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成果导向教学模式传承岭南童谣的课堂革命实践探索

作者: 沈琼

[摘           要]  根据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的要求,基于成果导向教学模式(OBTL,Outcomes-Based Teach-ing and Learning),以“传承岭南童谣”为例,探讨在幼师教育中儿童文学课程进行课堂革命的方法与路径。根据成果导向教育理念(OBE,Outcomes-Based Education),以幼师生“职业能力提升”为成果产品反向设计教学过程,以模块式课程结构和项目化教学构建岭南童谣“溯源探究—演绎展示—岗位运用—创新制作”的“四层级”递进任务模块,创新“三阶五步一循环”课堂教学模式,形成童谣表演作品、多形式绘本、微课作品等岭南童谣资源库,持续改进,优化评价体系,提高幼师生传承岭南童谣职业能力和教育资源开发能力,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思路与方法。

[关    键   词]  幼师教育;成果导向;儿童文学;岭南童谣;课堂革命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5)02-0125-04

《“十四五”时期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实施方案》强调“职业教育要创新培养模式,优化培养结构,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实践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1]。我国幼师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仍存在一些问题。在课程教学中,工作实践在教学体系中逻辑主线地位的缺失,使学生无法在同化和顺应中生成实际工作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与创新能力,导致幼师人才培养与幼教岗位要求匹配度不够。《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强调“探索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组织方式。推动职业学校‘课堂革命’,将课程教学改革推向纵深”[2]。幼师教育亟待从幼教前沿发展和实际职业要求出发,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方面实施课堂革命探索,优化课堂结构生态,提升幼师生职业能力,对接岗位实践要求。

一、成果导向教学模式对课堂革命探索的意义

2017年,教育部启动师范类专业三级认证,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理念,为幼教人才培养、产教融合改革要求指明了方向[3]。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是根据社会需求来确定课程培养目标的教育理念,重点是聚焦学习成果产出,教学设计和实施要以学生预期能力的获得为导向,反向设计教学和实施教学。具体落实到课程教学实践中,基于成果导向教学模式,要求教学目标需对接专业认证的毕业要求和核心能力;教学过程以“学生为本”,通过主动探究与实践,能动地“创造”成果;教学评价注重多元化,聚焦学生“能力指标”评价[4]。成果导向教学模式体现了以“内容为本”的传统模式向“学生为本”的根本转变,在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课堂革命的探索上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5]。

二、儿童文学课程在课堂革命探索中需解决的重点问题及对策

(一)幼师生对地域文化内涵价值认识不足:增设地域文化内容,收集整理与挖掘内涵并行

随着“非遗”、地域文化被广泛重视,近年来岭南童谣以其独特的审美性、浓厚的地域人文特性,对学前儿童的情感道德发展、语言水平提升、地域文化认同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师范生对“非遗”的认识和认知尚处于低层次阶段,对“非遗”文化缺乏深层次情感认同和文化认同[6],学生对岭南童谣积累,对其深层人文内涵以及家国情怀教育价值认识不足。因此,在儿童文学课程中增设岭南童谣显得较为迫切,可以培养幼师生对岭南文化内涵的理解以及传承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

(二)课程教学与幼教岗位实践运用融合度不够:创新课程教学模式,课程融合与场域拓展齐下

传统的儿童文学课程教学,以各文体特征介绍、分析、鉴赏等理论讲解为主,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导致学生停留在对文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初级认知阶段,如何提高职业综合应用和融合创新等高阶认知水平,是儿童文学高质量教学的必然要求。在基于成果导向教学模式传承岭南童谣教学中,围绕成果产品通过创设教学目标,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以项目化的探究式学习,融合音乐、舞蹈、美术、信息技术等课程,拓宽教学场域等系列课堂革命探索,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融合创新能力。

