毕业的全链条培养,训练学生专业技能和数字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优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实现教师真正去企业锻炼,增强教师教研科研能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校企结合构建课程体系,践行做学合一。校企共同探讨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共同开发“学习与岗位结合、工作与学习结合”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融入企业员工代表性工作任务,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由浅到深、由单一到复杂,把企业课程合理融入专业课程体系,针对专业培养目标及对应岗位能力,确定通识课程、公共课程、企业核心能力课程、专业课程模块。

校企双主线推进毕业生差异化路径就业,实现学以致用。把握校企供需对接主线,主要面向中小企业、乡村偏远企业,找准供需交叉点、关键点,走“支小支农”就业路径,稳定就业率;把握校企回访联络主线,采用“1+2”就业服务模式,对岗位实习学生(1年)、毕业生及其就业企业(2年)回访,第二次助力职业成长。

(二)绿色转型,设置专业课程科学体系,以适岗性为落脚点,满足企业岗位技能要求

课程设计围绕“金课”建设目标,推进“岗课赛证”融通。实施以岗定课、以训促学、以赛代评、以证代考,适应产业数字化转型,建设融入岗位要求、技能大赛金奖、具有含金量的职业资格证书等技能要点的模块化课程。积极开发线下精品课,课程要素浸润绿色低碳的特点,体现科教融汇。有机融入绿色税制、碳排放统计核算、环保储运等知识点、技能点。编写优质规划教材,课程标准精准对接高级“蓝领”岗位职业标准,实现产教融合。课程思政树立红色引领传承工匠精神,倡导德技兼修,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树立爱岗敬业精神。

(三)数智赋能,优化学生主体学习方式,发展体验实践相结合,跟紧产业转型步伐

推进分类教学,促进学生个体发展。增强自主学习意识,加强专升本报名指导、学习引导、考试辅导,提高学生升本比例;强化职业生涯规划,入学即谋划就业,理清学生就业方向;加强创新创业培育,以实训、比赛为抓手,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