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法课程新路径探析

作者: 丁艳红

[摘           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作为准幼儿教师的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肩负着培养未来祖国栋梁人才、进一步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通过精心甄选适宜融入教学法课程的传统文化、多途径提升教学法课程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全方位整合优质传统文化资源、“三阶课堂”践行传统文化有效融合等多种路径,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法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促进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关    键   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法课程;高职;学前教育;实践课程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5)02-0129-0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1]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强调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各环节、贯穿于教育各领域。[2]

作为准幼儿教师的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肩负着培养未来祖国栋梁人才,进一步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其自身的文化修养、道德情操、创新性转化的教学能力将直接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3][4],关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命脉的长远赓续。

当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尚未受到充分重视。教学法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系列核心课程,包含社会、语言、艺术、健康、科学五大领域,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紧密结合、偏重于实践的应用型课程。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法课程的实践,对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道德情操、专业知识与能力具有积极作用,对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至关重要。“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作为五大领域教学法课程之一,相较于其他领域课程,与传统文化有较多契合之处。因此,以“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为例,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课程的新路径。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法课程重要价值

(一)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实现以文化人

高校承担着传承文化、培养人才的重任。在学前教育专业核心实践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提升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谦虚礼让、宽厚仁爱”的道德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锐意进取,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引导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自觉将自身的文化基因根须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锻炼出符合新时代需求的人文精神。所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专业技能培养相融合,能够提高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真正实现以文化人。

(二)传承与创新并重:推动传统文化的“双创”发展

学前教育专业肩负着培养未来幼儿教育工作者的使命,这些未来的教师将是幼儿性格塑造和价值观引导的关键力量。他们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应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因此,将传统文化教育有机融入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对培养具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幼儿教师至关重要。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和内容,使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教育需求相适应,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还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新的动力和平台。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法课程的现状

(一)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养不足

当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文化基础较薄弱、自主学习意识不足,这种状况限制了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层次理解和吸收的能力,导致他们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教学应用上显得力不从心。这不仅影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有效传承,还对创新能力的培养造成了阻碍。因此,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已成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二)教学法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程度不够

在教学法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尽管一些教师已经着手尝试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课堂,但目前的融入方式往往呈现出零散和非系统性的特征。这种碎片化的融入缺乏整体规划和系统性执行,难以对学生产生持续而深远的教育影响。此外,教师自身在传统文化素养方面的不足,限制其选择和整合传统文化的能力,进而影响了传统文化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

(三)教学法课程传统文化教学资源缺乏

当前,教学法课程在传统文化教学资源配置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一方面,传统的教学资源在内容上缺乏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包括教学课件、教材、学习资源都较少有传统文化的融入。另一方面,教学资源的形式较为单一,主要依赖于文字和图片等传统形式,未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资源,进一步限制了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和互动性,也制约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的吸引力和传播力。此外,教学活动场地多局限于在校园内进行,缺乏多样化的教学环境和实践平台,从而限制了学生全面体验和学习传统文化的机会。

(四)教学法课程实施中“重技能、轻文化”

教学法课程不仅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重要平台,还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然而,当前的教学实践中往往过分强调学生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上的扎实与精进,而相对忽视了人文素养的培育,形成了“重技能、轻文化”的教学倾向。[5][6]在课程的实训环节,虽然对学生的专业教学技能进行了大量训练,以确保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教学技巧和方法,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和传承却显得相对薄弱。这种不平衡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在专业技能上较为出色,但在文化理解和文化传承方面的能力却不足,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长远职业发展。[7]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法课程的策略