(三)幼教行业岭南文化课程资源有限、系统性不强:共建共享岭南文化资源库,创新开发与信息化同步

目前,幼儿园、师范类院校等开展“非遗”和地域文化传承热情高涨,但也存在地域文化资源有限、系统性不强、传承活力不足、传承载体单一等问题。将成果导向教学模式下融合创新的产品,整合为多维度的岭南童谣共享资源库,并运用于岭南地区幼教行业以及幼师职前教育中,激发传承活力。同时为检验学习成果的评价体系提供重要行业评价支持,在持续改进、迭代优化的闭合循环中,深化产教融合,实现双向促进。

三、整体设计思路

成果导向教学模式围绕成果产出,遵循模式要求,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培育为成果导向,对幼师生专业能力、职业素养加以全面提升,整体设计分为四个步骤:定义学习成果(Defining)、实现学习成果(Realizing)、使用学习成果(Using)和评估学习成果(Assessing)[7],依托现代教育技术,对岭南童谣传承课程内容进行整体设计:(1)定义学习成果。根据学前教育教师职业能力指标和毕业要求,将学习成果分为人文素养、专业技能、岗位运用、创新开发四个维度,从专业能力、职业素养两方面提升学生传承岭南童谣的职业能力。(2)实现学习成果。以模块式课程结构和项目教学法,结合混合式教学,创新“三阶五步一循环”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文字处理、语言表演、音乐、舞蹈、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法与岭南童谣进行多学科知识整合和贯通,形成岭南童谣系列资源库,落实教学目标。(3)使用学习成果。在幼教岗位、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的“使用”反馈中,展开课堂成效的改进与提高,优化学习成果。(4)评估学习成果。通过多元评价体系,重点考察岗位运用和创新开发能力,在各实践平台中分析职业能力达成情况,对学习产出加以评估,形成闭环的持续改进机制。

四、课堂改革教学实践

(一)设定“职业能力”导向性的教学目标

基于OBE理念的课程设计思路,紧密围绕幼师“职业能力提升”这一教学目标制订整个教学设计。作为整个教学设计的行动纲领,教学目标以职业活动、岗位要求为导向,是教学活动组织形式、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的设计依据,是成果导向教育最为基础和核心的一环[8]。因此,根据学前教育教师职业能力标准,厘清职业能力各维度至关重要。根据《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9],对应职业能力指标的四个维度,分别为师德践行能力、保教实践能力、综合育人能力、自主发展能力,围绕传承岭南童谣职业能力提升,教学目标主要包括:(1)人文素养。积累作品,领悟文化内涵,增强家国情怀与职业传承意识、使命感。(2)专业技能。综合演绎岭南童谣,提升诵、唱、跳、画、手工、信息技术等幼师专业技能。(3)岗位运用。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一日生活、传统节日等中融入社会实践。(4)资源创新。项目成果提升团队协作、情感认知、学习方法、社会能力与创新能力等。

课程目标不仅涵盖了儿童文学的学科特点与核心素养,又与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毕业要求、幼师职业能力标准有清晰的支撑关系,同时让学生明确完成该课程内容后所能达到的预期学习目标。

(二)创建“四层级”递进任务模块式的课程结构

从认知层、内涵层、运用层、提升层出发,创设四个递进任务模块,在项目化教学中形成模块任务成果。

1.“溯源探究”模块任务:回溯源头与挖掘内涵并行。搜集包括广府、客家、潮汕等岭南各地童谣,引导学生丰富对岭南童谣的认知,领悟其深层价值。学生回溯成长源头,立足地域文化、乡土特色,感悟岭南文化传统。同时,在成果展示中深入挖掘岭南童谣的文化内涵,以岭南童谣为切入点,结合岭南地区人文风貌和风土人情,自发自觉地学习、分享、传承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等岭南特色文化,最终以调研报告、课件等形式对各地方童谣、地域人文特色进行阐释分享。作品成果为岭南各地童谣作品、相关调研报告、分享交流特点和文化内涵解析课件等。