(一)精心甄选适宜融入教学法课程的传统文化

教师需要精准把握传统文化与教学法课程的结合点,选择适宜的传统文化有机融入课程中。在甄选传统文化的成果中,可以把握以下几点。

1.结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兴趣需求来甄选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实践能力普遍较强,倾向于喜欢能跟现代技术相结合,有助于提升个人素养和专业能力的传统文化,例如传统节日、传统手工艺、传统服饰、传统科技、传统音乐和舞蹈等。在甄选融入课程教学的传统文化时,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以提高课程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优师计划”师范生培养工作的通知》中指出,要厚植扎根基层教育报国情怀,锻造传道授业解惑过硬本领,优化过程管理激发学习动能,为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造就一批“四有”好老师。[8]因此,在甄选传统文化时,教师还应着眼于学生未来从事教育行业的长远需要,帮助其树立正确价值观、提升个人人文素养的同时,还要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使其胜任未来幼儿教师的岗位,成为“四有”好老师。

2.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来甄选

教学法课程聚焦让学前师范生学会如何选择内容、用适宜的方法引导学前儿童进行学习。学前儿童的学习与成人不同,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具有启蒙性、直观性、实践性、游戏化等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根据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选择适宜的传统文化内容进行创造性地转化和开展幼儿园教学活动。例如,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课程中,课程内容总体分为五大模块,即“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学前儿童自我意识教育”“学前儿童人际交往教育”“学前儿童社会环境与规范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文化教育”。[9]对于每一模块的实训主题,可以结合传统文化来开展。教师在引导学生确定传统文化主题时,应尽量选择贴近学前儿童生活经验的、容易理解的内容。例如,在“学前儿童社会文化教育”模块,教师可引导学生选择传统服饰、传统手工艺这些更为外显化传统文化内容。而在“学前儿童自我意识教育”“学前儿童人际交往教育”实训模块,引导学生选择学会打招呼、使用礼貌用语、不能撒谎、懂得分享与合作等传统礼仪与道德内容。

3.结合文化适宜性来甄选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利用社会资源,让儿童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和家乡的发展,激发爱国情感。选择传统文化时,可以结合地方文化,选择有代表性的融入课程中。例如,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课程中,“学前儿童社会环境与规范教育”和“学前儿童社会文化教育”这两个模块内容主要是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了解相关内涵、所包含的教育内容,以及针对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设计、组织教育活动。结合浙江省本土文化,教师可以选择学生所熟悉的、经典的地方性传统文化,如红船精神、良渚文化、茶文化、传统蚕桑丝织技艺等地方文化,充分融入教学法课程教学中。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地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提升自身人文素养,还能提高其创新性转化的能力,有助于未来传统文化的进一步传承与发展。

(二)多途径提升教学法课程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

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保障[10]。一方面,定期组织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培训,邀请有关专家、非遗文化传承人等,通过专题讲座、线上学习、工作坊体验等方式,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鼓励支持教师积极开展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教学科研课题申报,以研促教,激励教师积极投入传统文化融入教学法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促进教学法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进一步推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建立常态化的教研机制,定期组织教学法课程教师开展集体备课、共读共品、共同研讨授课模式,引导教师积极主动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参观非遗文化馆,激发教师自发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驱力。

(三)全方位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教师甄选出适宜的传统文化课程资源之后,还应全方位整合资源,以便师生充分有效利用。资源从内容上可划分为教学法课程教学资源以及传统文化学习资源。教学法课程教学资源包含教学案例、教案、PPT、优秀课例等,以供教学法课程教师教学使用,从而提高课程教学有效性。课程学习资源包括跟传统文化相关的文本、视频、网站等,以供学生课后拓展学习,开阔文化视野,积淀文化素养。教师整合优质传统文化资源,需要注意传统文化资源与教学内容的有效融合。教师开展传统文化融合实践之前,应根据学科知识体系进行顶层设计,确保传统文化与课程教学有效融合,避免出现“两张皮”的现象。整合后的传统文化资源,可以建立教学法课程传统文化资源库,上传到内网或者职教云等学习平台,以确保资源能随时随地共享。

(四)“三阶课堂”践行传统文化有效融合

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入应贯穿课程教学的全过程,综合运用项目教学、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借助“三阶课堂”,递进式推动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入,促进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全面发展,为其将来在教育领域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