2.“展示演绎”模块任务:各艺术形式展示与跨学科融合。任务小组在对岭南童谣具备系统性认知了解后,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特点,小组自主选择各艺术形式展示岭南各地童谣,通过多种形式演绎符合幼儿心理、思维特点的岭南童谣,例如舞蹈表演潮汕童谣《天顶一颗星》《出花园》,朗诵客家童谣绘本《大番薯》《火萤虫》等。提升岭南文化素养的同时,跨学科综合提升学生诵、唱、跳、画、信息技术等专业技能,发挥自身特长和优势,形成形式丰富、多维度的岭南童谣展示资料。作品成果为各类艺术演绎形式的视听素材及美工绘本等岭南童谣教学资源。

3.“岗位运用”模块任务:校内模拟场景与基地实操结合。学习小组自主完成幼儿园融入岭南童谣的思维导图,完成幼儿园传承岭南童谣的任务书、计划书、教学微课等。将校内模拟工作场景与实践基地实操运用相结合,还原幼儿园一日生活流程,将岭南童谣自然融入幼儿园日常生活、学年计划中,同时检验成果在工作实际中的可行性。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传统节日等活动中传承岭南童谣,如在一日生活中融入粤语童谣:入园《入学谣》,洗手《洗白白》,午休《打开蚊帐》《月光光》,离园《放学歌》,午餐、水果餐《排排坐》《橘仔歌》《荔枝谣》,游戏活动《氹氹转》《跳绳歌》《煮饭仔仔》《跳橡筋》等等。学习小组成果为岭南童谣融于主题教育活动、幼儿园一日生活、传统节日、重要节庆日等思维导图、教学微课等。

4.“创新制作”模块任务:共建共享岭南童谣资源库。将童谣与绘本有机结合,资源创新与信息化实践同步,引导学生创新岭南童谣绘本形式,开发剪纸绘本、立体绘本、触摸式绘本等多种绘本形式,赋予童谣更具象、更艺术化的载体。顺应信息化时代,在不断开拓包括应用AI生成技术的电子绘本在内的童谣传承新形式,自主创作岭南童谣诵读或音乐作品等。同时以岭南童谣共享资源库为基础,推进项目成果走进社会实践,学以致用,提高学生传承岭南童谣的实践能力。学习小组作品成果为创新开发的多维度、多形式岭南童谣资源库。

(三)设计“三阶五步一循环”教学模式

围绕学习成果的达成,结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特点、儿童文学课程核心素养需求,设计支撑学习成果达成的教学模式,即以学生为中心,依托超星学习通、智慧职教等现代教育技术,结合线上线下混合式、项目式教学,以“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发布任务、自主探究、成果分享、交流评价、拓展提升”五个步骤,形成“岭南童谣资源库”学生成果作品,并于下一教学活动中循环改进,即“三阶五步一循环”教学模式,实现学生对岭南童谣的作品积累、感悟内涵、展示表现、岗位应用和创造制作,并通过多渠道实践展示、多元化评价检验,实现“做中学,学中做”,综合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1.课前准备阶段:项目任务驱动,突出职业实践性。对学生和幼教从业人员进行线上调查、座谈,了解需求和预期目标。同时,结合儿童文学前一轮目标达成情况,反向设计教学,制订学习成果产出。另外,根据“四层级”模块不同任务要求,通过超星学习通教学平台,前移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自主了解学习内容、任务与要求,并提供教学资源,形成线上互动式、案例式学习,通过项目任务驱动,为课中项目化成果展示打下基础。

2.课中实施阶段:跨学科融合应用,实现学习综合性。根据“溯源探究—演绎展示—岗位运用—创新制作”线上各模块任务要求,整合音乐、舞蹈、信息技术、文字处理等学科技能,以项目式教学在课堂上分模块汇报,进一步完善项目任务成果。通过案例启发、探究实践、互动参与,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积极性,以作品成果体验学习获得感,达到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厚植家国情怀的单元课程目标。以唱跳表演、绘本制作、微课讲解、原创作品等分门别类,形成多维度、系统化的岭南童谣资源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